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廿九):在這個不再談歷史的妖獸都市

















每逢聽見有人懶勁咁拋出一句「歷史自有公論」當擋箭牌我就會好忟憎。「公論」個「公」其實指乜?阿公?一個最大權力者?歷史事件是否往往要等一個具備如此份量的人作出評價了,才會成為所謂的「公論」?

先睇以下六點

1987年,川尻善昭改編了菊地秀行《妖獸都市》拍成動畫電影。香港曾經上映過。
這部動畫充滿了色情和暴力。當年還是讀緊初中的我,一直都想睇,直至推出了LD,便聯同隔離屋張太個仔夾份租了隻,偷偷哋睇咗。嘩,簡直是一次嚴重衝擊。張太個仔仲似乎有少少頂唔順。
講真我都唔多頂得順。但那一個表面光鮮華麗實則暗藏邋遢的東京都市描繪,是勁的。
1992年香港把《妖獸都市》拍成真人版電影,導演是麥大傑監製是徐克。又是另一次嚴重衝擊。
1.話就話導演是麥大傑監製是徐克,其實即使你同我講這是徐克作品我都會信。那種故事節奏那種急速剪接拍攝,根本就「好徐克」。或者實際情況是咁吧:真的有個叫麥大傑的人負責做導演,但期間監製又keep住俾意見,俾俾吓,主導咗成部戲。
2.1992年,港產片依然好景。那時候流行笑片古裝片動作片江湖片,唯獨不流行科幻片——其實,自家製作的科幻片由始至終(甚至直到永遠)都不曾在香港流行過盛行過。記憶中睇過最有印象的一部,已經是80年代的《衛斯理傳奇》(至於《原振俠與衛斯理》,則只能算是神怪片)。至於《妖獸都市》,我認為算是科幻片。
3.超,科幻片大晒咩?科幻片不是大晒,而是一旦拍科幻片,就不能倖免地需要有些科幻設定,設定可以微小至濕濕碎碎的物件,也可以大至整個世界觀。《妖獸都市》的確存在了一些不算太勁但在港產片絕無僅有的科幻嘢:一個變成鐘用時間來殺人的妖獸,以及一隻可以同機器結合、幻變成任何機械的女妖獸,咁佢可以變乜呢?——電單車、波子機,甚至是一部可以載人升降自如的,lift。但最離譜還是嗰部妖肉波子機,當玩家成功把波子射進高分位置,嗰部機會即時發出狀甚興奮的叫聲……事隔廿年了,都未能再喺港產電影搵到咁癲的設定。
4.世界觀。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也不是原著的東京,而是電影上映的1992年香港,並且講到明,因為正值「交接」前夕,妖獸特別橫行,為免妖獸影響「交接」,必需加倍提防。負責這艱鉅任務的,就是任重而道遠的「反妖獸特警」(這名字算是成齣戲唯一難頂部分)。
5.妖獸是甚麼?咪妖獸囉,但平日既可用人形姿態作掩飾現身人世(甚至大生意成為大資本家),又可同人類交配,生出既是人也是妖的半人妖,像張學友的角色阿刑便是了。阿刑是反妖獸特警,但被袁和平這個「反妖警」阿頭視為血統不純正,既不委以重任,其後更誤會他是內鬼。
6.最後大戰,真正打得贏Final Boss妖獸「鬼眾道」張耀陽的,其實是佢個妖獸老竇及其妖獸私人助理李嘉欣,而致勝關鍵,是二人變番做妖獸,以妖制妖。「反妖警」(即人類)根本奈佢唔何,只有躲在一旁睇波食花生的份兒。

再睇以下四點
睇完以上6點,係有啲嘢但又未算好特別。不妨睇埋以下4點,就會明白這麼一齣被置放在1992年香港的戲,是擺明有寓意的。
1.妖獸最勁一招是妖閉空間,形成一個妖力結界。Final Boss使出這超必時,戲裡只交代他是在「一幢最高的建築物」,而畫面所見,是中銀。
2.妖獸界盛行一種毒品叫「快樂」。「鬼眾道」老竇好欷歔咁話:這是一個寂寞的都市,希望活在這裡的人不用依靠「快樂」。
3.「鬼眾道」老竇殺入那「一幢最高的建築物」的lift裡救出黎明和學友時遇上妖獸侵襲,面上突然浮現了兩個數目字:6 & 4。當然你可以說這純粹交代部lift咁啱去到呢一層,但點解一定要係呢一層而不可以是其他樓層?
4.呢個都市係金錢嘅奴隸。半人半妖張學友不是內鬼,真正與妖接洽賺大錢的內鬼是XXX(其實睇到中場已經估到)。佢對自己有以下形容:我.對.歷.史.冇.興.趣。
20年後在出賣良知的人,就是這一類人形生物。

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廿八):真正女神,芳蹤杳然繆騫人


















迷戀繆騫人的原因?
我不知道。是氣質嗎?你可以話係,但我認為「氣質」這個詞語根本未夠能力去形容她——尤其在「氣質」已經逐漸被拉低層次的今天。
我也沒有看過她太多演出,畢竟她的作品其實唔多,到了九十年代更加息影,跟老公王穎定居美國。

無論被置換成甚麼身份,都只能夠跳下去
要談《繼續跳舞》是困難的,所以,還是以點列方式說明吧。
1.就像甘國亮其他電影作品,《繼續跳舞》很不像同時期港產片,沒有依循傳統「九本戲」結構去講故事(即把90分鐘的戲拆成九部分,每部分10分鐘,每10分鐘作為一個敘述單位);《繼續跳舞》無疑有點散收收,事實是本身的故事根本毫不複雜——甘國亮不是旨在講一個故事,而是交代一對孖生姊妹到了某個臨界點對於生命的選擇。
2.這對孖生姊妹,繆騫人一人包辦。一個癲癲得得(事實是她真的被安排住在精神病院),一個溫柔婉約。
3.(被認為)癲的妹妹,打算外出找賤格前夫黃霑晦氣,於是同溫柔家姐對換身份。結果,遇上了一個長期迷戀她家姐的郵差孟海。
4.本身職業是風水師的家姐,住進精神病院後,自然被當作是妹妹看待。她一心想澄清自己身份,卻被院方認為她病情惡化患上精神分裂,而最關心她的,是不時喬裝成精神病人以了解精神病人需要的吳耀漢。家姐有一個失蹤N年的未婚夫,曾志偉。
5.但電影並沒有在這個身份掉包環節上大玩錯摸式搞笑,兩姊妹對調身份後,一切都進行得很自然,(被認為)癲的妹妹回到(正常)世界後,所有(正常)人都把她當作正常人看待;(一直被認為)正常的家姐入住精神病院後,所有(有精神病的)人都把她當作自己人看待。這對姊妹,也逐漸適應和接納了身份對調後的世界。而其實,古仔講到這裡,已經近乎講完。
6.成齣戲唔算好睇,但有幾場戲又勁好睇:A.妹妹扮成風水師去超級富豪新馬仔屋企睇風水。在這間屋這個空間裡出現的人,對新馬仔都是(裝扮成)唯命是從,唯獨妹妹,是願意同佢講真說話的人。這一場,笑中有淚。新馬仔的演出,一絕。B.曾志偉決定同青梅竹馬李麗珍結婚,打算向未婚妻(即家姐)交代一切,但上到家姐屋企又淆底(但這時候住在屋裡的其實是妹妹),於是改去精神病院向妹妹交代(但這時候住在病院裡的其實是家姐)。看著這個負了自己心的男人,妹妹/家姐又喊又笑——既因為未婚夫背棄自己(和願意坦白交代)而哭,也因為心裡那嚿懸而未決的勞什子,終於解除了釋放了,開心到喊出嚟。
7.還有一場,曾志偉臨出發交代事件前,同李麗珍的一席話,展示了甘生對白本色——李麗珍這樣扮慘安慰淆底的曾志偉:「你由得我孤身走我路啦,我會帶住肚裡面你嘅骨肉,走到天涯海角,隱姓埋名,匿喺個柴房裡面食住啲豬糠,捱住啲風吹雨打,咁生佢落嚟;然後抛條身出嚟,係嗰啲三流嘅夜總會做歌女,晚晚對人歡笑背人垂淚,含辛茹苦咁凑大佢,養育佢成才,成為一個最傑出嘅私.生.子。」——么心么肺的陰濕型強悍毒辣。
8.有一點很耐人尋味。明明鍾意家姐的郵差,到最後有沒有發現眼前拖著自己的其實是另一個人?而那個醫生,又是否知道自己愛上的其實已經不是原先的那一個病人?而妹妹和家姐,又是否一早忘記了自己的真正身份?
9.但無論是家姐細妹抑或郵差醫生,都繼續沿著舞步,努力跳下去。電影上映年份是1988年,港人前途已被決定了,「繼續跳舞」要回應的不是村上春樹的《舞.舞.舞》,而是鄧小平「馬照跑舞照跳」的五十年不變承諾。無論被置換成甚麼身份,所有人都只能夠沿著舞步繼續跳下去。
10.最後,交代番妹妹當初點解會被安排入住精神病院——她是一個自小便在講大話的人,講大話成為了她的一種病態性生活習慣。Well,咁今時今日大把高官權貴的病情都相當嚴重。但如果你依然認為「冇問題吖」、「係咁㗎啦」、「俾個機會佢哋啦」,真正有病的,是你。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女刑警,在臭男人世界中拚命


















冇題目。今日呢篇唔使寫。
但我不是尊貴的行會成員,所以,還是要寫的。

近年睇推理常爆粗,感覺很癲佬
在冇題目情況下,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死諗。
但通常愈是死諗,就愈諗唔到,在諗唔到的情況下我通常會睇書——其實咪又係睇推理小說。
過去八年,唔知點解地,睇得完的九成小說都是推理。最初,睇過後盛讚的佔大多數,到了近年,睇過後只會令我爆粗的卻佔絕大多數,而其中有唔少在睇的過程裡,已經有能力令我non-stop地爆粗。
假如,你有機會在公共交通工具看見一個拿著書的月巴男,一邊望住書上的字,一邊在口吟吟,吟出的不是粗言便是穢語,不要以為他是癲的,他只是個錯誤地睇緊一本爛推理小說的平凡人。
在連(向來有信心保證的)東野圭吾新作都竟然令我爆粗的時候(《假面飯店》很難頂、《麒麟之翼》很濫情),我轉了去睇鬼婆Patricia Conwell的90年代成名作女法醫系列。一個女法醫,怎樣在一個由臭男人主導的世界中,憑藉專業知識破解連環殺人案——畢竟過往看的推理/偵探小說,主角都是男人,Patricia Conwell這系列是俾到我新鮮感的,不滿的則是:推進過程不是幾悶就是OK悶,首作《屍體會說話》(Postmortem)的所謂真兇,更只在最尾出現咗十幾頁咁大把——點解殺人?唔知吖。咁點解唔問?佢出場冇耐就俾人射死咗。

男人筆下的女刑警
好彩,我遇上了《草莓之夜》。
這本推理,屬於警察推理,特別在主角是名女性。
姫川玲子,29歲,警視廳搜查一課殺人犯搜查十組主任,警部補——她不是低級警員,她帶住一team(男)人,但上面既有大量迂腐及只管窩在冷氣房的官僚式男阿頭(這裡的官僚是絕對的貶意),同時更要面對跟她屬同一級別處處作對的男同僚——看見這麼樣的一個設定,不要以為寫的人必然是女性(主義者),作者譽田哲也,100%男人來的。
譽田哲也沒有一味向女性讀者靠攏,塑造一個無敵強悍女刑警,望落倔強的姫川玲子,很多時都是纖細 & 軟弱的(這跟她青春期一段往事有關,很佩服譽田哲也夠膽作出這安排,因為一旦搞唔好,絕對會令人覺得他在剝削女性);也沒有一味寫衰男人,當然對住那些抵死賤格臭男人譽田哲也並沒有留手——可以說,在《草莓之夜》那一個警察/官僚世界,男與女是對等的。

對立與分化
這本《草莓之夜》我分開兩次睇,第一次睇咗五十頁,餘下二百八十幾頁,是某一晚用了四粒鐘KO。
1.死者被殺的手法統統極度殘忍,這方面的確滿足了情迷血殺片的我,但手法上的殘忍,不代表兇手對死者抱有深仇大恨,而兇手也不是單純的變態。是有其他原因的……
2.案件極度複雜,但成個推理過程譽田哲也寫來絕不煩瑣,沒有變成枯燥說明書風格,睇落仲好爽。
3.爽,某程度是因為他集中寫人物,而不同個性/出身的人物,便會用上不同方式去查案去推理,在閱讀過程中,你好快就會記得那為數不少的人物,對每個人物更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有鍾意有唔鍾意,而對住那唯一一個最唔受歡迎的人物(只要你看過便知道),到最後,你又會對佢有少少肅然起敬。譽田哲也在塑造和處理人物上,是強勁的。
4.案件涉及的一組關鍵人物,有著完全對立的成長,從而產生完全對立和價值觀:A.「我從小到大,都一直往上看,看不到腳底下的生活,因為我一直往上看……所以完全不了解自己到底站得多高。」;B.「我從來、沒有、看過上面,只是想活著,想感受自己、像大家一樣、體內流著血、活著,希望可以覺得、自己也是、活生生的人……」——我認為,今時今日香港exactly就是如此。於是,既有無時無刻都在死諗難諗點先賺到盡的人,也有搵餐晏仔養活一家都存在困難的人;既有餐餐唔去福X門就唔安樂的人,也有餐餐都食唔飽的人。
當然仲有:既存在冇議程就唔使開會唔使do的行會成員,也有毫不尊貴,冇議程都要照開會,黑雨一停(就算冇嘢趕住做)都要死返工的非行會成員,即你同我囉。

(我冇睇過《草莓之夜》電視版,但由竹內結子去演女主角,夾。)

ROBOCAT 247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浪漫月巴睇舊戲(廿七):淺述最佳損友的教育意義


















《最佳損友》,我呢世人最最最最最喜愛的笑片。
除了事隔25年依然能夠令我笑到爆肺,原來,仲教曉咗我好多好多。

教曉我男人之道

1.「做英雄鑊鑊要隻揪吖?你做埋我份啦!」
1988年,香港電影還置身一個所謂「後英雄本色」年代裡,我們(呢班天真的男仔和男人),看慣了單槍匹馬英雄的浪漫,卻沒有了解這類英雄的本質性戇居,是牛精帆這句反英雄的話,摑醒咗我。
2.「以後啲朋友剩係勸我努力向上、愛護家庭,咁咪好悶?唔該你哋吖,留喺度同我媾女打交窒人吖」
真正的朋友是甚麼?以上一段已經講晒。看看你身邊的朋友,係咪只會叫你應該做呢樣應該做嗰樣,成個道德使者咁款?(當然也要睇番你本人係咪嚴重缺乏道德感)。
3.「雖然我嘅肉體俾呢個女奸賊玷污咗,但係我嘅靈魂仍然係純潔嘅……」
阿叻的角色譚室超(這絕對是電影史上最優秀的一個名字!),為幫朋友而慘被片裡第二奸角(?算是吧)Dorlina(吳君如)狠狠地「污辱」(反正畫面呈現出來和我接收的感覺就是這樣),這時候,默默忍受著的譚室超淌著淚,說出這段VO,令我明白,人是由body同埋soul組成,body再dirty,soul依然可以keep住好pure。(題外話:我認為這一幕,見證了阿叻演藝事業/演技的一個高峰,一個永遠都攀越不了的高峰——簡單講,佢做完呢場戲就應該光榮引退,唔使再拍甚麼叻哥遊世界。)
4.「我話你聽吖你而家好靚吖成日都唔睬我哋全世界得你一個女人吖!?」
牛精帆、譚室超(重申,這絕對是電影史上最優秀的一個名字!)、臭口奇三大損友,齊齊冧唐麗球飾演的Happy,但冇人成功追到;直至某一個劇情轉折位,牛精帆決定爆出以上一番屈喺心裡的真心話——尤其在這個港女亂咁收兵的亂世,更能凸顯牛精帆這番話的意義。連脫胎換骨的阿源都講:「做男仔梗係要cool,唔可以做兵!」
你還甘心做一個默默的兵?醒覺吧!

教番80年代流行史(Suppose你真係好後生)
1.「先慢慢舉高你隻右腳,伸隻右手出來,摸下自己腳趾公,睇下摸唔摸唔到;嗱你而家伸條脷出嚟,盡量舐自己隻左眼……」
這是劉華等人為整蠱譚室超患上愛滋,而創作出來的自我測試法。愛滋病,80年代才廣為人知的一種病,基於病實在太新,大家都只是一知半解知啲唔知啲,很多港產笑片都會拎嚟開玩笑(畢竟令人笑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玩弄禁忌)。而家睇番,好多都帶有歧視性質,冇人再敢玩的了。
2.「咁都好啲有多一個人陪,入去見到大咪都唔使驚。」
大咪,林嶺東《監獄風雲》Boss級人馬。這部1987年電影勁在令人普遍相信,每個監獄,都存在了大咪乙隻。從而戒慎恐懼,唔敢犯法。
3.「40342 40342 434243 43420 024 43420 333424024 334 024 334 024 3433 3433 3324 3430 044022 43243」
王晶鍾意拎其他港產片玩二次創作,1987年的《胭脂扣》便被改為戲中戲《胭脂拉鏈》,因為「扣成日都解唔開,鏈方便啲吖嘛」;以上一段數字,是由牛精帆粉墨的十二少,留給譚室超反串的如花的陰間相認密碼。我當年有同學背得晒。黐線。

這原來是一部預言書……
1.「香港改咗法例,冇身份證嘅唔使拉,有身份證嘅先要拉」
曹查理在夜總會同一個省港旗兵講的。嗱嗱嗱,係咪覺得好有真實感先?
2.「我哋一定要了解伙記嘅需要,唔好以為係我哋帶挈伙記搵兩餐,其實伙記帶挈我哋發達就真。」
遺憾是,在25年後,只有這段話的「反面」被實現,被大條道理化。
真係……蜜瓜你個椰子吖!!!

替電影文章結集畫的其中一幅插圖

























人生中首中直接用電腦畫……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

噚晚,搭N車返歸…




















突然變成咁樣!
嗰一刻,我真係以為會有喪屍撲出嚟。
淆咗一淆。
原來,係巴士跳咗掣。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有關AV(一):聖斗士星矢 & Circle of Trust


























我成長的年代,沒有討論區沒有社交網沒有Twitter。
AV,就是建立社交行為的一種工具。
情況總是這樣的:某月某日唔知點解突然有同學拿出一餅錄影帶,錄影帶側面貼紙則寫著一些混淆視聽的文字,像「翡翠歌星賀台慶」,或「聖斗士星矢」,甚至是「教育電視」——但大家都知道,裡面收錄的其實是青春期男生好想知好想睇,但又知得唔多睇得唔清的東西。
於是,那餅「翡翠歌星賀台慶」、「聖斗士星矢」……whatever啦,就會輾轉在同學間流傳,而有幸在這個「流傳list」出現的名字,便是身處一個Circle of Trust的證明,好難能可貴和身份顯赫。
而看後,就像看完一齣經典電影如《8部半》或《斷了氣》般,因眼界大開,心裡充塞了大堆感受,好想同人分享,於是三兩知己便會在放學後開一些(AV)文藝沙龍,暢所欲言煞有介事——特登講得大大聲,讓那些慘被排斥在Circle of Trust外的同學葡萄——這類不幸同學,通常是讀書勁叻或標榜自己好正氣的。
最實際的Reproduction一課,從來不是透過I.S.課本上那些睇極唔明的器官圖而學懂——冇錯,即使有厚厚的格,也阻擋不了我們的求知欲。
當然,最好係薄格。

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今年書展,我將會出版兩本書。


一本是電影文章的結集,另一本是非電影文章結集(書名還未定得好實)。
如有封面的話,會登在這裡。
而我上周提及到的中學年代的舊/柒事,將會寫在非電影文章結集中。(有些讀者可能唔知發生乜事,其實我寫咗喺呢度:http://www.facebook.com/pages/%E6%9C%88%E5%B7%B4%E6%B0%8F-Work-Super-Guy/58176884365?ref=hl
最後,都係嗰句:
唔睇都嚟買下啦。

浪漫月巴睇舊戲(廿六):男人,就是不能食Soft Rice















每日返工我都搭巴士,巴士每日都經過麗晶花園。以前冇乜感覺,近幾日,感覺甚深。

經由自卑而產生的自我認識
第一次聽到「軟飯」兩個字,是中一,唔記得因為甚麼事了,有個同學失驚無神問我:「你諗住食軟飯吖?」
當時我根本不明白這詞語的真正意義,畢竟由細到大擺落口的飯都必然是軟的(後來做過食版記者才知道意大利的飯是硬的),但也隱隱然感到,同學是在寸我。
好快,我就弄清楚食軟飯的真意,並同自己講:做男人最緊要有骨氣,就算窮到捱餓都不能食Soft Rice。
事實是,在我成長年代的港產片,不少都在努力灌輸這種崇高思想。例如《咖喱辣椒》。
當中有一場細個時睇已經嬲爆,而家睇直情令我憤怒到想轟爆部電視——CID張學友,出席女友柏安妮Birthday Party,他準備的生日禮物,是一條用上在沙灘執回來的貝殼,handmade而成的頸鏈。他錯誤相信物輕真的情意重。
有份出席生日會的公子哥兒富二代,預備的統統是那些甚麼顯赫品牌的名貴項鏈。張學友望著手上的貝殼頸鏈,有一種嘢突然湧出嚟,叫自卑感。
但未算最自卑,因為只有更自卑。
當柏安妮把張學友介紹俾佢嗰班身光頸靚的好朋友認識時,身光頸靚好朋友們一知道張學友當差,便扮晒無知咁問佢問題,例如:而家啲差佬仲有冇收黑錢吖?(而其中一個演員,竟然在好多年後俾我遇上他,兼成為他的下屬,終於明白到點解佢能夠演得咁好/咁乞人憎,因為佢本身就是這麼一個人。)
學友頂唔順了,衝出花園(有錢人的家自然設有花園)吸啖新鮮空氣(即煲煙),柏安妮走出嚟,擁著學友,希望學友能夠等佢切埋個蛋糕先走。但學友還是走了。
他醒覺。在富家美艷女友柏安妮和識於微時好兄弟周星馳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只有這個好兄弟,才令他自然自在,不會周身唔聚財。

有動作有愛情有友情的爛躂警察故事
《咖喱辣椒》就是一對好兄弟的爛躂警察故事,中間攝一段因爭女而起的衝突,再加一段軍火案串連,沒有甚麼大道理要講,但情味盎然又夠真摰。
1.柏安妮的富家女其實絕不乞人憎,真正乞人憎的,是她所置身的那個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一眾人等。你可以話這種描寫淺薄,只管在強化醜化有錢佬和懶有文化者的虛偽和不知所謂,但,這又有乜問題呢?佢說服到我喎。
2.導演是已故的柯受良,他同時飾演final boss、一個Terminator式殺手,每逢出場定必搞到生靈塗炭傷亡枕藉。有別於成奎安黃光亮那種主要以對白和瞪大對眼來營造恐怖的演繹方式,柯受良這奸角全程木口木面,殺人成為了他同世界溝通的唯一語言。
3.攝影是劉偉強,他拍出了一種城市躍動感,同時記下了1990年尖咀在霓虹燈下的美麗。
4.《咖喱辣椒》不純粹是一齣結合連場動作的胡鬧笑片,張學友和周星馳的兄弟情誼才是重點。由同撈同煲到爭女擘面,再到後來和好如初聯手挑戰final boss,過程絕不含糊求其,尤其當學友戀棧柏安妮而周星馳落得孤伶伶時,僅用上幾個沒對白的場口,便令你感受到有囡囡有幾愉快而冇囡囡又幾咁不快。編劇的阮世生,好嘢。
5.戲裡那種對警察/差館的描寫,現在應該不會再(敢)出現,換來的就只有《寒戰》式的西裝筆挺菁英主義標榜(而且個個金句上身)。只有一面倒的專業賣弄,冇晒的是人味。
如果現在重拍《咖喱辣椒》,有理由相信,張學友的角色會排除萬難擠進那個乞人憎富人世界(即使到最後都注定攆走),因為這年代的價值觀就是如此地攞嚟賤。

(事後有朋友跟我說:1.張學友離開生party,是因為他找回自己;2.飯其實無分軟或硬,最重要還是係咪食得安落——朋友說得很對)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學聽歌,總是需要Blur Blur哋的心



























大概十萬年前,這裡曾經是專寫音樂的,只是後來寫少咗,跟住直情冇寫。
直至幾個月前有好記性的讀者提番起,並提議不如寫寫Blur。
 

廿年前,第一次學聽歌
嗱先旨聲明,我由始至終都不是Blur的狂迷。
但我開始學聽歌的時間,的確是在1995年,Brit Pop最癲的年份。
成世人第一隻有意識買的搖滾碟,是Oasis《(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原因?之前寫過好多次——咪就係為咗溝女囉(迷上的囡囡很愛Oasis)。
結果,女自然是溝不到,卻得來一個聽歌契機。OK,前事交代完畢。
總覺得,你要對一個(已逝去的)年代擁有真實感覺,必需如實地消費過那年代。即使經歷過80年代,但當年睇邊齣戲 & 聽邊首歌,都是跟住屋企人去做,是被動的——當中可能也存在選擇權,但相當少。唯獨Brit Pop,是我(有了一定消費能力後)主動選擇去投入的潮流(即使最初動機不良)。
自小出生寒微,可能咁,Oasis營造的勞工子弟味很對胃口,而面對Blur的中產式精緻,有點卻步(每當聽到《Girls and Boys》就感到好煩)。
我迷Oasis的程度,是可以容許自己連續聽《Wonderwall》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十幾廿次;住在公屋的我,必定趁冇人喺屋企時把volume開到最盡(奇妙在鄰居不會投訴)。
1997年,Brit Pop接近玩完的年份,Oasis推出了很長氣的《Be Here Now》,Blur則銳意脫離Brit Pop框框,整了隻投向Lo-fi的《Blur》出來——如果我臨終時你問我最愛哪一張Blur專輯,我相信,答案都肯定會是《Blur》。而《Beetlebum》和《Song 2》,則是我最喜愛Blur的金曲。
所以當晚現場聽到這兩首歌,我是亢奮到毛管戙的,嘩,正到……
我突然反問自己,有幾耐冇俾音樂搞至亢奮到毛管戙?

廿年後,再一次學聽歌
在那個唔識聽歌的年代,Brit Pop令一張模糊白紙的我莫名感動;後來聽得多了,已經好難再用一個很純粹的心去聽,每當聽到一首歌,必然自動地把它跟古往今來的比較,又或去(迫自己)思考當中的系譜,懶理性和知性去理解一首歌,然後再用文字把那份所謂理解寫出來——而我深信,有些聆聽感覺是真的好難用文字交代,能用文字交代的,大都是一些死資料,這些資料,網上大把,想睇幾多就有幾多,根本唔輪到我去寫。可能咁,開始減少寫音樂稿。
而因為對上一份工的兩個文化人阿頭,令我認知到人的一個陋習——人總是相信自己成長那年代影響自己最深的才是The Best,當他們得到權力,便會向下一代或更年青的人灌輸、洗腦:你哋而家接觸到的都是垃圾,如果你哋把這些垃圾當成寶,你哋便是如假包換的垃圾。
當年開會時講到Oasis,阿頭便嘴藐藐地說:我.唔.聽.呢.啲.嘢。她口中的「呢啲嘢」,就係垃圾的代名詞。而我就成為她眼中的,擁抱呢啲垃圾的人形垃圾。於是,乾脆不再寫音樂稿。
直至最近,離奇地學起學鼓來。天資所限,唔知可以捱到幾耐(更不知道阿sir幾時會頂我唔順而踢我出校),但學鼓這件事,成為了我再次學聽歌的原因/動力。
20年前那一種學聽歌,OK,即使聽聽下總算能夠磨出一點所謂個人見解,但更多的都是建基於其他樂評人的主流意見,輪到我講時,已經變到好流。
學了鼓,開始從另一個以前根本冇諗過/唔識的角度去理解一首歌;像當晚看Blur,很多時候都是在集中欣賞Dave的鼓技,欣賞那一下下鼓擊,怎樣為每一首我明明已經聽過幾十萬次的歌,提供一個落腳點,成個過程,嘩,正到……好像回到1995年,回到青春的純粹與模糊,再一次空白一片地學聽歌。
(先同那位提議我寫Blur的讀者講聲sorry,到最後我都不是寫了一篇Blur出來。)
(再同我的舊阿頭講:我唔係垃圾。妳先係。)

ROBOCTA 243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Iron一般的意志
















(又係唔記得自己寫過…)


任何演員,不論演技好還是戲屎、勁的還是廢的,都會說自己keep住在等一個專為自己度身訂造的角色。
對於Robert Downey, Jr.,這類度身訂造的角色至少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1992年,Downey奉命演繹真實存在的差利卓別靈,那一年他還未夠30歲,被視為明日之星。
第二次是2008年,Downey奉命演繹純屬虛構的Tony Stark,那一年他已年過四十。
在這兩個角色之間,他曾經因嚴重毒癮而搞到妻離子散,片商拒絕再起用他,差點斷送了事業前途。
由風光到落泊到爬番起身,Robert Downey, Jr.靠的不是super power,而是比任何超能力來得更重要的意志。


第一次見識Downey演技是1994年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明明連他的名字也講唔出,亦不知道他在80年代已經拍下不少電影,更不知道他於1992年已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就是被他演的那個癲喪不道德電視台記者吸引。
相信那一刻也冇人能夠預視到,Downey會在14年後憑一齣《鐵甲奇俠》(Iron Man)成為萬人迷暨票房保證,相反卻終日「凝」住,這個演技癲喪的人,如無意外好快就會在荷李活徹底消失——OK,即使沒有消失,以後也只能注定在一些七線電影電視劇演一些八線角色,然後終老,死咗都冇人紀念可憐嗰隻。
因為那時候的Downey是行內出了名的癮君子。
而「渡」佢墮入呢個深淵的,是老竇 Robert Downey, Sr.。

Iron Man是怎樣煉成的?
Robert Downey, Sr.是導演。因利成便,Downey早在5歲已開始幕前演出。
父母離婚後,他跟隨老竇搬到加州,1982年放棄學業,隻身回紐約(他本來便是在紐約出生)尋找演出機會。
他在80年代演出過不少青春片,有些胡鬧,有些輕喜劇,但更多的是描述年輕人置身80s那富庶時代,過渡成人禮時所面對的迷失與困惑。
最著名的一齣是《Less Than Zero》,Downey演一個頹廢癮君子。評論說電影拍出了L.A.有米青年沒有未來的生活感,但原著小說的Bret Easton Ellis極討厭這改編版本,尤其是男女主角Andrew McCarthy和Jami Gertz,唯獨對Downey的演出完全收貨(題外話,當日的兩位主角Andrew McCarthy和Jami Gertz其實還留守這一行,但已沒有甚麼人理會他們的演出)。
對於專演80年代青春片的年輕演員有個稱呼——Brat Pack(名詞主要指涉John Hughes電影作品的年輕演員)。這群Brat Pack成員,大部分在80年代完結的同時,星途也同告玩完。作為Brat Pack周邊成員,Downey好好彩,沒有玩完之餘,更接拍了首齣用來證明他演技的《卓別靈傳》(Chaplin)。
Downey的確付出了大量心血去學習模仿這個傳奇人物的思想和行為,事實證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演出備受好評更獲提名奧斯卡。可惜,那年對手偏偏遇上《女人香》的阿爾柏仙奴。Downey輸了。
其實是輸得光采,但作為當事人的Downey似乎接受不了這結果,吸毒問題變得嚴重,最嚴重是1996至2001年,多次因未能通過藥物檢測而被起訴、入獄。不少導演本來極欣賞Downey,像Woody Allen,但深怕自己在拍攝現場控制不了Downey,也怕對方的毒癮拖垮演出,所以放棄。
在Downey最沉淪的時候,戲是依然有拍但零代表作,真正代表作,竟然是電視劇《甜心俏佳人》(Ally McBeal),甚至為他贏得艾美獎。問題是,他依然搣唔甩毒癮,致使劇組人員明知Downey是收視保證也決定棄用。
2001年經歷了一次藥物治療後,Downey決定完完全全的搣甩毒癮。搣甩毒癮後第一個演出,是Elton John《I Want Love》單曲的MV。而真正的A級片演出,是2003年的《鬼兆》(Gothika)。能夠接拍這電影,是因為Downey願意讓監製Joel Silver先扣起他四成片酬,以防止他又用來買毒品……翌年,他甚至唱埋歌推出了《The Futurist》專輯。但只此一次下不為例,因為他說,錄歌出碟比拍戲更勞心勞力。
Downey主演電影從未在市場大賣,直至2008年的《鐵甲奇俠》(Iron Man),終於首度坐擁了一部blockbuster作品。其後,他成為票房保證、演繹好打得的神探福爾摩斯的種種事,大家都應該很清楚。

支配/影響Downey的3個男人
 1.Robert Downey, Sr.
冇錯,是Robert Downey, Sr.讓小時候的Downey初嘗演出快感,令他日後愛上演戲並決定以此作為一生事業,但8歲時由父親提供的那一根大麻,也讓Downey初嘗到唯獨藥物才能提供的錯誤快感。
Downey說,父親經常與他宅在家裡,兩父子齊齊吸毒,他相信在父親眼裡,這是一個親子時間——即使擺到明超錯,但除了這樣做,父親根本不懂得去做其他的。
現時兩父子關係是OK的,Downey甚至說,老父給他最重要的啟發是:永不投降的個性。

2.Mel Gibson
冇錯,就是《轟天炮》的那位火爆幹探Mel Gibson。
二人結緣於1990年的《Air America》。電影評價極差,卻促成了二人的友誼永固。
就在Downey洗心革面決定完全搣甩毒癮的千禧之後,重投荷李活,但片商對他大都耍手擰頭,怕他得個「講」字。全靠Mel Gibson出面,充當擔保人,Downey在2003年才得以重返大銀幕做主角拍《The Singing Detective》。電影成績極差,連成本也收唔番,但評論普遍認為只是劇本太爛,而沒有怪罪Downey(甚至幫口話因戲太爛,浪費了Downey的高超演技)。
而因為Mel Gibson當日出面幫Downey接戲,打開了缺口,Downey的片約才陸續有來。

3.Tony Stark
冇錯,就是那個由Stan Lee創造的虛構漫畫人物。
大部分美國漫畫英雄人物,都不純粹是正義化身,跟你和我一樣擁有不少人性缺點,而配合上他們的超人能力,往往令那些人性缺點放大無限倍。一旦被個性上的缺點駕馭了正義感,坐擁super power的他們便隨時成為人間凶器。
美漫史上有兩位富豪級英雄人物—— Bruce Wayne/Batman & Tony Stark/Iron Man。
Christopher Nolan的新版本拍得再好,但依然不能夠說服我,Christian Bale就是等同Batman。偏偏,我會將Downey和Tony Stark(Iron Man)劃上等號。
除了外貌,Downey也真的把Tony Stark那種狂放、神經質、浮誇而又兼具過人意志和秉持良心處事的個性,演了出來。
還有一點,Tony Stark在老父身上承繼了所有,有好有壞,而Downey從導演父親身上也繼承了對電影的熱愛、不投降的個性——以及毒癮。Tony Stark和Downey同樣在過程中迷失,卻同樣能夠撥開雲霧,把老父留給他們好的一面盡情發揮。
當然啦,最重要還是因為Tony Stark係Iron Man,讓Downey在經歷了3個decade後,贏回整個世界。

Downey愛過的3個女人
1.Sarah Jessica Parker
《Sex and the City》嗰個囉。1984年二人因拍《Firstborn》而戀上,1991年分手,原因是女方發現男方原來更愛毒品。

2.Deborah Falconer
被Sarah Jessica Parker甩了後,Downey戀上歌手Deborah Falconer,1992年結婚,翌年女方誕下Indio Falconer Downey。但這段婚姻,偏偏跟Downey的事業低潮重疊,在睇住老公多次因吸毒被捕、坐監、明明話戒又搣唔甩的情況下,Deborah Falconer頂唔順,決定帶兒子離開,偏偏離開的時候,正正就是Downey最後一次入戒毒所。有些事,就是整定。

3.Susan Levin
美國電影監製Joel Silver旗下公司的高層職員。和Downey相識的場地是《鬼兆》(Gothika)的拍攝現場。
男方說,當日一見到Susan Levin,已經神為之奪。
女方說,當日一遇上Downey已經同自己講:呢段關係唔work的。因為,戲子無情。
結果,2005年二人結婚了。今年2月,女方更為Downey誕下兒子Exton Elias Downey。
他說,衷心多謝老婆,因為她,他徹底搣甩了毒品和酗酒習慣(又係題外話,《鐵甲奇俠》(Iron Man)原著漫畫中,Tony Stark有段時間也有嚴重酗酒問題——都話Downey好鬼似Tony Stark啦!)。

作為一個父親,Downey的態度是……
Downey已經不是第一次做老竇,但在第二任妻子懷胎十月的期間,將為人父的焦慮,又再次冒出來,當時他提醒自己,絕不能夠把自身的不安傳遞到這個新生命。
今時今日的Downey,在大銀幕演活了super hero,回到家,卻不會在兒子面前扮演hero,而只會做番一個human being,很真實很真實的human being。
「Hero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最重要的是留意在兒子面前所做的行為,而不是夾硬裝扮成一個英雄象徵。

Stan Lee——SUPER HERO老竇




















(完全唔記得自己在2011年寫過呢篇介紹Stan Lee的文……刪減咗少少,改咗少少,趁呢排上Iron Man 3,擺番出來)
.
.
.
.

記得當日入場看《Iron Man》時,坐我隔籬的是一個衣冠楚楚的西裝友。
西裝友隔籬的,應該是他的女友。OK靚女嗰隻。
戲到了中段,西裝友用一把佢以為好細聲、但其實坐喺佢前後左右的人都聽到的聲浪說:「嗱,話你知啦,呢個老嘢咪係《Iron Man》個漫畫家囉。」他口中的「你」,自然是指身邊的疑似女友。
突然我好想當面指住佢講:「嗱,呢位老人家叫Stan Lee,唔係漫畫家,而係Iron Man創造者。」
當然我冇咁做。
惟有散場時,一直睥住這個衣冠楚楚的西裝友。

不是漫畫家而是漫畫作家
Stan Lee不是漫畫家。
至少,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一本漫畫講明係由Stan Lee「畫」的。即使在他最初投身漫畫行業時,的確做過一點類近漫畫助理的工作。
1939年,Stan Lee完成了高中學業,便在親戚介紹下,進了當時還沒叫做Marvel Comics的一間漫畫公司工作。廿歲未夠的他,最初只是被安排「從事」一些冇人願做的雜務性質工作——斟茶、遞水、拎外賣,而最貼近出版事務的,也不過是替已完成的漫畫稿擦去鉛筆痕。
到了1941年,Stan Lee首次編寫漫畫故事,一個有關Captain America的短篇故事《Captain America Foils the Traitor’s Revenge》,這也是他首次使用「Stan Lee」這個筆名——冇錯,Stan Lee並不是姓李的,他的真實全名是Stanley Martin Lieber,Stan Lee只是由他本名Stanley拆出來。至於為何不用真名而用筆名,Stan Lee的解釋是:真名要留到有朝一日撰寫一些文學性較高的作品時才會用。
Stan Lee的青春期跟二次大戰重疊。1942年,他加入了美軍,但做的是文職。
戰後,Stan Lee回到漫畫行業,任何類型的故事都寫,寫到上世紀50年代,遇上美國當局頒布CCA(有個審查漫畫內容的機制),開始有點意興闌珊了,咁啱,當時美國第一大漫畫公司DC Comics(旗下重要作品有《Superman》、《Batman》、《Wonder Woman》),推出了《Justice League》(正義聯盟,一個匯集各路超級英雄的正義組職)和《Flash》(閃電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於是,老闆勒令Stan Lee必須諗計迎擊。一心打算轉行的Stan Lee,在老婆力勸下,將自己之前一直想試但一直都唔敢去試、有關Super Hero的人性化處理,放在一team全新打造的超級英雄身上,他們便是Fantastic Four。超級英雄再不是零缺點的「完人」,而是跟凡人一樣,充滿了人性缺陷的,也會被現實生活困擾。結果,這個試驗很掂。
之後,Stan Lee跟拍檔陸續創造了Iron Man、Thor、X-men,還有Marvel芸芸漫畫角色中,最最最深入民心的Spider-Man。統統成為美國當代史的一部分。
早前,現年88歲的Stan Lee在荷李活星光大道上打手印,成為第2,428顆星。
他生於1922年12月28日,對比同年紀的人,依然行得走得,講得亦諗得。

了解Stan Lee的關鍵辭彙
Stan Lee的勁,除了為我們創造了一大堆漫畫英雄,還有其他。
以下辭彙,有些涉及他對漫畫行業的貢獻和改革,有些則純粹是他的私人興趣。

1.The Silver Age of Comic Books
自從Jerry Siegel和Joe Shuster在上世紀30年代創造了Superman之後,美國漫畫發展歷經了多個世代,每個世代的Super Hero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不同,而時局的變化也影響著創作人,怎樣去演繹這班超級英雄,而不止於做個只是打打殺殺的正義使者。
研究美國漫畫歷史的學者,一般把發展分為4個時期:The Golden Age(三十至五十年代)、The Silver Age(五十至七十年代)、The Bronze Age(七十年代至1985年),以及The Modern Age(1985年至現在)。
Stan Lee加入美國漫畫行業時,正值The Golden Age,一個Super Hero創始的年代;對比塵世間的凡人,Super Hero就是完美的代言人——Superman擁有足以摧毀地球的超級力量,偏偏他又宅心仁厚,以保護地球(其實主要是美國)為己任;Batman沒有任何超級力量,他的唯一力量就是老竇剩下來的龐大資本,這位富二代便利用資本把自己打造成正義化身……
Stan Lee創作那一班家傳戶曉的漫畫英雄時,分別注入了humanity——Super Hero沒錯是擁有常人望塵莫及的Super Power,但同樣會遇上平凡人的煩惱,所以,Spider-Man會驚冇錢交租,坐擁一整個企業的Iron Man一度患有酗酒問題,他們不再是The Golden Age的臉譜化英雄,一樣會有情緒問題,一樣會有人性陰暗面;這種人性化描寫,令美國英雄漫畫由只限小朋友觀看的小兒科讀物,變成大人欣賞時也會感同身受。
而到了後來的The Bronze Age和The Modern Age,創作人甚至把國際政治問題和對政府的鞭撻放進漫畫裡,像以美蘇冷戰作背景的《Watchman》便是了(在以前的漫畫裡也有政治描寫,但主要以高舉美國價值作為大前提)。

2.Marvel Method
當Stan Lee愈來愈掂兼日理萬機後,自然不可能全部漫畫都全程投入,於是,他用上了一套管理手法來進行創作,後來被稱為”Marvel Method”。
簡單講,Stan Lee就是Marvel所有漫畫創作的大腦,中樞。在最早段的時候,他會先掟橋,提出大綱,然後交由畫家設計造型,編劇則同時寫劇本,最後再交番俾Stan Lee眉批,遇有問題的地方就由佢親自去執,例如改一改對白。這種方法,讓任何作品都不會偏離Stan Lee的意向,而Stan Lee本人又唔使事無大小都親自差隻腳落去處理咁辛苦。
只是,後來有人質疑,在Marvel Method下,究竟真正的創作名銜是屬於誰?
屬於Stan Lee?就梗啦,但似乎又不是一切榮耀全歸於佢……
咁under佢的編劇和畫家呢?都算係,但講到尾,他們又似是在一味遵循Stan Lee的意志而行事……
這種Marvel Method,不是由Stan Lee「發明」的,其他漫畫公司也有採用,只是因為Stan Lee用得最徹底和最成功。

3.Credit
香港漫畫的分工,簡單來講分為主筆和助理,助理各有職務,有些專畫衫花,有些專填頭髮,有些專「鬥」實景,有些專砌兵器……
美國漫畫的分工,編劇、penciler、inker(有時編劇和penciler是同一人,有時penciler和inker是同一人,也有些獨立漫畫,一人兼晒三瓣)。
過去的美國漫畫,credit上只落編劇、penciler(即那位artist)的名字,其他付出過心力的,只是無名無姓的nobody。Stan Lee卻改變了這種做法。在漫畫揭開第一頁時,便把一眾有份參與製作人等詳列出來(當然,有時會按各人等的重要性而在字體上以大細作區分)。
這種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4.CCA
CCA,全名The Comics Code Authority。
任何年代,每個地方,總有一班極度關心青少年心智發展的衛道之士。
五十年代,有美國參議員和心理學家力斥漫畫充滿性和暴力的描寫,對青少年構成極嚴重影響,提倡更嚴厲地監管,CCA,就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一個漫畫審查機制。
機制下,每本漫畫在擺出街售賣前,必先俾CCA一眾道德層次奇高的專員(戴住有色眼鏡)審核,審完核完,認為冇問題嘞,才可以正式印刷推出市面,而該本漫畫封面上更會有幸地印上CCA的標誌,以茲證明是成功通過「電檢」的。
1971年,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邀請Stan Lee撰寫一個漫畫故事,向青少年宣揚take嘢的禍害。Stan Lee接受了這個邀請,並為Spider-Man真身Peter Parker安排了一個take嘢朋友。這麼一個立場鮮明兼正面的處理,卻遭受CCA彈劾,將《Spider-Man》漫畫彈番轉頭,原因是裡頭涉及take嘢的描寫,有教壞細路之嫌。
好彩,Stan Lee得到當時的老闆力撐,話冇問題,即使得唔到CCA的認證標記都一於照樣推出市面。結果大賣之餘,同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CCA也把監察機制放寬了,漫畫創作人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彈性。

5.Cameo
我們都不知道Stan Lee是否那麼鍾意做戲——嚴格來說,是跑龍套。
但正如引言提到,連那麼一個西裝友都認得出Stan Lee時,便知道這個跑龍套有幾出名。
Stan Lee的跑龍套生涯,源於1989年一齣《變形俠醫》電視電影《The Trial of the Incredible Hulk》;千禧過後,當Marvel一眾英雄不斷被拍成電影時,Stan Lee幾乎例必成為裡頭最尊貴的跑龍套,而且全部是過一過鏡就已經唔見影嗰隻,但因為Stan Lee的確交足戲,甚至交凸,眼利的你,沒有可能認唔出的。(Iron Man 3佢老人家都客串咗一幕)

6.Joan Clayton Boocock
1947年12月5日,24歲的Stan Lee娶了Joan Clayton Boocock。
這麼多年來,Stan Lee的老婆就只有Joan一個。
Joan不是美國漫畫工業從業員,但如果沒有她當年一番肺腑之言,便不會刺激到Stan Lee,孤注一擲為美國漫畫英雄進行大改革。
事實證明,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總有一個好老婆。
一個就夠。

大耗真元,「浪漫月巴睇舊戲」暫停一期。 :(

有時候我都想懶一下。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Iron Man的I.R.O.N.M.A.N.



























大鑊。在向編輯提出寫這篇嘢時我明明興致勃勃,但戲都睇過兩次了(一次iMax 3D一次2D),依然不知道怎樣開波。
戲是好看的(比第二集好,同第一集比就各有各好),娛樂性滿載,Robert Downey Jr.演技好睇,劇本扭橋部分扭得唔錯,新接手的導演Shane Black算做到嘢……
結果,拖到五一勞動節,不得不交稿嘞,我才勞動起來,去寫這個富二代super hero的第三部曲。
Iron Man / Tony Stark可不像Batman / Bruce Wyane,他沒有背負甚麼傷痛,亦冇仇要趕住去報,他大可以繼續去賣他的軍火,溝最美的女,歎最奢華的生活——只是當經歷了一次「良知的自我坎陷」後,才決定披起那堆鐵甲做起英雄來,回應他的良知訴求。
富二代在回應自身的良知?在香港簡直匪夷所思。

Identity

不像漫畫的原來設定,Tony Stark = Iron Man這秘密只得幾條友知道,電影裡,幾乎全世界都知道Tony Stark就是Iron Man。
兩個身份是劃一的,但未必對等。Iron Man的英雄身份侵蝕了Tony的平凡人格。
這一集有個畫公仔畫出內臟的描寫。發展到這一集,Tony Stark已經可以不穿上裝甲而依然能夠扮演Iron Man履行超級英雄職務了,所以不像之前兩集,Tony每一次都不得不以Iron Man姿態對抗敵人——當然,今次依然有著,但時間其實唔多,而且不時出現甩轆情況——即使以Iron Man身份現身Tony也不一定無敵萬能。
像最後那一場勇救Pepper和決戰final boss,即使以Iron Man現身,也不代表掂硬,在上兩集近乎屈機的裝甲,面對今集的霸氣final boss時也不見得好有用。
於是今集有一段我認為最好睇的戲是:當嗰副Mark 42裝甲還未叉夠電,Tony惟有用番「Tony Stark」的身軀和身份,深入滿大人巢穴。
Tony時刻都想借笠住套甲來找到安全感(電影交代他經歷了《Avengers》的紐約事件後患上焦慮症),直至冇裝甲俾佢用時,他就不得不面對番自己——Iron Man只是工具,Tony才是創造和動用工具的主宰。
至於那個富二代/資本家身份,對比上兩集,明顯是有點收埋的(至少沒有了一些很外露的、郭美美式晒命的炫富場面,甚至連最能代表佢財雄勢大的大屋都被炸個稀巴爛),Tony變成為一個終日窩在豪宅裡埋手整嘢的geek。
直至最後,他為那個田納西州老豆走佬的窮苦細路所做的一切,才再一次顯露他的財氣(即使是在做好事)。由始至終讓Tony得以專心做超級英雄的外在條件,是他的財富。
冇錢當然可以做super hero,但有(大量)錢的話,效果會更顯而易見直接快趣。

Relationship
第一集聚焦Tony的良心發現,第二集基本上旨在用嚟鋪《Avengers》;到了第三集,終於叫做預留番少少時間,交代他同女友Pepper & 近身保鑣Happy的親密關係。
是我偏見吧,真心覺得第一和二集的桂莉芙存在感薄弱——一如大部分super hero電影,她的角色大部分時間只負責製造危機,等主角去救(到了第二集,當Tony把公司管理大權交給她後,她即刻女強人上身,但最後還不是要等人去救)。但這一集,well,如果你睇咗都知啦,未睇得就不劇透了——總之,如果沒有了她,Tony早就冇命。
以上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我們終於首次見到她跟Tony的戀愛日常,同床共寢成為對方的寢邊人了(她瞓覺時不是著甚麼性感誘人的see-through睡衣,而是tee,感覺很Tony Stark);在大宅被炸時,Tony甚至主動將他最親愛的Iron Man裝甲賜給Pepper(大家在trailer都已經見到啦)。
我終於感受到Tony和Pepper已經進化成一對可以同生共死的戀人了,入得廳堂上得戰場。
保鑣Happy呢,過去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那種富二代用錢請/買番嚟的僕人,冇事發生時就做傍友,到有事發生,就叫佢去死那一種;而傍友必備的一種工作技能是話頭醒尾,今集一開始交代1999年舊事,當Tony準備進行除夕夜one night stand時,Happy的表現便相當稱職。
事實是,原來Happy真的願意為Tony出生入死,而同時亦時刻(八婆地)關心著老闆同女友的感情事。作為僱主的Tony ,原來一樣深諳這下屬脾性,知道對方鍾意追邊套美劇(兼追劇的心理因素)。
當然,《Iron Man 3》甚或成個系列由始至終都是最標準的特技娛樂大片(也不像Nolan的《Batman》要對現世作甚麼隱喻),以上涉及關係的細節描寫未必重要,但正因為有這些細節,我會喜歡今集的《Iron Man》。
(補充,飾演Happy的Jon Favreau,就是上兩集的導演。)

Original
現在的美國英雄電影,最基本除了動用原著角色,也會借用一些原著故事作藍本。
咁當然會作大幅改動啦。
難怪這一集《Iron Man》引起為數不少的漫畫迷鼓譟。實在的確改得太勁了。
暫且不談滿大人。今集主要借用了原著漫畫的一個中篇故事《Extremis》。
病毒Extremis,目的就是要製造超級士兵,開發被注射者潛能,擁有復原能力和驚人力量。點知,Extremis被罪犯撻走咗,並成功注射成為超人罪犯,強到連Iron Man都唔夠打;Tony決定以身試毒,不但冇對佢個腦造成永久損害,更upgrade了腦功能,轉念之間,與Tony身體神經連接了的裝甲就會受感召而飛到佢身上……Tony進化了。
電影中的歹角Aldrich Killian和女植物學家Maya Hansen,同樣來自這本漫畫,但在原著中,Aldrich Killian只得兩頁壽命,Maya Hansen戲份卻異常地重……(如果你睇咗戲自然知道改動成點)
而Tony也不像漫畫般一開始便主動幫自己注射Extremis……(如果你睇咗戲自然知道改動成點)
OK,如果你睇完戲,而又好想睇吓原著漫畫,強烈建議閱讀這被喻為其中一個最好的Iron Man漫畫。Adi Granov畫功上乘仔細,而因為太仔細,搞到嚴重脫期。短短六期,由2005年1月到2006年4月,用上足足一年零三個月才完結。

Nationalisim
大美國主義。總是影評人例牌俾荷里活super hero電影的評語。
《Iron Man》有冇大美國主義?
原著中,Tony大部分時間都是個親政府人士(例如在近年最經典的中篇故事《Civil War》,Tony是帶頭認同美國政府要求super hero必需註冊的主張);電影裡,他對國家的態度被刻意淡化,唯一最明顯是,他對War Machine的那個新名字「Iron Patriot」嗤之以鼻,但基本上,他還是在為政府服務(尤其今集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營救美國總統)。由頭到尾我們都沒有見到一國美國國旗在隨風飄揚的鏡頭,但別忘記Iron Patriot那身藍白紅,其實就是一支人肉美國國旗——而當中我們見到Iron Patriot多次(以美國代表身份)飛去中東捉拿恐怖分子,但原來真正恐怖的恐怖分子一直匿在美國,這似乎是在暗寸政府——恐怖分子,很多時是由自己國家一手創造和培訓出來。
而作為合拍片,滿大人的大幅改動自然是基於商業考慮,奸角Aldrich Killian身上的龍紋身,又無疑有點張揚,你可以說出現龍的形象是在取悅中國觀眾,但在100%絕對愛國的人眼中,也可以陰謀論地去睇:點解一個鬼佬奸角身上無端端會有象徵中國的圖騰附身?係咪暗示中國才是邪惡軸心?
而作為一個香港小市民,我倒是有興趣看看那個傳說中的中國版,那幾個國際版容不下的鏡頭究竟拍來有甚麼用途;而也代一些高呼血濃於水的愛國人士問:點解香港上映的是國際版而不是中國版呢?

Mandarin
滿大人Mandarin的改動,最令部分Iron Man原著粉絲憤怒。
而我不算是死忠粉絲,所以OK鍾意電影版的改動,亦佩服導演編劇咁大膽。
Iron Man面世是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的事。
他除了是針對Batman這角色而被創造,一開始更被賦予了一個國家級使命——對抗共產主義。
不像電影第一集Tony被中東軍事狂人俘虜,原著裡老笠佢的是北越野心家Wong-Chu(大家應該知道支撐北越的是甚麼意識型態吧)。只是當故事愈發展下去,作者Stan Lee把這個反共意識逐漸淡化,最後索性整走埋,集中描述Tony這個軍火製造商和美國國防的衝突和關係。
至於今集一開始便事先張揚的奸角滿大人,在原著裡,他真的是生於中國,是成吉思汗後裔,除了練得一身好武功,更意外間得到十隻戒指,十隻戒指各具有超現實的異能。咁多嘢喺手的他,自然是想統治全世界,於是命令Wong Chu擄走Tony,打算靠Tony的理科本領,幫他了解、開發戒指的潛在力量。
而最初的Mandarin,就是大家在過去荷里活電影中必定見到的中國奸人典型造型。他象徵了(過往西人眼中的東方式、帶點奸的)神秘主義,而Tony代表的是西方的科學理性。
電影版,改晒,Mandarin變成南美人,手上有戴戒指,但功用僅停留於accessories,用來襯衫。
但導演Shane Black在處理Mandarin時,其實參考了哥普拉《現代啟示錄》中馬龍白蘭度飾演的軍事狂人領袖,Walter E. Kurtz上校,要攞的,是嗰份莫測高深的神秘強勁恐怖感(一開初Mandarin出場片段,有些shot明顯參考了《現代啟示錄》);而正因為處理得OK成功,到Mandarin身份揭盅時,嗰份極端荒謬感,真係,大到呢……

Armor
Trailer中最勁的一場,是那一副副不同型號的Iron Man裝甲一字排開整齊列陣。
但,正如先前所講,今集是在凸顯Tony Stark個人身份,在上兩集很勁的裝甲,今集變得很「豆腐」(當然也可能是今集的Extremis兵團太打得)。而最大問題是,每一個設計和外形都不同的Iron Man,出到來的感覺都好似一樣咁,唯一不同的只是那個月巴的Igor(Igor是古老荷里活恐怖電影中例必出現的駝背助手名字)。
這是成齣戲頗令人失望的一點。

Next?
在播完credit和那隱藏片段後,熒幕彈出了一句:Tony Stark Will Return
還會有《Iron Man 4》嗎?
之前看過Robert Downey Jr.的訪問,他說只要有得演,他都會繼續扮演Tony Stark,因為這角色給予他的實在太多。
至於桂莉芙,她說《Iron Man 3》已是她最後一次演出Pepper(即是連《Avengers 2》都不會見到她)。
你問我,我覺得這系列已經很圓滿,夠晒皮(視覺元素暫時來說亦已經玩盡了)。
如果真係要拍落去,可以冇桂莉芙(即使白白犠牲了第三集所建立的感情關係),但一.定.不.能.沒.有.Robert Downey Jr.。他已經同Tony Stark的生命完整結合了。
只有Robert Downey Jr.才有說服力去講這一句:I am Iron Man.
最後呻多幾句。不知道我城的富二代有冇入場睇,不知道他們看後會有甚麼感覺(又或冇乜感覺)——而當散場後,我這個窮人諗的始終是:香港盛產咁多富二代,卻沒有一個半個Iron Man式的,有良知的英雄。點解?可惜Extremis只能修復肉體,修復不了良心。













藝術地想像:如果Complex Pile在門常開爆開






















如果Complex Pile的爆開地點不是西九而是門常開,會唔會更artistic?

由畫一幅嘢到講一堆嘢

自小就鍾意畫公仔畫風景畫呢樣畫嗰樣,總之鍾意畫嘢就是了。中四那一年,為了提升畫技,去了畫室學畫。
學畫不等同art jam,不是任你想畫乜就畫乜的;第一堂,阿sir安排我素描的是一嚿正方體和一碌圓柱體。望住那兩團嘢,我心諗,超,易啦——點知那一嚿正方體和一碌圓柱體搞足我四堂,合共8小時。
由最初起稿起極都唔對路,到起好稿了,開始用2B筆描劃那光與暗,每一筆都很攞命,整個行為涉及眼的觀察、繼而思考落筆力度,再把思考計算好的力度用鉛筆如實地呈現出來。這個過程是藝術嗎?——唔知。
畫室並非一對一教學,課室裡坐滿不同程度的同學,有些在畫靜物素描、有些在畫水彩、有些在畫油畫,偏偏就是冇人小學雞地喺度畫那些「簡單物堆」,我好想搵個窿捐再掩埋自己。
立體幾何總有畫完的日子。漸漸,開始挑戰手腳胸腳板等人體殘肢石膏像了,也開始見到自己素描技巧有進步了——終於,中五會考,我的美術科成績是恥辱性的,F。
我明白到,人世間有些事是有「行人止步」這回事,不是你肯死磨難磨就保證磨出成績來。從此冇再學畫。
上了大學,因為需要修讀本科以外的學科,便修了一科同藝術有關的,20世紀當代藝術:由19世紀末的甚麼抽象表現主義講到上世紀60年代Pop Art,由杜象的尿兜講到Andy Warhol的瑪麗蓮夢露……只能夠講,這是令我「開腦」的一科——原來,藝術不一定硬性要求你畫到一幅好靚的畫或雕到一嚿好靚的嘢,最重要是你能夠清楚解釋到你那件作品的創作動機;藝術由過去的一件僅供觀賞的作品,進化至可以供我們消費創作者怎樣思考外在世界的內在過程。
作品即使唔靚,甚或稱得上醜,不打緊,只要你解釋到。
美醜再不是大前提,藝術成為一則動聽的演說。
如果一早識呢啲嘢就好啦,咁我就可以上訴,向當日俾F我嗰條友闡述,點解我要畫到咁核突。
但因為藝術詮釋權極度開放,便容易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見解。有一堂,lecturer教到專玩地景藝術的Christo and Jeanne-Claude,介紹二人的偉大作品《Wrapped Reichstag》(用布把整座柏林國會大廈包起來),突然,一個打扮甚型的同學(他的女友好靚的)大聲講:「超(佢真係有講),咁同我哋起樓時用帆布包起幢樓有乜分別先?」然後便是一連串lecturer和同學的討論,沒有結論那一種的討論。過程中很想加把嘴,聲討那個懶型的同學,但我冇,因為不知道應該講乜。我諗唔通。我好嬲自己。
事實證明,不論是傳統藝術的畫一幅畫或當代藝術的語言論述,我都搞唔掂。藝術,果然唔輪到我玩。

家,是香港。官,去掃屎。
面對當前的鴨/屎風潮,我們又在激辯甚麼是藝術。
鴨:先天上贏晒。造型cute,夠入屋,大人細路都鍾意,簡單講就是易入口。咁,是藝術嗎?1.可能是:維港成為巨鴨浴缸,加上實在可愛,當置放在一個密質質唞唔到氣的城市裡,頓時為海港帶來可愛的面貌變化,仲帶來甚麼正能量……而市民由一開始搜尋鴨影再po在facebook的行為,根本就是在參與緊成個活動。Yes,當代藝術最重視群眾的主體參與。2.可能不是:講到尾,這是一個商場的商業活動。愈多人去睇,愈多人去商場消費。
屎:本質上輸晒。造型尚算cute,但一篤再cute的屎都依然係屎,大抵只有小雲同小吉才會深深愛上。負責創作的Paul McCarthy,作品一直在審視/反轉流行俗物的意義,這個複雜物堆,本來是在荷蘭展出,由最初創作時就已經被定義為一篤屎(Complex Shit),但對比Paul任何作品,這團嘢已是最親民最易入口。咁,是藝術嗎?1.可能是:有人認為,當它被置放在一間五星級酒店前,實在是對我城價值觀的一種挑戰和輕藐。2.可能不是:屎被放置的場所不是Paul揀的,於是作品跟環境所產生的所謂「對話」(嗱嗱嗱,我最憎呢種懶係嘢的形容),並非創作人所預期的。而家,大家睇到乜,咪係乜囉。
藝術建議:把這篤巨屎放在門常開,先擺佢好幾日,然後爆開,爆得滿地都是嘞,便由一眾cosplay成清道夫的高官掃走,這不是比生安白造一些假垃圾更具藝術味嗎?——無奈,冇curator願意策展。
(補充:無疑,我們對Paul McCarthy是有點偏頗,不妨看看這段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fw4gYWkXgo,有關一個叫做「Painter」的作品,Paul在反問所謂畫家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ROBOCAT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