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魔鬼天使
















魔鬼天使,跟我同年代的熱血男兒一定聽過呢個名,或睇過呢齣戲。
但現在不是要談論呢齣「經典名片」,而是借個名來講兩個美國人。


No.1


一直唔明,魔鬼天使指涉的是一個本質係魔鬼的天使,還是一隻我本善良如天使的魔鬼?又抑或是天使mix埋魔鬼的混合體?這些無聊問題,從來只會困擾著我呢類無聊人。
最近也有一個問題深深困擾著我。究竟當初是邊位仁兄,提議、推介或引薦Katy Perry參與《芝麻街》的演出?只要留意一點樂壇或娛圈,自然肯定知道Katy走的是邊種路線,以及是邊種路線令佢走紅——咪性感囉。而Katy的性感還要是最本格的那一種,即衣著疏爽,並不像某類偽/藝人般同你講的甚麼性感是一種感覺之類的形而上式大話……
還有,哪一首Katy的歌才適合同Elmo合唱?《I Kissed a Girl》?《Ur So Gay》?最後總算選來一首好似冇乜敏感嘢的《Hot n Cold》,只是Katy Perry就是Katy Perry,始終忘不了她的原始武器,低胸上陣,終於惹來一班關心子女身心發展的家長抨擊,在人言可畏的情況下節目「完美地」被抽起。
我會諗,是否製作人或Katy一時間捉錯用神,以為美國好多爹哋都愛陪伴子女睇兒童節目,為免悶親爹哋,於是……所以……先至著成咁?
抽起還抽起,總之Katy已經把這段片放上YouTube任君觀賞。我睇過,可能冇養育子女的羈絆,完全唔覺有問題——尤其對照Katy在第二張專輯《Teenage Dream》裡的扮相時。
封套上那個全裸躺在雲海上的扮相,還叫做OK,但另一輯宣傳相(只要你在過去個多月有使用過某大型運輸工具的話便一定見過),Katy穿上一件不知道怎樣形容的「戰衣」,笠上一個完全唔襯佢的假髮,在奇詭的燈光下搔首弄姿,連最冇要求的我都覺得成輯相頗為——bad taste。
直至睇埋《California Gurls》的MV時才明白,或許bad taste真的是Katy是次的目標。MV裡的Katy穿上bra top,top上離奇地安置了兩個放滿cream的果撻,當歌曲到了高潮位時,Katy用力一夾,竟然唧出兩道新鮮的cream來!Wow!我以為自己睇緊90年代初的港產三級片啊!


No.2

真正的魔鬼天使是Amanda Seyfried才對。
有冇睇過那齣被喻為極級爛片的《Jennifer's Body》?或許,大部分(男)人去看呢齣片,都因為Megan Fox;但我想講,Megan Fox的型格實在太外露了,在A級成本製作下,尚可以展現那份過份外露的魅惑,但一換上B級片規模,當堂淪為一個活躍於B級片的冇腦女星stereotype(事實上戲裡的她的確被塑造成好冇腦的)。早前她擔正的那齣《Jonah Hex》票房慘淡,我可以預見,B級片的懷抱正在默默等待著她……
真正想講的其實是在《Jennifer's Body》裡扮演Megan Fox同學的Amanda Seyfried。
第一次看Amanda擔正的戲是《Mamma Mia!》,只是這齣戲由始至終的主菜都是梅姨和ABBA的歌,而Amanda演的是個渴望愛情渴望自由的希臘純情少女——她絕對稱職——天生擁有的一雙明眸的她,簡直就是現實裡的一個治癒系天使,的確……好吸引我呢類渴慕天真純愛的傻佬。
但估不到,一齣《色破孽緣》令我看到Amanda的魔鬼面向。一個明明可以拍得好爛兼好鹹濕的老婆懷疑老公有嘢的故事,在名導伊高揚處理下,竟成為一齣誘人的現代中產階級家庭畸情戲劇——誘人的部分,就由Amanda一力承擔。裸露自然是少不免的(但又不會淪為鹹濕),但Amanda真正厲害是用一雙眼去魅惑戲裡那一個表面美好實則蛀滿了蟲的家庭——爹哋、囝囝,甚至連媽咪都不能倖免。那一雙曾經讓我看見天使的眼,這一次影照出來的,是魔鬼。
奇在做完試圖訴散人哋全家的魔鬼後,Amanda又可以在《Dear John》和《Letters to Juliet》這些純愛片裡,做回一個為愛而生的天使,那份魔性,消失了。即使戲算不上好睇(《Dear John》直情稱得上難睇),但因為Amanda,我依然睇晒。
咁究竟我想Amanda在未來的日子裡多扮天使還是魔鬼呢?好難答啫。Mix埋得唔得呢?
(原文刊於am730,幾個月前的了)

冨樫義博!I Just Wanna Say 仆街!

友人在facebook留言:搬屋期間發現唔見咗成套《LEVEL E》。
我立即去望望自己的那一套……幸好,還在。
而對於友人的悲慘遭遇我亦能嘆句愛莫能助,因為呢套嘢,我係絕對絕對唔會借俾人的!

三不

其實近日真的想找回出來重睇一遍。事隔十幾年,日本方面竟然摷番呢個短篇漫畫出來改編成動畫,本月開始播放。決定「的起心肝」重睇,是想研究一下:這本「奇書」有可能改編成動畫嗎?
留意以上一段,的起心肝和奇書都用上引號括住。
「的起心肝」:《Level E》即使只得三期,裡頭分成多個故事,有啲短極得嗰幾集,而長極,篇幅也不夠成為獨立的一本單行本,問題是:這些長長短短的故事,唔知點解都被富樫呢個仆街(咁叫佢,係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投射,鍾意他的人自會明白的),塞入極多字(但這明明是一本漫畫),偏偏這些字又不像港漫那些(把畫面內容忠實描述出來的)旁白,你不能skip,一旦skip,輕則喪失了由冨樫提供的異樣樂趣,重則是,完全睇唔明。
基於太多字,要睇完呢三期漫畫,付出的時間和精神就像睇一本架構精密的重型推理小說,所以要在忙碌港式生活靜下心來欣賞《LEVEL E》,是需要的起心肝。
「奇書」:日本漫畫界也有分主流和非主流,憑爛尾書《幽遊白書》而大紅的富樫,自然是主流中的中流砥柱,沒有人可以估到,佢竟然夠膽死,在只能容得下主流兼完全讀者主導的《週刊少年JUMP》連載呢個一點也不主流的漫畫,甚至係擺明跟《JUMP》的編輯規條對著幹。
1.不熱血——同樣出自冨樫的手,《幽遊白書》和《Hunter x Hunter》的熱血肯定不像現在那些最本格的熱血漫畫,但至少,裡頭仲存在住一種跟「熱血」類近的東西,去捉住青少年讀者的心。《Level E》呢,哈,簡直是拿熱血來祭旗,來恥笑。
2.不打鬥——不明白為何《週刊少年JUMP》會視打鬥為王道,但事實上,裡頭的連載又以打鬥系最受歡迎,而《幽遊》和《Hunter》亦都走唔甩(有睇過《幽遊》的,會知道最初其實是個溫情小品)。《LEVEL E》呢,哈,打鬥是有一點的,但嚴格來說,形容為郁手郁腳會較貼切。
3.不爽快——你有睇過《週刊少年JUMP》所出產的人氣漫畫多字嗎?一旦多字,就睇得唔夠爽嘛。冨樫漠視這一套,《LEVEL E》的多字自然是特登,即使後來的《Hunter》,一樣可以用上兩大頁來放字。
這麼一套要我們的起心肝才能KO的奇書,日後竟成為不少冨樫fans的頭號最愛。而這麼一個玩盡漫畫語言的漫畫,根本不適宜改成動畫。
三言兩語好難講清《LEVEL E》。主角是一個由外星來的王子,天生鍾意玩人,玩人的技倆零舍過人,於是冨樫動用了多種類型來說故事:驚慄、RPG式冒險、怪物、靈異、懸疑、心理戰,還有愛情!最後萬劍歸宗,博你笑吓啫。真正在玩人的,是冨樫。

為了畫漫畫才打機?為了打機才畫漫畫?

冨樫不是鳥山明,燃燒了半生來成就大業,結果,心力交瘁到再也不能連載長篇漫畫;他更加不是《One Piece》的尾田榮一郎,無盡奉獻敬業效業從不脫期。
冨樫的成功來得算早,在《幽遊》時已經因為搵得好多,一度榮登稅額最甘的漫畫家之首。《幽遊》雖掂,冨樫卻沒有讓她無限地連載落去,甚至狠到玩爛尾。這是話佢仆街的第一個原因。
《幽遊》之後,冨樫畫了《Level E》,過足癮的同時兼玩晒全世界讀者,但奇在,大部分人沒有離棄之餘,仲更加愛佢。其後《Hunter》登場,最初這個漫畫的確給我一種頗One Piece的感覺,但俾冨樫搞搞吓,又搞出一種從來沒有主流漫畫家走過的套路,把MMORPG的遊戲形式植入——其實他在《Level E》已經試過一次,但《Hunter》的玩法來得更癲更複雜。
現實中冨樫是個深度機迷。《Hunter》勁掂,冨樫突然玩起脫期來,而且他的脫期時間,是離譜到以「年」為單位。脫期原因呢,因為要打機囉。打到咁上下,又畫番,畫到一個足夠出一冊單行本的份量後,又脫過,點解?打機囉。這是話佢仆街的第二個原因。他是為了畫漫畫而打機,還是為了打機而畫漫畫?
但最仆街的還是,我們呢班慘被冨樫玩過無數次的粉絲,還在等緊佢回頭是岸。就像希望一個曾經玉女的三級片女星從良,做番玉女。因為有些樂趣,只有冨樫俾到;不離主流,但又離經叛道。
《Level E》終於被關注,是值得高興的,但令我憂心的是:這次因改編而帶來的周邊利潤,隨時足夠讓冨樫又懶一排,安心打機。仆街咯。
(原文刊於am730)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好想在大銀幕睇他與他















我們戲院會播的電影,不一定都是我想睇;但我想睇的,通常都唔會播,好衰。
1月我最期待睇的不是《挪威的森林》,而是戲院冇播的《Machete》。


將假變真
《Machete》是舊年的戲,9月在美國上映,到了今個月才推出blu-ray。
這齣嘢我等了足足三年。
2007年,Robert Rodriguez和Quentin Tarantino合製了《Grindhouse》這部偽B級片,用上高成本雕塑了一次舊時代的B級片美麗時光;而據說以前當那些cheap cheap戲院播這些cheap cheap電影時,會同時加插幾齣其他cheap cheap電影的trailer以充撐場面,所以為求扮到似模似樣,Rodriguez在正片播映前專誠加了一齣叫《Machete》的fake trailer(即根本冇呢齣戲存在的)。
那份菲林粗微粒質感,那份結合「枕頭與拳頭」的形而下娛樂感,那份煞有介事無的放矢的荒謬感——這一小段專登拍出來呃大家的精華片段,深深吸引了(熱愛B級片的)影迷們。通情達理的Rodriguez作出承諾,承諾會把這個假片頭擴充成一齣真電影,並收錄在《Grindhouse》DVD裡,作為bonus。
結果,佢再一次呃了大家。這些年來,失落的我時不時就上imdb,往往發現《Machete》的資料還健在,證明拍攝計劃應該仲係現在進行式,問題是,唔知幾時先至進行完成。

他就是一把,刀。
期待《Machete》,某程度是因為男主角Danny Trejo。
邊位來的?的確,對很多(只會愛超級純粹悶藝電影的)影迷來說,他不過是nobody,但我細細個就認得呢個兇神惡煞的墨西哥人。因為Danny未成名前(冇錯,我覺得他現在是屬於成咗名的),已經在很多荷里活動作片裡出現,而他(所能夠)扮演的,不是奸角,就是壞人。
現實裡的Danny,也有個一段年少輕狂的日子,他一條龍地,犯過案坐過監吸過毒,幸好懂得及早悔過重踏人生正途,成為了一名拳手,再陰差陽錯地投身電影工業。
當然,如果沒有Rodriguez,大抵Danny終其一生都是在跑龍套——即使他在Rodriguez的戲裡,最初也只是跑龍套,但跑龍套也有分層次和等級。在Rodriguez早期名作《三步殺人曲》(一齣吳宇森電影的拉丁版模擬複製),Danny演了一名專放飛刀的殺手Navajas,而被他狙擊的,是當年的拉丁情聖安東尼奧班達拉斯。的確,Danny好快就死,死前亦好似冇乜對白,但幾個簡單場口,已展現了其人間凶器格。
Danny後來成為Rodriguez電影的固定陣容,而且Rodriguez對他是偏心的,一般跑龍套奸角,角色名不是幾廢,就是很廢,很令觀眾瞬間即忘的,但Rodriguez為Danny安排的名字,一概是「刀」——《三步殺人曲》裡的"Navajas",西班文裡解刀;在《鐵血戰士S》裡,他名叫"Cuchillo",在西班文裡又係解作刀;在《Spy Kids》系列裡,則直情叫"Machete"。
Rodriguez對Danny厚愛,原因或許是他們本身有親戚關係,但奇在,關係是直到拍《三步殺人曲》時才被雙方發現。一齣戲,讓Rodriguez得到名聲,得到一個好演員,仲得埋一個表哥。

What?史提芬史葛!
愈是期待愈是美麗。舊年年中終於在YouTube看到《Machete》的真trailer。
有數個發現:原來的粗微粒冇咁粗了,可能要遷就看慣高清的現代觀眾;主角還是Danny Trejo,還是充滿暴力色情;此外加入了一些很強的cast,像Jessica Alba、羅拔狄尼路,但兩位都及不上他——史.提.芬.史.葛!
這位堪稱從未上過一線的B、C級動作片王,唔知點解,每逢看見佢在銀幕施展那些關節技奧義,扭斷人家手手腳腳時,我就相當興奮,情況就像看見尚格雲頓出他的招牌side kick時一樣。據聞史提芬史葛(自稱)是好有性格的,我實在好想知道Rodriguez是怎樣才打動到史葛去參演這齣電影!我現在最需要做的,就係去買《Machete》!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