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25年後,我又在戲院睇《阿基拉》。




















對上一次睇,是在沙田UA6。
部戲被大幅刪剪,片末更播放由太極主唱的九唔搭八主題曲。黐線。

1.當金田部紅色電單車響起第一下引擎聲時,我咇咗一滴感傷的淚。好彩環境黑暗,冇俾人發現。

2.第一次見到《阿基拉》漫畫真身是在大丸,一間摺了九世的日本百貨公司。當年讀緊小學的我,早就知道位於今日名店坊(以前叫食街)旁的大丸,有一個超勁大、專售日本書的部門,但對於一個住在沙田的月巴小伙子,過海,比測驗合格更難。直至有一次屋企人需要過去CWB,才終於踏足這漫畫聖域。在我不斷發出嘩嘩嘩的驚歎時望見某位置供奉著一本勁大勁厚的漫畫,名字只得五個英文字:A、K、I、R、A。五個英文字我都識,但夾埋一齊我就唔知點讀,只覺得好型。

3.終於買了《AKIRA》,1,000日圓,盛惠$40(當年日本書刊兌換率是100日圓對4蚊港幣)。40蚊,在今天只能食一個以非美國材料精製的麥當當套餐(枉我一直以為去麥當當就是食American Food),在當時卻可以買到一本厚過數學課本、影響一生的漫畫。買書地點,當年新開張的沙田八佰伴。

4.我完全睇唔明。唔緊要,我一直都是為了欣賞當中畫面,每一格都不正常地精密,精密到不似是正常人畫的。唯一不滿是那些人樣——統統唔靚,甚至稱得上醜。配角唔靚我可以接受,但連主角都唔靚,我接受唔到——原來連手塚治虫都嫌大友克洋畫的人醜,但這種醜,是刻意的,這樣才可以具體描劃日本人的日常面孔——Yes,他筆下的就是最最最最典型和普通的日本人樣。

5.最典型最普通的人,置身的世界卻不典型普通。2019年,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的新東京,大家都忘了過去活得糜爛,社會問題從來沒得到解決,人心躁動亂糟糟。大友克洋設定的主角不是甚麼英雄,更加不是甚麼有抱負的人,只是讀書唔成掛住媾女每晚操控住電單車追求速度的不良少年。當中有一對識於微時的好友,金田和鐵雄。金田,外放型,群體中的領袖人物;鐵雄,收收埋埋型,粒聲唔出你永遠唔知佢諗乜,給人的感覺就是懦弱。

6.轉折點:某次意外,鐵雄潛在力量被喚起。原來一個過去被恰慣的人有了無窮力量,會去做的,就是去恰番人。當《蜘蛛俠》主旨是「能力愈大,責任愈大」,《阿基拉》想說的則是:能力愈大,危險性愈大。無窮力量的後遺,就是無止盡的破壞。超能力在80年代是日本漫畫一個重要題材,後來突然冇晒——就算你有超能力,也敵不過泡沫經濟爆破後所帶來的破壞力。

7.《阿基拉》連載期間,突然宣布改編成動畫電影。大友克洋很苦惱:漫畫都未完,故事點收科?如果你睇過,自然知道他為這個紛亂時代的超能力少年故事安排了一個怎麼樣的結局,而日後的漫畫版結局大致也依循這方向——以力量反吞噬力量本身,同時連帶把所有文明摧毀,reset,一切由頭嚟過。這大概是大友克洋處理亂局的手法和信念,日後由他經手的《大都會》動畫電影,一樣。

8.但大友克洋不是宮崎駿,以戲論戲,《阿基拉》唔算好睇,故事欠強勁起伏人物也不討好;《阿基拉》的強(不論漫畫定動畫),由始至終都落在畫面表現力:看著新東京的屏風樓在你面前冧晒,感受,絕對比望住天空之城瓦解強烈十萬倍。破壞(一個冇得救的世界),令人亢奮。

9.《阿基拉》還為我們預視了近未來:社會絕對不會像西方啟蒙年代的樂觀想像般變得愈來愈美好,而只會愈來愈衰;世界始終由人主宰,人一旦有了力量(權力),就會初則身痕,繼而失控。

10.至於我那滴感傷的淚,可能基於懷舊情懷,也可能基於戲院外的現實世界就係咁失控地衰,但不少人還在別有用心地修飾、合理化這種已失控的衰。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月巴氏二樓書局小聚會~


























對比行書展,我更愛行書局。
對比大書局,我更愛二樓書局。
在成長的年代,我幾乎每星期都要上二樓書局先安樂。
不少影響自己半世的書,也是在二樓書局買的。
而成世人第一次被讀者認出是月巴氏(而不是BXB)的地點,也是二樓書局。

某夜,跟出版社老闆傾開偈,他提議:「不如在二樓書局同讀者搞場小聚會?」
我說:「好喎!」
隨著這一聲「好喎」,便搞吧。






日期:8月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4時至5時
地點:旺角開益書店(西洋菜南街61號1樓)

浪漫月巴睇舊戲(七十八):2014年大暑,我想起1994年7月




















2014年7月23日,大暑。我出咗街做嘢,熱到多次瀕臨中暑邊緣。迷迷糊糊,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7月。

1994年的我

1994年7月,我返緊暑期工,並已做好了隨時要搵長工的心理準備。
我唔知有冇大學收,而我又冇報定high diploma做後備(我根本唔知有high diploma呢樣嘢)。
返暑期工地點是柴灣(當時怎會估到日後會在這笪地方返足六年工)。我通常先搭巴士再轉地鐵,當年地鐵絕少故障,晨咁早就載我去到柴彎地鐵站。
距離開工尚餘大把時間,我會去新翠花園商場的KFC食個早餐,再去商場內的書報攤巡視一下;遇啱有新漫晝出版便買一本,然後慢慢地,行去柴灣工業城。不知道是二十年前的我冇咁怕熱還是二十年前香港真的冇咁熱,這段15分鐘的路程很舒服,是那暑假每個工作天我最享受的15分鐘。
平時我買的主要是漫畫,但每隔兩星期,便例牌買一本雜誌,《電影雙周刊》。我不是影迷(到現在依然不算是),但又覺得這本雜誌幾好睇。
從雜誌介紹我知道了《重慶森林》,王家衛做《東邪西毒》後期時用了兩個月時間拍好的。我就算不是影迷,但好難不知道王家衛這個人吧,何況之前也看過他的《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
我對《重慶森林》充滿期待——我當時好迷王菲。
記得在TBB某娛樂節目看過一段王菲訪問,她說她正在拍王家衛的戲,《旺角火宅之人》(當年TBB還有會做這種同自身利益無關的訪問)。不知道當日的《旺角》跟後來的《重慶》有沒有關連,總之,《旺角火宅之人》從來都沒有拍完,而《重慶森林》我就睇硬的了。但我是一個過分冷靜的菲迷,沒有趕在午夜場(午夜場,很古舊的事)便仆到去睇,反而靜待正場上映先睇。事後聽說,午夜場版本跟正場有少少唔同。早知一早睇啦。

1994年的香港
《重慶森林》給我最重要的影響是:我似乎喜歡了/明白了看.電.影。
之前的我,不是影迷但會去睇戲,我鍾意坐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被娛樂。
之後的我,不是影迷但喜歡睇戲,我發覺睇戲不再純粹是坐喺度被娛樂。
Why金城武旨在讓淚水化成汗水蒸發掉的跑步(其實只是在球場跑圈)那麼迷人?Why愛你一萬年的承諾那麼感動到當年的我?(Why日後竟然被誤解成是周星馳的創作)?Why(穿上黑bra的)周嘉玲那麼誘人?Why那首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同部戲咁夾?(Why《重慶森林》soundtrack沒有收錄這首歌?搞到我要買同年的《阿甘正傳》soundtrack才能擁有這首歌……)Why王菲不能夠一開始就接受梁朝偉的愛而要特登飛去加州?
仲有——Why要特登搵一個可以讓別人從外面窺見的場所作為梁朝偉的居所?同樣地,一年後的《墮落天使》,黎明位於裕民坊的居所,你一樣可以從行駛中的地鐵望到。這是否存在了甚麼喻意?
仲有仲有——N咁多人拍過尖咀,Why《重慶森林》那個尖咀特別有型特別有都市感?N咁多人拍過中環,Why《重慶森林》只拍中環行人天橋一帶的人文風景,就比起其他狂拍中環繁華building的香港電影更能凸顯中環的優美?偏偏二十年後的今日我們一拍中環就只能拍出《喜歡爛蒲》那種核突的俗艷?
因為這齣戲我開始發現和明白,睇戲,不只是睇表皮。但我承認,也曾試過太強求挖掘那真皮層的意義而迷失——大學時太沉迷理論,某份功課便動用哈伯瑪斯的理論去詮釋《重慶森林》,當時覺得自己好勁和好型,現在回看實在白癡,我甚至可以寫包單擔保那份功課寫的統統廢話。
今天我看《重慶森林》,最吸引我的是一開始金城武在城市的跑動、他對寂寞的宣洩、王菲(那種被指做番自己)的演繹、周嘉玲(的黑bra)、片末梁朝偉見到王菲的明媚——Yes,都是很表皮的。
當然還有二十年前的中環、尖咀。我懷念那一個還擁有自己特色的小城。
偏偏這小城二十年來種種最表皮的轉變,涉及到的卻是真皮層結構的病變。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365:仲夏返工之悲歌。


2014年7月18日星期五

ROBOCAT 363:玩足一日電話


浪漫月巴睇舊戲(七十七):怒從心上起,惡向膽中生,凶由目中露




















當年回應金融風暴(或借金融風暴過橋)的香港電影,我認為,足以搞一個回顧展——既回顧這個影響/摧毀了不知幾多香港人的金融慘事,同時回顧那個世紀末香港電影有幾慘情。
而個list中,《目露凶光》必定是重點電影。

贏了口碑卻輸了票房

我終於翻炒了《目露凶光》。這是自1999年上畫至今首次翻炒。
上世紀90年代,沒有中港合作的合拍片,只有香港導演帶著在香港磨練得來的獨特思維手法硬闖荷里活——其中一位是林嶺東。他在荷里活無功而還後(但他那齣夥拍尚格雲頓的《硬闖100%危險》曾經長駐「月巴氏翻炒list」頭10位),回到香港,先拍《高度戒備》,贏了口碑和票房(其實相對港片黃金盛世,《高度戒備》的票房數字只屬普通級數),再拍《目露凶光》,贏了口碑卻輸了票房。
《高度戒備》,典型警匪格局,林嶺東繼續拍出了一份其他導演拍不來的壓迫和躁動——他總是能夠把一種被殘酷現實迫至無路可逃的繃緊情緒,貫注電影裡,成為成齣戲的命脈。
《目露凶光》,表面看也是警匪對疊,卻多加了一層驚慄包裝,這層驚慄包裝,竟然完美扣緊那份林嶺東式無路可逃的繃緊情緒。
你問我《目露凶光》Why只贏了口碑卻輸了票房?我只能答在那個世紀末,大把香港電影都是(在多年後才)贏了口碑卻(在當時先)輸了票房。

是轉性還是撞邪?
對於《目露凶光》,不能寫太多。電影先在前半段拋出大量問題:
1.劉青雲明明仙都唔仙吓,Why依然被綁架?
2.劉青雲被發現的空屋,Why在日後成為著名鬼屋?
3.綁架劉青雲的人有甚麼目的?Why綁完佢又放走佢?
4.劉青雲獲救後舉動超異常,Why?轉性還是撞邪?(請記住,他被發現的地點是一間著名鬼~屋~)
5.劉青雲其中一個不尋常舉動是把屋企花園那種滿花的花圃密封,Why?
6.劉青雲架Jeep,Why殘留血漬?是邊位咁冇手尾留低的?
7.OK,造成劉青雲諸種變異的核心事件是?
頭六個問題,不便回答,要靠你自行觀看;但第七條,可以。
金融風暴。當年這一場冇人諗過會發生的風暴,捲走了不少人一輩子的努力,把不少人成世人所付出的血汗化為空氣。當廣告跟你說「你而家冇但將來會有」,金融風暴就話你知:你曾經有?但永遠冇晒。這場風暴最毒是:即使你成世人不沾手金融市場不炒炒賣賣,一樣受到波及。
這場突然的風暴、突如其來的巨變,令劉青雲終於歇斯底里地爆了以下兩段說話。
A.佢同老婆咁講:「我已經乜嘢都冇晒。呢個世界變得好快,但係你唔可變,我哋唔可以變。」
B.佢同差人咁講:「努力有乜嘢用?日日睇咁多書咪又係追唔上。十年嘞做咗,公司話炒你就炒你。絕路啦!點解所有嘢要變得咁快?仲有冇嘢可以留得住?仲有冇嘢係屬於我㗎?」
當美好的時刻一去不回,他的歇斯底里不止表現在說話上,更具體化成他的連場變異。一念之地獄。冇得返轉頭。就像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傷害,並不會因歲月而流逝。永恆的,冇得返轉頭。
《目露凶光》的凶,涉及一個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中生」的細緻過程。真正目露凶光,由心而發。劉青雲對眼,真的呈現了這一種凶。
這齣戲設有兩個結局版本。現時市面流通的,是「絕對有鬼版」,而我當年入場睇的是「完全冇鬼版」。「絕對有鬼版」,似乎想用撞邪去解釋人心變異後的所有暴行。
但我討厭這個用撞邪去解釋一切的做法。就像97後有咁多人形生物集體變異(到近年就更多),唔通真係咁啱地集體撞邪咩?根本,是這群人形生物的心自己在變。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I have a dream,一個成為狀元的dream。





























我們再平凡,還是擁有發夢的權利。
或許你在人生中,也曾發夢有朝一日成為奧斯卡最佳導演、康城影帝或影后、諾貝爾乜乜獎(乜獎都得,但千萬不要是和平獎,因為隨時攞唔到獎)得主……


媒體追訪狀元,家長向我施壓

 你應該明白,上得台攞呢啲獎,總不能求其講句「Thank You」就落台,畢竟台下正注視著你的人,都在渴望聽你的一番感人至深說話或鼓動人心言辭(但應該不會想睇你唔知點解地keep住喊到豬頭,但又唔願返落 台喊——yes,就像香港樂壇頒獎禮那些得獎者),所以,你其實不只在發夢成為以上各類成功人士,而是在發夢自己正以成功人士姿態發表偉大的演說。
我心頭冇咁高(畢竟要成為甚麼奧斯卡導演康城影帝諾貝爾乜乜獎得主的背後,牽涉太多外交關係),過去一直令我魂牽夢縈的只有:狀元。
自小我就被(迫)訓練注視狀元。無論政治氣氛經濟情況如何,每年放榜,各媒體都必定追訪那一群狀元(即使說是一群,其實咪嗰十幾個),而偏偏屋企人總會在 新聞播放狀元訪問時冷冷地加一句:「你睇吓人哋~」——那個被故意拉長來講的「哋」字所涉及的複雜情緒和意味,相信連外國人甚或外星人都感受到。

狀元公式Q&A

 於是我在距離考公開試仲有排的童年,已開展了「睇吓人哋」的艱苦生涯。結果,哦,原來咁咋。
Q1:有冇死讀書先?——狀元耍手擰頭。
(我果然擁有做狀元的潛質!對於死讀書我是直情憤恨到一個不.讀.書的地步!)
Q2:咁平日勤唔勤力溫書先?——狀元總是答:「都唔算好勤力。」說時仲有啲唔好意思。
(在這方面我認為自己比他們更勝一籌——在勤力方面我是完全不勤力的。)
Q3:讀書以外有甚麼嗜好?——狀元答案通常是:打波打機彈琴行山游水諸如此類。
(偏偏冇狀元會說自己熱衷追逐愛情。自小便在這方面投放大量時間心力的我,無疑比狀元優勝。)
Q4:大學打算讀邊科?——狀元的答案離不開一些悶爆的例牌專業學科。
(我的答案差唔多,誰也勝不了誰,但同時隱隱然證明,我同狀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開始相信,我極有可能成為狀元,在放榜日接受眾人祝福以及傳媒提問。結果,1992年暑假,我做不成狀元,而只是個考到十幾分兼有一科成功攞F的徬徨會考生,睇住別人接受眾人祝福的同時自己就忍受著親友質問。

我的狀元演說(2014仲夏版)

即使我同狀元無緣,但N年前我就未雨綢繆做好了一份他日高中狀元的記招講稿。反正冇機會發表,便在這裡公開吧。基於講稿完成多年實在有點過時,亦已經再冇傳媒會問上一段的那四條廢問題,一問就問些勁尖銳的,我惟有大幅修改,修改成一份切合2014年政治環境的。
「Firstly,主流意見認同,在香港讀書好痛苦,苦在要考那個甚麼DSE。以前,較多意見認為,你只要肯用功讀書,你總能夠憑藉用功而換來一定分數; 但現在,不少意見認為:已經冇呢回事。像今年那份中文科死亡之卷,我拎到好成績,只能說好彩,好彩在遇上認同我觀點的評核員,而不是『張』融的支持 者……Well,我諗你哋最想知的都不是呢啲吧,入正題吧:如果俾我做特首,我選擇做一個經由公民提名而最後當選的特首,我諗,咁點都比一個只由689人 選出來的馨香100萬倍吧;但睇個勢,應該到我有番咁上下年紀資歷時都依然沒有這回事,所以惟今之計,佔中吧。我說以上一番話,是基於良心——題外話:如 果有人竟然夠膽問良心究竟係乜?他不是無知,就是冇良知,又或既無知兼冇良知。其實,做到狀元又點?做唔到狀元又點?因為社會普遍認同,做富二/三代或高 官子女比起做甚麼狀元在人生路途更無往而不利囉,而且已得無數事實證明。你哋呢班大人俾我唞吓啦,好嗎?嘿。」
(原文刊於am730)

廣告時間:我本人三本新書《月巴事二:(從來未聽說)世間一切美好》、《浪漫月巴睇舊戲》、《Robocat》已經出版!本周日下午5點我更會迫入書展幫大家簽書,請支持我呢個非狀元的月巴系小作者


ROBOCAT 362:暑假是……


2014年7月14日星期一

《浪漫月巴睇舊戲》以外,月巴氏仲會出兩本書……

























一本是《月巴事二:(從來未聽說炙)世界一切美好》,一本是《Robocat》,各有20本簽名本,每本更有(由我手寫)的獨立編號。書展期間泛華攤位(1B-E16)有售。
















《Robocat》是我付出最大心力製作的一本——亦即做得最甘的一本,期間一度想放棄。而同坊間一般書比較,《Robocat》的書size少少怪,採用長條形,比例如圖所示。




















一如往年,各有一本《Robocat》和《月巴事二》,除咗封面有親筆簽名和公仔,內頁亦隱藏多一幅公仔,視乎你買唔買得中~~

2014年7月9日星期三

倒抽一口涼氣,頓覺心裡平安。




























沒有人天生就是演說家,又或講嘢好叻字字鏗鏘出口成文諸如此類。一切,都需要後天學習。
學習的最好對象,自然是一些講嘢好勁的人。

令我難以明白的零票亮星

我講嘢完全唔叻,甚至稱得上屎,所以很容易便判別到哪些人的說話技巧同樣屎,從而避開,或作為反面教材——例如亮星。他說的每隻字我都明白,但當合體成完整句子,就立即變得好難明白。
而重點是,一番強勁演說,通常都是由一位個勢本身已經好強的人來發表。你在(由零票當選的)亮星身上找到半點稱得上所謂「強」的氣勢嗎?不能吧。
幸好有特首夫人和(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大主教這兩位個勢好強的人,先後為我作出強勢示範。
每個精彩演說,其實都是用一大堆字詞去推演一個意思,而當中總會存在一兩個最精要的句子。但Why偏偏要講咁大揪嘢?如果三言兩語就說出心裡所想,實在太簡單;簡單,不是一個強者所為。
像特首夫人那番事前冇同husband夾定也非公關伎倆的臨時演說,主旨只有一個:那個撰文批評其拖女兒影合照做法的所謂「老師」,行為淺薄無知冷血刻毒涼薄。
至於大主教的演說,聽落好長,但主旨不過是:發聲不一定要開聲,乜都發聲的人,心裡不平安。
我城能夠有這類出類拔萃的人發表這類出類拔萃的話,再次證明,香港真的是一笪福地,日日都有人塞money入你袋。

中學派位公布後的反擊
學習別人說話技巧,棹忌囫圇吞棗,重視融會貫通,把個別言論結合成合體技。試看以下例子。
中學派位公布。月巴獲派的中學不在首三個志願內,爸媽狂鬧他點解唔好好讀書。
月巴:「你們淺薄、無知、冷血、刻毒、涼薄。」就在爸媽還來不及俾反應時,月巴忙不迭補多句:「當我知道你們原來是家長時,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我實在為子女——即係我啦,有一對這樣的、所謂『家長』覺得擔憂。」說時月巴還舉起手用食指做出引號手勢。
但月巴這番話,明顯令爸媽更激氣,更想發聲鬧佢鑊甘;在這關鍵時刻月巴突然轉了腔調,柔柔地說:「耶穌喺彼拉多面前唔講嘢,佢好似一隻被宰殺嘅羔羊,默默無聲!有陣時唔係一定要出聲嘅,無聲勝有聲。搞成咁,我相信是因為你們心裡完全沒有平安,沒有平安。耳、朵、腦筋,只接收一種信息,腦筋完全不懂去分析。」
最後,月巴這樣作結:「爸媽啊,你哋咁樣,只會令我倒抽一口涼氣。」完美KO。

《變形金剛》散場後的對話
除了現實應用,更可用來創作小故事。試看以下例子。
Regina和Paul相約觀賞《變形金剛4》。
BoomBoomBoomBoom一輪後,散場。
對於米高卑安排變形金剛們在香港撒野之餘仲炸埋門常門,Regina表示憤慨:「這些行為不單只顯露出他的淺薄、無知,而且冷血、涼薄。」
Paul沉默不語。Regina深感遺憾,反問他沉默的原因。
Paul恍如自言自語:「耶穌喺彼拉多面前唔講嘢,佢好似一隻被宰殺嘅羔羊,默默無聲!有陣時唔係一定要出聲嘅,無聲勝有聲。」
Regina倒抽一口涼氣後說:「你咁講,實在令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Paul只說:「倒抽太多口涼氣,心裡只會更不平安。」

心裡的平安與不平安
我不是教徒。記得以前教聖經的所謂老師說過,沒信主的人不能上天堂只能落地獄。所以,我死後不能跟大主教同住所謂天堂,永恆地不能再聽到他的演說和教誨。
對於這永恆的安排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然後唔知點解地,心裡很平安。:)
但當我諗起我仲未死仲喺香港,心裡又很不平安。:(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終於出漫畫,ROBOCAT。



















全身白色的他,明明是貓,但每天都過著人的生活,要返工要搵食要交稅要面對孤獨之餘,更同時面對著這個愈來愈不堪的時代,所以也有著此時此地的人的情緒、樂與怒、浮躁與溫柔……
三本書中做得最甘的一本(甘是因為要另外新畫近百幅圖,而且當時自己啱啱扭親右手……)。

感謝麥Sir、ahko、棒蛙、中中、阿哲等前輩友好寫序之餘,並用各自手法描繪Robocat。ThxThxThx!

補充:書採用長條形設計,為方便陳列,每本會附上托卡一張~~

浪漫月巴睇舊戲(七十六):爆裂刑警,一瑒應該與不應該的辯證



















塵世間有兩類好電影:1.好到你認為應該在餘生裡不斷翻炒;2.好到你認為不應該再睇多次,因為那唯一一次的完美體驗是永遠無可取代的。對我來說,《爆裂刑警》屬於後者。
但因為要寫這一篇「浪漫月巴睇舊戲」,我不得不翻炒一次。

香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一場「食飯戲」

香港導演中最懂得拍「食飯戲」的是葉偉信。所謂「食飯戲」不只是描述角色們食食食,食啲乜,或冇食啲乜;而是同邊個食、點解要食,以及食的過程裡發生了甚麼。
《爆裂刑警》片長個半鐘,而當劇情發展到剩番半粒鐘左右,出現了一場「食飯戲」。這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一場「食飯戲」。(最初)出現在飯桌的,有以下五個人:
1.四婆:負責煮這餐飯的一名獨居老人。因為失智症,致使她在煮飯過程中竟然忘了煮一樣最不能或缺的東西。同樣因為失智症,致使她誤以為同佢食飯的是(晨早已經離她而去的)乖孫。
2.阿Yen:一個不願返屋企寧願通處瞓的學生妹。她的家人由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除了契哥石修。石修,一個經常俾流料的線人。
3.Jennifer:在四婆所居住大廈對面開洗衣舖的大肚婆,她算是我們在戲裡所見擁有最多屋企人的幸運角色(至少她的老竇老母都有出場),不幸地唯獨欠了一個:肚裡BB的經手人。
4.能仁:一個終日掛住媾女的警察。電影沒有詳細說明他的家庭狀況,我們只知道他對上有一個恍如親大佬、處處縱容他的上司Mike。
5.Mike:孤兒。火爆、躁動而又溫柔。成世人都不知道誰和誰是他的老竇老母,只知道從來未蒲頭的老竇老母,把一種無法根治的遺傳病留了給他本人,而且時日無多嗰隻。
這餐飯本來不.應.該.出.現。因為線人石修的流料,Mike和能仁唔覺意徵用了四婆單位,以便監視住在對面大廈的獨居男子火機——他們追捕中的極度悍匪毒龍,據聞會向火機買軍火。在等待的日子裡,Mike認識了Jennifer,能仁又遇上了阿Yen,而四婆又錯認了四人是自己親人……於是這五個毫無血緣關係(各有缺陷)的人,竟然組成了一個家,而家人食飯,應該是塵世間最應該發生的事。
就在這餐飯進行期間,毫無先兆下突然加入了第六個重要飯腳:毒龍(以及他的一名爪牙)。

甚麼是應該甚麼是不應該?
《爆裂刑警》上映在1999年,香港電影末世。葉偉信第七部作品,繼續低成本。
友人K是葉偉信fans,當年向我強烈推介《爆裂刑警》時補了一句:唔應該叫呢個戲名,擺明誤導。
是的,一部叫得做「爆裂刑警」的戲,就應該是一齣充滿連場火爆動作的警匪片,葉偉信偏偏不理會這個所謂「應該的邏輯」——除了一開波介紹警匪雙方的兩場動作戲,之後,接近成粒鐘,純粹用來描述五個萍水相逢男女的日常、過去、缺陷——而這擺到明是不應該咁拍的,但葉偉信就是(不應該地)拍了出來;直到上述一場把五人關係拉到最緊密的「食飯戲」,突然(不應該地)安排final boss出場,而且更讓他闖入這場(他根本不應該坐埋一齊食的)飯局;然後,(這個不應該出現的人物安排)把故事推到去一個你應該冇想像過的境地。由戲名到故事,葉偉信都在消滅各種「應該」。
「我哋每日應該飲八杯水,應該瞓八個鐘;唔應該食咁多煙,飲咁多酒;唔好濫交,應該定期檢查身體;紅燈唔應該過馬路……」這是一開場Mike的自白,他的結論是:「根本冇嘢係應該,冇嘢唔應該。」正如他的老竇老母,絕對不應該在把他帶來這世界後便拍拍籮柚走咗去,更不應該在拍拍籮柚的同時,把那個害佢一世的遺傳病留俾佢。這個先驗地被判處不應該留在世上的(差)人,卻盡了力,補足了能仁、Jennifer、四婆、阿Yen等人殘缺的生命。而這行為,已經超越了應該與不應該的範疇。
我是在7月2日清晨翻炒《爆裂刑警》。
自小我們便被這樣教育:警察職份是(應該)除暴安良。當知道在中環留守的人正被警察逐個抬走時(再連結近幾年警察在集會遊行時的出眾表現),我不再明白這句說話。
但如果我們自小便被這樣教育:警察是權力機器的組件,組件是應該從屬於機器,所以除暴安良也應該以這部機器的標準作為依歸——咁應該當堂明晒。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359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好憎上街的我,寫在7.1上街前


























7月1日早上10點我打緊稿,望出窗,正在落大雨,不期然在心裡爆了一句粗——我回想起去年遊行時在中央圖書館前企定定擔住遮足足45分鐘的景況。

我討厭每年這一天都要上街
平日,我絕對冇咁神心咁早打稿。這篇每逢星期三刊登的文,我總是在臨近死線才交稿(收稿的編輯最清楚),但今天這一篇,不得不提早寫。
一陣要上街。實不相瞞,我是絕對討厭每年這一天都要上街,而上街,目的不是去食buffet、放題,又或去我的心靈滋潤場所旺角信和;上街,就是上街,夾在人群裡,任由頭上的烈日猛曬,或被雨水兜頭淋(又或兩者有預謀地交替進攻),沿途又要聞住自己和別人的臭汗,聽住自己和別人的自言自語(通常是粗口),行吓停吓行吓停吓行吓停吓……
我承認,近幾年都沒有入維園默默等待出發,而一直是插隊。我實在頂唔順在維園裡等等等等等等,等唔知邊個發號施令,等唔知邊個放行,等到仲未中暑的自己終於可以起行……有人說在維園集合的才會計落實際遊行人數,插隊的不算數(遊行人數多唔多少唔少其實有眼睇),但反正到最後,警方都只會用甚麼「最高峰時遊行人數」來交代一切。但甚麼是「最高峰時」?唔知。這個難以明白的形容,其實一様可以換成「天氣最熱時」、「太陽最猛烈時」、「狗屎落得最勁時」、「警方做到最躁時」……
而最無奈是,行完了,就只是行完了,連一句「Yeah」都喊不出來,因為心知肚明,行完了,不代表會得到甚麼,頂籠只換來高官例牌的一句「政府會聆聽民意」(有時會加埋「虛心」二字,但所謂虛心,不是來自心虛);然後,一切照舊,又或變本加厲,市民以用血與汗組成的聲音,只是一陣唔覺意掠過高官的耳邊風。
而更無奈是,汗流了鑊甘後,還要享受由冇上街的人豪俾你、分有不同等級的冷水:
第1級:超都唔知行嚟做乜攞嚟辛苦。
第2級:就係你哋呢啲人嘈生晒乜都反對阻住地球轉。
第3級:唔好話我話係啲冇嘢做同冇運行嘅人先會去遊行集會。
而我偏偏就是個「冇運行」而又參與過遊行集會的人。
所以每一年我都同自己講:下年咪搞我。但到了下一年,又行。

選擇題:A.《雞蛋與羔羊》;B.《北京北角》
這是一個最能夠表現自己條氣唔順的機會。
平日,你條氣再唔順,你只能:A.一啖吞咗佢當冇事發生過;B.透過言語發洩出來。
選擇A,傷身;選擇B,一個人的聲音太薄弱冇人會理你,又或當你黐線。
但這一天,不同。出得嚟行的人,即使想法點都會存在微妙的差異(這是絕對正常的),或所支持的陣營不同,但基本立場一樣,就是條.氣.唔.順。有這麼多條氣唔順的人同你一齊展示條氣有幾唔順,我覺得自己不再孤獨,而且條氣唔順得來理直氣壯。
當然,不排除遊行隊伍中有佯裝同路人的「鬼頭仔」潛伏(我終於明白點解香港電影裡的臥底角色,總是咁乞戲裡的人憎,原來當現實中出現誤導你中伏的「鬼頭仔」,真的極度乞人憎,而差遣別人去做「鬼頭仔」的,直情賤到天地不容)。
又當然,不排除有人會問你Why條氣唔順?如果對方不是詐瞓、扮懵、既得利益者(又或甚麼幫X出聲者),而只是不自覺日日接收由單一渠道(例如TBB)發放的資訊,不妨同佢詳細解釋條氣唔順的理由。
最後。不少人總是宣染遊行、公投、佔中等反抗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破壞冇建設。我想講:反抗的結果若是毀滅,那它就違反了自身邏輯……反抗者的邏輯是要追求正義,絕不在生存的狀況裡再增加不正義;畫量用清楚的語言,不使普世的謊言更擴張;正視人的苦難,為爭取幸福而努力——以上,見於卡繆的《反抗者》。得閒時睇這類書,有意義過參與甚麼齊做雞蛋仔創世界紀錄。
這一天,你可以上街,也可以安坐家中食花生;可以聽《雞蛋與羔羊》,也可以享受《北京北角》。
(原文刊於am730)

補:我只係齋行。向留守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