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ROBOCAT 308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七):人邁向新的一天,跨新步放眼遠方。






















2013年聖誕,冇出街玩也沒有去朋友家的打邊邊飯局,匿喺凍冰冰的屋企,看了這齣《歌舞昇平》,準備打今年最後一篇《浪漫月巴睇舊戲》。

唔係講笑,梅艷芳只有六場戲 

 又是同事C。那天跟同事C傾題目講到梅艷芳,除了提及《男歌女唱》,還有《歌舞昇平》。但我倆都冇睇過,話題戛然而止。《歌舞昇平》DVD已放在屋企一段頗長時間,要睇,隨時都得,但一直沒有。好奇怪,有些戲你總是提不起勁去看,但直到某一日你又唔知點解地會突然同自己講:今日係時候嘞。
我尊敬梅姐,但不算是她超級粉絲,否則《歌舞昇平》可能會令我好憤怒。一個半小時的戲裡,梅艷芳只出了六場,平均分布在電影頭中尾——加埋,一定唔夠半個鐘。她的角色,某程度上是在演回自己,超級紅歌星Jannie。Jannie / 梅艷芳的第一場戲,就是她的個人演唱會,電影中的她獻唱了《別離的無奈》——concert後,她將離開當日發掘她和捧紅她的經理人,改簽新公司(新經理人是當年仲未做烹飪節目的淑儀姐)。
發掘 & 捧紅Jannie的人是James / 黃霑。電影的主角是黃霑,以及被他睇中,戲裡戲外都屬新人的羅素。
更離奇是導演。余允抗。對他,我的認識始終停留於《山狗》,以及曾經在戲院內嚇到我(意識上)瀨屎的《凶榜》。但《歌舞昇平》,莫講話一滴,甚至連半滴血都冇,更加沒有甚麼兒童不宜觀看的畫面和情節(除非閣下是超級道德撒亞人),有的,只是一個中坑和一個後生的相知相遇,互相扶持,而又不肉麻的。
像80年代很多港產片,《歌舞昇平》為追求娛樂性而顯得OK兒戲。Jannie / 梅艷芳決定離開James / 黃霑,被離棄的一方極度火遮眼,決定捧紅臨時拉伕做演唱會dancer的羅素(他在戲裡都係叫羅素),而羅素本身同媽咪恬妮(我最愛的邵氏女星!)相依為命,另外有個女友楊雪儀,楊雪儀本身成長在一個古怪大家族……問心,楊雪儀古怪大家族嗰一part大可以完全delete,因為作用只是提供了兩大段同故事發展和氣氛零關係的所謂搞笑戲。問題是,我在事隔多年後才去看,大家族裡頭不少演員都是我成長年代見慣見熟的,現在睇番,好親切。所以,算啦。

主要劇情就是交代黃霑怎樣訓練羅素 

羅素話自己完全唔識唱歌,黃霑說:「只要你唔係啞,就可以做歌星。只要我肯捧你,豬乸都可以做歌星。」
首次在live band伴奏下試音時羅素信心缺缺,黃霑這樣鼓勵他:「而家啲錄音技術fit到痺,逐句錄都得嘅。」
當羅素問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唱一首歌,黃霑咁答:「用口唱嗰啲等於唔識唱歌;用喉嚨唱嗰啲?㗎仔唔慌唔用喉嚨唱啦,係又震唔係又震,喊驚咩。」應該點?「用個心。用心唱,即係用感情去唱,有感情,先至可以感動人;所謂感人,就係先要感動自己,然後再去感動人哋。」
但戲裡的黃霑才是最沒有資格咁講的一個人——佢無情。每個他親手捧紅的歌星,最後都選擇離開他(Jannie咁樣話佢:「你根本唔識做人。你會係一個好嘅訓練者,但絕對唔係一個好嘅經理人。」);人生在世四十幾年,(自以為)從來冇愛過人也不需要愛情;Jannie一心為他好,佢次次都鬧走人;最後甚至連羅素都睇清睇楚這個經理人的真實無情構造,決定唱埋場騷就不再合作……但放心,這不是一部要你喊和無奈的戲,結局還要是大團圓嗰隻。
尾二那一場,羅素在演唱會上,跟神秘地前來撐場的Jannie合唱《邁向新一天》,所有人此時此刻,都因為這場concert解開了各種來自昔日的心結,邁向新的一天跨新步放眼遠方。兒戲還兒戲,但在12月25日這個代表著年度將盡的特殊日子,我的確被這一種兒戲式大團圓所打動——尤其當黃霑和梅艷芳已分別走了九年和十年,兩位都不會再有新的一天了。
真正的唯一主角其實是黃霑。賤格 / 悲哀 / 快樂 / 虛偽 / 憤怒 / 真性情,他透過一個角色演勻俾你睇,演出足以提名任何最佳男主角獎(遺憾是配音的不是黃霑本人)。至於梅艷芳,這部戲距離她參加新秀出道才不過三年,但在那不足半粒鐘的六場戲,你看到的不止是三年的磨練。巨星,就是巨星。
(原文刊於am730)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六):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以外的選擇






















那天跟同事C傾題目時講到梅艷芳,再講到《男歌女唱》。我說如無意外會寫這部戲,他表現得很詫異。

奔波勞碌的透明「五等人」 
2001年,梅艷芳共有四部戲上映:《鍾無艷》、《慌心假期》、《愛君如夢》、《男歌女唱》。
牌面最弱的一部肯定是《男歌女唱》。
1.導演是鄒凱光,當年的他只拍過幾部冇乜人記得的戲(但《青春援助交際》是一部頗不俗的異色作,有機會寫),其他三部呢,執導的是杜Sir、張之亮和劉偉強。
2.同梅艷芳做對手的是黃子華,即使早一年的《男親女愛》破盡收視紀錄,但那是電視界的事,同電影界可以完全無關,如果有關,《一蚊雞保鑣》票房唔會咁慘淡。反觀其他,《鍾無艷》有天后Sammi和當紮的張栢芝,《愛君如夢》仲有偉大的劉天王。
3.過去梅艷芳演的角色,總是先天上已經與眾不同,但她在《男歌女唱》的朱維德,與眾不同地好同——眾,是指塵世間的平凡眾生,是他也是你和我嗰一隻。
朱維德情況可能更嚴重。在前男友眼光獨到的評語中,她平庸,奔波勞碌;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簡稱「五等人」——仲未完,冇人緣,冇朋友,冇希望。
是的,作為既平庸又奔波勞碌的表表者如我,即使每天都擺明在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但好踏實地,我冇奢望過會等到一筆豐厚強積金),但返到公司,都仲會有同事願意撥冗同我嗲兩句,例如在引言出現的同事C,仲會同我傾題目傾梅艷芳,證明我未到一個透明人地步。
但朱維德是。在面積不算大、員工也不算多的office裡,作為資源部唯一代表而又很認真工作的她,完美地被同事當透明(梅艷芳在《男歌女唱》的演出總是有種突兀感,但這種突兀某程度又呼應著她本身的角色設定)。
黃子華的黃勁相反。置身每一個地方他總是最顯眼嗰位。但顯眼,不等同出類拔萃。

這其實是一部勵志片 
《男歌女唱》肯定是在動用《男親女愛》的剩餘價值,黃勁就像余樂天的失散兄弟,但《男歌女唱》的office戲只佔極小部分,所以當余樂天都仲需要扮做嘢時,黃勁的工作態度就是,不工作。
Office戲,只為了營造朱維德的太透明和黃勁的好顯眼。
真正重要場所是K場。一個讓我們曾經宣洩過痛快過悲哀過癲過劈過嘔過的場所。我們在跌跌撞撞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的,便去K場搵番吧,搵的方式,就是引吭高歌那一首首別人的歌。朱維德也一樣,她的飲歌是陳百強的《等》,在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以外,還在等一個人。只是她有個病,不能對住人唱歌;所以即使她入圍了一個歌唱比賽,都不敢去唱。
而故事,就是描述黃勁,怎樣將活在透明人間的朱維德,育成為敢於面對人群的K歌之后。
講到尾,是一個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的平庸奔波勞碌透明人,學懂面對自己的人生歷程。
所以即使《男歌女唱》不是甚麼名導主理,也沒有天王助陣,更沒有超巨筆直,但我鍾意——朱維德的生命困局,好真實,這種真實是我他也是你和我都不得不面對,和務必解決的。
「唔好逃避,一於不理,話之人哋,面對自己。」——這是黃勁寄語朱維德的鼓勵。這一場,也是全部戲最精緻的一個設計。
還有,在今年TBB頒獎禮攞獎的田蕊妮和Benz雄也有份演出,而且都演得好出。即使攞到TBB頒的獎可能不算甚麼,但事實是,不少人都在努力,努力是一場時間的工夫,過程中你只有等,可能最終等到,亦可能乜都等唔到。
(原文刊於am730)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2013,把娛樂變成政治的一年



















如果日後有人寫香港娛樂編年史,2013年,特別之一年。
過去我們關心或認為重要的娛樂事宜,不是呢個同嗰個撻著,就是嗰個同嗰個分手(後再翻兜)。
但來到2013,唔同晒。
這年間的離離合合不是沒有,但你會care甚麼樂仔同Kary甩拖嗎?類似案例,見得多,真正未見過的是:G.E.M超越年齡與界別,向梁特首說一聲「加油」——當中並不涉及任何男女情愛,而只是一個後生女對一個比佢大的當權者的由衷鼓勵,這句鼓勵所包含的情感之複雜,已經超越了所有報道慣緋聞的娛樂雜誌所能描寫 / 渲染 / 亂吹的能力範圍。
這是娛樂同政治撈埋的一年。
這也是讓我們這班被娛樂慣的圈外人,藉著娛樂產物重新審視「香港」的一年。
What?你依然認為甚麼樂仔同Kary甩拖很重要?咁你不要睇落去好了。

1月——老表、細細粒、42吋長腿
很平淡。但就在這個平淡的1月,殺出一套點睇都不屬官方認可重頭劇的《老表,你好嘢!》。
殺得出,有原因。
1.題材具時代感,食正近年不斷被討論、但討論極都不會有解決方法的中港矛盾。當然,你不可能要求一齣TBB黃金時段劇集會就此問題作出深入剖析,有的,也只是《東張西望》式淺說,借題發揮得啖笑而已,所以你會看到導遊珍以及名店門外嚴禁港人影相事件的重演。劇集又大量挪用網上術語和人與事,「起底」、「瓊姐」,仲有「登高討論區」——在這個網絡主宰現實的年代,讓網民睇得有共鳴是重要的。
2.一部劇或一部戲,即使整體成績普通,但只要有一、兩個角色俾觀眾記得,已經好難得。偏偏TBB近年開劇只管側重來來去去那些所謂一線小生花旦,睇得多都悶。《老表,你好嘢!》卻重用了唔知身處幾多線的陳明恩,以及本人好巨粒的「細細粒」陳嘉佳,二人成功跑出(一年後再看,陳嘉佳發展似乎理想得多)。至於首度拍劇(兼好討厭政治)的王菀之,迴響一般。真正主角郭晉安呢?仲慘,零迴響。
3.不能或缺,(劇集播映時還是)42歲萬綺雯的42吋長腿。
在近年只懂狂sell型男索女交織而成恩怨情仇的TBB劇集裡,《老表》是小小的異數。

2月——本土的精神勝利法
《低俗喜劇》,2012年話題電影(「話題」二字不指涉電影質素),這話題更延伸至2013年——多得賈選凝。
這是否一部優質香港電影?人人看法不同,但至少在賈選凝眼中,不是。而她更把想法化成《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片焦慮》一文,參加由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首屆「ADC藝評獎」——「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洩,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
結果,贏咗。評審們認為:「(文章)能從社會角度出發,透過分析電影《低俗喜劇》的背景和情節,探討港人身份定位及與內地關係等主題,描寫當下中港關係的微妙變化,既具強烈的批判精神,亦富有創意及獨特見解,讓讀者反思香港的主流價值……」
結果,引來不滿,有人認為文章只是對香港的一次片面論述——而且還是出自一個來自北京的女子。
2013年,CEPA簽訂十周年。在合拍片主導的市場大勢下,純香港電影唔係冇,只係極少,而《低俗喜劇》正好是其中一套而又同時兼具話題的。
能夠呈現本土的港產片是需要捍衛的。於是,「本土」成為了今年不少電影人的堅持,再漸漸被借用來作為宣傳口號;而因為杜汶澤一句「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本土」被偷換概念而變成「低俗」,出現了以重口味作招徠的《重口味》,但好睇嗎?這就是我們真正想睇的港產片?

3月——因為叻哥,原來我們都很窮
過去看(優質的)旅遊節目,某程度是在看一種「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的想像。
現在看(劣質的)旅遊節目,還可看出自己原來真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窮人。
因為《叻哥遊世界》的上海篇,我知道了世上有一部價值280萬的電話!又知道了一場烤鴨宴竟然可以盛惠6皮人仔!我的驚訝足證——我真是一個見識淺薄的Poor Guy!
但阿叻(他既不是跟我有血緣關係的大佬,更加不是任何一種層面的大哥,所以不稱呼他做叻哥了)真正的強和豪氣,要在八個月後才使將出來。

4月——RIP
4月17日,陳僖儀車禍喪生。Rest In Peace(而不是Rest In Piece)

5月——這個月我們或許只會記得黃色。
一隻RubberDuck,風頭盡蓋所有明星暗星奀星。
明星暗星奀星們,請反省。

6月——人類電影史上的劃時代作品出現了!
《天機:富春山居圖》,一部豪花1.6億人民幣、有CG有動作有爆破有盜寶有美女有劉華的3D合拍片。
我不知道你點睇《天機》,我呢,其實不覺得很爛,因為根本睇唔明,場口接場口的超級混亂,簡直在挑戰智慧,當愈看愈不明白,我所能看到的只有悶爆。
過去我們的認知是:唯獨好電影,才會吸引到人爭住去睇,睇完又爭住猛咁討論。
《天機》改寫了一切。
原來只要當電影爛到一個災難程度,一樣可以吸引到人爭住去睇睇完又爭住猛咁討論,情況就像以紅豆壽司起晒朵的某間迴轉壽司,大把人自組劣食團爭住去挑戰那爛透的滋味,還以挑戰成功作為勇氣和膽量的一種(錯誤)表述……
在人類電影史上,《天機》必佔一席位。
電影爛,還可以瀨落創作人(唔瀨佢又瀨邊個呢?),但當一個電視台連播《六合彩》攪珠時,熒幕所顯示的得獎號碼都可以出錯,箇中的爛,就是不可洩漏但人人都知的天機。

7月——十年後才衝上雲霄
基於我本人太鍾意馬德鐘的Vincent(注意,讀呢個名時,一定要用陳慧珊的阿Belle腔讀出來),所以沒有了他的《衝上雲霄II》我是零興趣的(反正連胡杏兒都可以另一種方式復活啦,點解馬神唔得?)——但應該冇乜人同我一樣持有相同諗法。
十年前的《衝上雲霄》,把過往《壹號皇庭》那種張揚的中產專業味,移植在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有型的機師和美艷的空姐,置身由Norman Foster設計的偌大機場以外,還有那些專登出埠拍下的海外靚景,滿足了塵世間不少人對這行業的美麗想像(以及對制服的崇拜);十年後的《衝上雲霄II》,原則不變,連上集的三角戀模式也沿用下來,一個Holiday,周旋在Sam哥和Cool魔之間;但我更愛的是江美儀和馬明之戀,江美儀那種沉實的韻味,正呀!而當我睇住馬明和她在異鄉的床上戲,真的想打爆部電視。
同時也顯示了TBB近年塑造人物的一種例牌方法:金句。一個角色的個性不是透過言行舉止,而是透過金句,無盡的金句:「我唔做善事,除非俾我錫你一啖。」、「我雖然靚仔,但我唔係傻。」……
我相信張智霖是真的投入晒落去Cool魔這角色裡去,否則不會在2013的下半年,經常著晒機師制服好似玩緊cosplay咁,再唱埋(明明不是由他原唱的)《歲月如歌》,把《衝II》的剩餘價值在往後半年用到凸。結果,Cool魔在TBB(頒俾TBB仝仁的)頒獎禮中贏了最受歡迎角色——以非親生仔、而是一叫到即伸出援手的乖仔身份。抵錫。
《衝II》也成為了最佳劇集,而由於香港只得一間電視台會拍劇兼容許播放,在不少人心目中更自動升格做埋2013年度最佳香港電視劇集……這是一種香港式的悲哀。

8月——一個青春躍動的月份
因為一部戲和一句加油。
《狂舞派》絕對不是一部好到無倫的電影,但好睇——好睇在藉著一群在香港跳街舞的後生仔,說了一個單純的尋夢故事,單純是裡頭的那個香港描寫得太淺薄,淺薄得有點不真實,但又正由於不真實,才令這個少年尋夢的故事少了一種苦口婆心式的囉唆。
而我也不認為《狂舞派》當初拍攝初衷是本著甚麼捍衛本土的精神,根本裡頭的故事就是一個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咁梗係本土啦——但當《狂舞派》愈影愈旺的時候(但所謂愈影愈旺絕對不是間間戲院騰出院線去播),明顯把不少根本同套戲無關的政治想像和責任塞落去,又或將電影內容過度詮釋成一次本土政治的抗爭歷程……
青春是舞動,也是敢言。
「我想跟梁振英說句『加油』呀!他的壓力必然好大。先不要考慮他做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原因,不要去judge他做得好不好,我真是好想跟他說一聲『加油』,因為這個角色實在很難做。我不想再對他施加壓力,想給他一份鼓勵。」G.E.M.如是說。
嘩!使唔使呀?——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撇除過去那些基於現實考慮而幫政府拍宣傳片、或撐政府政策的藝人或歌手,G.E.M.應該是香港回歸以來首個主動向特首說聲加油的歌手,而且我相信,她的鼓勵是出於真心,她把自己入行後所面對的困難,同特首上任後的困難找到了共通點:「其實我有九百幾個理由……我無法告訴你為何不這樣做,但我有我的原因,特首可能都是一樣。」
過往的娛樂人,不是患有政治潔癖,就是對政治態度模糊(但模糊得來你又會知道其取態),娛樂與政治,兩個界別。但G.E.M.,竟然向一個咁具爭議性的人物(佢冇理由不知道被佢鼓勵者的民望吧)送出鼓勵,OK,你可以說她所持的理由太天真,但也不得不佩服佢夠膽講。「我不覺得一個特首、或者一個政府可以怎樣幫助市民,一個政府應該盡最大能力去提高社會的生活質素,但哪個人可以幫到你呢?就是你自己!」嗱嗱嗱,點駁呀?

9月——有人話,香港樂壇已死
某專欄作家話,食飯撞正電視播放籌款節目,聽到一些歌手在唱Cantopop——
驚覺:時下粵語流行曲的歌詞上文唔接下理,負責填詞的人是文盲。
結論:香港樂壇已死。
然後:填詞人及一眾歌手反擊。
語言是流動的,隨著時代而演變,一些在過往經典的歌詞,換轉在今天才出現,如無意外只會被認為老土。我們總不能只用過去的目光來審視現在。
其實Cantopop真正的問題癥結不一定是歌詞,而是首歌本身好唔好聽,當塵世間已經出現了一萬首中慢板情歌時,要寫第一萬零一首與眾不同刺激到樂迷的,唔係唔得,難囉。
就算歌詞填到曉飛(又或在專欄作家嚴格的眼中,上文接到下理了),歌本身悶,就係悶。
而更悶爆的是有歌手竟然矢志不渝地去唱口水歌,還夠膽宣稱是用原裝歌手唱腔去再三演繹……香港樂壇未必已死,只是樂壇中人認為樂壇都就死咯,快啲賺多筆吧。

10月 & 11月——這兩個月應該一併寫
10月15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公布免費電視牌照申請結果,總之,最早做足準備拍劇拍節目的HKTV冇份。
然後是撐HKTV的facebook群組成立,遊行,政總集會——而重點是,不少跟HKTV無僱傭合約的藝人都有參與。
10月30日,網民發起「全港熄電視日」,史無前例;然後,高潮是11月19日的TBB台慶,網民再次發起熄電視罷睇,這時候阿叻挑機說如果台慶收視剩番兩、三點,佢實行跪回家。「我準備兩個護膝,我好鬼驚,我好驚40點,真係好驚,如果40點,佢哋會好冇面囉!」
最後,收視29點。Bonus是台慶當晚TVBuddy收到大量在現世未用得住的禮品——統統是紙紮,熱情的網民到電視城示威時順手送的。
這兩個月,我們知道了很多。
1.「你餓,我煮個麵你食吖。」才是不少TBB劇集的真正金句。
2.May姐煮沙律都會落雞汁——烹飪嘅嘢你識乜吖?
3.一個藝人好容易就會犯眾憎,就算你過去好似再受歡迎都好。
4.原來有好多我哋以前成日見但講唔出名的好演員,其中一位是張松枝。
5.香港很多事,都可以因為一籃子秘而不宣的因素,不明不白下便有了裁決。簡單講,黑箱作業。

12月——To 開 Or Not To 開?
如果開電視就像開飯,熄電視就等於絕食。
絕食,一兩次已經好大件事。
尤其遇上黃子華這味難能可貴、等足幾年先有得品嘗的好餸——To 開 Or Not To 開?開!
所以不少人又再如常慣性開飯了。
甚至因為黃子華勇奪視帝,覺得實至名歸而興奮莫名。
但黃子華實至名歸還實至名歸,依然改變不了這由始至終都是一個電視台在自己讚自己的事實。
只是我們都太善忘了,一個月前的事?邊記得。總之,來年繼續做個TVBuddy。
寫到最後才發現,文中竟然完全冇提過亞視。提乜好呢?讚佢在農曆新年時播番1989年煙花匯演俾我睇?
(原刊於am730)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我的嘥時間簡史(2013年版)》

























因為讀者提醒,才驚覺這原來是2013年最後一篇了。這一嘢提醒,令我不期然對「時間」感觸起來。

再給我一點時間,重新去定義時間

 2012年除夕,我慣例地又為自己訂定來年目標,而目標通常不離以下兩項:
1.中一次完美的六合彩。所謂完美的六合彩,不是幾百萬那種,而是超級金多寶——結果,今年連七獎都未中過。
2.減去40磅的月巴——結果,好似反升了幾磅,shit。
而我從來都冇定以下一種目標:更充分而有效率地使用「時間」。
我們都有過一種錯覺:時間,唔使錢,任使唔嬲。
所以,講堅,童年時的我真的試過很真實地靜待時間過去——晨早做完不得不做的功課,溫書又冇心機,而距離我至愛的《忍者小靈精》播映時間尚有大嗱嗱半粒鐘,而當時又不像現在般可以玩電話或上網……
咁點好?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無聊決定——企喺長木凳上(當年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添置梳化),以便我夠高望實掛在牆上的鐘,定睛望實秒針在眼前不斷走,同時苦等分針快點移到去「30分」位置。
現在看,這個舉動其實頗有哲學味,但在大人眼中只會覺得我癲咗,或在嘥時間(的而且確係),結果,自然是被籐條侍候。
我同時發現,等待30分鐘的流逝固然難捱,但原來要捱過那短短30秒的籐條酷刑,一樣咁難捱。
30分鐘 / 30秒這兩個明顯差好遠的時間長度,點解會令我產生一樣咁難捱的感受?
但因為太痛,痛楚令我未有就這問題繼續推理落去。

時間是熟睡的臉,說著夢的語言

 既然時間咁深奧難明,為了認識時間明白時間,我睇書,睇一些好深奧的書。
《存在與時間》——如果話我明白了海德格講乜,是完全呃你的。
《時間簡史》——那一個「簡」字並不代表「簡單」,沒有物理底的我睇咗四分一便放棄(當時又未有《獨學術》一書,教我怎樣去對待和克服深書)。
在對時間不明不白的情況下,繼續以過日辰心態對待時間。
直至有一天,我在某大型連鎖電器店撞見一個童年時的鄰居。
原來他在電器店工作,而我咁啱趕住去做嘢,需要買新的錄音筆。時間太匆匆,講不到甚麼深入話題,只是嗲了幾句,互問了對方和屋企人近況,便byebye。
我與他,都在三十年前跟隨家人搬入沙田一個新起好的屋邨。而在很多年後,我與他,都先後搬走了。搬走後,沒有再聯絡。
那一夜,瞓覺發夢時竟然見到童年時的佢(但我不知道夢中的自己,是而家咁樣定後生個様)。
在夢裡,我們一齊落商場快餐佔食早餐,去7仔食下午茶,再到商場文具舖(齋)睇模型;夏天時到源禾路的公共游泳池游水,更一齊學識游水,再一齊到游池小食部怒食慶祝;冬天時我去佢屋企打邊邊後打《魂斗羅》,又或佢嚟我屋企打邊邊後打《沙羅曼蛇》……
然後,急尿,紮醒。解決後我望住鏡,鏡裡是一個頭髮尚算濃密髮線也沒有後移,但已經大把白髮的自己。我看到了「時間」。

我開始用一些客觀事件去體認時間

 例1,回歸過後16年才有所謂政改三人組去聽我們對普選的意見。16年——在我成長的年代,即是一個人由出世到准許出入成年人機舖,所需要捱過的法定時間。諗番,都覺得相當難捱。
例2,終審法院裁定,居港未滿7年可領綜緩。7年——即是我當年由中一捱到預科畢業的時間。而未滿7年可領綜緩,感覺像讀完form 1便可以申請大學grant loan——但grant loan要還,綜緩唔使。
人生是一場時間的工夫。如果努力工作和生活是在正常地動用時間,居港未滿7年可領綜緩就是在壓縮時間,他們的時間,明顯比起住夠七年有凸都冇領綜援的你我他,更efficiency。
在臨近交稅的這一刻我好嬲,嬲自己過去一直在腳踏實地嘥時間。我認為我終於明白活在當下的意思。
(原文刊於am730)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五):未變身花女的豬女,一次菜鳥的進化史




















TVB花旦中我只見過徐子珊和黃智雯,其中前者仲見過兩次,都是同事跟她做訪問時我死黐住跟埋去的。嗱,唔好問點解。

做個在城市裡沒記認的人

我睇過兩次《跟蹤》,一次是2007年上映時,一次是寫呢篇文的前一個晚上。
第二次睇的時候,好病,食咗藥頭暈暈好想瞓鼻又塞,但依然好專心地睇晒,過程中完全不含fast forward或跳chapter成份,真的是由頭睇到尾,甚至連最後的credit都撈埋。好奇妙。
這是游乃海首部執導作品。作為一個新導演的首作,有很多配套可以幫到件事,例如演員——如果有資深演員助陣,無疑可減低「新導演首作」這標籤通常所附加的稚嫩味。
咁當然,也視乎導演本人是否恰當地用到那班資深演員。
梁家輝——個人問題,我不是梁家輝粉絲,即不是他所有戲我都會衝去睇(奇妙在我第一部睇的梁家輝孭重飛電影是《垂簾聽政》),但有佢份做的戲我通常都有睇。梁家輝給我感覺是既可收得好埋,也可張得好揚,《跟蹤》拿取了他這種特性:本質上他是一個窮凶極惡的悍匪,但基於實際考慮他必需時刻隱藏自己,路過見到CCTV會擰歪面,搭叮叮俾錢時只會入散銀。但他的「凶」,在關鍵時刻會一嘢爆出來,而每一嘢爆都必定是兇到極點。爆完,再次妥貼地收埋,演回一個在城市裡沒記認、不留下半絲痕跡的人。
任達華——個人問題,我不是任達華粉絲,即不是他所有戲我都會衝去睇,但有佢份做的90年代三級片或奇案片我通常都有睇(個人首選,《賊王》!)。曾幾何時的任達華,配合佢嗰個吹得好誇的髮型,在銀幕上不是張揚的心理異常者,就是張揚的舞男。但後來,收歛了。在《PTU》是個不苟言笑粒聲唔出的PTU,在《黑社會》是個明明前一秒仲對住你笑下一秒就抬起舊石置你於死地的黑社會。《跟蹤》是他把自己更進一步地收埋。作為狗仔隊阿頭,就算是因為他和同僚提供的情報而拉到大賊,press con上也不會見到他。這是職業和身份所賦予的屬性。

這是梁家輝和任達華的對決
只是中間攝了一個(由現實到虛構都是)菜鳥,徐子珊的豬女。
現實中的她,當年當尚算新人,菜鳥;虛構裡的她,啱啱加入狗仔隊,菜鳥。
電影明明可以名正言順齋拍梁家輝和任達華的跟蹤 / 反跟蹤式對決,多一個徐子珊唔多,少一個徐子珊唔少;這名菜鳥的存在,或許也是首度拍戲的游乃海的一個自我投射——這就是菜鳥對某個未知領域的一次鑽探。如果這真是一場個人心理投射,游乃海也在展示一種內歛修為,不像某些新導演,每一刻都在張揚地嘔啲嘢你睇。
1.《跟蹤》有槍戰,但問心,統統不算好看;真正好看反而是那些在城市裡的等待、死跟、窮追、碰上——等到目標,就死跟,跟跟吓被發現,就窮追,追到某一刻點知就突然遇上——惟有作出不露兵刃的正面交鋒。
2.所以睇第二次時我竟然睇到了一份古龍小說味。梁家輝和任達華,兩個不曾碰面(但又注定碰面)的當世低調高手,勝負,就在頃刻之間完成。梁家輝贏的,是那一份很形而上的凶。
3.任達華有一個徒弟仔徐子珊,初涉江湖,過程中累積經驗值,由菜鳥進化成可以獨當一面;而她的獨當一面,既基於任達華這師父的循循善誘,也包括她本人的本質。是的,高手總是擁有成為高手的本質。
4.這江湖還有一大班配角:為食的林雪、爛口但工作認真的邵美琪(即使她每次爛口都好似為了爛口,有點突兀,咁喺一個嚴肅場合有人突然爆粗就係咁突兀啦)、管唔掂班細的匪徒甲吳廷燁(我好鍾意睇佢做戲)、懶有主見唔聽大佬支笛的匪徒乙黎耀祥——還有指揮中心裡的黃素歡,亞視出身的女演員。我連最後credit都撈埋,就是為了確定是否有佢做。
演技這回事,好深。或者咁講吧:當TBB只管安排一些需要時刻張揚到極點的角色,給徐子珊以及一眾小生花旦時,真正懂得演戲這回事的,是會適當地張揚地收埋。我真心希望徐子珊能有更深刻的演出(同樣,唔好問點解),而深刻演出不是那長長眼睫毛、七秒強姦、飛身逃離爆破現場,而是像那個好似冇嘢但又好有嘢的豬女。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304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原因不要理,浪漫地睇聖誕舊戲















正如農曆新年要睇賀歲片,聖誕佳節自然也要睇番齣聖誕片。
但正如近年賀歲片一律唔好睇,聖誕片同樣缺乏一些深刻徍作,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所以,閱讀正文前請先注意以下事項:
1.文中談到的一概不是本年聖誕檔電影(話時話今年有本格的聖誕片嗎?《風暴》不是吧……),而是舊戲;
2.逐套講,唔係唔得,但實在太沉悶嘞——沉悶,跟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實在太唔夾嘞。為求令成篇文更具佳節氣氛和感覺不孤單,我嘗試把自己的精神分裂成兩pat,採用自問自答方式寫成;
3.基於每人內心深處對聖誕都可能感受迥異感覺,以下出現的聖誕片,不一定套套都令你在過程中跳起Yeah;
4.古往今來的聖誕片,數目唔太多,過百套吧。本文只能講(我睇過以及睇完後咁多年都記得的)一小部分;
5.最後,如果你已為聖誕安排好一連串火辣香艷兼而有之的精彩節目,仲嘥時間嚟睇戲?去玩啦。


動作連場,因為聖誕
月:Merry Christmas!
巴:黐線,今日12號咋。
月:我無非想預先俾大家感受一點聖誕氣氛啫。
巴:超,要預先感受聖誕氣氛,去香港各大中小商場便可感受到嘔啦,11月初已經隊棵聖誕樹出來了。
月:咁細路見到開心嘛。聖誕某程度上就是屬於細路的節日,不少聖誕戲都以細路作為主角,像最經典的那齣——
巴:唔好俾我估死你肯定想講《Home Alone》。
月:1990年的Macaulay Culkin真的好得大人細路歡心嘛。
巴:Sorry囉佢稱得上乞我憎喎。
月:你的個人好惡不足以影響這部電影的空前成功。當過往聖誕戲裡的細路都只能是一個依附於大人的受保護動物時,《Home Alone》製造了一個「細路 vs 大人(X2)」的局面,這個細路不單只不需要被保護,仲好危險——他諗出來的大部分計謀,都足以令人非死即傷。
巴:看這部戲我不期然泛起一股悲傷。演其中一個壞蛋的是Joe Pesci。只要你睇過馬田史高西斯的戲,你會知道Joe Pesci演慣的是哪一類狠角色,但在《Home Alone》竟然是個俾Macaulay Culkin由頭玩到尾的,笨賊。
月:但我反而認為,這才是Joe Pesci作為一個演員的強橫地方:他既可以演殺人不貶眼的狠角,也可以做一個完美的,笨賊。不似某些演員,做來做去都是自己,例如我們的影帝——
巴:YoYoYo講番正題。《Home Alone》單純用一間屋來設置陷阱,誇張得來尚算合理,畢竟嗰間屋是細路主角的主場,但第二集玩到去紐約我實在接受不來,太離譜了。
月:離譜,都好過唔知為乜而拍的第三集。我直情忘記咗第三集個細路係乜水。而更離譜是之後仲有第四第五集。
巴:處理慣青少年題材的John Hughes所寫的劇本,有個核心命題:一個細路怎樣動用智慧面對成年人帶來的劫難,同時在過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但講到尾,就算細路點叻都好,依然需要父母需要家庭。我承認,Macaulay Culkin(條衰仔)的確演到這一份感覺。
月:容許我大膽講句:《Home Alone》根本就是一部小童版《Die Hard》!
巴:你即管大膽解釋吧。
月:兩部戲同樣是在聖誕前夕,家庭失序的時候,主角單人匹馬同壞人進行困獸鬥;目的,就是為了捍衛family value。
巴:問心,《Die Hard》好睇到爆烈。現在的荷里活動作片,已經絕少、甚或不會再有《Die Hard》那份細緻。
月:Yes,細緻。真正緊湊的動作戲份其實去到電影差唔多播咗一粒鐘才正式出現,而之前的,就一直在鋪,鋪排點解身為NYPD的John McClane要飛去洛杉磯搵老婆?點解對付壞人時又冇著鞋?而那個偶然發現事故的寂寞黑人巡警點解唔敢開槍?是否有甚麼精神創傷?所有鋪排,都在建立一個極端危險局面,而同時指涉著各人內心深處。
巴:所以到最後當John McClane同老婆排除萬難破鏡重圓情深擁吻時,我感受到那個平淡無奇的茄輪,得來不易。
月:到了《Die Hard 2》,不過是首集的擴充版,火爆是火爆,但已經欠缺了一點甚麼。


未巢皮的Meg Ryan,西雅圖天空下的男歡女愛
巴:男人戲就此作罷。我想講Meg Ryan。
月:哦,那個現年52歲巢晒皮的金髮婆娘。
巴:我.唔.准.你.咁.話.Meg!在我記憶裡,Meg Ryan是金髮甜心,forever and ever!
月:(For乜ever呀明明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我承認,Meg絕對是美國一個年代的愛情片女王。
巴:我很愛1993年的《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愛到一個程度,我只能夠容許自己咁多年來只睇過一次。我想永遠留住那一次的感受、情緒,無止境的翻炒,只會把那唯一的一次完美體驗變得不完美。你怎能相信這對本來天隔一方的男女,在最後一刻終於兜頭兜面見到嘞,就可以認定對方是一生最愛?
月:那種愛,完美得可怕。
巴:太完美,變得不真實。
月:不真實,所以夠浪漫。
巴:咁講吧,同樣有關聖誕同樣是Meg Ryan的愛情片,我更愛1989年的《90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Meg Ryan的Sally和Billy Crystal的Harry,緣份的確早在1977年就把他倆扯埋一齊,但沒有任何發展——又或者是,發展其實一直在暗地裡悄悄地進行,期間二人各有各的忙碌和愛情上的跌跌撞撞,而當看清塵世間殘酷的世故的人能夠走在一起,那一種愛,才具有說服力。說服力,來自時間。
月:的而且確你會如實看見時間怎樣在這一段關係的默默發展中,keep住流逝。
巴:那不斷在流逝的時間,又成為了Sally和Harry日後感情的堅穩基石。
月:這樣的感情才能細水長流。
巴:而因為他們關係上的兩次突變同樣發生在聖誕舞會之後,所以……我一直……都好想……參與一次Christmas Party,遇上我生命中的Sally——呀不,是Meg Ryan。
月:如果給你遇上的不是當年風華正茂的Meg Ryan,而是現年52歲巢晒皮的Meg Ryan呢?
巴:……


My盛Lady在Xmas遇True Love
月:不像中秋只會令人諗起月餅沙田柚,農曆年總是叫人記住剝瓜子逗利是,聖誕,才會令浮世男女思念愛情。
巴:於是很多愛情片都借聖誕過橋,或作為故事裡的一個重要時刻。
月:而又例牌以單身女性作為主角。
巴:像《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下著雪的冬天:第一個冬天,單身的BJ在日記寫下來年目標,而之後的冬天,單身的她遇上了真愛。
月:某程度上這也給予了睇緊戲的單身女仔一份暖暖的希望。
巴:希望在人間吖嘛。
月:鏡頭下Renee Zewellweger絕對不靚,但正因佢唔靚,某啲角度甚至稱得上醜,才能提供觀眾一種感同身受。
巴:這又令我諗起Sandra Bullock那部年代更久遠的《暗戀你、暗戀妳》(While You Were Sleeping)。電影的起圍正好是聖誕節,平凡的女生Sandra Bullock,意外地救了自己終日暗戀的型男——sorry嗰位男演員我其實完全唔覺得型呀……經過一連串錯摸,她才發現真正愛的原來是型男個細佬。講真,故事的場景極度平凡日常,而Sandra Bullock本人亦唔算靚,但反而催生了一種親和力,而親和力又為那個愛情故事提供了一份合理性。
月:這部戲即使以聖誕作故事背景,但我記得睇嗰陣,我係著短袖衫的。
巴:電影上映的1995年,Sandra Bullock還未算是荷里活一線女星,要把這部低成本愛情片放在寶貴的聖誕檔,片商淆底,所以在美國本土是安排在九唔搭八的4月上映。
月:《BJ單身日記》的上映時間也不是聖誕啊。
巴:兩部不打正旗號的聖誕愛情片,起著同一個作用:把女主角捧上了一線。
月:但事隔多年,Sandra已經攞咗奧斯卡影后,同年更做埋金草莓影后,近年又keep住拍到話題作;反觀Renee,幾年冇拍戲了。
巴:嘩你望下Renee個樣,膠到……
月:但相傳《BJ單身日記》會拍第三集喎。原班人馬上陣。
巴:Well,我完全不寄厚望囉。


真的(誤以為)戀愛了……
月:我本人認為近年最本格的聖誕愛情片,絕對是《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
巴:哦。
月:十幾個倫敦浮世男女交織而成的十段關係,在兩粒鐘多少少內,井然交代,是勁的,講真。
巴:係。
月:而且當中所書寫的愛情夠甜蜜,聖誕佳節的人就是需要這一種甜蜜,而甜蜜得來又不會像荷里活同類貨色般淺薄,最記得那一pair為電影sex scene做替身的男女,鏡頭前可以裸命搏,鏡頭後卻把情感收收埋埋。
巴:我諗我實在太憎Hugh Grant了。每次望見佢我都自動諗起佢當年召妓被拉一事,而偏偏在《真的戀愛了》他做的的是一個情深的首相……但我認,我成日翻炒《真的戀愛了》。
月:我最記得的另一場戲,Rowan Atkinson表演包禮物。
巴:妖我咪就係因為呢一場而成日翻炒囉。每一次翻炒,我都好鄙視自己。
月:講完最本格聖誕愛情片,輪到最異色聖誕愛情片——《P2》。
巴:嘩完全冇人識囉。
月:如果之前出現的聖誕愛情片都在歌頌甜蜜的真愛,《P2》裡則在描述當真愛越過臨界點的畸型後遺。
巴:邊鬼個做的?
月:女的是Rachel Nichols,男的是Wes Bentley。Rachael,有做《義勇群英》第一集的靚女;Wes,《美麗有罪》裡那個熱愛拍攝飛行膠袋美態的男生。一個尋常平安夜,曼克頓女強人Rachel開完OT,趕住去Christmas Party,點知慘被飾演大廈實Q的Wes禁錮——原來這個癡心實Q睇中Rachel好耐,甚至經常透過閉路電視遙距監控Rachel的美麗,期間更順手發現Rachel上司心懷不軌,於是鎖埋嗰個鹹濕上司,準備在心儀對象面前替天行道,一廂情願以為這就是純愛表現,女方會覺得佢巧威威……
巴:And then?
月:咪就係一場喵捉鼠大廈困獸鬥。最後愈玩愈誇張,多個樓層出現嚴重水浸,可憐的Rachel,成身濕透迎戰。
巴:咦正喎!
月:要注意,這部戲的幕後搞手是Alexandre Aja,New French Extremity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到美國發展後最出名作品就是那部少少色情而且多多暴力的3D食人魚。


唉,每逢佳節倍孤單。
巴:我諗,點都要講一部動畫。
月:如果只講一部最能代表聖誕的動畫,《Snowman》。
巴:Exactly。當大部分聖誕動畫都是拍來俾小朋友享用時,《Snowman》勁在任何年齡人士觀看,都會看出截然不同的感受。
月:這個故事,好殘忍,就好似新正頭叫你入去殯儀館。細路看,看到最後,唔開心是必然的;大人看,看到最後,看到的不純粹是唔開心,而更接近於一種無法言傳的傷感;這種傷感,來自隨著成長而必然流逝的赤子之心和童真,也來自人作為獨立個體所必然存在的孤單。
巴:但唔知點解地,每年平安夜,我都會翻炒一次《Snowman》。廿年來都係咁,情況近乎撞邪。由最初一聽到那首主題音樂便怒喊,到後來眼濕濕但忍得住,再到現在,欲哭無淚 & 欲語還休。塵世間或者只有一個字交代到那種情緒:唉。
月:唉,因為長大了,有一點年歲了。
巴:我不過是想藉著《Snowman》,找回那一點點已經不存在的赤子之心,但每一年都係,唉。
月:不要再唉了唉衰晒。送你一份聖誕禮物吧。
巴:我想要全城最hot吉祥物「路姆西」陪我過冬。
月:Sorry,「路姆西」售罄了。
巴:唉。
(原文刊登於《am730》)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讀書是,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


























今天且讓我表現得正經一點,談一談「讀書」這回事。突然咁有興致扮正經,是因為一本書。

職業無分貴賤,知識也一様
這本《獨學術》,幾星期前某個深夜已經被我KO了。
我大概用了兩粒半鐘睇完。睇咁快,是因為當晚實在有點眼瞓,又不想等到第二日才把未睇部分睇埋,惟有不斷加速。通常能夠叫我咁快睇完的書,都是些娛樂性或追看性極高的讀物,而不是這麼一本教人怎樣去「讀書」的書——過去甚至從來都不會去睇這一類教人點點點的書,那些甚麼心靈西湯、誰撻咗我的乳酪、窮爹爹富爹爹,更加敬而遠之。
睇《獨學術》,同個人心態有關。活到這一把年紀,唔算好老但又絕對不後生;讀咗一定年月的書,累積了一堆(好似有用但又唔見好用得著的)知識,竟然開始感到:自己好多嘢都唔識。像睇推理,持續地睇咗十年嘞,點解仲有咁多勁嘢未睇?好似睇血殺片,以前都睇咗好多啦,點知——唉……
你或者認為上述的都.不.是.正.規.的.知.識——我反對。
不是在lecture hall或課室拎住本教科書來教的,才是知識。
咁講吧。不同年代血殺片的共同呈現,就是慘不忍睹的血肉模糊。但當穿透了那一層層模糊的血肉,是甚麼原因引致片裡的鹹濕仔鹹濕妹必死?貞潔的又必然不死?這會否因為觀眾以後生仔女為主,宅心仁厚的創作人才嘗試(這麼偏門地)教化佢哋?而第一部充份貫注這種(偽)教育意識的血殺片又係邊齣?對於以上種種的歷史考察,就是一門知識的產生。
當然,香港冇一個僱主見工時會去考你以上問題。

睇艱深的書,就像溝最難溝的女
《獨學術》作者,是白取春彥。最「顯赫」的著作便是那部足以令尼采癲多次的《超譯尼采》。
白取春彥提取了尼采著作中的片言隻語進行超譯——根本就不是譯,而是硬把自己想講的,屈係尼采所講。於是《超譯尼采》所呈現的尼采,好有活力好friendly,friendly到好似成日叫你加油咁。
至於這本《獨學術》,我唔敢話全本啱晒,但又的確有閱讀價值。獨學,在白取春彥觀念裡不是匿埋自閉地學習,而是不師從(死守)某個特定的老師(著作、學說)——應該搵多幾個老師(白取春彥強調搵的老師睇的書必需是最勁的,這一點我有保留)。
獨學要做的,是study而不是齋learn,只有study才可以令你發展出個人創見。
對於study白取春彥還提出了一些細則,有啲OK有啲OK好笑。
1.對於知識,不要單看表面,應該去挖掘知識產生的起源。追本溯源,才能令你看清知識的全面。以我為例,我咪學緊打鼓,有堂無端端問阿sir,是誰發明那一段好多歌都會採用的rhythm,一問,才知道當代流行音樂的形成,同黑奴被帶到美洲這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資訊不等同知識。現在連搭巴士搭地鐵都會(被迫)睇到資訊,但睇完,其實等於冇睇——你只是「知道」一樣嘢,而不是「明白」一樣嘢。像你知道路姆西好hit,但路姆西在某層面象徵了甚麼?
點解會產生這麼一個象徵?
3.閱讀場所不重要。你不需要為自己先豪裝一間美侖美奐採光完美的書房,任何地方,甚至廁所,也可以是讀書場所。實不相瞞,我擁有長時間大住便睇書的良好習慣。在釋放了體內某些勞什子的同時,頭腦往往也是最澄明的moment。當然,肚疴或急到瀨時另計。
4.不要怕或避睇艱深的書。買了一本深嘢,不要懶神聖咁供奉喺書櫃,大可先丟埋一邊,令這本書原先俾你的神聖感減淡,然後懶不屑地,揭佢幾頁,睇吓個尾,慢慢就會覺得本嘢其實唔太深啫。他用了一個比喻去說明,就像越級挑戰溝一個高竇女,不要先被佢個勢拋窒——或許現實中的我總是被高竇女拋窒,這方法對我不管用,我依然挑戰不了艱深的書。
5.與其睇人家二手闡述,不如直接睇原著——所以根本不用嘥時間睇《超譯尼采》,直接睇尼采吧。對付這本《獨學術》態度也一樣,睇完,只代表睇咗一堆讀書的方法論。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好似阿叻咁叻,大可skip本文。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四):做香港人從來都唔容易,仲好辛苦。

















「做人,從來都唔容易。」
黃子華在棟篤笑咁講。我好記得呢句話但就硬係記唔起佢喺邊一個棟篤笑講(不是《兒童不宜》就是《越大鑊越快樂》)。

無論老友同事或上司,都知我是黃子華粉絲

基於種種外圍和內圍因素,我仲未睇過半集《My盛Lady》,反而分別翻炒了一次《一蚊雞保鑣》和《沙甸魚殺人事件》。對比截至2013年12月5日為止已經被我睇咗46次的《一蚊雞》,《沙甸魚》我只睇過兩次咁大把。
因為實在太down了。那年第一次睇,尚算青春,未算好體會到那份情緒,但已經OK down;很多年後,已經成為別人眼裡的中年阿叔了,對平凡人的所謂人生也總算有一點所謂體會了,再睇——Shit,down足好幾日。
好彩平生最耍家的就是對人歡笑背人down,所以完全冇人察覺到那幾天的我其實走在情緒下陷邊緣。
但也不排除:根本從來就冇人care。沙甸魚修為可能更高。是有人care佢,但沙甸魚根本不care有冇人care佢。
最能給予沙甸魚安全感的生活場所,是一個租回來的唐樓單位。在裡頭,沒有任何稱得上懶有品味的裝修擺設,只是擺滿了貨架,貨架上塞滿從超級市場買回來的壞貨,積穀防飢。這地方,純屬沙甸魚私人享有,連拍了N年拖的女朋友都(因為得不到批准而)冇嚟過。
把自己安然地困在單位內的沙甸魚,就像卡夫卡《地洞》裡那隻鼴鼠,又或《地下室手記》的那一個「我」——嗱嗱嗱我絕對不會干涉你們,但唔該你哋同時也不要干涉我。這就是他追求的完美生活。
但香港,可不是卡夫卡的寓言世界或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俄國地下室,你話想點就點,而且人,是要搵食的。
既然要搵食,就不得不同外界接觸——咁就大鑊了。

不確定的未來不設保險
這部戲你可以話好簡單亦可以話好似好複雜。我不懂得好簡單地處埋好似好複雜的事,惟有試用問答形式梳理。

Q:沙甸魚做盛行?
A:一個超市小職員,分行經理說要升佢職,佢唔想升,仲反建議不如升資歷比佢耐的珠姐,但分行經理堅拒。然後,沙甸魚偷聽到珠姐講佢是非,但幾日後又同佢慶祝生日。沙甸魚完全不能明白,一個明明之前才講完自己是非的人,點解會祝自己生日快樂。

Q:沙甸魚竟然有拖拍?
A:冇得解,比佢搵得多的女友仲俾埋首期,打算同佢結婚。睇樓期間,二人在那個新單位內情到濃時啜啜啜啜啜然後沙甸魚突然嗌停,用更澎湃的理性壓制澎湃的感性,因為冇帶杜蕾斯囉。當連處理女友這麼一個外在生命體已經需要動用咁大能量時,再面對一個突如其來的B?實在超出佢本人能力範圍。

Q:片名點解會叫「殺人事件」?
A:因為真係有人死咗。沙甸魚的包租婆。案發地點正是給多沙甸魚無比安全感的唐樓單位,但人不是沙甸魚殺的,麻煩在他不懂得怎樣跟外界解釋人不是他殺的。跟據沙甸魚對「證據」二字的理解,外界只會單憑表面證據然後一口咬定佢(應該)係殺人兇手。

Q:溫碧霞的角色是?
A:包租婆個女。她有一個成日做八卦雜誌封面人物的公子男友。她一直以為自己抓緊了命運和幸福,但原來公子男友覺得跟她(「合體」後)性格不合,用完即棄。

Q:咁廖啟智的角色呢?
A:差人。一個有幸被選為紙板警察作為推廣大使的差人。劇情安排他由頭到尾都在撚化沙甸魚,卒之撚化到沙甸魚作出終極反撲。還有一點,佢有高買習慣。

Q:這麼樣的故事可以點樣收科?
A:沙甸魚依然是沙甸魚而不是《的士司機》的Travis,爆了一句「做人好辛苦呀呀呀!」後,他準備跳樓,但冇死到,因為——不劇透了。最後,在溫碧霞帶領下,他把多年來為不確定的未來而儲備的罐頭,掟晒出街。這些在過去似乎為他生活提供保險的過期罐頭,他不再需要了。

這是1994年的一部戲。20年前沙甸魚話做人好辛苦,今天做人應該是超辛苦——即使由始至終都不是要做聖人偉人又或梁振英所講的甚麼人材,而不過是,普通人。因為塵世間根本冇一樣嘢可以永遠妥善保障普通人的未來,包括那些在YouTube牙斬斬話很想聽到你的意見(但這部影片的評論功能已停用)的高官們。

----------------
讀者更正番我,「做人,從來都唔容易。」應來自《冇炭用》,Thx!

ROBOCAT 302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對於Paul Walker的死,我想問……























知道Paul Walker意外身亡後我即時產生兩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狂野時速7》點埋尾?



我絕對是《狂野時速》粉絲
真的睇出感情來。
第五集,經典。最後Paul Walker夥拍Vin Diesel劫保險庫的高潮戲,蛻變自《Bad Boys II》一場飛車戲,而當Michael Bay只能拍出大肆破壞的無比快感,《狂野時速》更進一步提供了在極速中交織而成的俠盜情義。
第六集,明顯差咗,但由Paul Walker + Vin Diesel領導的那個俠盜集團,已經超越了純粹食大茶飯的搵食層次,而更接近一個存在著感情的family。所以當睇住戲裡其中一位美艷「家庭成員」壯烈犧牲時,(經常錯誤動用)感性的我,差啲喊出嚟。
但做人要誠實,尤其面對一個已死的人。
《狂野時速》系列最初吸引我去睇的,是第二集——因為女主角是Eva Mendes。

Paul...I'm so sorry...
講堅,我看過大部分Paul Walker有份演的戲;但講堅,冇一次是為了齋捧Paul場而去睇的。
像他未紅時拍落的《Joy Ride》,之所以睇,完全基於題材——公路電影格局 + 巧遇變態殺手——Well,只要一有呢兩樣嘢撈埋一齊我是肯定不能免疫的。
《Joy Ride》題材極度陳舊,但J.J.Abrams有份寫的劇本,擺明是向史提芬史匹堡那部經典電視電影《Duel》致敬——一個愛回家的有婦之夫,唔覺意在公路上激嬲咗一個貨車司機,惹來殺身之禍——而重點是,由頭到尾史匹堡都沒有安排貨車司機露面。同樣地,《Joy Ride》裡的Paul一時貪玩,激嬲一個貨車司機,誓要攞佢命。J.J.Abrams筆下的這位貨車司機,好似賭神咁,好神秘。
另一部Paul主演的《Into the Blue》,香港冇上畫,我是睇美版DVD的。對於這部戲我絕對稱得上是引頸以待,因為女主角是Jessica Alba,再因為她的主要戲服就是一件火辣藍色bikini。
所以呢,至今我都未睇過令Paul進一步入屋的迪士尼電影《Eight Below》——戲中他的主要拍檔是八隻雪橇犬。Paul,唔好怪我。

第二個疑問
Paul的演技算不算是演技?我唔識睇,但的確同一個曾幾何時經常結伴睇戲的朋友咁講:Paul Walker呢啲咪「方塊演技」囉。
世上自然沒有「方塊演技」這回事,純粹我本人無聊創作。而第一位(有幸)被我用「方塊演技」來形容的荷里活巨星,是阿諾舒華辛力嘉。但有時就係咁奇怪。阿諾擺明唔識做戲啦,我又幾鍾意欣賞他那猶如方塊的演技,每一下情緒轉移,就像經由臉部皮膚方塊生硬地移動而組合出來。
但當阿諾還會勉力地擠出一點所謂喜怒哀樂出嚟俾你睇時,Paul仲勁,不論喜怒還是哀樂都是那一副表情。他面上的方塊基本上唔會郁。但我不介意,反正從不認為只有TBB小生那種七情上面才是演技。
因為Paul的意外身亡,我刻意去找他的生平看。原來他成立了一個REACH OUT Worldwide的組識,並曾在2010年到發生地震的智利和海地協助救災。他體驗到一點,災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實際救援,而不是一句半句的表示沉痛哀悼。
同樣是2010年,他參與拍攝國家地理頻道節目《Expedition Great White》,在11天裡探索墨西哥海岸的大白鯊——Paul的自小志願原來不是演員(或巨星),而是一名海洋生物學者,了解另一種生命奧秘。
Paul Walker的死令我產生的第二個疑問是:點解無端白事死的往往是尊重生命的人,而不是那些keep住剝削、禍害其他生命的人形生物?有冇人可以答我?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三):一個慘不忍睹的城市,四個特警

























係老友都知我是李子雄粉絲——假的。
但我的確鍾意睇李子雄做戲。首次睇佢,自然是《英雄本色》那個陰險(得來收收埋埋的出類拔萃)死奸仔。陰險和死奸仔不難演,TBB一眾小生只要摵吓堂眉都應付到,但收收埋埋 & 出類拔萃,呢下難。

杜琪峯首部現代城市警匪片
 

李子雄憑那個陰險(得來收收埋埋的出類拔萃)死奸仔跑出後,好彩沒有被安排keep住奸落去——即使奸角還是走唔甩,但依然被安排演繹不同類型個性造型的角色。像《城市特警》裡的他,就是一個沉鬱冷靜總督察。
但我不是為了欣賞李子雄沉鬱冷靜演出而睇這部1988年的戲,而是為了杜琪峯。
純計電影。1988年前的杜琪峯,只拍過《碧水寒山奪命金》、《開心鬼撞鬼》和《七年之癢》,一部古裝武俠兩部喜劇,《城市特警》是他首部有份執導的現代警匪電影——這部戲還有另一個導演,金揚樺。
這是公司給予當年的杜琪峯一個機會,去試拍這類題材。如果你想在《城市特警》找尋一點「杜Sir簽名式風格」的話,基本上,是完全搵唔到的。

打到開巷慘無人

 《城市特警》好唔好睇?好難答。事實是有人視為一部完全非理性的廢片,亦有人覺得那種非理性,好cult。
1.就像那年代大部分警匪片,其實就是動作片——所謂動作,包含了拳腳交和槍戰,如果有budget就加埋飛車和爆破啦——《城市特警》有齊以上各項,而且是由頭到尾打到開巷。
2.有兩場最精彩:A.醫院大混戰——壞人頭目為殺死對自己不利的證人,以喬裝 + 潛入方式殺進醫院,成功殺死證人後卻被李子雄得力助手郭追悉破,雙方展開大型功防槍戰,只能說一句:傷亡慘重。這場戲令我想起幾年後吳宇森《辣手神探》, 最後一場超巨型混戰也是發生在醫院,而咁啱兩部戲的動作指導都是郭追。B.Lift糟摸黑槍戰——壞人嘍囉搭Lift走佬,郭追熄了大廈總掣令Lift停 低,然後李子雄和手下攻入Lift糟,但你點會諗到一個連名都冇的壞人嘍囉,竟然會未雨綢繆到隨身帶備夜視鏡(即Tom Clancy原作遊戲《Splinter Cell》Sam Fisher長期戴住嗰種)!這一場,未見誇張的駁火,雙方純在鬥智——無奈聰明的壞人嘍囉最後都要死,死相慘無人道。
3.慘無人道。有兩個角色的死法我呢世都銘記於心。A.壞人嘍囉甲:在逃避警方追捕時,被李子雄架車撞出天橋,飛落下面一條馬路,臨落地再被另一架車撞, 撞完後再被一架車高速輾過,然後鏡頭映住一大pat血潑在馬路邊。這麼一個面目模糊不左右劇情的壞人嘍囉甲,其實是否需要這麼一個慘烈兼冗長的死法?—— 完全不需要,但《城市特警》就是不嫌麻煩地拍俾你睇,我欣賞這種不嫌麻煩的態度。B.隱藏頭目:他是誰?不公開了。唯一可以說的是,以前成日聽人話邊個邊 個俾人射到蜂巢咁,這名隱藏頭目最後真的變成了人形蜂巢,不過,I Love It,因為佢絕對死有余辜。是的,對付真正的奸人,有時只有這種慘無人道慘不忍睹的死法才足以一洩心頭之恨。
4.連場動作經過設計,角色也有特別設計。李子雄是沉鬱型幹探,而為了凸顯他的沉鬱,身邊三個拍檔自然不能同樣玩沉鬱:郭追是絕對火爆型粗漢,但粗中有細 愛錫年老阿媽;遠道來港幫手查案的吉隆波幹探,長期戴黑超,狀甚冷酷,其實純為有型……不過佢是正義的。最後一個是典型菜鳥,做乜都廢廢哋嗰隻,但在事件 中他成長了,到最後更成為破案關鍵,可惜……唉。
5.就像那年代港產片,戲裡存在不少擺到明「恐同」的設定,但奇在描寫郭追和吉隆波幹探的惺惺相惜時,竟然有著濃厚同志味;其中一場,合力成功阻止了一場爆炸後,二人情深對望——直覺話俾我知是但一方好想咀對方。
6.OK咁究竟《城市特警》講乜?引用朱江一段對白:「摩洛托夫先生,香港仲有幾年就交收嘞,而家有好多人等住去做移民,佢哋好需要錢。只要我哋俾得起 錢,唔好話運毒品吖,成個香港運去你祖家都得吖……我交咗嗰份名單俾你,上面係政府嗰啲重要人物,雖然係嘥啲錢,但係比起我哋嘅利潤,今次嘅投資只係雞碎 咁多啫。」明晒啦。結局,李子雄說成功打擊了這個運毒管道,可惜始終得唔到那份神秘的名單。於是這班人得以繼續潛伏搵著數……
一部咁非理性的戲,一個理性的現世側寫。

ROBOCAT 300,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秋高氣爽,正是郊遊的好時光。


















這是我人生中第七次寫呢句嘢。過去六次,分別寫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的作文功課。其實準確一點應該咁寫:秋高氣爽,正是BBQ的好時光。

我承認,我唔識透爐。

在高登看到一篇分享文「[毒到出煙]一個人BBQ分享」,我遙遠的BBQ回憶忽然湧番出來。
孤單的我試過一個人放題一個人Buffet一個人打邊邊,但真的未夠膽去一人BBQ——不論是室內還是室外。
室內BBQ,我驚慘變燒炭死於非命。
室外BBQ,嘩太型了吧。偏偏世人不會欣賞和明白這一種型。
其實引致我不能一人BBQ的最主要原因是:唔識透爐。
真的,由三年班第一鑊秋季旅行至今,我都未能成功透過一個完美或不完美的爐。我甚至開始懷疑,不是炭精同我過唔去,就是啲死鬼炭同我有仇。
所以每次跟同學去親BBQ我能夠做的就只是:撥火。當同學既優雅而又不慌不忙地搭好啲炭,我就拎住報紙死命地撥撥撥。但女同學只會欣賞那個優雅而又不慌不忙的同學,而不是身水身汗的我。
既然付出的汗水和手力不能換來女同學垂青,我變得自暴自棄,每次秋季旅行當同學在透爐,我便袖手旁觀——但更多時候,是被指喝拎啲燒烤叉,去插沙。Well,大家都應該知道洗燒烤叉是要先插沙再用清水洗吧。

難忘那10條腸仔交織而成的美味
人生中有幾次BBQ,我化灰好記得。
1.小三嗰次。我讀的那間小學(位處牛頭角下邨,早已灰飛煙滅),規定小一和小二生不准BBQ——BBQ恍如一種象徵成長的儀式、祭典,於是一班同學都好想快啲順利升上三年級。直至終於等到了小三秋季旅行,我們五、六個同學隆重其事從長計議地分工,你買炭和炭精,我買紅腸和腸仔(我是燒腸達人),佢買雞翼豬扒……然後,到達現場,才發覺透爐原來比考試仲難。
2.小五嗰次。咁記得,是因為地點——(我本人認為)人生必到香港郊野公園No.1的大澳門。那天燒過甚麼?不記得了,只記得大家匆匆忙忙燒完腸與丸和若干隻雞翼後,便衝到那個對住海天一色的大斜坡,放風箏!放到累了,便攤在那個翠綠色斜坡傾偈吹風。我可以大膽講,瞓喺草地眼前只有一片藍天及幾朵雲,感覺就是,無與倫比的正(去camp的晚上望住成天星星,同樣地正)。咁多年來,我只是去過一次大澳門,但當日的藍天,還存在於我腦裡的硬體,不會delete。
3.中三暑假。大嶼山南山營地——有同學話嗰度好靚好想去喎,於是一行二十人便為了滿足同學的個人願望,由梅窩碼頭出發,在烈日下,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行行行行行行足45分鐘,終於行到那個傳說中的南山營地——那一天我燒俾自己食的10條香腸,應該是成世人最美味的10條。至於你問我南山營地靚唔靚?我實會話靚,如果唔係,都唔會在中四暑假冒住中暑危險再去一次。

親自透爐是很重要的事!
突然很想知道現在學生去秋季旅行仲會唔會(或准唔准)BBQ,於是不斷問人。
得來的答案是:中學生大致上都容許BBQ;小學生呢,視乎年級,基本上,只有六年級先准……
我好記得一個畫面。在小三旅行首次透爐期間,阿sir袖手旁觀,當我們不停用目光向他發放求救訊號時,他keep住袖手旁觀。
識唔識透爐其實無關宏旨,反正第日見工時老闆不會問你透爐經驗,而擅長透爐也不見會成為一樣社會認可的成就,但重點是:他的冷漠,原來是為了讓我們從錯誤中學習,學習怎様親力親為兼獨立地完成一件事——即使只是透爐這麼一件小事。
有朝一日香港或許會冇晒郊野公園,BBQ變成存在於TBB劇結局裡的都市傳說。香港的秋和冬季,只容得下百貨公司感謝祭。

2013年11月24日星期日

十生有幸!



















太和商務
即使純屬偶然
但拙作竟然有幸同洋蔥頭黐住
十生有幸
(鳴謝某大埔讀者報料兼提供埋相片)

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追憶強伯的事前事發與事後

我懷疑我有人群恐懼症,所以那些(扮)日本百貨公司的感謝祭咪搞我。望住那一大堆湧 / 衝 / 殺入去掃貨的人,我只會諗起《World War Z》裡的喪屍,最弊我又明明不是Brad Pitt。
但上周六還是克服恐懼山長水遠入咗去亞洲博覽館——只為追憶強伯。

事前——嘩好多人啊。

 正確一點說,是好多師奶和阿叔啊。
有些師奶和阿叔,擺明是夫婦(部分甜蜜如軟糖,部分黐到實像拖肥糖);有些,是聯群結隊鬧哄哄的;也有些,是「2師奶s + 1阿叔」的組合(我承認我有諗埋一邊);而陪我迫入會場的既不是師奶更加不是阿叔——本來約了好幾位青青少艾,但冇人騷我這個阿叔。超,好巴閉呀。

事發——我胡思又亂想

 Rundown是正路的。唯一不正路,是當初沒有事先張揚會來的陳慧嫻和倫永亮。
基於身旁是個吉位,我不需要去理會(本應坐喺隔籬的)青青少艾,以致有大量時間胡思亂想:
1.不知道幾位歌手在後台會講啲乜呢?閒話家常?相對無言?會感慨嗎?畢竟大家都共同創造過香港樂壇盛世,但事隔多年後,不少人都話香港樂壇已經玩完(就連香港本身都已經玩完)。
2.觀眾席上的師奶阿叔又有甚麼感想?畢竟他們都共同見證過香港樂壇盛世,而有理由相信,當晚入得嚟睇的大多數,都認識強伯這一個人,強伯不少歌詞都應該 入晒他們的心——OK就算從來都冇去理會那些金曲是由誰填詞,但子祥美君慧嫻憶蓮學友的歌,一定影響過、甚或「支配」過他們。
3.而我最想知是坐喺前面嗰條後生茂里,你成晚表現到周身唔聚財咁究竟乜事?急屎?但你又好冷靜咁玩電話喎。而因為你keep住郁身郁勢,我就要跟隨住你亂中有序的郁身郁勢,郁埋一份,否則我根本睇唔到台上的美君和慧嫻——她們的確比較細粒嘛。
4.最「有趣」(我不知道用甚麼形容詞較貼切)一刻是,當輪到某極著名填詞人分享他對強伯的回憶和感想時,坐我身後的師奶跟她朋友說:「咦佢講嘢吖咁可以 去廁所lu。」我即時想到的是:A.佢忍咗好耐(入場前望見女廁的人龍,不禁有種慶幸自己是男人的微妙感覺);B.佢認為去廁所比起聽這位填詞人的感性分 享重要;C.這位填詞人,她不(懂得)欣賞。於是接下來的大半場我都好留意這位忠誠地表達自己的師奶,但我聽到的(咁佢坐我後面,唔通我成日擰轉頭望人 咩)只是——她的低泣聲。低泣得最猛烈是林憶蓮的《哭》。
相對那位填詞人的發言只能刺激她的膀胱,強伯的詞事隔多年,依然刺激著她的淚腺。
而從座位相隔了一行的後生茂里和師奶的表現,或許反映了香港樂壇受眾真的存在一個好闊的斷層。

事後——如果阿叻象徵了……

 好多師奶和阿叔一齊迫去機鐵站啊。
回程,我拆開那本入場前買的《洋蔥頭背後的林振強》,即睇。凌晨兩點半睇完。
書是洋蔥嫂為老公寫的回憶錄,除了睇到大量強伯軼事和超級珍貴圖片,最重要是看到一個香港人的成長和奮鬥。
那是還信奉獅子山下精神的年代。一個不是出生於大富大貴家庭的少年,由青春期反叛到出外留學,返回成長地做打工仔,開始填詞再到成名,然後被工作上的無聊 人事磨蝕、失意,到看清生活本質;他的成長他的歌詞,是香港由70s經濟起飛到80s快樂(而不乏暗湧)年代的,又喊又笑真實紀錄。
如果阿叻象徵了一種被世俗認為是香港人的成功典範,強伯則體現了另一種我們曾幾何時信守的價值,偏偏這種價值已經淪為不合時宜,和戇居。
強伯填的《蚌的啟示》,是叫我們不要將耳目收藏,而應去多聽多望;今時今日《同舟之情》,只會話你經歷過迷惘,其實不必以敵人自居(但敵我矛盾是由誰製造?),唔該攜手走過崎嶇(崎嶇又係邊個整出嚟先?)。
追憶林振強,其實是追憶一種喪失了的價值。

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二):何時才能習慣,孤單的孤單?
















冇辦法,過去一星期真的制止唔到自己——狂聽由林振強填詞的歌,而當中又以林子祥唱的為主。期間發現,我勁鍾意的《這一個夜》,原來是1985年《聖誕奇遇結良緣》插曲。
28年來都冇睇過《聖誕奇遇結良緣》,原因是我好好好好好好憎其中一名主角(聰明的你如果有睇開這個欄,應該估到啦)。28年後的這一個夜,終於為了《這一個夜》,而睇咗。

由踽踽獨行變三人行

戲是好睇的。那個我好好好好好好憎的主角,依然好好好好好乞我憎。不再問究竟。
1.那些好日子,我們的電影人會因為聖誕而去特登拍一齣應節戲。現在,只有各大中小和蚊型商場才會重視聖誕(這大型商機)。其實,電影的聖誕氣氛唔算好濃厚,記憶中,好似當戲做了三分一,才出現第一棟聖誕樹;到最後那場高潮戲,才出現聖誕老人。最搶的是沙示。簡單講,這個故事要說的就是:一班人,搵一罐沙示。那一罐獨一無二的沙示,是一個威力驚人的炸彈。冇錯,這是一套絕對擺明居馬植入式廣告電影,沙示由頭到尾都不斷出現,實物以外,還有對白;唔止一罐,而係好多罐。奇在,當我睇住沙示keep住在眼前出現時,不但沒有產生任何「雞汁式恐懼」或「雞汁式反感」,仲好想即刻開罐嚟飲——細路時的我算是沙示迷,偏愛那種怪怪哋的味,但我的口味無關宏旨,最重要是沙示即使non-stop地出現,但它出現得合理嘛。Yes,合理從來都是大前提。
2.要搵這一罐沙示的一班人,包括兩個殺手、一個差佬,以及三名主角。三名主角,都是塵世間的平凡人:林子祥是實驗室化驗員,張曼玉是充滿運動細胞的富家女,另一個則是潮州怒漢型的士佬。三個人,本來相安無事的生活著,不會在對方生命中出現,但因為一連串離奇的錯摸,生命交錯重叠了,踽踽獨行變成三人行。
3.這二男一女,個性上也有特別設計。林子祥,終日匿在實驗室對住microscope,職業似乎象徵了他本人的理性和冷漠;他日常出入代步的是電單車,電單車某程度上就是設計給一個人用的,而自從他唔覺意車咗被追殺的廖啟智,他的生命開始不同了。張曼玉是富家女,好多人追佢但佢唔稀罕,只希望唯一的親人爺爺陪佢過聖誕;充滿運動細胞(但頭腦有點簡單)的她,最叻踩單車,這種一個人便可進行的運動。最後嗰個,潮州怒漢型的士佬,最衝動最冇腦,但又不失善良。他的存在,是為了凸顯林子祥的冷靜和智慧。
4.這三個身份職業個性各異的孤單的人,因為奇遇而認識,由最初的各不相干互不信任,到最後化險為夷,合力化解了一個陰謀,然後走在一起,這是良緣。人與人生命的交集有時就係咁奧妙,我鍾意咁奧妙。
5.多提一句,編劇是曾謹昌。

孤單和不孤單是甚麼一回事
我們每個人都係單拖咁嚟,單拖咁走。人的孤單是本質,孤單是本質是中性的。
《聖誕奇遇結良緣》沒有將三名主角的孤單渲染到好煽情,反而好輕鬆平常。
我超鍾意第一場。1985年的城門河畔,午後。林子祥食著洋溢西方知性的hotdog,張曼玉在踩roller,遠方的潮州怒漢型的士佬食緊很市井的飯盒——期間張曼玉跣低咗,的士佬見一個中坑瞓在長凳唔俾小朋友坐,路見不平一腳便把阻碇中坑踢走,而食著知性hotdog的林子祥,戴住黑超笑著旁觀。那一刻三人還未知道話咁快就會闖進對方的生命。
還有播《這一個夜》的那場。林子祥自告奮勇留在殺手身邊,只為讓啱啱認識冇耐的二人脫險,但估唔到已脫險的二人是義氣仔女,原來正在外頭諗方法營救林子祥(即使方法是蠢的)。林振強的詞,林子祥的歌聲,把三人的相知相遇提升到一個唔識點形容的感動層次。何時才能習慣孤單的孤單?原來不用了。
其實電影主題曲是《聖誕夜》,也是林振強填的詞,但睇勻成齣戲都冇播,而我睇的那個版本又突然出現了三分幾鐘全國語對白,所以懷疑是版本問題吧。
又其實,由一開始我就特登去搵一齣有用上林振強作品作為配樂的舊戲去寫,只想喜歡他的會去懷念他,不認識他的會去認識他,這麼一個寫下不少揭示生命本質歌詞的人。


《這一個夜》
這一個夜 有一個人
坐於窄巷 呆望門窗
兩手奏著 結他歌唱
腳邊一只 破舊皮箱

這一個夜 那一個人
眼光裡面 藏著回想
結他線上 滲出了愁
歌聲帶涼 他一再唱
為何仍然未慣 漆黑的空間
為何尚尚要 風中慨嘆
何時才能習慣 孤單的孤單
何時才付滿 空虛帳單

這一個夜 我一個人
湊巧過路 提著皮箱
我心已倦 卻奔向前
跟他對牆 跟他去唱

為何仍然未慣 漆黑的空間
為何常常要 風中慨嘆
何時才能習慣 孤單的孤單
何時才付滿 空虛賬單

這一個夜 我一個人
湊巧過路 提著皮箱
我心已倦 卻奔向前
跟他對牆 跟他去唱
我心已倦 卻奔向前
跟他對牆 跟他去唱

ROBOCAT 296,繼續懷念強伯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這一個夜,想起洋蔥頭。




























十年後,這一個夜,想起洋蔥頭,思緒既複雜又混亂。
順理成章地,這一篇也寫得既複雜又混亂。

喜歡洋蔥頭Q&A

一直以來都有不少人問我喜歡洋蔥頭的一籃子因素。噢,實在令我唔知點答好。
以下一個簡短Q&A,或許可以釋除公眾疑慮。
Q:你好,點解你咁喜歡洋蔥頭?
A:難道我應該改為喜歡Treegun麗芸耀宗定光皇發北俊北辰逢國偉俊etc.及一眾行會成員嗎?
Q:但那跟喜歡洋蔥頭好似沒有關係……
A:是沒有關係的,正如Treegun麗芸耀宗定光皇發北俊北辰逢國偉俊etc.及一眾行會成員,明明都跟我沒有關係,但他們偏偏keep住令我憤怒,和爆粗,而我本人明明溫文爾雅。
Q:我嘗試咁問吧:你喜歡洋蔥頭,是因為佢叻?
A:自從某男藝人叫自己阿叻後,世上再沒有人願意稱自己叻,可能怕被外界標籤為跟嗰名男藝人同grade吧。一個真正的叻人,不會成日都嗌自己做阿叻。一個真正的癲佬,卻會成日宣稱自己正常。
Q:我……再嘗試轉換一下方式問吧。畢竟十年了,點解你依然懷念洋蔥頭?
A:不如我嘗試咁樣答你吧:假設有任何一個特首與世長辭,我好肯定連半秒都絕對不會懷念囉。
Q:唉我覺得你開始有點偏激,問埋呢條算了。可以講出洋蔥頭給你的感覺嗎?
A:當世上愈多愈多唔係人的人形生物存在時,洋蔥頭是一個人。

每一個晚上我要震盪!
我承認,從來都不太迷廣東歌;但有些涉及廣東歌認知的小時刻,呢世都記得。
1.小學唔知幾多年班的音樂堂教《花非花》——嘩點解咁熟嘅?「搣時」說:「嗱呢首咪就係《每一個晚上》的原曲。」從此愛上《每一個晚上》,一聽到便跟住唱(但我當時仲未知誰填詞)。
2.震盪!實不相瞞小時候的我好迷陳秀雯!每次電視機一播她的《震盪》我就會好激情咁跟住唱!長大了當我得悉《震盪》的「震盪」是在指涉性高潮時,我為那個曾幾何時激情的自己感到萬分尷尬。
3.我要!我要聽《我要》!我試過連續聽十次《我要》!只為背熟歌詞但首歌實在太快歌詞也實在太深了!記得身邊大人陰陰咀笑住話啲歌詞衰衰咁,問題是我當時年紀小,聽唔明。
4.作為月巴鐵漢的我,自然不會哭於你面前,以前倒是相當感性。第一首令我有喊的衝動的歌,就是《三人行》。

笑與喊,真與誠
真正喜歡洋蔥頭,是因為他的專欄文章。
我冇追專欄習慣。好多專欄作家不是太感性(相對於感性,我比較沉迷性感),就是好嚴肅(嚴肅的文章需要嚴肅的行文,即係悶)。
洋蔥頭幽默。他的幽默,不是獎門人及好多搞笑藝人(那種層次)的幽默,而是一個人體察了世間種種荒謬後,再用更荒謬方式呈現出來,把荒謬推演成合理的荒謬——Yes,就是最高境界的講反話,先令你笑,笑這個世界的荒謬;再喊,喊這個世界居然能夠容許 / 忍這麼荒謬。(至於麗芸口中的Treegun式反話,只會令我高呼:Collect Skin啦!)
後來,洋蔥頭開始主動述說他本人:他夾band的歲月,他美國留學的往事、他從事廣告業的野蠻生涯、他對家姐妹妹家人的情、他對他睇唔過眼人和事的暗寸和明寸。
我認識的洋蔥頭,稱呼自己為強伯,傻強扶弱,情迷同師奶碌地沙。我愛他的真與誠。
十年後,香港冇嘢叻,唯獨在「弄虛作假」這四隻字上持續進步。十年後,這一個夜,想起洋蔥頭,很懷念林振強這一個人。



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

ROBOCAT 294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一):這一天,向林正英和許冠英致敬































係老友都知我是喪屍fans。但對於著住清裝跳吓跳吓的殭屍,反而冇乜興趣,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港產殭屍潮,冇乜follow。至於一手帶起成個熱潮的《殭屍先生》就非常鍾意。鍾意,是因為裡頭的人。

公式:「嘩有殭屍吖,搵林正英啦!」 
對於殭屍,我們的電影人曾經搶拍、狂拍,拍到濫拍地步。
問題是在狂拍的過程裡,從來都沒有作出深究,以致沒有給予對這個類型和這個題材一點進化,一點意涵上的深化。所以當開到荼蘼,會發現,那幾年被濫拍出來的殭屍片,大抵只是換了一些基本設定和時代背景和笑料,而同樣是在交代一個「嘩殭屍出現了,(林正英)快去收服佢吧」的過程。
作為核心的殭屍,也只是個最核心的基本設定,基本到不要求有甚麼(劃時代)進化。
到了20年後,《殭屍》出現,把《殭屍先生》大部分演員來一次結集,說了一個對過去留不下也放不低的故事——沒有了過去殭屍片即使死到臨頭都仲要拚命搞笑的荒謬,而只有當生命悲涼到盡頭而幻化出來的另一種荒謬。所以,有人話《殭屍》純粹借《殭屍先生》過橋——但我會咁諗:Remake一齣《殭屍先生》出來又有甚麼意義?

又喊又笑同時又好溫暖 
最近兩個深夜,翻炒了兩鑊《殭屍先生》。這兩鑊裡,我依然唔覺悶,仲有笑(有幾下仲係笑到癲咗兼嘈醒喵嗰隻),亦有眼濕濕(但我強忍住!);而更多時候,是有一種暖暖的溫馨感。
《殭屍先生》基調就是一部笑片(大部分80年代受歡迎港產片都是以笑片作為基調),但今時今日睇番接近三十年前寫落的笑料,其實已經唔多好笑,我仲笑,純粹因為演員的演出。
孭起搞笑部分的是許冠英和樓南光。以前唔太鍾意睇樓南光做戲,但又不得不承認,樓南光演貪威識食認屎認屁(但內心深處又唔算衰得晒)的人種,真的無出其右,基本上只要佢一出場,你就可以指住銀幕話:嗱嗱嗱呢啲人咪貪威識食認屎認屁(但內心深處又唔算衰得晒)囉!而且你通常都憎佢唔落,仲可能會有丁點兒親切感——因為塵世間大部分平凡人,咪就係呢一類人。
許冠英,由許氏三兄弟合作年代已經專演(必定俾大佬搵笨,靚女就必定俾細佬溝晒的)下靶。但許冠英式下靶,從來都是善良的下靶。在《殭屍先生》他由頭到尾都冇乜建樹,打殭屍唔輪到佢之餘,仲中埋屍毒,在變異成殭屍的過程裡佢甚至懶有大志咁話:就算做殭屍,都要做一隻長命百歲嘅殭屍。不過下靶的他不失善良,從一個不起眼細位可見:有隻阿伯殭屍跳極都跳唔上石級,唯獨許冠英願意行埋去扶實對方:「阿伯我幫你吖。」超愛呢幕。
眼濕濕部分。錢小豪與王小鳳的一段人鬼戀,即使成段冇咗都不影響主線劇情,而講真,保留下來反而仲有少少突兀——但我唔介意。我自小便(被身邊人指責)情迷王小鳳(是一種罪)。
這段感情,自然沒有好結果,而作為全宇宙最正氣道士的林正英,更自然容不下鬼(戀上自己徒弟):「你知唔知人鬼唔可以喺埋一齊?你咁纏住佢,盞害死佢咋。」但最後,林正英的處理,王小鳳的眼神,我差點哭了。
還有暖暖的溫馨感。這來自林正英許冠英錢小豪這三師徒。面對不成材的許冠英和叻唔切的錢小豪,林正英是注定終日被激到炸開,但當徒弟仔一個中屍毒一個俾鬼迷,作為師父,還是會緊張的。他們仨,是一組流露自然情味的師徒關係。
最後,仲有少少想講:1.陳友。其實只在一頭一尾出場,但搶戲到爆。以下是我亂諗:他在《殭屍先生》裡演的道士,有可能就是《殭屍》裡友哥的阿爺。2.對白。押韻得來,既符合時代背景,亦帶出一點點做人道理。林正英:「人分好人壞人,屍分死屍殭屍。人變做壞人係因為佢唔爭氣,屍變做殭屍就因為佢多啖氣。」錢小豪加把嘴:「做人要爭氣,人死就最緊要斷氣,如果死唔斷氣咪盞害人害己。」細味一下,簡直是對今時今日不少人的暗諷。
11月8日。林正英和許冠英分別在十六年前和兩年前的這一天逝世。由衷感謝兩位在《殭屍先生》的完美演出。

2013年11月6日星期三

哀悼(連一間漫畫店都容不下的)沙田

人到中年,事業無成也沒甚麼世藝的月巴K,咁多年來最大興趣始終是睇漫畫。

 
沙田友,前往沙田市中心 
以前,乜漫畫都睇,但近年放棄了港漫,只睇日漫美漫。買美漫,只能過海到山長水遠的銅鑼灣中心,但每逢周日那條街那商場都迫滿了放假的海外女傭。月巴K只會選平日才去。
買日漫簡單得多,搭十幾分鐘巴士去好運中心便可以了。
剛過去的周日,作為沙田友的月巴K準備前往沙田市中心,買幾本新出的漫畫。
 
一個雞汁小插曲 
落樓,信箱好似有信。
打開信箱,內裡沒有一片迷惘,卻有一包雞汁。雞汁附有一小本食譜,食譜封面是一個笑緊的May姐。食譜收錄菜式有蝦仁炒蛋、炆冬菇、豉椒蒸排骨、炒米粉等等……月巴K詫異:原來世界已發展到一個煮乜都要落雞汁的匪夷所思地步。
但月巴K從來沒有下廚習慣,這包不知由誰寄來的雞汁(斷估不會是May姐吧),就像雞肋,食之無味落之可惜。
 
在新城市廣場只屬過客 
到了新城市廣場。這商場,這沙田地標,月巴K簡直睇住佢大。裡頭商店望落琳瑯滿目,但都不是月巴K會幫襯的——食店,貴夾唔好食(奇在門外又長期排滿人);賣衫的,好似懶名牌但其實大部分商場都會有;其他的,不是賣金和藥就是賣化妝品。專愛留意無聊嘢的月巴K更發現,商場甚至把原來的行人通道,索性間埋做小櫃位兜售化妝品。沙田友對美的demand原來咁鬼高。
但從月巴K的觀點看,就算這裡開了一億間金舖藥房和化妝品店都冇所謂,因為他本人來沙田市中心,目的就是買漫畫。在新城市廣場他從來都只是掂行掂過的過客。
路過沙田廣場,月巴K瞥見那間上了市的茶餐廳門外又排長龍。他不期然在內心深處爆了一句粗:X使唔使吖咁都要排……(如果肚餓他會專登走去瀝源邨)
終於到達目的地。漫畫店櫥窗依舊排滿新出的漫畫,分別是櫥窗當眼處貼了一張紅色的紙,紙上用黑色箱頭筆寫著四隻字:結.束.清.貨。月巴K憤怒了。
 
當沙田不再是沙田 
月巴K不是成日緬懷過去的人。事實是他的過去也沒甚麼顯赫。
但記憶,從來都是對記憶持有人才有意義,是用來證明過去存在的一點憑藉。像他唸過的小學,位於牛頭角下邨,以前搭地鐵經過九龍灣站必定望到,現在,剷成平地。望著那笪平地月巴K覺得自己的一忽「過去」也被剷走。但OK,鬼叫要「發展」,呢兩隻字是大晒的。
但這間月巴K幫襯了廿年有多的漫畫舖執笠,同發展無關,而只同加租有關——就像毗鄰幾個商場,原來的店舖都被執笠,換成一個個被業主認為可充撐場面,以及更啱客路的得體商戶,亦即每個商場都會見到嗰啲囉。
曾經,好運開滿唱片舖game舖漫畫舖,月巴K每逢放學後都會死去行,冇錢買嘢?齋睇都開心。月巴K和好幾代沙田友的青春,都在這裡和還未開滿金舖藥房和化妝品店的沙田市中心找到註腳,他們都曾經作為這幾個場所的核心。但沙田已不再是沙田,發展到連一間漫畫舖都容不下。而月巴K和大部分沙田友,如今都被踢埋一二邊成為沙田的邊緣人。
就像大部分香港人,持續地被邊緣化兼被雞汁的單一餵飽(而又不自知)。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ROBOCAT 292











利申:非必要(和絕望時)不吃老麥。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不型的視帝,遇上恐怖雞


















係老友都知我是黎耀祥fans——但主要是榮登視帝前的那個黎耀祥。
我自然不會知道黎耀祥本人有冇變,只是自從(接二連三地)做了視帝後,TBB安排給他的角色,即使職業個性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字,型。演員一旦被要求keep住有型,就會定型。

視帝那完全不型的電影年代

以前看過《戲劇浮生:黎耀祥論演技與人生》,當中輯錄的那part超長訪問,絕對是我近年看過最好睇的香港演員訪問,沒有無聊八卦,也沒有執筆者的主觀臆測推斷,訪問所呈現的就是一個演員怎樣磨練自己、怎樣審視自己的工作/專業。而最有印象是黎耀祥提到,自己比較喜歡電視台工作模式,對電影就有所保留亦不太眷戀。
基於已經好多年冇開電視(不為響應任何運動,只是好耐以前已覺冇嘢好睇),我對黎耀祥的認識主要來自電影。電影裡的他,職業個性儘管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完.全.不.型。
他在電影年代負責演的離不開小人物,有躝癱有廢柴,有失業的Killer也有hea做的Taxi Driver。
無奈,黎耀祥接拍的電影不是低成本製作就是超低成本製作,配合上那年頭接近死亡的電影市況,根本冇乜人咁神心願意入場看他的用心演出。
例如《恐怖雞》。1998年的電影,黎耀祥罕有地做第一男主角。但我們的視帝,有成大半齣戲都是被膠紙綁住喺輪椅度,禁錮在一間村屋裡,相當慘——因為戲的主體由始至終都是那恐怖的「雞」,吳倩蓮。
睇完嗰刻我深信,如果把故事寫成小說,絕對是一個懸疑到爆的推理。

在2013年才終於看到寒意
一開始,便交代了大陸女子吳倩蓮一連串唔知點解的奇怪行動——把一個將要落香港同老公團聚的深圳妓女勒死,再扮成「佢」,以「佢」的身份來到香港,攞埋身份證。然後,再狂搵「佢」曾經接待過的香港客仔,但不果。
找不到舊客惟有搵新客。「佢」在當年還未有忌廉哥的尖東,遇上了黎耀祥。據職業是的士司機的黎耀祥單方面透露,自己有個老婆但已被他趕走,同老母亦唔夾,但就依然將個女交俾老母湊。黎耀祥把「佢」車返去自己那冇雷公咁遠的村屋屋企。交易完畢,唔多happy的黎耀祥叫「佢」走,「佢」故意把一條頸鏈遺留在廁所。
另一個晚上,黎耀祥正準備帶另一名妓女返歸乜乜,突然一架開得超快的車衝過來——但並非攞命,而是擺明針對黎耀祥對腳。腳打住石膏的黎耀祥不得不匿喺與世隔絕村屋,這時候,「佢」來了,話自己上次留低條鏈喺廁所,同時為上次自己的服務不周致歉,並決定好好咁服侍番以作補償……
不良於行,不代表不鹹濕。黎耀祥把門打開,一場血腥的禁錮開始了。而以上交代的,只是成件事之極小部分。
1.過去專演慘情女子的吳倩蓮,在《恐怖雞》收起慘情,變成了單憑一個眼神已足以叫你淆底心寒的大陸女子。看牌面,似乎是《危情十日》(Misery)的港式變奏,但《恐怖雞》要說的其實更多,吳倩蓮勒死妓女再禁錮黎耀祥,都不是基於變態,一切都不過是計劃的一部分。
2.黎耀祥是由頭至尾的不幸受害者,而他過去人生的不知所謂,更在某程度上嚴重化了這一場悲劇(連冷血如我都不忍看下去,唉)。即使全程被「綁手綁腳」,但他的演出還是不慍不火,啱啱好。
3.有份演出的其實還有另一位視帝,陳豪——最後十五分鐘才失驚無神出場,成個慘劇的高潮位。先旨聲明,這個陳豪,絕對不是你們今天在《法外風雲》所認知到的嗰個。
4.電影的編劇導演同是曾謹昌,周星馳近年的戲他都有份寫。擅寫喜劇的他,竟然交出了這麼一個殘酷到冇情講的故事;作為首次(和唯一一次)執導,已經極度成熟,即使一睇就睇到箇中超低的成本,但對完成品不構成影響。
在1998年看這部戲,感受會有,但未夠深。事隔多年,2013年再看,才終於看到寒意。
以前的《省港旗兵》,是以大圈仔來港打劫食大茶飯渲染回歸的恐懼感;《恐怖雞》要說的是,吳倩蓮來港已不再為食甚麼大茶飯,而是要取代香港人的身份。散場前最後一句VO,更是全片恐怖精髓。不爆出來了,自己睇吧。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月巴戛然而止武俠劇場(2)

又是當今世上兩大高手。
陳掌,從這過分張揚的名字便可知,他擅於掌法。
張腿,從這過分張揚的名字亦可知,他精於腿法。
陳掌與張腿,在某奸人挑撥下,相約死戰。在奸人安排下,決戰地點是一絕崖。
三招後,陳掌的手被張腿廢了,張腿的腳也被陳掌廢了。
這時候那奸人不知從何處走了出來,笑了笑,便把二人從絕崖處推了下去。
.     .     .     .     .     .     .
三年後的一夜,奸人在寢室享受著最美的美女和最美的美酒。
浮聲浪語間,寢室的門猛然打開。
一個身材異常高大的怪人站著。
怪人一掌一腿,便把裸著身的奸人打至經脈盡碎。
奸人伏於地上猛吐著血,怪人把衣服緩緩脫下——裡頭竟然是兩個人來!
「上半身」是張腿「下半身」是陳掌。
三年前二人被推下絕崖後沒有一命嗚呼,療傷後,矢志報仇。
於是二人把自身絕學向對方傾囊相授——陳掌學了張氏腿法,張腿習得陳家掌法,然後張腿自此騎在陳掌膊上,佯裝成一人。
大仇已報,這連成一體掌腿雙絕的二人齊聲大笑。
這時床上傳來聲響——那個最美的美女一直躺在床上,衣不蔽體。
陳掌張腿目光在那纖細白晳肉身上瘋狂遊走,並各自在想:「這美女我要定了!」
二人大叫一聲,便同時向對方使出從對方身上學來的絕學,把對方轟斃。(完)

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月巴戛然而止武俠劇場(1)

他拔刀,似要使出最後一招。
他急提一口氣,以血肉之軀硬接這一刀。他從不使用兵器,他相信肉身就是最好的兵器。但看著面前的刀,他有點後悔過去為何會有這麼一個迂腐的想法。
他與他,當世最強高手,這天都有了拚命的打算。
「喵〜」
是啡色的月巴喵走過。
他與他,看著喵。
喵完全不理周遭殺氣。還睡在兩高手之間。
他收起刀。
他嘆口氣:「看來最強的不是我也不是你。」
他把刀丟在地上,冷笑了一聲。
然後二人走了。相忘於江湖。(完)

Lou Reed,冇叫奧巴馬加油


















10月27日晚上,為逃避見證最後一集May姐時所引起的哀慟,我選擇咗躝街。回家一開facebook,全版不是「Lou Reed R.I.P.」的po,就是他的《Perfect Day》的link。

學聽歌的必修科

Lou Reed逝世了。那一刻我是憤怒多於悲傷。
點解咁多人晨早就應該死但偏偏長命百歲?而有些不應該死的就往往行先一步?
我不是Lou Reed死忠(他最輝煌年代我仲未出世),但在學聽歌的過程中,Lou Reed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都是必修科。
而我們這一代,很多都是因為《迷幻列車》而聽到 / 知道Lou Reed的永恆金曲《Perfect Day》,再順便聽埋收錄了《Perfect Day》和《Walk on the Wild Side》的1972年專輯《Transformer》,再神心啲,就會唔爭在聽埋The Velvet Underground。
你問我Lou Reed把聲好唔好聽?我會答你唔太好聽,但他寫的歌,又的確只有他本人才能唱出感覺來。像VU首張專輯(即用Warhol蕉蕉做封套那一隻)裡的《Heroin》,第一次聽時,我真的頂唔順——結他好似亂彈咁,配上Lou Reed低調的呢喃(似在自言自言多於唱緊歌俾你聽),而且首歌仲有成7分鐘!我承認當年只聽Brit-Pop的自己,未有足夠能力去認識迷幻的美。
離奇是直至有一次完整地聽了一遍後,我就不能自拔地沉溺了。

成就了一場真的革命
我的沉溺,只是我個人的事,亦從來冇話迫人去聽。
也有有些人(對VU和Lou Reed)的沉溺,足以在很多年後醞釀成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1968年,捷克劇作家哈維爾到了紐約一趟,期間有人推薦他買VU專輯,他買了,並帶回捷克。VU的聲音從此影響了好一群人,有人甚至組成了擺明向VU致敬的樂隊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搖滾漸成為一股反動力量,經歷多年打壓與抗爭,二十年後爆發了一場革命,革命名字就是Velvet Revolution,天鵝絨革命。後來Lou Reed見到已成為捷克總統的哈維爾,哈維爾跟他說,就是因為VU的專輯,造就了一場(遠方的)革命。
搖滾改變世界?其實我唔太信,VU這專輯倒是成為了改變一個國家的一點力量。
但VU的碟,在當年銷情極度慘淡。Brian Eno曾有一個著名說法:VU在早年賣出的碟只有三萬隻咁大把,但買了VU碟的人,後來都組成了自己的樂隊。事實是,日後不少樂隊也承認VU是他們的音樂啟蒙。
Lou Reed,不朽啦。

這世界發生的事都會成為靈感
我不認為Lou Reed一開始便在努力經營自己的不朽。
最初他不過是個熱愛音樂,在事業上跌跌撞撞的失意人,成熟了,才逐步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從不同的逝世的人,能看到不同的人怎樣去演繹生命。從Lou Reed,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創作(不自覺地)影響著世界,然後他再藉著創作去主動回應世界,跟世界同呼同吸。
今年Lou Reed曾進行肝臟手術,手術後露面,他談到斯諾登事件,以及容許監聽計劃的奧巴馬。Lou Reed冇叫這國家元首加油之餘,更加以抨擊——相當厭惡嗰隻。
「我關心這世界。這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會成為我的靈感。」他說想以斯諾登事件發展成概念專輯,但永遠都做不到了。
香港不同。我們的藝人不是過分知驚地乜都唔講,或以一句冠冕堂皇的「自己唔清楚,只會做好自己」而胡混過去(這主要發生在後輩身上),就是發表政治過分正確的言論指點江山(這通常發生在那些所謂前輩身上)。
所以我尊敬Lou Reed,或鄙視或痛恨大部分香港藝人。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ROBOCAT 290:A.明日雞汁終結時;B.贏了世界,沒有雞汁又如何?C.強戰雞汁;D.雞汁救未來…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九):我是雷宇揚fans,我不得不推介《墨斗先生》



















係老友都知我是雷宇揚fans。N年前有幸訪問他,但內容不是有關雷生本人,而是有關,鬼。
當年做緊飲食雜誌記者的我,因臨近中國鬼節,阿頭勒令我負責一個「鬼食乜」的小專題。基於再把閉的食評人食家或食神,都不清楚鬼的口味答唔到我,惟有請教有「鬼王」之稱的雷宇揚。

找到《墨斗先生》DVD的我跳起Yeah

不太怕鬼的我其實更怕生保人,尤其是就一個離奇題目約對方做訪問的尷尬時刻。
電話接通,傳來雷生把聲。我深呼吸一下,介紹自己後,一輪嘴便把事情始末道個明白。
雷生聽後,笑了笑:「冇問題,但唔可以即刻做,要俾啲時間我搵一搵資料。」於是,訪問約了在四日後。
那天雷生講過啲乜我已經完美地唔記得,只記得全程好好傾,絕對是一次愉快的訪問。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雷宇揚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演員,但他有份做的戲我大部分有睇,當中唯一一次擔正的《情陷百樂門》,我夠膽講絕對是極度備受忽略的好電影。你以為他只會搞笑 & 講鬼?《情陷百樂門》裡的他卻是一個型到核爆的沉鬱幹探——無奈是,好多人連戲都冇睇,便神級影評人上身似地,一句垃圾懶勁咁否定了成件事。
同樣無奈,雷宇揚唯一一次執導的作品《墨斗先生》,也被一句垃圾瞬間處死。憤怒。
而我,早幾日偶然在馬鞍山一間影碟舖瞥見《墨斗先生》DVD,我的反應是跳.起.Yeah!跳起幅度誇到店內Sales姐姐以為有一個睇得太多TBB劇的月巴人在撒野。

為了過海,可以去到幾盡?
由雷宇揚原創的故事極度簡單:一個人怎樣由香港島過海去九龍。
1.那個要過海的人是陳小春,角色名字是麥竇。他住在尊貴豪宅,被鋪睡衣統統黑色,巨型睡房有一塊落地玻璃,望出去是壯麗維港景(左右兩邊是香港島和九龍)。他任職投資公司高層,早餐要食Grand Hyatt,返工有司機和專車接送。最重要是他的年薪:兩球。
2.But,當麥竇享用完早餐返到位於灣仔的公司便發現,自己被炒了。他衝入老闆房同對方理論——他其實唔稀罕,他同老闆理論不過是想攞過尾彩——有另一間公司早就出「兩球半」年薪撬佢過檔。他需要做的,是在下午5點前過海去尖咀簽約。
3.一落到街,麥竇就遭一名西裝友打劫。他認得該名老笠佢的西裝友,正是之前冇耐喺街問過佢借廿蚊過海的落泊路人。而當時麥竇冇借,只睥一睥對方就掂行掂過。
4.然後,就是一連串黑過墨斗的劫難。去警局報案搞足兩粒鐘;去人民入境事務處搞臨時身份證遇著排長龍惟有折返;去相熟銀行想話提取少少錢但對方話佢冇身份證而請佢過主;去搵那些曾經烚熟狗頭巴結佢搵著數的人點知冇個騷佢……結果他去搵鬧分手的女友、住在老人院的阿媽、冇見六年的窮家姐、擘晒面的潦倒阿哥……經過了半天,見過無數張臉後,麥竇終於明白,原來自己從來都冇當身邊的人是人。最不知所謂的,原來是佢本人。
5.但海,還是過的。就快5點。完全無計可施的麥竇,索性走到會展對出的灣仔海邊,游.過.去。臨跳落水前他跟自己說:「只要過到海,我一定重新做人。」結果——不劇透了。
6.這個故事,很荒謬但又很真實,荒謬在那些搞笑位,真實在原來平日最高高在上的人,一樣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局,而且可以是完全無計可施。這衝不破的困局,原來是基於過去自己一直不自覺的一籃子因素搞成。
7.但雷宇揚善意地給予了麥竇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善與惡從來都需要靠自己省察,需要由自己去抉擇。麥竇巨型睡房望出去是維港景,香港島和九龍各据左右,過去的他只管走去香港,而現在的他義無反顧想去九龍。過海,望落好易,但原來可以極難。由惡走向善,也一樣——重點是你究竟有沒有游過去的決心。
8.結局,另一個早晨。麥竇起床,我們看到原本全黑色的床舖睡衣,已被換成全白色。
《墨斗先生》上映時間,沙士後的2004年香港。遺憾是9年過後,只見愈來愈多的人爭住游過去惡的那一邊。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煉成《殭屍》的一籃子因素






















《殭屍》有以下一幕。
當陳友知道殭屍真的出現了,他找到鍾發,奄奄一息的鍾發嘔住血但自豪的道:「係我煉出來嘅。」
這一句對白令我起晒雞皮。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生成過程。就算一隻殭屍,也是鍾發花了一番心力千錘百鍊才煉製而成。
不論是殭屍還是《殭屍》,都基於一籃子因素而促成。
這一籃子因素,有些是主導了《殭屍》的歷史因素,有些比較隱藏地影響了電影的表現形式,你說成是我本人(不負責任)的聯想亦無妨。
只能說,從《殭屍》可見到一個中外恐怖片的歷史與系譜。


《白骨陰陽劍》見殭屍
我們的殭屍,不同於喪屍,更加不是《吸血新世紀》裡那種用情至深的慘白美少年類型。
在中國鄉野傳說裡,殭屍是客死異鄉的人,必需借助道士法力引領才能返回家鄉。Dress Code是清朝官服,行動時採用跳吓咷吓的方式,期間雙手仲會向前伸直。
早在粵語長片殭屍已經現身。像武俠片《白骨陰陽劍》,便有女俠「指揮」殭屍行動的一幕。離奇在《白骨陰陽劍》時代背景不是清朝也不是民初,而應該在更遙遠的古代(即使是架空了的古代),卻竟然存在身穿清朝官服的殭屍……為了娛樂性,粵語長片時代已經可以去到好盡。
有一點可以肯定是,殭屍由一開始已被設定為沒有意志的生物。

諧趣 + 功夫 + 殭屍
《殭屍》最後一場大打,看見陳友在錢小豪身上畫滿符咒,即時諗起《鬼打鬼》——鍾發同樣先在洪金寶身上畫晒符(分別是洪金寶全身赤裸),才去單挑殭屍。
殭屍一直見於香港電影,但從來冇被大肆描述——直至《鬼打鬼》。
那時候的功夫片,還在民初諧趣功夫潮流中,技擊動作還未大肆闖進城市。
諧趣功夫片漸式微,當市場還未出現一個功夫片大變革前,洪金寶把茅山道術和殭屍大膽引入,結合成既靈幻又搞笑的民初功夫片,講到尾,重點不是要嚇人,而治殭屍表面上是用道術,實則還是拳腳功夫。
而在《鬼打鬼》的核心命題,(無自主意志的)殭屍害人,全因受制於人,(最衰的)始作俑者始終是人。

林正英 = 茅山道長
《鬼打鬼》破革成功,《人嚇人》、《人嚇鬼》食住上,論創意是及不上作為先駒的《鬼打鬼》,但同樣找來了林正英,他不是主角,作用卻超越主角——「林正英 = 茅山道長」這算式已經深入民心。

《殭屍先生》的師徒與糯米
《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都是洪金寶作品,諧趣功夫味道依然濃厚。
殭屍片需要再嶄新一點的配置。
1985年《殭屍先生》,洪金寶只任監製,找來劉觀偉執導,演員除了必備的林正英,還有錢小豪和許冠英,三人構成了一個有趣兼充滿情味的師徒關係,而且不需刻意經營,很自然地你便會感受得到。
但那份師徒情,我是到後來重看先有感覺,對於當年仲細的我,《殭屍先生》最好睇是那份強烈代入感——每當睇見那隻(由元華扮演的)殭屍王出現,我真係不自覺地跟埋戲中人一齊暫時停止呼吸……而且事後發現,原來唔止我一個細路係咁做。
至於糯米,除了作為一個治殭屍方法,更衍生了大一段笑料——從《殭屍先生》你會看到80年代港產片那份獨特的靈動,明明大難當前人人依然充滿生命力同你搞笑。
糯米到了《殭屍》,卻只剩下悲哀。在沒有殭屍的時代,陳友那個家傳道長的身份也變得沒甚麼意義了(也不需要徒弟承傳了),糯米也由治殭屍的法寶,炒成糯米飯食落肚。

中屍為體,西屍為用
《殭屍先生》英文片名是Mr. Vampire。當中的殭屍的確滲入了一點西方設計。
我們很熟悉的那一種吸血殭屍(Vampire)——會吸人血,而被吸血的人又會慢慢變成殭屍的爪牙。
《殭屍先生》便提取了這一點,交代了一個許冠英被咬後逐漸變異成殭屍的過程——但在這過程裡又進行了一點改造,在西方吸血殭屍故事裡,只要人一被咬,就注定變硬殭屍,但在《殭屍先生》,這不是一個必然結果,所以許冠英還是有得救。
到了《殭屍》,殭屍已經被塑造為一隻凶殘的怪物,好打得。

睇殭屍睇到嘔的90年代初
香港電影慣常做法,《殭屍先生》票房大收後衍生了超大量殭屍片,由80年代中玩到90年代初。
單是林正英有份演出的便有《殭屍家族》、《靈幻先生》、《一眉道人》、《音樂殭屍》(呢齣單睇戲名已知是一部奇片)、《驅魔警察》、《鬼打鬼之黃金道士》、《新殭屍先生》、《驅魔道長》……後來(已經有點苟延殘喘的)殭屍熱潮甚至蔓延電視,像亞視便特登重金禮聘林正英開拍《僵屍道長》,錢小豪也拍了TBB的《大頭綠衣鬥殭屍》。講真,真的已經睇到嘔了。
在那個殭屍片熱潮下,《猛鬼差館》未必太關事,但對於殭屍這題材玩得更癲更離譜。片中殭屍的原來身份,是日本皇軍,變異成殭屍後卻屬於西洋那一系,但對治的方法(竟然)依然是茅山道術!只是我們都投入在那份空前娛樂感,冇人嘗試深究或提出疑問。
至於許冠英的角色,倒跟《殭屍先生》有點相像,叻唔切但又認屎認屁,但講到尾還是屬於善良的。
作為殭屍片熱潮的中流砥柱,林正英許冠英同樣擁有深刻鮮明的幕前形象(其中林正英甚至足以成為香港殭屍片的唯一代言人);先後病逝的二人,逝世日期也同樣是11月6日。
《殭屍》在開初和結尾,向兩位演員,以及一個逝去的年代作出致敬。

不要一見屋邨就當成本土
90年代打後清裝殭屍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喪屍。
喪屍隨著電視遊戲正式入屋,過去從來沒有喪屍這物種的香港,也開始出現了喪屍片(《凶榜》裡那種搽白晒塊面的鬼,則算是港產片中最早借用喪屍形象的嘗試)。
所以事隔多年後當知道有人要拍殭屍,而且是拍清裝的殭屍,我是很驚的。
仲拍嚟做乜?還可以點拍?
電影找來了一大班已經有一點年歲的舊演員,故事場景又設定在公共屋邨(從外觀看是井字形,但部分場口見到又肯定不屬於井字形,反而似是更舊一點的屋邨環境),以上一切似乎都在指涉著近年被高舉的本土意識。
但《殭屍》真的是單純本土意識投射?其實我看不到甚麼本土憑證,那個(經過CG加工的)屋邨,跟外邊環璄不存在任何關係,更似是一個像遊戲《Silent Hill》的「裡空間」,望落好似現實,其實絕對超現實。
戲裡那班人,恍如被注定的死命留在這空間,而同時又執迷於留著自己存在的證據:錢小豪留著舊戲服、陳友留著父親的治殭屍法器、鍾發留著煉製殭屍的秘而不宣傳統方法、鮑起靜留著老公吳耀漢的屍身。
結果奇蹟地,殭屍真的被煉成了。各人得償所願,相信殭屍存在的人證明了自己的對的,一心保存家族歷史的人有殭屍可治了,而曾經在銀幕風光地打殭屍的也再次奪回拚命的力量。
這是一個描述執迷的故事。本土不本土,無關宏旨。

恐怖的線索
《殭屍》對昔日殭屍片的指涉,除了清裝和跳吓跳吓、彈墨線和糯米,就再沒有其他了。
反而充滿了古今中外恐怖片的線索。
1.J Horror:電影找來了清水崇監製,事實是不少設計也很清水崇:灰藍的顏色調子、總是失驚無神閃出來的惠英紅白髮兒子、亂髮披面姊妹女鬼的奇異肢體動作。
2.Slasher & Gore:最初看trailer以為全片都極度血腥,原來真正血腥的只有一場,而可能因為只有一場,blood的使用量完全不克制。那種用刀拮落肉身的刺痛感,自然承襲自Slasher Film,而那個一刀拮落手背的設計,我想起2007年法國恐怖新浪潮代表作《Inside》,分別是《Inside》用鉸剪。
3.Dario Argento:港產鬼片最偉大的鬼光!這種又紅又綠的超現實妖邪燈光,學習自意大利恐怖片大宗師Dario Argento,經典作首推1977年《陰風陣陣》(Suspiria)。《殭屍》裡鍾發個竇,長期泛著刺眼紅光,預示著這是日後一切血腥慘劇之源。
4.閃靈:那對姊妹女鬼的設置和在長長走廊平排企的鏡頭,點睇都係仿倣《閃靈》吧。
5.大友克洋:大友克洋當然不是專搞恐怖題材,但他往往在最現實的環境裡找到最不理性的恐懼感。《殭屍》惠英紅棲身的電錶房,牆身地上都滿布不尋常的電線,那種mechanic味便很像大友克洋筆下的畫面;還有,當看到血花四濺在屋邨的shot,我真的即刻諗起《童夢》其中一格!

煉,需要熱情
這篇不是《殭屍》影評。電影好不好,請自行評價。
我想說的是,《殭屍》是一個恐怖片迷,給美好恐怖回憶的重塑。如果你也是恐怖片迷,你不難在《殭屍》按圖索驥找到一幅屬於恐怖片的時間地圖。
也是一封寫給恐怖片的情書,貫注了熱情。這股熱情,你可以在《鬼打鬼》找到也可以在《殭屍先生》找到,甚至在過去不少經典香港電影一樣找得到。
當你用熱情煉成了一樣事物——就算是煉出一隻殭屍的鍾發,也值得含笑而終。
最卑鄙的是那些用一籃子不能公開的因素,剝奪別人動用熱情權利的人形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