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一):永恆經典化骨龍,在心中。





















實在欲罷不能。Sorry,這一次又係寫張家輝的戲,但有充份理由的。

張家輝就是化骨龍就是張家輝

很多睇完《激戰》的都話:化骨龍回來了!
嚴格來說賤輝式搞笑同化骨龍式搞笑,底蘊完全不同,但觀眾眼裡的賤輝浮現出化骨龍味,是因為他們都餓張家輝式搞笑太耐了。而當演員能夠坐擁一個別人長年累月都講得出名字的代表角色,絕對是一份光榮。
化骨龍最初來自《賭俠1999》,跟《化骨龍與千年蟲》嗰個無關,但就像是那年頭張家輝在電影江湖裡的一個朵。
《化骨龍》也被某些(自命品味獨特高人一等的)人標籤為爛片一齣。實在是WTF。《化骨龍》絕對絕對絕對不是一部爛片,我甚至夠膽講,現在好多「大片」都經營唔到當中嗰份細膩。
戲的基本設定極簡單,一個老差骨和一個爛仔,由冤家漸變成互訴心中情的拍檔。冇錯,感覺就像《霹靂先鋒》。
老差骨李竹松是李修賢。跟他過去演繹的CID有點不同,李竹松被設定為嚴重電腦白癡——有場戲交代他send email問乖女Angel幾時同媽咪返香港,我好留心咁睇,這個mail由晚上9點9過啲,足足搞到凌晨12點1,才成功send出,而信的內容不過是「何時回來?」。至於上款,李Sir打咗做「Angle」。這是部1999年電影,當年最矚目社會話題是「千年蟲」,李竹松這角色設定明顯在呼應潮流。但這設定只在戲開初四分一被刻意描寫,之後就冇再提。
化骨龍,原名史伐隆。老竇早逝,自小跟龍媽羅蘭相依為命,龍媽在戲裡的職業是演員。
Well,成齣戲就係睇以上三位的演出。

各有各的方向與目的……
老實,那單殺人案存在感極度薄弱,純粹提供化骨龍千年蟲住埋一齊的原因,順便間唔中製造危機,以及合理地安排最後那場槍戰。部戲好睇,全靠兼具人情的細位。
1.Family Value——千年蟲有老婆又有個女,但老婆嫌他掛住做嘢不解溫柔,帶埋個女移民加拿大,仲成日話要離婚;千年蟲表面有個完整家庭,實則是終日自己一條友,有家等於冇家。化骨龍自細冇老竇,成長在單親家庭,但同龍媽感情好到猶如同撈同煲的老友,家庭不完整,但又充滿家庭溫暖。
2.Father & Son——一個是明明做緊人哋老竇但又冇辦法扮演老竇角色的人,另一個是長年沒有父愛的人,結果竟然進化成為類近父子的關係,化骨龍:「如果有得揀,我寧願揀你做我老竇,起碼有個當差嘅老竇照住自己,唔使成日俾人蝦。」千年蟲:「唔好怨命啦,路係自己行嘅。」這段戲,好睇到爆。
3.Beyond——二人衝破心防全因為一首歌。兩個大男人在酒廊合唱《灰色軌跡》——洗不去痕跡,何妨面對要可惜,各有各的方向與目的——這首歌絕對不是亂揀,歌詞道出了這兩個走在不同人生軌跡、但同樣落泊的男人心聲。這絕對是繼《最後勝利》曾志偉高唱《深愛著你》後,最.好.睇.的.一.場.酒.廊.戲。我個心明明屈住屈住但又忍唔住笑(笑是因為張家輝的獨門震音和單用左手施展的台風),達至一種複雜的情感狀態。
當然,這始終是一部笑片。撇除大部分純屬張氏個人示範的笑位,另有兩個,OK特別,值得細味。
「電影市道搞到咁低落咪你呢啲人囉,接咁多組戲做乜啫?」——臨完場化骨龍對龍媽咁講。現實中,羅蘭憑龍婆一角深入民心,深入到有9成鬼片都有佢份做,而1999年,正值香港電影市道衰到不堪,這句話既暗串又自嘲——單在那一年張家輝個人便有7部戲孭飛。
「本身我都有個女朋友係陀槍師姐嚟嘅,佢以前都好似守過呢個環頭,阿娥姐咋嘛,你有冇聽過呀?但係後來,我加入咗做臥底工作,而忽略咗佢。最後,我哋都分咗手。」——這算是In-joke吧?電影上映前一年,關詠荷憑《陀槍師姐》征服視迷,娥姐便是她劇內角色名字。而現實中,二人曾經短暫分手。
最後來一個情深說話作結。親愛的張家輝,或許你日後不會再刻意搞笑也不會再做化骨龍,但我只想講,喜怒哀樂鹹賤cheap都被你演到去極致了,睇你做戲真的是一種崇高享受。
張家輝,掂呀!(最後呢句請用電影開頭張家輝大叫「化骨龍,掂呀!」的腔調讀出)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ROBOCAT 275


我OK怕鬼,但更怕人


















如無意外,當你睇到呢篇嘢時我應該準備去睇《詭屋驚凶實錄》。但由於未睇,所以呢篇嘢不是影評。《詭屋》只是一個楔子。

鬼屋 & 凶宅,我細細個已經知道
嗱嗱嗱,知道不代表住過吖。
都是多得一本叫做《超自然探奇》的書所賜。這本書,硬皮包裝,堅厚,扑得死人嗰隻。
我是在親戚屋企看到這本《超自然探奇》。親戚住在坪洲,一個寧靜的離島,每年總有幾鑊入去BBQ,當大人在享用BBQ後的衛生麻雀時,我就在狂煲呢本勁書——說它勁,是因為裡頭內容統統都是外國怪力亂神嘢——UFO!怪物!吸血殭屍!尼斯湖水怪!超自然力量!——仲有鬼屋!
鬼屋那一章尤其強勁。相對其他篇章附圖多是概念性插圖,鬼屋一章輯錄了大量歷史中著名的真實靈異照片(「真實」二字僅指涉相片本身,而不一定是相片中嗰隻嘢)。我知我知,這些相片你現在只需google一下便可大量搵到,睇到你嘔都得,但我睇這本書是80年代的事,而我本人當時還是個天真無邪月巴小學生,除了這本《超自然探奇》,實在找不到另一個有效渠道睇到咁多堅揪鬼相。
現在應該沒有家長會容許自己的寶貝子女去睇呢類書。我慶幸,身邊大人們當年並沒有制止我,以一句「兒童不宜」,就剝奪我對怪力亂神嘢的知情權。
咁當然啦,細細個就對怪力亂神如數家珍,是不會贏在起跑線上的。所以我一定不會組織家庭生兒育女,因為我的仔女應該會一開始就贏在(被標籤為)錯誤的起跑線上。

每隔一段時間社會就進入一個神怪時刻
例如小學時我在八卦周刊睇到一個都市傳說:有女子在油麻地月台望見「另一個她」,冇幾耐佢就離奇地死咗……
例如鍾保羅。應該是中三那年吧,突然有人話見到佢在某電視台節目裡蒲頭,成為其中一名觀眾——咁啱有同學錄低咗,放學後我們一行十幾人便衝上同學屋企研究,但可能同學餅帶用咗N次引致太多雪花,加上當年未有高清,乜鬼都睇唔到(最後竟然變成睇鹹帶收場)……
又例如一個描述一班細路在玩扮火車的廣告。不知道甚麼原因,排在唔知第二定第三的細路,嘴角突然好似在流血……這廣告當年引起軒然大波,電視台更隆而重之請來當年一位頗具名氣的「師傅」拆解謎團,好記得佢咁樣講:「根本裡頭全.部.都.係.鬼!」
有冇咁猛吖。那一刻我忍唔住對住電視爆咗人生中第二句粗(換了是現在,這行為隨時構成刑事)。

連有頭鬼我都唔淆底,更何況只係無頭鬼?
因為《超自然探奇》,我過去對於鬼的認知長期停留在一個「頗鬼佬」的層面。鬼叫中國的古人們沒有影低任何靈異照片。
但冇相就必然地冇真相?事實是不少文人都有寫過鬼。
紀曉嵐便寫過部《閱微草堂筆記》,短篇志怪小說,開宗明義寫鬼故——但表面寫的是鬼,實際在側寫和暗串腐敗的人世。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姓曹男子到揚州出trip,偶然間入住一所相傳好猛的凶宅;半夜,女鬼現身,用盡方法嚇曹生,曹生全程keep住定過抬油——女鬼見狀惟有使出超必:將自己個頭拎落嚟!但這不過是感官刺激而己,曹生只說:「連有頭鬼我都唔淆底,更何況只係無頭鬼?」女鬼洩晒氣,走鬼咗。
人只要不怕鬼,鬼反而掉番轉淆底。講到尾,「鬼」只是由「人」變成。
近排嚇親我的「人」便有:走到小學門口舉晒中指並立此存照的人、同一啲明明跟你政見理念對立的人應邀免費出國嬉戲仲要笑晒影合照的人、突然標出來話要幫沉默大多數發聲的人……仲有,噚日集結在政總說自己是亞視粉絲的人。能夠公然話亞視好睇,真係超自然探奇。
只有人,先識玩批鬥重挫人的是非觀念和精神意志。

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半澤直樹致打工仔:以牙還牙,10倍奉還!































我竟然再一次因為睇劇而起晒雞皮。
起雞皮是感動 / 憤怒 / 興奮 / 超亢奮諸種內在情緒所引發的物理現象。
而令我搞到情緒咁錯綜複雜的是,《半澤直樹》。

《半澤直樹》至今播放了六集,頭五集是「大阪篇」,第六集開展第章「東京篇」。劇集在日本收視出奇地節節上升甚至成為流行現象。
友人一直誠意推介但我不為所動,畢竟:1.這只是一個發生在銀行分行的打工仔掙扎求存惡鬥上司故事,我初頭以為又是另一個渲染職場熱血的戲碼;2.我真的沒有煲劇習慣。
直至友人話:「有壇蜜的性感演出喎。」
結果我即睇!而事實證明,好彩有睇。
《半澤》給我的不止是壇蜜(的清涼演出),這根本就是拍給塵世間所有打工仔的情書,讓你我他在職場上不畏那些不知所謂的上司,堅毅地幹下去,為的就是有朝一日把上司以前明屈 / 虧欠 / 卸落你的,10倍奉還!
重奪那逝去N年的尊嚴。

功就你攞,鑊就我孭?WTF! 
「下屬的功勞被上司據為己有!上司的過錯卻是下屬的責任?」
這是《半澤》很強調的銀行界規則,但根本就是古往今來普天下所有行業的共同法則。
《半澤》第一部「大阪篇」故事起圍:東京中央銀行大阪西分行融資課長半澤直樹,因為被屈不小心審批問題企業「西大阪鋼鐵」的一筆巨額借貸,令銀行冇咗大嗱嗱5億日圓,結果被背負了這個罪責,在冇半個高層願意共同承擔責任兼想睇住你死的嚴竣情況下,半澤唯一可以做的,是憑一己之力,排除萬難(以及一股潛在勢力的阻撓),追討番嗰5億。
Well,《半澤》故事起圍就是這麼簡單,但這不只是個銀行小職員的熱血奮鬥進程,所指涉的還包括:職場上爾虞我詐、日本職場中上司(前輩) / 下屬(後輩)之間所存在的(迂腐)尊卑文化、X街資本家的嚴重貪得無厭,以及日本泡沫經濟爆破所引致的經濟結構轉型——犧牲當日曾經有份振興經濟默默耕耘的民間小企業。
還有,(表面上不涉職場衝突的)日本家庭煮婦,怎樣在另一個戰場間接影響 / 支持著老公的事業路途。
《半澤》描繪和詰問了日本現狀,也給了啟示。

《半澤》關鍵詞
基於本文不是劇情簡介,不會劇透,但以下X個詞語,有助進入《半澤》核心世界。

1.池井戶潤 
《半澤》不是原創故事。
劇集改篇自日本小說家池井戶潤2004年作品《我們是泡沫入行組》(オレたちバブル入行組),以及2008年的《我們是花樣泡沫組》(オレたち花のバブル組)
對我們來說,池井戶潤大致上是陌生的。他生於1963年,大學畢業後曾入職三菱銀行。
起初我以為池井戶潤只擅寫經濟題材的現實小說,但他1998年發表的首作《果つる底なき》,其實是專門表揚推理小說新作家的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品,難怪《半澤》故事推進,帶有明顯推理味道——半澤直樹在追回5億日圓的艱辛過程中,靠的除了無比毅力,還有腦力——所有揭示final boss的證據,都預先被收埋得密密實實,需要他一步一步的去推敲、找尋,而也構成了《半澤》的強烈追看性。

2.堺雅人 
我真的不是日劇迷,我是從《半澤》才認識堺雅人,sorry。
找資料時才知道,導演福澤克雄在casting時,好快便選了堺雅人擔當半澤直樹這角色。
只能說,每當劇情發展到半澤面對強權或惡勢力時,堺雅人都會用一個——屙屎唔出的複雜表情,來交代半澤來自內心深處的那股堅毅和決心。
而每當看到這個表情我都會起雞皮。
如果世間上有些角色真的注定了只能夠由某演員擔當,那麼,堺雅人 = 半澤直樹。絕對地。
(仲有,找資料時才知道他是菅野美穗的老公。我立即擺出一個屙屎唔出的複雜表情……)

3.名譽 / 競爭 
當年讀日本史,需要睇一本書,《菊花與劍》。
作者是美國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她寫這本書,是應美國政府要求,對戰敗國日本制訂政策而做的考察報告,考察的是日本人的民族性。
Ruth Benedict說,日本人極度重視個人名譽,絕不容許受玷污,為了維護名譽他們可以做出任何(超乎美國人所能理解)的事,如果是因為別人的毀謗中傷而損害了自身名譽,除咗要攞番應有的名譽,更絕對有需要進行徹底的報復——報復過程中即使再痛苦,點都要忍落去。
所以,你會明白半澤為何要對加害他(名譽)的人以牙還牙,10倍奉還。
另,Ruth Benedict也考察了日本人面對競爭的態度。當睇日本熱血漫畫大的我們,一廂情願以為日本人面對競爭時例必熱血爆錶時,原來不一定,而更普遍情況是:認為競爭是壞事,而當競爭失敗後更會意志消沉甚至從此被打沉……
《半澤》裡有一名悲劇人物。跟半澤同期入職的近藤直弼,便在劇烈競爭過程中因承受不住壓大而敗下陣來,更患上精神分裂。So sad。
《菊花與劍》已經是1946年的著作,當年所考察的不一定依然符合現代日本,但《半澤》所描寫的日本人個性,還是典型的。

4.妻子.上戶彩 
我從來都不是上戶彩粉絲,但因為《半澤》我有少少鍾意咗佢。
嚴格來說,她的戲份絕對不多,每一集大抵只會見到佢十分鐘或更少。
又嚴格來說,她的戲份其實是不需要重的,因為在這個以男人職場為核心主題的故事裡,上戶彩的老婆角色不過是好靚的花瓶而已。
但編導在改編過程中加入了一個新內容。作為銀行家老婆的半澤花,一樣有她的戰場——需要參與由老公同事老婆組成的「妻子會」,表面上聯誼,實則是獻媚、收風、挑釁,而半澤花就因為她的真誠表現,偶然獲得了一個極重要資訊,讓老公得以直搗構成整個呃錢陰謀的核心。
半澤花也是持家有道的。
即使老公再夜返屋企,她一定會準備定晚飯——留意,她為半澤預備的從來都不是甚麼微波爐劣食,而是精心烹調的精心佳餚,而且總是有五、六款咁多。

5.情婦.壇蜜 
(媚態畢露身材火辣的)壇蜜剛好是一個對比。
她是道頓堀旁一間夜店的公關小姐,也是當初一心呃5億的問題企業「西大阪鋼鐵」社長的情婦。
同上戶彩一樣,她每一集出場唔多,又嚴格來說,她的戲份其實是不需要重的,因為在這個男人權力惡鬥的故事裡,壇蜜的情婦角色不過是性感的花瓶而已。
如果上戶彩 / 妻子對伴侶所起作用是正面的,壇蜜 / 情婦所起作用就是絕對負面的——因為她根本不曾付出過真心,而不建基於真心的愛,是隨時可以玩謝一個(以為自己好巴閉的)男人。
所以,有老婆的你,咪亂搞嘢。

6.人 
這才是故事的核心命題。
半澤那個開設小型工廠父親,因銀行不肯融資,周轉產生問題,最後自殺了。
半澤銘記於心的父親教誨:在社會做事不要做一個機械人,最重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半澤長期放在身邊的,是父親死前最新開發的樹脂螺絲——父親說,就是這小小的螺絲在戰後支撐、振興了日本經濟。
這當然是一個比喻。
微小的螺絲,就是來自民間的小型企業的象徵——靠著毅力和如實手藝,開發和製造了嶄新產品,是這班實業家讓日本在戰後經濟飛升——而不是泡沫經濟的年頭,大家只管透過炒賣房地產賺錢,大家爭住做虛業家,一切建基於虛無。
樹脂螺絲,不像金屬螺絲,它有著柔軟的本質——在人與人的交往裡,不是只有爾虞我詐互相利用,最重要還是抱著一顆柔軟的、真誠的心,去待人接物。事實是,每一集讓半澤扭轉劣勢的關鍵,都是基於他的真誠打動了人,讓別人願意相信他,並義無反顧付出。而這也是《半澤》最打動我的描寫。
《半澤》絕不是只有日本人先啱睇,對於今時今日不知所謂只管欺詐的香港,一樣是摑咗好勁的一巴。
而被騙的我們,也是時候同欺騙我們的人講:以牙還牙,10倍奉還。

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蠱惑溝純愛加黑吃黑的布吉公路動作講人生電影
















這個「浪漫月巴睇舊戲」欄目已經去到第40回。你就當我偏心吧,計埋今回,已經是第三次寫由張家輝孭重飛的電影。冇計,我真心認為睇張家輝做戲是一種崇高享受(另一個為我帶來相同感受的是劉青雲)。

我絕不是因為張家輝做了影帝才去追捧他
早在ATV年代的《勝者為王》,已經開始睇佢。真係睇住佢大。正由於長年累月不離不棄睇住張家輝對喜怒哀樂賤鹹cheap的諸種演繹,所以請容許我好大膽咁講:《激戰》裡的張家輝,演技已經去到化境級。
而《激戰》的命題,早在2001年的《走投有路》已經預演了一次。
《走投有路》導演也是林超賢。當年還未拍《証人》和《線人》,還未開展日後那種寓動作於男性悲情的壯烈風格,而事實是咁多年嚟大把人都視《走投有路》為爛片,只配在尖咀嗰間每一日都在聲稱結束營業的影碟舖裡長期充當每隻10蚊雞的貨色……Well,擁有一個好演員的爛片,爛極有個譜,更何況《走投有路》一點都不爛。
但先旨聲明,我本人不算是林超賢粉絲。

人生一瞬,走投有路
《走投有路》表面看是齣一部戲謔蠱惑仔的笑片,實際呢,是描述人生路途走到窮途 / 轉折點時重新發現存在意義的,笑片。
張家輝私吞了大佬嗰廿萬,於是同佢唯一的o靚彭敬慈,著草去。面前有兩個地方選擇:大陸的東莞和泰國的布吉,他們嫌大陸悶,選了布吉同陽光玩遊戲——Yes,故事的起圍就是這麼無謂和戇居,但人生好多時不就是因為一些無謂和少少戇居而變得波濤洶湧的嗎?
到了布吉,吃喝玩樂陽光海灘期間,張家輝遇上黃卓玲,彭敬慈遇上安雅,各自專心追求女神……
咁張家輝畢竟吞咗大佬大嗱嗱「廿個」,大佬自然要搵人「的」佢返香港,於是派出家鄉本在泰國、社團金牌打手慮惠光,出trip捉拿二人……又同一時間,在香港同張家輝一早結下樑子的雷氣哥黃秋生,又去到布吉,目的竟然是追求黃卓玲,更臨時臨急找來張家輝充當媾女軍師……
但搞到黃秋生廿願放下大佬尊貴身份和香港紙醉金迷生活的黃卓玲,其實背負著一個陰謀……
嘩,這麼樣的一個故事如何了結?就是靠一場荷槍實彈擺明攞命的槍戰,但因為慮惠光幾句泰文,竟然離奇地化解了這場干戈。睇完嗰刻我在諗:林超賢當日究竟點樣sell呢一部「蠱惑溝純愛加黑吃黑的布吉公路動作講人生電影」?
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的故事,其實塞滿了精緻安排。
1.張家輝黃秋生彭敬慈甚至連盧惠光,都擁有自己的完整故事,即使篇幅不同,但透過個半小時的戲,我們都看到了四個江湖中人怎樣在人生交叉點作出了一次影響餘下人生的重要抉擇。
2.Feel,黃卓玲由始至終一直在強調、質問張家輝黃秋生的詞語。她提供了一個參透Feel的方法:玩笨豬跳,由相等於50個劉華加起來的高台,一躍而下——我諗,Feel只是一個形容,故事反覆想問的是:你究竟有沒有不惜一切去做一件事的「勇氣」?而先後跳過了的各人,都頓時諗通咗,豁然開朗。
3.《走投有路》跟《激戰》主題一樣。當你走到人生某一點,你以為窮途末路,但原來不需要沿著既定路徑去走,走開一點,或乾脆走另一條路,一切可以好唔同。《激戰》是透過血肉模糊你死我活的MMA,《走投有路》是透過布吉的嬉笑玩樂放輕鬆。總之,一切並非注定;以為一切注定了而等死,只是心魔。
4.《走投有路》的阿旦和《激戰》的賤輝,張家輝都交足貨,分別是賤輝是一次更深化的演繹,前半段的搞笑不只是為了搞笑,而是他前半生經歷晒所有起起跌跌,接受了生活的磨難,搞笑,不過是應對世界的一種方法。
最後,我真正想講的是:翻炒這部戲寫這篇文時,林老師正面對一個很嚴峻的時刻。我希望本身已比大把香港人有勇氣的她,能夠以勇氣和智慧應對這一個時刻。

2013年8月22日星期四

不要讓你的沉默被喧囂騎劫





























因為《激戰》,近排我喪聽《The Sound of Silence》。

Simon and...唔識點讀

第一次聽,是明珠台重播不知道第幾次《畢業生》的時候。明明唔知歌詞講乜,但就是深深深深深地嚴重愛上。當時根本不知道,這首令我第一次聽便深深深深深地嚴重愛上的歌,是乜水唱的。
應該是幾年後吧,邊瞌緊眼瞓邊收聽某個電台深夜齋播歌節目,終於俾我再一次聽到。那一刻,全家瞓晒燈亦熄晒,攤在碌架床上層的我,戴住headphone,望實灰水已有點剝落的天花板,恍如跌進了一個唔知點形容的世界——即使,只係3分鐘咁多。
那一夜終於知道了歌的名字是The Sound of Silence,唱的是Simon and——我當時仲未識讀和串Garfunkel。你叫當時的我闖入唱片舖買連人哋個名都唔識讀晒的洋人樂隊cassette?我是會淆底的。更何況,根本冇$買。

古怪英文miss的解讀
以前總是先因為旋律或歌聲而去喜歡一首歌,絕少先因為歌詞——尤甚是洋人的歌(日本idol除外,我全部都是因為人哋個樣才會去鍾意啲歌)。
事實是Paul Simon填的歌詞也的確勁深,深到我不能理解。
中五某一天,正值上緊我最憎的英文堂(憎,是因為自己渣)。性格有點古怪的英文miss(她試過著粉紅色伴娘裙返學!),唔知點解地突然提起《The Sound of Silence》的兩句歌詞「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她說這兩句意思是:人講嘢時根本沒有認真去講,聽嘢時根本沒有用心去聽。
因為這個解說,我對呢一位(性格古怪到有次竟然著伴娘裙返學的)miss,始終心存一份敬意。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遇刺。
事件後,Paul Simon萌起寫一首歌的衝動。好快地寫好,便跟拍檔Art Garfunkel用acoustic方式演繹,收錄在1964年的專輯《Wednesday Morning, 3 A.M.》,成績普通。後來,二人分開發展,監製Tom Wilson擅自找來幾名樂手,把這首acoustic版《The Sound of Silence》改造——結構不變旋律不變,而只是加入了電結他和bass和鼓聲,再發行,掂咗。
再後來,《畢業生》導演Mike Nichols剪片期間,偶然聽到這一首《The Sound of Silence》,覺得勁夾,連隨找來Simon and Garfunkel為電影製作soundtrack。這首歌變得更加家傳戶曉,家傳戶曉到在日後再被無數咁多位歌手翻唱過,包括波蘭女歌手Ania,即我們在《激戰》所聽到的。

嘈嘈閉的極少數
事至今日,《The Sound of Silence》大概已出現了十萬種解讀,但普遍認為,Paul Simon是針對那個紛擾年代的美國而發聲:人不會/不想/不能對社會現狀說出個人觀感,結果,沉默像癌症般致命地滋長——即使依然有人會發聲會聆聽,但問題是,根本冇認真講認真聽。
我不知道《激戰》選用《The Sound of Silence》的真正理由——我估啦,有可能是那幾個走在人生邊緣的角色,對眼前的窮途末路,都不得不選擇用沉默來獨自面對。
而在現實,有好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入「沉默的大多數」,於是,有嘈嘈閉的極少數就突然懶有使命感地,恍如曉得讀心,擅自代表「沉默的大多數」出聲。正義兼冠冕堂皇地。
或者有啲人真的不介意被代出聲,但我只想講,收聲啦,X。

ROBOCAT 273


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三十九):阿飛與阿基,預言香港


















本來冇諗過寫《阿飛與阿基》,因為電影對同性戀的觀念已經極度不合時宜,但我突然發覺呢部戲原來有好劃時代的描寫,劃時代到好似坐時光機嚟到2013年,將2013年的香港實況側寫地拍下,讓1992年的香港人笑,(在不知情下)笑下有幾荒謬。

90s觀念:同志非先驗,攣都拗得直

由班底到故事結構,《阿飛與阿基》大致跟《咖喱辣椒》相同,只是演員由張學友 + 周星馳變成張學友 + 梁朝偉;同樣以一pair識於微時同撈同煲知己作主線,分別是身份由爛躂CID變成廢柴蠱惑仔。
《咖喱辣椒》以柏安妮之現身,營造了張學友周星馳的嫌隙,反面到friend番;《阿飛與阿基》冇嚟呢一套,袁詠儀的介入,並沒有令梁朝偉張學友呢對兄弟擘面,由頭到尾都keep住和好關係。
袁詠儀角色設定也迎合了90年代初港產片潮流——她是lesbian,成為les是因為曾經俾仔飛,於是不想再做「女」而想做「仔」……而又理所當然地,她最後是被成功拗番直的。
這是那特定年代99%觸及同性戀港產片的例牌設定,再攣都好,別怕,最後都係會拗番直——「拗番直」也說明了一點:攣只是人生旅途中一次偶發性變故。
20年後回看,多麼迂腐的論調。而事實是,攣又好直又好直變攣變直都好,《阿飛與阿基》的感情線都不好睇。

真正的強在於黑社會世界觀的設定
梁朝偉的阿飛,自小成長於一個100%黑社會家庭,由老竇到老母到所有同一屋簷下的姨媽姑姐,都是撈偏的。他體內流的是蠱惑的血。
張學友的阿基,老竇終日俾陀地恰,憤而對童年時的阿基說:咁努力讀書有鬼用?撈偏啦!這時候咁啱遇上阿飛,阿基便跟咗對方了——請注意,當時二人仲係細路。
長大後,二人在蠱惑界依然打不出名堂(太怕事,劈友時都只會匿埋一邊),更因為每跟一個大佬都會剋死對方,江湖上冇人再(夠膽)接收佢哋——直至「關公」出現。
關公,江湖上最猛的大佬,有財有勢有狠勁,誓要統一江湖嗰隻。他接收阿飛與阿基,是因為要讓全江湖知道佢本人條命夠硬,硬到能夠食得住呢兩件大佬剋星。飾演關公的是湯鎮業。
而最crazy的一part戲,是由關公決定接收阿飛與阿基開始。
1.關公在一個自我造勢大會上,像政治領袖咁發表了一番演說:I have a dream,夢見全香港再沒有黑社會存在!因為全香港600萬人都入咗黑社會(600萬這數字是指1992年),既然人人都入晒黑社會,就無需再強調甚麼黑社會的標籤。
2.造勢大會場內所有出席者都是「關粉」,聽見關公這個夢自然掌聲雷動人人叫好——奇就奇在場外明明有兩個負責望實現場情況的非便衣警員,竟然跟隨埋場內一眾「關粉暨社團人士」興奮埋一份!警.察.與.蠱.惑.仔.冇.晒.敵.我.矛.盾,WT……
3.再留意造勢大會的舞台赫然掛有一幅牌匾,上面寫著:「天下為關公」。「天下為公」這句來自《禮記》的說話,只因為加了一個「關」字,便代表了關公勢力是勁到能夠將(本屬公有的)天下完全私有化,天下皆從屬於他,人人都要聽佢支笛。編劇這一嘢對《禮記》的文字改動,我真心覺得勁。
4.造勢大會後,關公更加囂到微服出巡——落!區!——這個社團大佬竟然深受市民歡迎和愛戴,有婦人更請求關公摸摸她的手抱baby,期望關公這一摸能為baby帶來無比福氣——這已經不止是大佬層次,甚至迫近神的level。
原來當荒謬被演繹到一個最最最最最荒謬的地步,竟然會咇出一種望落似是而非的合理性,並令那班本身(或扮成)冇意志的人信服,信服於這麼一個最極致的荒謬。從一套21年前舊戲的設定,我竟然看見今天香港的構成。
最後多提一點:阿飛與阿基由始至終都沒有紋身,有的,也只是用水彩互相畫上去而已——咁樣,便可免除日後要用紗布遮住那象徵過去身份的麻煩,醒目。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一個好肥的肥仔,有關打風的疑惑

























塵世間有一種對於打工仔的分類法:8號風球唔使返工 / 掛幾多號風球都要仆返工。而我,屬於後者。

每次打風,都是一次死神來了
所以好憎打(得成)風。
搭車超煩外,最重要還是返 / 放工的路途實在隨時死得人。舊年韋森特襲港,收工途中的我便遇上以下幾件事:
1.風太大,大到竟然將我這個「好肥的肥仔」吹郁,吹到去馬路中心,而咁啱當時有架巨型貨車駛緊過嚟……
2.成功過到馬路,點知有把爛鬼晒的遮突然在我面前飛過!那一刻只要我個頭舂多少少向前,爛遮那隊出來的金屬骨架便會成功幫我割喉!鬼叫垃圾筒旁放滿了被遺棄的爛遮……
3.避過兩劫就嚟返到屋企了——但必先穿越一條兩旁種滿樹的小路。又係突然之間,一條斷咗的粗碌樹枝像標槍般隨著強風直插過來!好彩我總算學過國術(三個月),習過武的感官話俾我知正有暗器高速襲來,我急提一口氣一個轉身,妙到毫顛地避開呢碌嘢。
同一個晚上經歷了三鑊死神來了後,冇穿冇爛,返到屋企。
所以請明白一個無論掛幾多號風球都要返工的好肥的肥仔,實在有足夠理由好憎打風。

每次打風,都是一次緊張時刻
但在求學年代,作為更肥的肥仔的我,也的確享受過打風帶來的超快感——唔使返學被迫上那些無聊課堂固然極正,如果咁啱撞正考試測驗(而自己又未溫好書)就更加天助我也。記憶中,過去的打風都是來得那麼明刀明槍。
今時今日的颱風卻(被詮釋得)好煩好扭擰。
每一次有颱風將近打到嚟嘞,都要勞煩天文台仝人考慮前考慮後:傍晚時份考慮使唔使掛風球、入夜後又考慮使唔使掛更高風球、第二朝又再考慮使唔使除下風球……而基於資訊實在太過發達,天文台每一次謹小慎微的考慮,都會事先張揚讓全香港(渴望打風和好憎打風)的打工仔知道,讓所有打工仔共同地情緒繃緊,例如這一次尤特襲港——事前被渲染到超級颱風咁勁,究竟打唔打得成?入夜後先掛8號的話會唔會清晨就落波——但天文台明明又話朝早先最接近本港喎……
OK,一早爬起身知道8號波依然穩如泰山,點知天文台又話下午2點前後再考慮會唔會改掛3號——這句說話實在有太多不可確定性:A.2點前後;B.考慮;C.會唔會……這三個不可確定性實在可以演化出太多可能。
結果係點,大家都知道了。
身邊好多(8號風球唔使返工的)朋友大抵都摸透這句話的陰濕,寧願一早換定衫出門口,免得搭車迫餐死。

8和3與紅衫
打風固然是自然行為,打風前後和期間卻有大量人為嘢存在。
1.經濟層面:8和3,只是一個數字的分野;由8號變3號,不代表外面即刻乜風都冇晒,仲立即變得風和日麗陽光普照,返工還是有潛在危險。如果朝早依然懸掛8號風球,讓打工仔放足一日是否真的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長遠發展?
2.道德層面:曾經同一個身為老師的舊同學在8號風球情況下躝街,期間這名老師被風吹得狼狽,狼狽到爆了一句粗——即使事隔多年,我考慮緊,是否否有需要將舊同學的爆粗行為話俾佢任教學校的校長知?再通知埋吳克儉,等局長可以(在特首未出聲的情況下)做定報告。畢竟,香港已進入了一個道德感嚴重高企 & 傾斜的批鬥年代。
3.感性和飲食層面:這一代的特首和高官,唔知點解地都好愛寫網誌,或許他們都有太多內心感受需要透過(沉悶的)文字去抒發吧。像特首,便發表了一篇買紅衫魚成功講價和教煮紅衫、既感性又兼具教育意義的網誌——單從這篇網誌已經知道佢做唔到急市民所急——明知有個風打緊嚟,當然是教人以防打風期間街市唔開檔,如何在打風前夕買多嚿魚啦。現在這一篇唔湯唔水的,我都不知道是少嚿魚還是多嚿魚了。

補:原來老師爆粗,而家竟然要勞煩埋重案組,爆粗已成嚴重罪行——咁嗰位山西政協當日好pro咁講FUCKING CHINESE,係咪應該要邀請國際刑警協助調查?

ROBOCAT 271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有關《Work! Super Guy》&《Robocat》結集的意見調查


假如如果將過去的漫畫結集並隨明年如無意外應該出版的《月巴事 II》附送,你哋想:

A.《Work! Super Guy》結集
B.《Robocat》結集
C.咪搞埋啲無謂嘢啦頂你好心…


歡迎留低答案。唔該。

2013年8月9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三十八):衝上雲霄前,Sam哥先去搵大頭怪嬰

















就當我無聊兼夾唔知驚吧。最鍾意怪力亂神嘢的我,在中大時經常揀深夜單拖去行傳說中的辮子路——結果不是鬼影都撞唔到隻,就是遇上令人眼冤的熱戀中癡男怨女……啋。

A碟已經恐怖,B碟再恐怖十倍

我鍾意睇吳鎮宇做戲。對比忘不了Zoe的情深Sam哥,更愛他在電影中那種近乎失去理性的躁底演出——唔知點解,即使好多時吳鎮宇的角色明明望落好冷靜,都總像有股情緒被強力壓制,將爆而未爆。
所以,由他去演鄭保瑞的戲其實好夾——鄭保瑞的作品同樣地,總有一股毀滅性的力量由始至終潛伏著。
我觀看的第一套鄭保瑞作品是《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朋友強硬推介,話堅驚——超,當時心諗乜世上仲會有恐怖的港產片咩?結果瀨嘢了。記得十幾年前一個熱到爆標的夏夜,我開了冷氣,play《大頭怪嬰》的A碟(當時是睇VCD)——到了準備播B碟時,最怕熱的我竟然熄咗冷氣,而當時還未知道B碟原來比A碟恐怖十倍。

恐懼關鍵是,你自己諗到好驚……
大頭怪嬰是透過一位聽眾打電話到電台節目分享才熱傳起來。有關這則都市傳說的資料,上網會搵到大把;這裡單純講戲,不指涉現實事件。
1.由90年代到千禧,港產恐怖/驚慄片除了《陰陽路》或《七月十四》那種套路(既有鬼又有大量笑料),又有另一一種,嘗試起用社會上流行的都市傳說,像《夜半1點鐘》其中一part,便改編了當年那張據聞拍到「嘢」的快相。1999年還有一套《目露凶光》,好似有鬼但實質冇鬼(當年公映時有另一個「真的有鬼」版本,我就覺得太搵嚟搞了),撞邪只是掩眼法,由頭到尾都沒有所謂鬼出現。鄭保瑞在訪問中說他很喜歡林嶺東這部電影,或許這樣吧,《大頭怪嬰》大前提就是不把大頭怪嬰拍出來。在一切都要求明刀明槍的香港,這種做法相當破格——尤其對一位新晉導演來說。
2.《大頭怪嬰》成齣戲,就是交代一個找尋大頭怪嬰真相的過程。由一個聽眾的分享,到找出當年目擊者(的離奇遭遇),到主角的身邊人開始瀨嘢,再到最後深入傳說中的大頭怪嬰所在地——由頭到尾,我們都不知道各涉事者遭逢不幸的原因,是否真的同大頭怪嬰有關,背後又是否真的有鬼魂在作祟(嚴格來說大頭怪嬰本身不屬於鬼的範疇),一切都似乎可以搵到解釋,但諗真啲其實一切都沒有理據十足的原因。
3.負責追查的是吳鎮宇和何超儀。前者是電台節目監製,後者是來自美國的記者,同crew還有兩名負責攝製的鬼佬。何超儀(最初)象徵的是理性代表,吳鎮宇則是冇乜所謂嗰隻,有鬼冇鬼不是重點,最重要是把節目做好。
4.作為一部恐怖/驚慄片,這樣的人物設計其實已經足夠,但鄭保瑞還為吳鎮宇加了一段感情戲——他有一個做護士的同居女友周麗淇,已發展到近乎沒有愛情的地步(女的默默守候,男的不是漠視就是無緣無故發老脾),而鄭保瑞更增添了一個頗堪玩味的配置:男方一直不知道女友曾經墮胎。結果,晨早便喪失了一個實在BB的他,竟然一直在尋覓那虛無縹緲的大頭怪嬰——而這兩個小生命的共同點是,注定遭逢不幸。
5.但《大頭怪嬰》不是要同你玩感傷,重點由始至終都是要嚇人,嚇人方法則參考了1999年的《死亡習作》,用唔清唔楚的主觀鏡頭,讓你親歷其中參與成件事(何超儀角色的設置,以及在她身邊安插兩名cameraman,就是為了令這些主觀鏡頭合理化)。主觀鏡頭主要用在兩場戲:A.吳鎮宇陪同何超儀去一個荒廢倉庫找她神秘失蹤了的鬼佬拍檔,結果發現——WOW!呢場戲我前晚翻炒時,依然被嚇咗一嘢!B.Ending——戲本身有兩個ending,兩個ending其實都沒有為你解釋甚麼,同樣戛然而止,但恐懼,就在這種知啲唔知啲的情況下標晒出來。
6.而最勁是,由開場到兩個結局到播埋credit,鄭保瑞都.沒.有.把.大.頭.怪.嬰.拍.出.來。一般將隻鬼拍埋出來仲keep住出場的鬼片,製造恐懼方法是由外至內,擺到明童叟無欺;《大頭怪嬰》卻要你自行把恐懼由內在滋生,一切有關大頭怪嬰的恐怖想像都只從屬於閣下腦袋裡,而你的恐怖想像又可能跟我的不同,但總之人人都曉驚。那種對恐怖的陰濕渲染,今時今日好多人都在明刀明槍地做。

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摑醒被你收埋N年的尊嚴
























諗番起,讀書時課堂上從來都冇教過「自尊」或「尊嚴」這些詞語,好似當我與生俱來就識咁。
又或者,根本不能言傳,只能親身體驗。

人工係包埋俾人鬧,唔鬧即等同讚

究竟畢業後出來返工到而家俾人鬧過幾多鑊?唔算太多,但一定不少,而記到今時今日的,有以下幾單。
第一份工,未過試用期,有日編輯突然衝埋嚟,將我寫的一份有關雲吞麵文化的稿「飛」番俾我:「呢啲稿點收吖!」(那時還未流行電腦打字,若換轉而家,她會否將成個LCD芒飛埋嚟?)
第二份工,同(出糧俾我的嗰個)老闆開會,老闆將成本書「飛」埋嚟:「我唔知你做緊乜囉XyZ@#G@WTF!」(點解坊間一眾道德高人只會狂鬧老師講粗口不堪入耳,而從來不指責老闆爆粗更難頂?是奴性的展現?)
唔記得第幾份工了。某個晚上女上司突然命令我死埋去佢個位度,然後她擘大喉嚨:「你點做編輯主任㗎!!!???」佢把聲大到——我懷疑成個柴灣工業村都聽到。
你可能會問:點解咁都要忍?你仲有冇尊嚴?
只記得返第一份工時有前輩教落——1.你份人工是包埋俾人鬧的;2.唔鬧,咪就係讚囉。
基於第1點,我每日返工都做好被鬧的心理準備;基於第2點,我意外地發覺自己原來成日被人讚。唉。

最討厭是剝奪自尊心的東西
筒井哲也《預告犯》,設計了一個報紙蒙頭手持棒球棍的神秘男子,在網絡向世人預告自己將會對某某進行制裁,原因是某某幹了一些侵犯/剝奪別人自尊的勾當。
神秘男子的行徑,由最初被主流意見認為離譜,漸漸得到大眾認同。
筒井哲也安排主角作出以下自白:「人類活著必須要有自尊。失去了自尊雖然仍可以假裝活著,但卻是一個『活死人』。這個世界上我最討厭的就是剝奪你們自尊心的東西。那種東西隱藏在社會上的每個角落。街上行人的視線。茶水間傳出的流言蜚語。薪金明細上的不明事項。傲慢地查問你職業的警察……」
難怪這本漫畫給我極度震撼、恍如摑醒我的感覺。原來我是一個活死人。唉。
1.筒井哲也出道至今11年,作品以中篇為主,最長的《Manhole 寄生》三期完(《預告犯》還在連載,暫時只出版了兩期)。在沒有出版社刊載其作品的日子,他會照畫,並把作品放上網任人睇。他主張,漫畫家完成了作品,就需要公開。較離奇是,筒井哲也在法國甚具知名度,作品均有譯成法文在當地發行。
2.網絡和反社會一直是筒井哲也作品的核心命題。《Reset》是以online game衍生真實死亡事件為骨幹的懸疑故事;《Manhole 寄生》則用一種可消滅人類(邪惡)慾望的寄生蟲,去懲罰/拯救社會上的邪惡人等。
3.《預告犯》結合了這兩個命題。起圍,似是一個有關網絡犯罪的鬥智類型故事,但「真兇」話咁快就蒲頭了,筒井哲也轉而描寫「真兇」的過去,這段過去,是怎樣促成他日後那被標籤為反社會的行徑……返本歸初,他不過是一心努力工作卻得不到合理待遇兼且終日飽受欺凌的職場新人而已(後來還有一些更致命的發展,但不劇透了)。
4.工作/沒有工作是《預告犯》很強調的人格分類:有工返,正常人表現;返的工愈高尚,表現愈正常。冇工返或搵唔到嘢做的人,就是正宗社會邊緣人,冇得救。冇錯,筒井哲也體察到的所謂正常社會,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跟住ABCDEFG等人去做相同的事——追求相同是美德,與別不同是敗德。
最後我嘗試翻查尊嚴定義,結果俾我搵到康德。這位德國哲學家講嘢出名深(份人亦出名悶),但他對尊嚴的定義卻很簡單:人之所以有尊嚴,不是基於其地位、成就及才智,而是因為天生所具有的理性能力——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過去一直相信,為咗搵食,尊嚴可以暫且擺埋一邊,但當知道有位衝鋒隊阿Sir能夠獨排眾議,表述經由思考而得出的良心說話,才明白,尊嚴的行使是應該一以貫之。

ROBOCAT 269


2013年8月2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三十七):那個開心少女組的純真年代



















仲有冇人鍾意睇黃百鳴做搞笑戲?又或者簡單一點:仲有冇人鍾意睇黃百鳴搞笑?我諗,答案可能是會好一面倒(至於是一面倒鍾意定係一面倒唔鍾意?不贅了)。

當黃百鳴為人師表,好唔好笑?

上一次在這裡發表了篇「當張家輝為人師表」後,我好似想搵番逝去咗九世的青春咁,狂搵一些香港製造青春校園片來看,結果發現,真係唔多,而其中一部是《開心鬼放暑假》。
咦,開心鬼(= 黃百鳴)喎……
於是我有點戒慎恐懼地,去挑戰呢一部《開心鬼放暑假》,睇咗開頭十分鐘便發現——Shit,原來以前睇過(應該是租帶睇的)。但更驚人的發現是在睇完晒之後。我竟然,仲笑得出。

唔卑鄙嘅嘢唔做,愈卑鄙嘅嘢愈做
《開心鬼放暑假》是《開心鬼》系列第二作,上映年份是有點久遠的1985年。1985年,我仲讀緊小學。
1.這擺明是一部青春校園片,主角由始至終都(應該)是袁潔瑩、羅美薇、陳加玲以及孫慧(其實即是傅明憲),其中袁羅陳三人更組成「開心少女組」包辦片中主題曲插曲,這是效法當年在香港大行其道的日本idol方程式。
2.袁潔瑩、羅美薇、陳加玲的角色設定,其實都跟外型好匹配吓。袁潔瑩:擺到明反叛嗰隻;羅美薇:反叛得來其實幾得意又乖乖哋(所以戴了眼鏡);仲帶點baby fat的陳加玲,則是一個重度沉迷愛情小說、對愛情充滿幻想、連講句嘢都好鬼死文藝的少女。三位之中,唔知點解地,我當年最鍾意睇羅美薇(80年代羅美薇有份做的戲,我真的大部分都有睇)。而每當對照她們仨日後的人生路途,我就不無欷歔。
3.主角(應該)是「開心少女組」,但因為有黃百鳴存在,所以真正搶戲的(自然)是他。即使我咁多年都冇睇他的賀歲片(而且好公平地,連曾志偉陣營嗰邊拍的都冇睇),但我不討厭他過去的演出,只是有時候覺得,佢總係會在唔適當時候做咗啲唔適當嘅嘢……例如,佢一出場教PE堂嗰一身PE老師的衣著,便立即令我——有啲戥佢唔好意思,但諗一諗,佢應該係覺得咁著冇問題才會充滿自信地穿上吧。
4.自信。每次有黃百鳴出現的場口,幾乎都是他個人演技晒冷的完美時刻,但他的存在,跟整個時空又硬係好似不太融和,即係有點突兀咁解囉。
5.但我仲笑得出。令我笑得出的統統是對白。例:A.袁潔瑩交代過去先後有七個老師(俾佢哋激爆而)辭職原因,佢話:「係佢哋意志力薄弱,受唔住潮流嘅衝擊,抵擋唔住時代嘅壓力。」(呢一句,正好對應著後來的《開心鬼》續作……)B.都係袁潔瑩,為凸顯她的反叛她會著住roller鞋上堂:「現代工商業社會講效率講速度,咁樣派簿法有咩唔妥?」C.浪漫女王陳加玲對浪漫的描述:「浪漫係金黃色嘅夏日黃昏,揸架車喺海邊,聽下海浪嘅呼叫,睇下浪花嘅美態,喺海灘上面留下一行行嘅腳印……」(這大抵是80年代最典型的浪漫幻想)——好笑,是因為以上對白都隱含了懶成熟的思維,但偏偏由當時仲好細個的她們講出來,立即產生了一種錯置感(就像我同你,成長過程中都必定試過為咗表現思想成熟而講啲懶係深奧的說話)。仲有一句,是出自黃百鳴的:「叫我Darling,我英文名叫Darling Hong嘛。」我有笑,不過係苦笑。
6.講到尾,《開心鬼放暑假》令我覺得最勁的設定是:「卑鄙會」。這是由袁潔瑩、羅美薇、孫慧以及陳加玲(她是被迫加入的)共同組成、神秘而又公開的組織,宗旨是:「唔卑鄙嘅嘢唔做,愈卑鄙嘅嘢愈做。」但(自以為)好卑鄙的她們,最後因為黃百鳴式春風化雨,決定把「卑鄙會」改成「奮鬥會」(當年新藝城真的有個「奮鬥房」,就是供各創作主腦度橋的房)。本來就不壞的她們,如實地經歷了一次個人生命情調的轉變。這一點頗觸動我(如果袁潔瑩羅美薇她們組成的都叫得做「卑鄙會」,那麼今天由高官權貴組成的應該叫乜?「無恥會」?)。
7.即使我不會也不敢強硬推介大家去睇《開心鬼放暑假》,但還是希望未睇過的……睇一睇啦,睇一睇那一個年代的純真。

2013年8月1日星期四

自我奮進,編辭典艱險歷程

 




我在剛剛過去的周日晚上買了《啟航吧!編舟計畫》。經過幾程返工放工的OK長途巴士,以及不長不短的如廁時間,周三早上,KO了。

文字是海洋,辭典是橫渡這海洋的船

咁講,唔係想證明自己睇得快,而是想表達:這本小說實在太太太太太好睇,好睇到你會不禁以極速睇完——臨近睇完時,更會產生唔想佢咁快完的難捨難離感。
斷估,不會有太多人熱愛查字/辭典吧;而我,更曾經是個討厭查字/辭典的人。直至中六,加入中文學會,跟同學搞了一本校內派發的季刊(以便假公濟私)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才認真去查字/辭典,畢竟,你不能一味用「打」、「篤」、「隊」、「拮」來形容武林高手的絕世劍招吧,而高手們的招式,也總需動用一些古意盎然名字才匹配……我開始體驗到查/睇字/辭典的神秘樂趣,也學識咗唔少(只適用於古代那沒有主義的武林而不能用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字與詞。那一年,我覺得自己叻咗。就算現在,依然因為工作需要而有查字/辭典,但字/辭典於我,從來都是停留於好表皮功能作用。
三浦紫苑並唔係咁諗。《編舟計畫》,就是交代一班人編纂新辭典《大渡海》歷時15年的過程。
她沒有把這15年光陰流水帳咁交代,反而是透過四個角色視點,展開這段困頓光陰的陳述——當初決定進行這大部頭辭典編纂的遠因、編纂辭典各項工序的詳細介紹、各人在編纂過程中人生態度的改變,同時側寫少少出版社對辭典出版的不積極態度。這是一個職人故事,但又超越了一般職人故事。
荒木公平:決定編纂《大渡海》的發起人。因愛上語文,從而明白辭典的重要性。
馬締光也:一個不懂得與人溝通的自閉書蟲。熱愛文字,但文字在他手中,卻不能夠化成清楚交代自己想法、讓別人明白自己的句子。(他寫情信表白的一段,好笑而又感動)
西岡正志:對文字/辭典零興趣,但因為馬締的熱情,他決定「以熱情去回應別人的熱情」——即使他沒有實際參與《大渡海》的編纂,卻在其他層面積極提供協助。
岸邊綠:本來是出版社旗下一本女性時尚雜誌的編輯,在《大渡海》編纂工程已進行了13年的時候,被調過去幫手。由討厭這項工作,變成把編纂《大渡海》看待成個人的小使命。
三浦紫苑相信,文字是一片汪洋,辭典就是讓(使用文字的)我們,橫渡這個海洋的船——作為人類溝通、了解世界的憑藉。

定義「老師」:指罵不道德時不能爆粗?
辭典幫助我們定義世界,但同時限制、左右了我們所理解的世界。《編舟計畫》真正的勁,是交代了不同年代的人,對字詞定義的詰問。三浦紫苑特登借幾位主人翁把口,辯證了兩組字詞。
1.「戀愛」——馬締原本給予的定義是:「思慕異性的心情,伴隨著性慾。」比馬締年輕的岸邊反問:「為甚麼只限於異性?難道同性之間『懷著性慾思慕對方的心情』就不算愛了嗎?」這個反問,令馬締憶起,自己年輕時也對這傳統定義產生過疑惑,最後,決定把「思慕異性」改成「思慕他人」。
2.「男/女」:過往的權威辭典(書裡指的是《大辭林》),把「男性」定義為「擁有讓女性懷孕的器官及生理機能的一方」,而「女性」則是「擁有能生育小孩的器官及生育機能的一方」。岸邊頂唔順,指出:「以懷孕生育來界定男女,豈不是太瞧不起人了?況且現在還有不少性別認同障礙的人。」
所以,「婚姻」是否必然如某些人所講只能直接指向傳宗接代?而「老師」用粗口去罵他眼中不道德的人和事,又係咪好似某啲人所講咁不道德?
但有一個詞可以好肯定:「囤地之波」,定義一定不是「艱險我奮進」地「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囉。


















ROBOCAT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