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My October Symphony





















在有點傷風的日子,我在瘋狂聽著這張整整20年前的專輯。
這是我當年第一張買的黑膠碟,也是我最愛的Pet Shop Boys專輯。
這張大碟在1990年發表時,銷量上是失利的。後來卻被平反,甚至被喻為PSB最好的專輯。
而我最愛的歌,是《My October Symphony》。

So much confusion
When autumn comes around
What to do about October
How to smile behind a frown?
It's hard to settle down

It's so bemusing
Will they cancel the parade?
We marched each October
Now they say we were never even saved
We must be very brave

Shall I rewrite or revise
My October symphony?
Or as an indication
Change the dedication
From revolution to revelation?

So we're all drinking
As leaves fall to the ground
Because we've been thinking
How October's let us down
Then and now

Shall we remember
December instead?
Or worry about February?
Mourn our war-torn dead
Never seeing red?

Shall I rewrite or revise
My October symphony?
Or as an indication
Change the dedication
From revolution to revelation?

Lennon啊Lennon!



















我近日像發咗癲的沉迷著iPad。

盒啊盒!
曾幾何時是個極度擁護實體化的人——書要拎得上手的才是書;音樂要有隻光碟讓你放入機器播的的才是音樂;寫真集,自然也是要大大本的放在面前任我揭的才是寫真集。
只是,我屋企不是幾千呎的豪宅啊。當屋企沒有幾千呎而那些實體化的書啊CD啊寫真集啊呢樣嗰樣又在持之以恆地增加時,作為這個家的主人,實在感到有點厭煩,想有番少少空間。於是,我放棄甚麼實體化了(就像當年終於學識打倉頡後,不再造作地說甚麼「喜歡爬格子的感覺」),就讓那些書啊音樂啊電影啊化為連沙特都解釋唔到的「存在」,隊晒入iPad裡算了。
但最近一盒《The John Lennon Signature Box》的boxset令我動搖了。
Boxset——這是一個對所有(依然或曾經)愛儲物的人的降頭。明明只是一個爛鬼紙盒,但在愛儲物的人眼中,卻變成……都唔知點形容好了;最攞命是,這麼一個爛鬼紙盒往往存在封印,令愛儲物的人唔捨得拆開。於是情況往往淪為:明明買了boxset啦,但基於不捨不開不拆的原則,原封不動;由於個box不曾被打開過,代表擁有者根本不能享用box裡的內容,惟有另外再買non-boxset版,又或乾脆買多盒。
當我在唱片舖拎住呢盒《The John Lennon Signature Box》,不禁想到以上種種,再想到屋企裡那一個個從來沒有被打開過的boxset在鋪著厚厚的塵,然後想到家裡的貓竟常把那些疊起了的boxset當跳台、每當跳起時還有一些很美的塵在半空飄揚時……我忍著淚,放低了那盒John lennon。

悶?
好多人都知道那盒《The John Lennon Signature Box》為甚麼出現在此時此刻。
今年是John逝世30周年。如果他在1980年12月8日那一天沒有被槍殺的話,他已經是個70歲的老頭。
Boxset合共11隻碟,其中9隻是John在The Beatles解散後推出的solo album,另外兩隻呢,一隻收錄了6首當年沒有收錄在大碟裡的單曲,一隻收錄了13首demo,歌曲效果肯定不是最好,但就能讓你聽到最原汁原味的John(這類demo碟是歌手boxset必殺技,愛儲物的人通常招架不住)。
如果你從未買過任何一張John的CD,而近排又像撞了邪般愛上他,這盒嘢,的確好值得你去擁有(但擁有過後記得拆盒)。但老實,千萬不要用Beatles時期的John Lennon,去審視、或比較個人時期的John Lennon。真實個案:有個中學同學OK迷Beatles,知道我有張John的精選碟(其實是那齣紀錄片《Imagine》的soundtrack),問我借來聽。第二天,他還碟,兼說:「聽到一半已經瞌著。」我沒有怪他,因為最初接觸Johnn時,我也經常誤以為自己被灌服了安眠藥——我當時就是用了聽Beatles的感覺,一廂情願地以為單飛後的John也是如此這般而已。
不是說歌不好聽,而是個人時期的John,沒有再將以往待在Beatles時,處心積慮去製造一些肯定冧女的歌,或純粹取悅粉絲的歌,反而用了音樂去描述他的人民關懷,對政治現狀和世界不公的憤怒,這些題材都頗重口味,並非大部分昔日的Beatles粉絲鍾意,更加不是某些當權者願意聽到。幾年前的紀錄片《The U.S. vs. John Lennon》,便講述了John在美國居住時經常被一股「勢力」打壓,甚至把他趕出美國……只是作為一齣紀錄片也實在太過流於紀錄性了,超悶的,不要看。

買邊隻?
以下以自問自答形式作結。
9張John的專輯,哪一張最經典?——每一張都經典,因為死者已矣。
咁邊一張最好聽?——大部人會說是1971年的《Imagine》,因為有《Imagine》這首歌。但其實,每一張都有動聽部分,每一張John都有嘢想講有東西想去試。像1973年的《Mind
Games》,是John離開Yoko展開個人生活的標記;1975年的《Rock 'n' Roll》,John回到自己音樂的根,cover了一堆自己喜歡的五、六十年代老搖滾;1980年的《Double Fantasy》,是John回歸家庭生活後的重新出發,《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Woman》都是好歌。所以嚴格來說,全都值得擁有。
但我只想買一張喎。——那麼買《Power To The People: The Hits》吧……精選碟,15首歌,統統是John最入屋的作品。
但入屋,不代表就是John的全部。
(原文刊於am730)

黑暗的心

























對比哥普拉的《教父》,我更愛他的《現代啟示錄》。
這個3碟裝blu-ray,最重要是有埋那套講述拍攝經過的紀錄片《Hearts of Darkness》。
我從來唔鍾意,甚至討厭睇越戰片,除咗呢套。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Grindhouse





















好彩一直冇買之前分拆出的那兩張blu-ray。現在黐埋一齊睇,還包括那些假trailer,才是拍這齣電影的原意啊。
始終覺得,《Planet Terror》像放題,狂塞你食,但食完還好像欠了點甚麼。
《Death Proof》則餓你半場,才醒你一件極品toro sushi;然後又再餓你半場,最後醒多件海膽sushi。
飽晒,而是很滿足的那種飽法。

2010年10月7日星期四

B&S




















老實講,唔係差,但又絕對唔算好……

艾曼紐愛安德遜





















Suede主音係咪喺香港買咗樓?點解可以嚟得咁密?

甩不掉Suede
以上推測,是我在討論區睇到的;至於點解要寫「Suede主音」而不是乾脆寫番當事人個名?事緣上星期在某報娛樂版,睇見這麼一條題:Suede主音冧暈波蘭斯基妻。
於是我明白到一點。如果把題改做「Brett Anderson冧暈Emmanuelle Seigner」,未必大部分會睇娛樂版的香港人都知道講緊誰冧暈誰;一旦把Brett Anderson叫番做Suede主音,把Emmanuelle Seigner尊稱為波蘭斯基妻,嘩,明晒。當然,明還明,也不代表這段news就能夠吸引你去睇埋內文。
冇錯,Brett Anderson是Suede主音,但樂隊一早喺2003年解散了,即使今年突然重組出show滿足了一班死忠樂迷,也算不上是甚麼國際樂壇大新聞。冇隊員傍實的Brett Anderson,跟曾經鬧翻了的(Suede第一代結他手)Bernard Butler組過The Tears,只是由這兩個90年代英國樂壇重要人物構成的組合,到了21世紀卻不是甚麼重要樂隊——即使兩位著力的去重塑Suede早期的美好時光,但世人明顯不欣賞他們的念舊,The Tears一碟玩完。
當年The Tears也有駕臨香港。我冇去睇。
請不要問這一次是Suede主音、即Brett Anderson,第幾次來港?當然,也請不要比較Brett Anderson來得多還是Air Supply來得仲多,這是沒意義的。總之,佢哋都嚟得好密吓啦。

雌雄同體,打孖上的美
以上一大段,好似把自己說得好唔妥呢位Suede主音咁。
錯的。何止唔妥,直頭曾經想打鑊甘佢添。
因為在Brett Anderson以雌雄同體姿態冒起的90年代初,我身邊冇一個(覺得自己好知性的)女性朋友不被他/她深深迷倒。我問她們迷上Brett Anderson的甚麼?她們答:型囉!
咁,其實咱們的魯振順都好型啫——但以上一句我沒有衝口而出。
很多人指Brit-pop是個不思進取的大潮流——如果對比過去那些迷幻、Progressive Rock、Punk等,的確是有點不思進取的,但事隔多年後回頭再看,原來當年的Brit-pop也算精彩——冇錯,大家明明都是向古老的英倫搖滾取經,但轉化出來的音樂卻不是每一隊都像倒模出來。其他的唔講,就像Suede,從David Bowie處提取一點,又從The Smith攞一啲,配合Brett Anderson的性別模糊頹廢美,復加上美少年Bernard Butler的結他,令Suede的歌,產生了一種Oasis、Blur、The Verve、Pulp、Radiohead等等都模擬唔到的異樣美。而這股異樣美,最能體現在1994年推出的《Dog Man Star》。
為了弄明白那班女性朋友點解會被這麼一個不男不女的人迷倒,於是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偷偷買了《Dog Man Star》。結果,我愛上了——但先旨聲明,我愛的是裡頭那些歌,而不是Brett Anderson個樣吖。
因為喜歡《Dog Man Star》,他們在1996年發表的第三張專輯《Coming Up》,自然有買。那時候,Bernard Butler已離隊,Brett Anderson找來好姿整也很作狀的Richard Oakes頂替結他手位置。外間評語說這張碟及不上《Dog Man Star》,太商業,但就是因為夠商業,才能令他們更入屋,而那時的Brett Anderson,也由雌雄兩面體tune番去偏向雄性的那一面。
1996、1997年已是Brit-pop末期,不少Brit-pop樂隊在那兩年推出專輯後,不是轉風格,就是轉為唔玩,解散。Suede在兩年後的《Head Music》,大致是《Coming Up》的延續,叫做還可以啦;2002年的《A New Morning》呢,就真係唔得嘞,記得當時聽了3/4次後便隨即掉埋一二邊,至今仲未能夠摷番出來。《A New Morning》推出後一年,樂隊解散。Brett Anderson跟Bernard Butler重拾舊歡組成The Tears後,正式單飛,至今推出了三張專輯,同樣顯示出Brett Anderson極想脫離Suede的影子(尤其最新近的《Slow Attack》),但未竟全功,亦有點悶囉……千禧過後的他,也變得戀上香港——或許佢都知香港人念舊,仲記得他是Suede主音吧。

迷倒艾曼紐
只是當人太念舊也不是好事。
你認為粉絲真金白銀買飛入場是想聽Suede的舊歌還是Suede主音本人的新歌呢?OK,或者也不介意聽一點新歌,但最好唱番多啲舊歌囉,而芸芸舊歌中請千萬不要漏唱《Saturday Night》、《New Generation》同埋《Trash》啊……偏偏據報道指,Brett Anderson一心諗住屆時唱個人作品為主,仲會優先醒幾首個人新碟的新歌,作為給香港粉絲的特別禮物。
我不知道波蘭斯基老婆Emmanuelle Seigner(下稱艾曼紐)是因為Suede、還是其他原因而愛上Brett Anderson的歌聲,並愛到誠邀他為自己的樂隊Ultra Orange & Emmanuelle獻唱。
知道艾曼紐迷上了Brett Anderson後,我是有點妒忌的。因為,我迷艾曼紐嘛。
我是怎樣迷上艾曼紐?不是因為《潛水鐘與蝴蝶》,而是1992年的《偷月迷情》(多麼攞命而又誘惑的譯名!),一個有關因扭曲的愛而催生的畸情故事,當中充滿了男女雙方的角力,角力中並含有大量裸露……我可不是為了那些裸露而去擁護這齣電影,而是因為那些裸露統統是由波蘭斯基執導,大師主理的裸露,自然不同於一般鹹片的裸露……!而那些與別不同的裸露,更一概由波蘭斯基這位前模特老婆親身主理,絕不假手於人。電影還無私附送Hugh Grant未紅(未曾召妓斷正)前的純情演出。
這個「十.一國慶」舉行的Brett Anderson音樂會,我繼續不打算捧場。但如果Brett Anderson再以Suede之名嚟呢?好有可能落疊。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