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月巴戛然而止武俠劇場(2)

又是當今世上兩大高手。
陳掌,從這過分張揚的名字便可知,他擅於掌法。
張腿,從這過分張揚的名字亦可知,他精於腿法。
陳掌與張腿,在某奸人挑撥下,相約死戰。在奸人安排下,決戰地點是一絕崖。
三招後,陳掌的手被張腿廢了,張腿的腳也被陳掌廢了。
這時候那奸人不知從何處走了出來,笑了笑,便把二人從絕崖處推了下去。
.     .     .     .     .     .     .
三年後的一夜,奸人在寢室享受著最美的美女和最美的美酒。
浮聲浪語間,寢室的門猛然打開。
一個身材異常高大的怪人站著。
怪人一掌一腿,便把裸著身的奸人打至經脈盡碎。
奸人伏於地上猛吐著血,怪人把衣服緩緩脫下——裡頭竟然是兩個人來!
「上半身」是張腿「下半身」是陳掌。
三年前二人被推下絕崖後沒有一命嗚呼,療傷後,矢志報仇。
於是二人把自身絕學向對方傾囊相授——陳掌學了張氏腿法,張腿習得陳家掌法,然後張腿自此騎在陳掌膊上,佯裝成一人。
大仇已報,這連成一體掌腿雙絕的二人齊聲大笑。
這時床上傳來聲響——那個最美的美女一直躺在床上,衣不蔽體。
陳掌張腿目光在那纖細白晳肉身上瘋狂遊走,並各自在想:「這美女我要定了!」
二人大叫一聲,便同時向對方使出從對方身上學來的絕學,把對方轟斃。(完)

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月巴戛然而止武俠劇場(1)

他拔刀,似要使出最後一招。
他急提一口氣,以血肉之軀硬接這一刀。他從不使用兵器,他相信肉身就是最好的兵器。但看著面前的刀,他有點後悔過去為何會有這麼一個迂腐的想法。
他與他,當世最強高手,這天都有了拚命的打算。
「喵〜」
是啡色的月巴喵走過。
他與他,看著喵。
喵完全不理周遭殺氣。還睡在兩高手之間。
他收起刀。
他嘆口氣:「看來最強的不是我也不是你。」
他把刀丟在地上,冷笑了一聲。
然後二人走了。相忘於江湖。(完)

Lou Reed,冇叫奧巴馬加油


















10月27日晚上,為逃避見證最後一集May姐時所引起的哀慟,我選擇咗躝街。回家一開facebook,全版不是「Lou Reed R.I.P.」的po,就是他的《Perfect Day》的link。

學聽歌的必修科

Lou Reed逝世了。那一刻我是憤怒多於悲傷。
點解咁多人晨早就應該死但偏偏長命百歲?而有些不應該死的就往往行先一步?
我不是Lou Reed死忠(他最輝煌年代我仲未出世),但在學聽歌的過程中,Lou Reed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都是必修科。
而我們這一代,很多都是因為《迷幻列車》而聽到 / 知道Lou Reed的永恆金曲《Perfect Day》,再順便聽埋收錄了《Perfect Day》和《Walk on the Wild Side》的1972年專輯《Transformer》,再神心啲,就會唔爭在聽埋The Velvet Underground。
你問我Lou Reed把聲好唔好聽?我會答你唔太好聽,但他寫的歌,又的確只有他本人才能唱出感覺來。像VU首張專輯(即用Warhol蕉蕉做封套那一隻)裡的《Heroin》,第一次聽時,我真的頂唔順——結他好似亂彈咁,配上Lou Reed低調的呢喃(似在自言自言多於唱緊歌俾你聽),而且首歌仲有成7分鐘!我承認當年只聽Brit-Pop的自己,未有足夠能力去認識迷幻的美。
離奇是直至有一次完整地聽了一遍後,我就不能自拔地沉溺了。

成就了一場真的革命
我的沉溺,只是我個人的事,亦從來冇話迫人去聽。
也有有些人(對VU和Lou Reed)的沉溺,足以在很多年後醞釀成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1968年,捷克劇作家哈維爾到了紐約一趟,期間有人推薦他買VU專輯,他買了,並帶回捷克。VU的聲音從此影響了好一群人,有人甚至組成了擺明向VU致敬的樂隊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搖滾漸成為一股反動力量,經歷多年打壓與抗爭,二十年後爆發了一場革命,革命名字就是Velvet Revolution,天鵝絨革命。後來Lou Reed見到已成為捷克總統的哈維爾,哈維爾跟他說,就是因為VU的專輯,造就了一場(遠方的)革命。
搖滾改變世界?其實我唔太信,VU這專輯倒是成為了改變一個國家的一點力量。
但VU的碟,在當年銷情極度慘淡。Brian Eno曾有一個著名說法:VU在早年賣出的碟只有三萬隻咁大把,但買了VU碟的人,後來都組成了自己的樂隊。事實是,日後不少樂隊也承認VU是他們的音樂啟蒙。
Lou Reed,不朽啦。

這世界發生的事都會成為靈感
我不認為Lou Reed一開始便在努力經營自己的不朽。
最初他不過是個熱愛音樂,在事業上跌跌撞撞的失意人,成熟了,才逐步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從不同的逝世的人,能看到不同的人怎樣去演繹生命。從Lou Reed,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創作(不自覺地)影響著世界,然後他再藉著創作去主動回應世界,跟世界同呼同吸。
今年Lou Reed曾進行肝臟手術,手術後露面,他談到斯諾登事件,以及容許監聽計劃的奧巴馬。Lou Reed冇叫這國家元首加油之餘,更加以抨擊——相當厭惡嗰隻。
「我關心這世界。這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會成為我的靈感。」他說想以斯諾登事件發展成概念專輯,但永遠都做不到了。
香港不同。我們的藝人不是過分知驚地乜都唔講,或以一句冠冕堂皇的「自己唔清楚,只會做好自己」而胡混過去(這主要發生在後輩身上),就是發表政治過分正確的言論指點江山(這通常發生在那些所謂前輩身上)。
所以我尊敬Lou Reed,或鄙視或痛恨大部分香港藝人。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ROBOCAT 290:A.明日雞汁終結時;B.贏了世界,沒有雞汁又如何?C.強戰雞汁;D.雞汁救未來…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九):我是雷宇揚fans,我不得不推介《墨斗先生》



















係老友都知我是雷宇揚fans。N年前有幸訪問他,但內容不是有關雷生本人,而是有關,鬼。
當年做緊飲食雜誌記者的我,因臨近中國鬼節,阿頭勒令我負責一個「鬼食乜」的小專題。基於再把閉的食評人食家或食神,都不清楚鬼的口味答唔到我,惟有請教有「鬼王」之稱的雷宇揚。

找到《墨斗先生》DVD的我跳起Yeah

不太怕鬼的我其實更怕生保人,尤其是就一個離奇題目約對方做訪問的尷尬時刻。
電話接通,傳來雷生把聲。我深呼吸一下,介紹自己後,一輪嘴便把事情始末道個明白。
雷生聽後,笑了笑:「冇問題,但唔可以即刻做,要俾啲時間我搵一搵資料。」於是,訪問約了在四日後。
那天雷生講過啲乜我已經完美地唔記得,只記得全程好好傾,絕對是一次愉快的訪問。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雷宇揚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演員,但他有份做的戲我大部分有睇,當中唯一一次擔正的《情陷百樂門》,我夠膽講絕對是極度備受忽略的好電影。你以為他只會搞笑 & 講鬼?《情陷百樂門》裡的他卻是一個型到核爆的沉鬱幹探——無奈是,好多人連戲都冇睇,便神級影評人上身似地,一句垃圾懶勁咁否定了成件事。
同樣無奈,雷宇揚唯一一次執導的作品《墨斗先生》,也被一句垃圾瞬間處死。憤怒。
而我,早幾日偶然在馬鞍山一間影碟舖瞥見《墨斗先生》DVD,我的反應是跳.起.Yeah!跳起幅度誇到店內Sales姐姐以為有一個睇得太多TBB劇的月巴人在撒野。

為了過海,可以去到幾盡?
由雷宇揚原創的故事極度簡單:一個人怎樣由香港島過海去九龍。
1.那個要過海的人是陳小春,角色名字是麥竇。他住在尊貴豪宅,被鋪睡衣統統黑色,巨型睡房有一塊落地玻璃,望出去是壯麗維港景(左右兩邊是香港島和九龍)。他任職投資公司高層,早餐要食Grand Hyatt,返工有司機和專車接送。最重要是他的年薪:兩球。
2.But,當麥竇享用完早餐返到位於灣仔的公司便發現,自己被炒了。他衝入老闆房同對方理論——他其實唔稀罕,他同老闆理論不過是想攞過尾彩——有另一間公司早就出「兩球半」年薪撬佢過檔。他需要做的,是在下午5點前過海去尖咀簽約。
3.一落到街,麥竇就遭一名西裝友打劫。他認得該名老笠佢的西裝友,正是之前冇耐喺街問過佢借廿蚊過海的落泊路人。而當時麥竇冇借,只睥一睥對方就掂行掂過。
4.然後,就是一連串黑過墨斗的劫難。去警局報案搞足兩粒鐘;去人民入境事務處搞臨時身份證遇著排長龍惟有折返;去相熟銀行想話提取少少錢但對方話佢冇身份證而請佢過主;去搵那些曾經烚熟狗頭巴結佢搵著數的人點知冇個騷佢……結果他去搵鬧分手的女友、住在老人院的阿媽、冇見六年的窮家姐、擘晒面的潦倒阿哥……經過了半天,見過無數張臉後,麥竇終於明白,原來自己從來都冇當身邊的人是人。最不知所謂的,原來是佢本人。
5.但海,還是過的。就快5點。完全無計可施的麥竇,索性走到會展對出的灣仔海邊,游.過.去。臨跳落水前他跟自己說:「只要過到海,我一定重新做人。」結果——不劇透了。
6.這個故事,很荒謬但又很真實,荒謬在那些搞笑位,真實在原來平日最高高在上的人,一樣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局,而且可以是完全無計可施。這衝不破的困局,原來是基於過去自己一直不自覺的一籃子因素搞成。
7.但雷宇揚善意地給予了麥竇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善與惡從來都需要靠自己省察,需要由自己去抉擇。麥竇巨型睡房望出去是維港景,香港島和九龍各据左右,過去的他只管走去香港,而現在的他義無反顧想去九龍。過海,望落好易,但原來可以極難。由惡走向善,也一樣——重點是你究竟有沒有游過去的決心。
8.結局,另一個早晨。麥竇起床,我們看到原本全黑色的床舖睡衣,已被換成全白色。
《墨斗先生》上映時間,沙士後的2004年香港。遺憾是9年過後,只見愈來愈多的人爭住游過去惡的那一邊。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煉成《殭屍》的一籃子因素






















《殭屍》有以下一幕。
當陳友知道殭屍真的出現了,他找到鍾發,奄奄一息的鍾發嘔住血但自豪的道:「係我煉出來嘅。」
這一句對白令我起晒雞皮。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生成過程。就算一隻殭屍,也是鍾發花了一番心力千錘百鍊才煉製而成。
不論是殭屍還是《殭屍》,都基於一籃子因素而促成。
這一籃子因素,有些是主導了《殭屍》的歷史因素,有些比較隱藏地影響了電影的表現形式,你說成是我本人(不負責任)的聯想亦無妨。
只能說,從《殭屍》可見到一個中外恐怖片的歷史與系譜。


《白骨陰陽劍》見殭屍
我們的殭屍,不同於喪屍,更加不是《吸血新世紀》裡那種用情至深的慘白美少年類型。
在中國鄉野傳說裡,殭屍是客死異鄉的人,必需借助道士法力引領才能返回家鄉。Dress Code是清朝官服,行動時採用跳吓咷吓的方式,期間雙手仲會向前伸直。
早在粵語長片殭屍已經現身。像武俠片《白骨陰陽劍》,便有女俠「指揮」殭屍行動的一幕。離奇在《白骨陰陽劍》時代背景不是清朝也不是民初,而應該在更遙遠的古代(即使是架空了的古代),卻竟然存在身穿清朝官服的殭屍……為了娛樂性,粵語長片時代已經可以去到好盡。
有一點可以肯定是,殭屍由一開始已被設定為沒有意志的生物。

諧趣 + 功夫 + 殭屍
《殭屍》最後一場大打,看見陳友在錢小豪身上畫滿符咒,即時諗起《鬼打鬼》——鍾發同樣先在洪金寶身上畫晒符(分別是洪金寶全身赤裸),才去單挑殭屍。
殭屍一直見於香港電影,但從來冇被大肆描述——直至《鬼打鬼》。
那時候的功夫片,還在民初諧趣功夫潮流中,技擊動作還未大肆闖進城市。
諧趣功夫片漸式微,當市場還未出現一個功夫片大變革前,洪金寶把茅山道術和殭屍大膽引入,結合成既靈幻又搞笑的民初功夫片,講到尾,重點不是要嚇人,而治殭屍表面上是用道術,實則還是拳腳功夫。
而在《鬼打鬼》的核心命題,(無自主意志的)殭屍害人,全因受制於人,(最衰的)始作俑者始終是人。

林正英 = 茅山道長
《鬼打鬼》破革成功,《人嚇人》、《人嚇鬼》食住上,論創意是及不上作為先駒的《鬼打鬼》,但同樣找來了林正英,他不是主角,作用卻超越主角——「林正英 = 茅山道長」這算式已經深入民心。

《殭屍先生》的師徒與糯米
《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都是洪金寶作品,諧趣功夫味道依然濃厚。
殭屍片需要再嶄新一點的配置。
1985年《殭屍先生》,洪金寶只任監製,找來劉觀偉執導,演員除了必備的林正英,還有錢小豪和許冠英,三人構成了一個有趣兼充滿情味的師徒關係,而且不需刻意經營,很自然地你便會感受得到。
但那份師徒情,我是到後來重看先有感覺,對於當年仲細的我,《殭屍先生》最好睇是那份強烈代入感——每當睇見那隻(由元華扮演的)殭屍王出現,我真係不自覺地跟埋戲中人一齊暫時停止呼吸……而且事後發現,原來唔止我一個細路係咁做。
至於糯米,除了作為一個治殭屍方法,更衍生了大一段笑料——從《殭屍先生》你會看到80年代港產片那份獨特的靈動,明明大難當前人人依然充滿生命力同你搞笑。
糯米到了《殭屍》,卻只剩下悲哀。在沒有殭屍的時代,陳友那個家傳道長的身份也變得沒甚麼意義了(也不需要徒弟承傳了),糯米也由治殭屍的法寶,炒成糯米飯食落肚。

中屍為體,西屍為用
《殭屍先生》英文片名是Mr. Vampire。當中的殭屍的確滲入了一點西方設計。
我們很熟悉的那一種吸血殭屍(Vampire)——會吸人血,而被吸血的人又會慢慢變成殭屍的爪牙。
《殭屍先生》便提取了這一點,交代了一個許冠英被咬後逐漸變異成殭屍的過程——但在這過程裡又進行了一點改造,在西方吸血殭屍故事裡,只要人一被咬,就注定變硬殭屍,但在《殭屍先生》,這不是一個必然結果,所以許冠英還是有得救。
到了《殭屍》,殭屍已經被塑造為一隻凶殘的怪物,好打得。

睇殭屍睇到嘔的90年代初
香港電影慣常做法,《殭屍先生》票房大收後衍生了超大量殭屍片,由80年代中玩到90年代初。
單是林正英有份演出的便有《殭屍家族》、《靈幻先生》、《一眉道人》、《音樂殭屍》(呢齣單睇戲名已知是一部奇片)、《驅魔警察》、《鬼打鬼之黃金道士》、《新殭屍先生》、《驅魔道長》……後來(已經有點苟延殘喘的)殭屍熱潮甚至蔓延電視,像亞視便特登重金禮聘林正英開拍《僵屍道長》,錢小豪也拍了TBB的《大頭綠衣鬥殭屍》。講真,真的已經睇到嘔了。
在那個殭屍片熱潮下,《猛鬼差館》未必太關事,但對於殭屍這題材玩得更癲更離譜。片中殭屍的原來身份,是日本皇軍,變異成殭屍後卻屬於西洋那一系,但對治的方法(竟然)依然是茅山道術!只是我們都投入在那份空前娛樂感,冇人嘗試深究或提出疑問。
至於許冠英的角色,倒跟《殭屍先生》有點相像,叻唔切但又認屎認屁,但講到尾還是屬於善良的。
作為殭屍片熱潮的中流砥柱,林正英許冠英同樣擁有深刻鮮明的幕前形象(其中林正英甚至足以成為香港殭屍片的唯一代言人);先後病逝的二人,逝世日期也同樣是11月6日。
《殭屍》在開初和結尾,向兩位演員,以及一個逝去的年代作出致敬。

不要一見屋邨就當成本土
90年代打後清裝殭屍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喪屍。
喪屍隨著電視遊戲正式入屋,過去從來沒有喪屍這物種的香港,也開始出現了喪屍片(《凶榜》裡那種搽白晒塊面的鬼,則算是港產片中最早借用喪屍形象的嘗試)。
所以事隔多年後當知道有人要拍殭屍,而且是拍清裝的殭屍,我是很驚的。
仲拍嚟做乜?還可以點拍?
電影找來了一大班已經有一點年歲的舊演員,故事場景又設定在公共屋邨(從外觀看是井字形,但部分場口見到又肯定不屬於井字形,反而似是更舊一點的屋邨環境),以上一切似乎都在指涉著近年被高舉的本土意識。
但《殭屍》真的是單純本土意識投射?其實我看不到甚麼本土憑證,那個(經過CG加工的)屋邨,跟外邊環璄不存在任何關係,更似是一個像遊戲《Silent Hill》的「裡空間」,望落好似現實,其實絕對超現實。
戲裡那班人,恍如被注定的死命留在這空間,而同時又執迷於留著自己存在的證據:錢小豪留著舊戲服、陳友留著父親的治殭屍法器、鍾發留著煉製殭屍的秘而不宣傳統方法、鮑起靜留著老公吳耀漢的屍身。
結果奇蹟地,殭屍真的被煉成了。各人得償所願,相信殭屍存在的人證明了自己的對的,一心保存家族歷史的人有殭屍可治了,而曾經在銀幕風光地打殭屍的也再次奪回拚命的力量。
這是一個描述執迷的故事。本土不本土,無關宏旨。

恐怖的線索
《殭屍》對昔日殭屍片的指涉,除了清裝和跳吓跳吓、彈墨線和糯米,就再沒有其他了。
反而充滿了古今中外恐怖片的線索。
1.J Horror:電影找來了清水崇監製,事實是不少設計也很清水崇:灰藍的顏色調子、總是失驚無神閃出來的惠英紅白髮兒子、亂髮披面姊妹女鬼的奇異肢體動作。
2.Slasher & Gore:最初看trailer以為全片都極度血腥,原來真正血腥的只有一場,而可能因為只有一場,blood的使用量完全不克制。那種用刀拮落肉身的刺痛感,自然承襲自Slasher Film,而那個一刀拮落手背的設計,我想起2007年法國恐怖新浪潮代表作《Inside》,分別是《Inside》用鉸剪。
3.Dario Argento:港產鬼片最偉大的鬼光!這種又紅又綠的超現實妖邪燈光,學習自意大利恐怖片大宗師Dario Argento,經典作首推1977年《陰風陣陣》(Suspiria)。《殭屍》裡鍾發個竇,長期泛著刺眼紅光,預示著這是日後一切血腥慘劇之源。
4.閃靈:那對姊妹女鬼的設置和在長長走廊平排企的鏡頭,點睇都係仿倣《閃靈》吧。
5.大友克洋:大友克洋當然不是專搞恐怖題材,但他往往在最現實的環境裡找到最不理性的恐懼感。《殭屍》惠英紅棲身的電錶房,牆身地上都滿布不尋常的電線,那種mechanic味便很像大友克洋筆下的畫面;還有,當看到血花四濺在屋邨的shot,我真的即刻諗起《童夢》其中一格!

煉,需要熱情
這篇不是《殭屍》影評。電影好不好,請自行評價。
我想說的是,《殭屍》是一個恐怖片迷,給美好恐怖回憶的重塑。如果你也是恐怖片迷,你不難在《殭屍》按圖索驥找到一幅屬於恐怖片的時間地圖。
也是一封寫給恐怖片的情書,貫注了熱情。這股熱情,你可以在《鬼打鬼》找到也可以在《殭屍先生》找到,甚至在過去不少經典香港電影一樣找得到。
當你用熱情煉成了一樣事物——就算是煉出一隻殭屍的鍾發,也值得含笑而終。
最卑鄙的是那些用一籃子不能公開的因素,剝奪別人動用熱情權利的人形生物。


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ROBOCAT 289


從前有個肥仔去TBB見工……




























他去見的職位是編劇。熱愛寫作和創作的他啱啱畢業,唔想教書而又雄心萬丈,一心要為香港電視劇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

不知不覺,好多年過去了……
他依然做緊編劇(而不是編審)。這些年來寫過哪些劇?不記得了。唯一記得是他的確寫過好多好多劇,但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來來去去都係嗰幾個——小生A在這套二線劇做完主角,轉個頭又在那套台慶劇做第二男主角(或第一男配角,whatever啦)。
長年累月的重重複複,有時真的令他把不同劇集撈亂,加上那不能或缺、望落錯綜複雜但其實有跡可尋的感情線,他開始有點精神錯亂。究竟我寫緊乜我寫緊乜我寫緊乜?
但他明白,寫緊乜從來都不是大前提,寫得出才是最實際——畢竟作為全港唯一一間仲會製作劇集的電視台,全年都需要non-stop播劇,若果冇劇播,廣告商又怎樣把商品植入?(肥仔工作範圍只負責drama,綜藝唔關佢事,所以他不知道烹飪節目一樣可以完全植入無限的雞汁。)
好在有些上頭也明白,劇集需要創新,而創新需要參考,參考呢,就是中日台韓英美劇集。
所以他的工作包括了煲劇,在煲的過程中,思考怎樣把別國的東西拎嚟用——但他也曾懷疑過,咁樣算唔算抄呢?他諗唔通,於是走去問上司,上司答:「這不過是一場本土化工程。」他似懂非懂,但不好意思再追問下去。
他最怕就是出席舊同學聚會。同學搵錢比他多(他的加薪幅度極度有限),他不介意(即使一樣唔好受);最介意,是同學總係視評人上身咁話:「你哋個台啲劇出名膠喎,師奶先會睇囉。」
他很想豪氣地回同學一句:「其實連我阿媽都唔睇!」但轉念一想,咁答咪即係踩多自己兩腳?唉。
某個夜半無人私語時,他好似思覺失調咁問自己:我還算是編劇嗎?我還喜歡做編劇嗎?——Maybe幻覺,這時候有把聲音跟他說:終有一天你有份寫的劇會在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攞獎哈哈哈哈哈哈。
他笑了。決定安分守己地寫下去。而他早忘了當年要為香港電視劇帶來翻天覆地巨變的心。

創作 = 熱情 + 心智的勞動
以上故事,95%假的。
那個肥仔,的確有去見工,但當有關方面叫佢second in時,佢甩了底。那是1997年夏天的事。
甩底有兩個原因:1.已見成另一份工;2.淆底。
而淆底,又基於兩個原因:1.某位做過好幾年電視台編劇的大學lectuer苦口婆心勸肥仔,千萬不要對呢份工存有任何浪漫幻想;2.肥仔本身其實已經好多年冇睇港劇(尤其當年台台爭住播《包青天》,令肥仔由衷地怕咗睇劇),他懷疑自己即使入了職,都冇辦法寫到一些符合上司心水的劇本。
或許在另一個平衡宇宙的肥仔真的做咗編劇,但呢一個宇宙裡的,沒有。
好多年過去了。肥仔依然沒有耐性睇港劇,但在本身工作範疇,照樣鼓勵同事採訪電視劇幕後工作人員,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創作二三事——肥仔一直相信,任何有志創作的人,成功不成功,又或鬥志已被某些阿頭或行政主導的經營方針磨蝕晒,(或多或少)點都會keep住最原始的創作熱情。
而創作,是一場熱情 + 心智的勞動。
如果一個電視台以商業理由扼殺創作人熱情,三個字:不願置評。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唔睇囉。
如果一班唔關事的人高高在上地以保密理由扼殺創作人的熱情,三個字:XXXX。

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曾是解文意,現在做荷媽——李司棋的輪流傳


























已經好多年冇keep自己寫的訪問稿,這一篇是在一個司棋姐的討論區「棋妙的約會」找回的。
某程度上《輪流傳》解文意的私生子,便是《阿飛正傳》旭仔的原型。
訪問大約是在2008年10月做的。

-------------------------------------

李司棋游走於忠和奸、黑和白之間——林奕華曾經這樣形容/稱許李司棋。
「我好鍾意林奕華,也有拍過他寫的劇,一齣叫《彌》的劇,故事講我和家姐(黃淑儀)鬥,最後甚至鬥到我看她死都懶得理。《溏心》播出後,有人提到這齣劇,便說李司棋原來也曾做過一些勾心鬥角的角色,而且去到一個看著家姐死都不會理的程度。」
而我那一天眼前的李司棋,其實剛扮演完李曾超群,一個她口中形容為打不敗的女強人——即使我還記著近日每個晚上在電視看到的那個會用金句攻擊紅姨的荷媽……
李司棋剛跟胡美儀、羅冠蘭、王祖藍排完《留住百味情》的一場戲,那場戲講到她的餅店面臨經營危機,但她還是與好姊妹羅冠蘭共同面對,不慌不忙。這是她第一次演出舞台劇,扮演的是她的多年好友李曾超群。「05年,我全年在新加坡拍劇,那次也是我休息六年後首次再拍劇。返到香港,Maria跟我說,她想做一個她自己的自傳,又說想我扮演她。當時我不想做,第一,我不太熟悉舞台劇;第二,她太勤力,做她好累,而且她又靚過頭,我完全不似她。」到了去年底,李司棋已經憑《溏心風暴》的大契一角再度深入民間,兼獲官方頒發的視后大獎,Maria跟李司棋說已決定將其自傳故事交給一個癌轉譯研究組織,用作善事。曾經患癌的李司棋,決定演出。

甘生從來不跟我傾偈
林奕華認為,是甘國亮把李司棋的複雜性格令萬千視迷眼前一亮。在《輪流傳》,李司棋是擅自跟司機搭上的刁蠻富家女解文意;在《神女有心》,則是表面心如止水但對愛(和性)還有慾望的「龜婆」常念奴;而在《山水有相逢》,又可以是跟好姊妹鬧翻多年、已成明日黃花的影星梅妹。「甘生的一系列電視劇,我是最鍾意,咁多年來都係。我真的喜歡《神女有心》,我做的那個女人是風韻猶存,但又心如止水的,只想一心一意管好妓院,但估不到竟然會遇上大不良(楊群飾演),並擾亂她的心境,幾好玩。當中有些位寫得好白,譬如有一次大不良把常念奴按在地上吻她,她本來想推開,之後又沒有;但當她開始接受時,大不良竟然把她推開,當時常念奴尷尬到不得了。那個描寫好得意。」
李司棋是北方人,她說她本來不太能夠做到甘國亮劇集的那份廣東味道。「我五、六歲就來香港,我會說自己70%是香港人,但那時候一拿到劇本,根本不知道裡頭講乜,完全唔識講,但自己鍾意做戲,惟有去學。我好欣賞他,或者他就是有一份細心,自小聽他的阿姨講很多古舊俗語,然後一一記住, 再放進劇本裏。有時遇上一些不懂得的,我會問他究竟有沒有這句話的,他會說『梗有啦,你去查查字典啦』。
「他從來都不跟我傾偈,反而跟黃韻詩就好好朋友,他們一齊找我拍《山水有相逢》。當時我每次遇見他,他都是一副煞有介事的表情;跟他說話,每個字我都聽得明,但又不知道在說甚麼。當他年輕時,這種情況好嚴重,但早陣子他訪問我,給我的感覺就很舒服。他以前很少說話,但看得出他好認真工作,好想把事情做好;很多人鍾意他,但他似乎下了一道閘,其實他好好人。」

解文意的後半生
李司棋喜歡甘國亮為她寫的劇,而最念念不忘的,始終是《輪流傳》。「我覺得解文意這個角色有得做,尤其年輕時那種刁蠻,總好過經常扮演乖乖女。當時我簡直如獲至寶,開心到我呢……可惜角色未曾推進,劇集就被腰斬。」事隔多年,《輪流傳》終於推出了VCD,李司棋也一心想買回一套留念,「拍《溏心》時已經去人事部填form,但那張form到今時今日還放在袋裏……早陣子我再去問,他們說已經無貨了!」
原定80集的《輪流傳》,當時只播映至第22集、鄭裕玲飾演的黃影霞嫁人便完結,餘下的部分則從來沒有拍攝,只是,解文意的後半生其實一早已經被「計劃」好,李司棋也知道的:「解文意小時候已經好曳、好霸道,目空一切,後來更偷偷地生了BB。BB長大後當上舞男,而我就成為一個議員,好有社會地位,這個舞男兒子就成為一件令她最恐懼的心事——其實解文意的一些朋友都知道這件事,於是她就逐一去加害他們……當時劇本還沒有寫好,但甘生曾經跟我說過。其實,是應該繼續拍下去的,而且現在都老了,不用扮老妝,總好過現在人人都在講。」

善姨.大契.荷媽
即使真的老了,但肋司棋沒舆機會做變得刁毒的解文意, 反而由《真情》的善姨開始,注定做家長式角色。「電視劇通常都是拍一些家庭倫理題材,我又幾十歲了,人家還可以給我做甚麼?做媽媽,沒所謂,但就比較難有戲演。電視台比較少有中年人的故事,就算有,都只是副手,被放重的一定是後生,比較可惜。其實《溏心》已經不錯,劇中的中年人已經比較多戲,人家也覺得我們這一輩做戲比較吸引。
「其實我最喜歡古裝,但我不幸,我的面有皮膚問題,種種障礙令我沒法子去拍古裝。我甚麼事都要求完美,我不想別人見到自己這個樣子,但人家不介意,經常開戲給我,可以做媽媽,做時裝劇,也接受我戴眼鏡做戲,所以,因為我身體的問題,其實我的戲路已經收窄了,沒辦法。一條窄的路都照行。」李司棋其中一個最難忘的古裝角色,是《射鵰英雄傳》的包惜弱——黃日華做郭靖的那一齣。
大契與荷媽之間,她比較鍾情大契。「鍾意她那份無奈,一直都有病,健康成為她人生最大的障礙,大契這個人物塑造得好好。荷媽都好,但個性上不及大契強烈。觀眾鍾意睇你有智慧地去拆局,而不是一味坐定定捱打,然後才用機關槍反擊。」
抗拒要講那麼多金句嗎?「梗係唔好啦,咁難讀,而且無理由經常都是這種style。不過,甘生那些對白才是真的最撬口。」

When TV Was Chic


























我卡片上印的職位是編輯,但有時都需要做記者(但我絕對不是一個好記者)。
對上一份工唯一一次有滿足感的工作,是幫手做一個有關70年代電視劇的專題《When TV Was Chic》,訪問了不少曾經影響電視業發展的強者。
老土講句,真係學咗唔撚少嘢。

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ROBOCAT 288:其實我冇乜聽過呢句對白——因為我已經好耐好耐好耐冇睇TBB。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八):沒有煮麵只有高達的1976年神劇




















基於一籃子理由,這一次不寫戲,寫劇——TBB出品的電視劇,而且竟然是不含任何「BBQ」、「煮個麵你食吖」以及「跳起Yeah」元素的TBB劇,叫今時今日已經睇人煮麵煮到嘔的我們,匪夷所思。

用高達電影的form拍港劇

《七女性.苗金鳳》我只睇過一次,是因工作需要而專誠去香港電影資料館睇的。睇完,我呆咗。
1976年,TBB推出了一個合共7集的電視單元系列,每集就乾脆以一個女演員名字作為劇名,每次主題獨立,唯一共通點是由譚家明執導。1976年,我得嗰1歲咋,自然不知道屋企人睇完《苗金鳳》後有甚麼反應——其實我好想知。
換了是現在,我可以保證,廣管局必定收投訴電話收到癲。
作為系列第二集,《苗金鳳》主題是中產家庭婚外情,但別以為必然會出現大婆同狐狸精互摑、兩公婆吵鑊甘,然後冰釋前嫌一家人BBQ跳起Yeah……編和導由一開始,根本已經冇諗過用情節(和煽情)去交代這故事——又或者咁講,婚外情也不過是一個幌子一個包裝,編和導最想玩的,是高達。
1976年世上有的,只是法國新浪潮嗰個高達(Jean-Luc Godard),那個由聯邦軍開發、大河原邦男設計的高達(Gundam),仲未蒲頭。《苗金鳳》,就是用高達電影的form,去拍一齣婚外情單元劇。
嘩大佬,試問當年會有幾多家庭觀眾識得法國嗰個高達?就算是2013年的此時此刻,也不見得會多咗好多囉。
當然,不是識得藉著學 / 玩 / 模倣高達來拍劇就代表勁,真正的勁其實是:37年前的TBB及電視工業,就是能夠容許(或容忍)這麼一種拍劇思維的存在。

電視劇曾經很型
就算以37年後的目光去看待《苗金鳳》,依然是(太過)劃時代的。
1.苗金鳳,粵語片時代明星,過渡至電視興盛年代,在《苗金鳳》裡演回「自己」——既是演員也是家庭主婦。她的生活美滿,屋企布置精緻,物質生活豐盛,最幸福的娛樂是去超級市場:「我好鍾意咁多嘢擺得齊齊整整、乾乾淨淨咁。每一樣嘢都有吸引力,都吸引我去買。即使我係未用得嘅,都要買嚟試一試。不知不覺,我已經擁有好多,未曾伸手去攞落嚟,就已經想佔有。等到放咗落個籃嗰度,就更加有滿足嘅感覺嘞。入到嚟,我自然覺得富有,連幸福都好似隨手攞到,就係咁簡單。」作為師奶,她入超市並非掃平貨,而是為了抓緊似是而非的所謂幸福感。
2.盧遠,現實中是盧Da~~vid和蕭亮阿哥,在劇中是苗金鳳老公,出入永遠是西裝友打扮,聽的是貝多芬,有兩個閱讀怪習慣:A.同時睇 / 揭兩本書,他可以邊睇Fashion Magazine邊揭一本有關中共歷史的圖片集,把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並置瀏覽;B.鍾意失驚無神把書的段落朗讀出來,甚至用來代替自己的日常言語——同老婆投訴屋企冇晒咖啡時,佢會突然拎出一本書,把當中一句唸出來:「沒有咖啡喝,可謂離婚理由。」而事實是,佢有外遇,更明目張膽到任由外遇同老婆混熟。睇的時候我完全被盧遠吸引著,一個小動作一個微妙眼神,都真實化了這中產角色。
3.吳正元,現實裡的林子祥前妻,劇集裡的盧遠外遇。戲份不多,最重要一場戲是,同苗金鳳焗桑拿期間自爆同盧遠有路;而苗金鳳反應(竟然)不像現在TBB劇的大婆般憤而怒摑二奶,而是淡淡然的若無其事。
4.OK,譚家明和編劇陳韻文要學 / 玩 / 模倣的是高達。高達電影曾幾何時最重要命題是反資本主義(及所衍生的消費文化),於是《苗金鳳》出現了大量資本主義下人類被物質操控的描寫,最畫公仔畫出內臟的一幕是最後:吳正元突然死於車禍,苗金鳳以為老公不會再搞搞震了,點知老公又帶另一個女人返屋企介紹俾佢識……苗金鳳的即時反應是,走到廚房,把一件件從超市買的簇新貨品,塞入雪櫃,填補那份(感情、生活的)虛空。在盧遠眼裡,苗金鳳(以及身邊所有女人)大抵也不過是一件用完後可保留也可即棄的美麗物件而已。
5.還未計大量很表面化的高達痕跡:被排列得超整齊的超市貨架特寫(而又擺明不是植入式廣告)、突如其來沒有前因後果的綁架事件(擺明借用自《Weekend》)、演員失驚無神面向鏡頭同觀眾對話、少少Jump Cut……問心,大部分都是突兀的,突兀在為玩而玩,玩咗嘞,又未能提供一籃子理由。但關鍵是,當年高層又俾出街喎,吹咩。
是的,電視劇曾經很型,而現在,完.全.不.型。嗰班(不知創意為何物的)行會成員竟然基於不能公開的一籃子理由,讓電視劇喪失了一個或可再次型起來的時機,我們就只能繼續睇人煮麵煮麵再煮麵。我感到極不開心,所能做的就只是跳起爆粗。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笑住口合法地攞你命

















假設每年有12粒鐘,任何人做任何犯法嘢都變成合法,你會做乜?這是《國定殺戮日》最厲害的前設。

當《GTA》universe真實化

你玩《GTA V》時通常點玩?A.好乖地把任務一個接住一個咁做;B.好任性地把任務擺埋一邊,只管享受駕駛名車邊兜風邊殺人的樂趣——我的答案是B。
嗱嗱嗱我必需強調,在現實中那個理性的我絕對是奉公守法好市民,但當一投入《GTA》世界,就會變得好濫殺無辜(手法仲極度兇殘)——這是潛藏脂肪裡的非理性在作祟嗎?
《國定殺戮日》裡的2022年美國政府,非常通情達理,把《GTA》的universe真實化,容許國民把他們的非理性盡情釋放——每年12粒鐘咁大把。理據是:這樣可以讓人排遣長期抑壓暴力的壓力。而(由官方提供的)事實證明,美國犯罪率更變得前所未有的低。
同時也帶動了一個行業。住大屋的中產主角Ethan Hawke,專門向中產或有錢家庭推銷售賣家用防衛系統,結果勁多家庭幫襯,Ethan賺到開巷,諗住買隻遊艇賀一賀。

完成品是有點嘥的
前設和背景資料講完。以下是少少comment。
電影成本絕對不高,300萬美金,以致大半齣戲都在Ethan的富麗堂皇大宅內發生,由一個全國大事件演變成一場小規模困獸鬥。困獸鬥不成問題,真正問題是困獸鬥得來冇乜「困獸味」——Ethan一家四口在暴徒闖入豪宅後依然可以通屋走……OK,老竇老母因為要先發制人摷暴徒出來,尚算講得通,但佢嗰個正義感爆晒廠的稚子(成個困獸鬥就係因佢而起),就未免太冇危機感了。
既然變成困獸鬥了,導演也只管落力營造緊張感,戲本身那個其實很嚴肅的主題,已經冇乜時間去處理和探討——但又不是完全冇探討,只是電影把探討重點放了在法例實施後,人的表現和反應上,一些平日同你say晒hi的,原來一直等緊呢一日來臨隊冧你;一些被社會標籤為垃圾的,竟然是最有道德感。
結局絕對不難估,主角一家的最後抉擇,你可以話是一種(無知的)善良,也可以是一種(相對下的)偽善。而我好奇是:主角一家日後點樣面對那班(原來日思夜想隊冧自己)的人?
仲有,Ethan Hawke力sell的那套家用防衛系統,原來好廢,廢到要去消委會投訴。
但我必需承認,情迷血殺片的我依然睇得好投入(愈投入就愈不滿,完成品實在嘥咗那個宏大主題)。

不理性的行為,最理性的目的
好的電影會令人思考,不算好的電影一樣可以令我諗埋一邊。
我諗:如果有朝一日香港推行這種合法殺戮日,香港人(或所謂新香港人)會做乜?以下是根據現況所作的不負責任式大膽推測。
1.還需要擔凳仔排幼稚園學位嗎?(理性的)家長絕對可以趁呢個機會,殺死晒排喺你前面的競爭者。
2.排隊買奶粉?搶啦。
3.某香港女子可以在12小時內盡享怒摑男友的樂趣。十四巴咁少?只要手力夠,摑夠十四萬巴都得。
4.好想把郊野公園用來起樓的人,可以整爛晒啲BBQ爐,等你哋呢班窮市民冇得再去BBQ跳起yeah。
好多望落最不理性的行為,講到尾也不過是為求達到最理性的目的。
但有些事就是不需要在這12小時內一樣可以合法地做——我可以發電視牌俾佢同佢,就係偏偏唔發俾你;而且審批過程公平,並無政治考慮。
吹咩。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七):在城市,洪家班肆意地打鑊甘



















那天同事訪問錢小豪與陳友,剛剛翻炒完《殭屍先生》的我即刻死黐埋去搭嗲(兼影合照)。言談間錢小豪說到,最初是洪金寶開創了殭屍片潮流——當現在很多人只會把洪金寶看待成一個身手同身形成反比地矯健的男人(以及洪天明老竇)時,他真正的強,是曾經為香港動作電影作出了不少變革路向。

把動作帶進八十年代香港

小時候的我以為,只有古裝人或民初人先識打——因為那些港式搏命動作片不是古裝片就是民初片(而我本人唔知點解地好憎睇民初片)。
八十年代初洪金寶以《鬼打鬼》、《人嚇人》,成功示範怎樣把硬橋硬馬動作套落殭屍片,把殭屍片這種晨早已經死咗的類型起死回生,開創潮流。1982年的《提防小手》,則把動作帶進現代城市,一個實實在在的八十年代香港。
這是一場試驗,真正成功的完成品是翌年的《奇謀妙計五福星》。然後,電影人便習以為常地在我城任何一笪地方大打出手(而且唔用槍),港式功夫片正式蛻變為港式動作片。
作為指導級作品的《提防小手》,我合共睇過4次——最近一次是寫這篇嘢前的深夜,大致上依然鍾意,而唯一依然鍾意唔落的,是陳勳奇。
其實,錯不在他。他的肢體動作語言是OK的,有一種靈動,問題只是我實在接受不了他扮靚仔,或型男——OK,在《提防小手》的universe裡他的確已經是最型嗰個,但給我的感覺始終難頂。嗱嗱嗱講明先,我只是接受不了他扮靚仔,但作為一個電影人的角色,陳勳奇的確是有貢獻的。

演員正 打戲正 撻嘢戲最正
那麼,現在進入我喜愛的《提防小手》部分。
1.洪金寶:我向來鍾意睇佢做戲,尤其是那些儍戇得來但不失正義(而實際上好好打)的角色。在《提防小手》洪金寶是一個文雀,但撇除職業本身的道德,他其實是個極度尊敬師父、對愛情專一兼可付出所有、兼夾不太有貪念的「好人」——但正因為那份對師傅的尊敬和對愛情的無條件專一,他接二連三被利用被欺騙被出賣。
2.劉克宣:細細個時我超驚佢,但現在到我有一點年歲了,對他竟然有種解釋唔到的親切。有些演員是這樣的:只要他/她一站出來,就立即壓晒場,同步提供晒角色的說服力,劉克宣正是這一類。他的師傅/養父角色,描寫上其實唔太深入(在戲內被安排的位置也有點夾硬嚟),就是一個時刻都在盡力搵徒弟笨的Greedy師傅,講堅是OK乞人憎的,但因為劉克宣,當堂變得好睇。
3.葉德嫻:她的出場,就是驚艷!——「驚艷」中的「驚」不是負面意思,而是好正面,靚到嚇親全世界。她的驚艷還帶著一份神秘(這同她角色的真正身份亦有關連,不得不神秘)。除了外在,她的行為和表達方式也是嚇親全世界的,這一點見於她跟洪金寶的首次約會——不劇透了。
4.打打打:這始終是一部動作片,打才是最重要一環。洪金寶設計了好幾場打鬥,不太密集,妥善地放在電影的不同位置,經歷了一連串文戲鋪排先去打,鋪到最後,終於面對final boss了,也理所當然是打到最暴力兼有人命傷亡的一場(那種暴力處理在後來的港式動作大片已絕少出現,至少成龍的肯定冇效法)。
5.一個文雀的開波:但我更鍾意的肯定是戲一開波,交代洪金寶陳勳奇兩師兄弟開工前,先用家裡dummy操練撻嘢的技巧,然後再同劉克宣和師妹一齊出去尖東鬧市做嘢,那一連串經過周密部署的撻嘢戲,超級好睇(這種好睇,要到好多年後杜琪峯的《文雀》先再出現)!而這場撻嘢戲,我認為比硬橋硬馬打鑊甘戲,更能發揮肢體動作和剪接的真正優美。
對於尖東我是有一種冇得解釋的溺愛,看著戲裡那個尖東,再對比現在的尖東,原來竟然是個未曾經歷嚴重劇變的地方,在那裡你還可以找到少少八十年代香港痕跡,難怪每當睇這部戲總感到so sad。

--------------------------------

80年代好多港產片都會專登為套戲整首主題曲,《提防小手》那一首,由黎彼得填詞,歌詞更某程度上呼應著電影內容:

講起搵銀我最哽 永遠冇話同情人
學會愉呃拐騙我認真招式新
香港通街有老襯 我嘅法術靈如神
望你打醒精神早啲啲瞓

講起婚姻最冇癮 愛佢卻遇無情人
實覺不可提摸女人心海底針
朝朝起身腳震震 晚晚發夢傻沌沌
為佢七魄三魂出咗殯

我為愛 千金散盡被人食夾棍
我為愛 甘心拜跪人石榴裙

搵錢多多也會呻 我最快樂變成貧民
食夠三餐粥最安穩好開心 怎得知心印
與我結合為情人 就算死早三年都應允

ROBOCAT 286,呢啲咪羞恥囉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以梅姐俠道和誠實大愛,給香港來場革命


















在這個複雜年頭,藝人已不純粹是一個賣藝的人。
事實是,一個藝人值得談的,也不(應該)純粹是他 / 她的藝。
一個藝人的藝,可以是當事人思想的呈現(咁當然也有些只是應酬外界而交差),而思想,應該是受著自身經歷所影響而產生。以真實生命情調去鑄造的藝,才是有生命的。
過去香港產生過不少這一類具代表性的藝人。咁(被指電影被合拍片蠶食、電視台不思進取、樂壇又已死的)現在呢?有定冇?定係不可能再出現?
成日想透過study一些中流砥柱藝人,去了解這年頭影視音樂各界別的現狀與問題。
大愛正盛行。這一次就談何韻詩。

歌手的責任;Dos and Don'ts
先談一點別的。
唔知點解地,不少人(或前輩)近日都對香港樂壇發表評論。最新的有周啟生。
他針對陳奕迅聲線差 & 冇hit歌的論點,我本人零意見,因這些都太關乎各人的耳朵構造。
但有兩點,值得商榷:
1.Eason已經賺夠,是時候回.饋.樂.壇,例如舉辦慈善騷,以及交番學費俾被稱呼為「周師傅」的他——先不去理周先生所言啱定錯,這一點涉及到一個歌手(或藝人)的責任。
2.G.E.M不.應.該.講.政.治.嘢,原因是仲要返大陸做騷,免得被封殺——同樣先不去理周先生所言啱定錯,這一點則是有關作為一個歌手(或藝人),應該 / 不應該做甚麼。

Come Out後的再度艷光四射
有關何韻詩的大事件,自然是去年11月「同志是敢的」遊行上的Come Out。
其實無驚無喜,因為就像Jodie Foster,好多人都認為她早在千百年前石器時代已經Come Out了——欠的,只是一次美麗的時機,作一次公開的交代。
然後,她跟黃耀明、陳志全、趙式芝等成立「大愛同盟」,提倡大愛,爭取平權。
同時,又以性感打扮拍演唱會海報及宣傳,當娛樂記者詫異時她解釋,(Come Out)之前較常穿西裝恤衫,(Come Out後的)現在認為不應給自己太多規限,大可放膽嘗試不同造型……但這其實已不是何韻詩首次以嫵媚艷麗姿態示人,早在2005年《艷光四射》專輯她已經艷光四射了一次(這是她加盟東亞的首張專輯),那一個她,很有梅艷芳感覺。
而我最早期接收的她,明明是中性搖滾分子。在中性搖滾分子與艷光四射女子之間遊走了一遍,然後回到有點性別模糊的清爽 / 剛烈形象,再然後,另一階段的女性形象回歸。
這只是一個歌手(外在)形象的轉移,作為受眾的我們,需要做的只(能夠)是接受或不接受。無需驚訝。
只是,數年前何韻詩曾說,《艷光四射》所呈現的(女性化的)何韻詩,最不像「原本的何韻詩」。
那麼,我們現在從個唱海報、雜誌封面、MV發布會所接收到的何韻詩,又是否「原本的何韻詩」?又抑或所謂「原本的何韻詩」,根本已經無關宏旨?
反正冇人話過女歌手Come Out之前不能夠扮中性,Come Out之後又不容許扮性感。

其實比師父行多一步,問題是……
何韻詩形象上的不斷游移自然是因為梅艷芳。
在樂壇出現那些單一(而悶)的玉女、(所謂)跳舞女王之前,只有梅艷芳一人,提供了視覺上的刺激,每一次出碟,都必定配合一個專屬形象,給樂迷帶來刺激(和非議)——其他歌手也有同類行徑,只是程度和密度上肯定及不上梅艷芳……所以我們總是覺得,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繽紛的。
但那些千變形象,只停留在一種外在視覺刺激,通常不含有任何statement。
在那個快樂的80年代,衣飾形象不需要作為思想的載體。觀眾需要的是刺激和娛樂。
這方面何韻詩無疑是比師父行多一步的。
我最深印象的何韻詩見於兩張專輯:2005年的《梁祝下世傳奇》和2008年的《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兩張專輯封套其實都聚焦在何韻詩的臉。《梁祝下世傳奇》是同名舞台劇的延伸專輯,歌曲主題不離友情和愛情,但重點是梁祝本來就是性別模糊、指涉同性戀的戲碼——封套上的何韻詩,帶有一種雌雄同體的味道;《Ten Days In The Madhouse》是有關香港(這個瘋狂)社會的concept album,每一首歌涉及一個議題,何韻詩頭上層層疊的多頂禮帽,一層一層壓在頭上,仿如在說,社會上架床疊屋的紛陳價值,一一套著和箍住我們的思想和生活。
問題是,梅艷芳當日那種形象百變是沒有包袱的(反正前無古人),總之,大前提是製造話題,那時候的樂迷亦一早已接收了「梅艷芳 = 百變」這命題。
相對起來後來者何韻詩會較吃力。有時甚至失焦。
像那個《似是故人來》MV,我看到的只是一堆好靚衣飾顏色和畫面的刻意堆砌,沒緣由地放埋一齊——當然你可以話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咁我惟有話:我get到的,只是nothing。

梅姐呈現的俠道
梅艷芳給何韻詩的啟發,不止於肉眼睇到的。
《大愛同誌》一書裡何韻詩說到,她當日隨家人移民加拿大滿地可意識到自己性向後的鬱悶,唯一依靠是梅艷芳和她的歌。
「這位偶像,她不只是個歌手,不只是個演員,她的真正身份,是個女俠。社會上有甚麼不公義,身邊有哪個需要幫助的,二話不說,義不容辭,挺身而出……這個世界就是有潛而默化這個自然定律,每天浸泡在她的俠義言行裡,被鼓勵振作之餘,這種個性也漸漸滲進血液骨頭裡;後來某天,腦袋裡就閃過這個念頭:『若我他日也有這個能力,我也要這樣做……嗯,也許我生下來,就是要去搞革命的。」
透過梅艷芳的一言一行何韻詩體悟到,藝人不應該只是藝人,不是只會以最完美姿態現身幕前和舞台上,藝人也是投入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是應該有反應的。
而這正是時下絕大部分藝人歌手偶像的問題(或讓人感到他們不知所謂的真正原因):不是對社會保持過度的緘默,就是只會好叻地提供政治過份正確的反應;也有一些跑江湖多年的資深藝人,過去明明曾經熱血過(例如參加《主歌聲獻中華》啦),但現在竟然衰到不敢承認自己的過去)。

當藝人娛樂了大眾之後
回到一開始,周啟生所提及的我認為值得商榷的那兩點。
藝人的責任:回饋,不一定是單純金錢或物質意義上的(如按周生之邏輯,把口持之以恆地提住梅姐的何韻詩係咪要俾錢年老的梅媽?),而應該是思想上的,在娛樂了大眾之餘,閣下的演藝表現閣下的現實行為,是否能夠為粉絲帶來啟發?就像當日梅姐啟發了何韻詩一樣。
Dos and Don'ts:周啟生說G.E.M不應該談政治,因為隨時返唔到大陸演出——離.晒.大.譜,G.E.M明明係叫特首加油幫特首打氣,又點會北唔到上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OK,有大部分藝人只把演藝當成一份工,這其實冇問題,為了方便北上搵食而不談政治也無可厚非,但也有些思想質量高一點的(像黃耀明),就是明知自己要到大陸工作,一樣照講政治照對政治發表議論(咁當然不是講一些叫特首加油、又或那些影壇大哥或唱歌Machine才會講的啱聽說話啦)。
如果何韻詩一開始已決定學習她的偶像她心中的女俠——而既然現在總算有一定能力了——就更應該加倍展現那份俠道,去得更盡——社會的不公義除了對同性戀的歧見,仲有好多好多好多,而不公義,往往是經由不良的政治所衍生或推波助瀾。要解決問題,就要直搗不公義的核心。
在普遍演藝界都感染了政治潔癖(又或只懂獻媚)的現在,更需要有人本著良心發聲。

對自己和樂迷誠實
村上春樹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安排了一個角色的Come Out。
是這樣的。主人翁多崎作回到故鄉名古屋,見回已有十幾年冇見的兩名同性舊友,其中一個撈得好掂的,突然向多崎作說,自己是同志。
多崎作向友人說:「不管怎麼樣,只能盡量對自己誠實吧。」
那麼一個歌手的Come Out,就是既對自己誠實、也對支持自己的樂迷誠實的行為。
而當中絕不涉及一種個人崇拜宣傳。
作為受眾的我們,不需要更不應該用同志這身份和範疇,去看待審視何韻詩(以及其他同志)在音樂及演藝事業上所做的,好歌就是好歌難聽就是難聽,一首寫來為爭取平權但根本毫不悅耳的歌,依然是不悅耳的。
在這個(崇尚)不誠實的香港,我們需要對自己和樂迷誠實的歌手和藝人。這才是最大的回饋。
就用誠實的大愛,給香港來一場思想和價值觀的革命吧。

------------------------------

這是我自從識寫字以來,最難寫的一鑊。寫完嗰刻,真的疲累透頂。
不過最重要還是:至少內容是誠實的。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沒有青春的肥仔,看沒有色彩的多崎作


























剛過去的星期日,我生日。天氣好到核爆,本來為自己安排了一連串刺激艷麗活動,一起身卻呈完全乏力狀態……結果匿喺屋企KO了《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唉。

先旨聲明這不是一篇《多崎作》書評

反正會有大把人好高深地去評的了。我的讀後感是,整體平平淡淡無驚無喜,但過程中又不覺悶或難耐,始終睇咗村上春樹咁多年,早就慣晒佢的寫法(和諸種花臣)。
1.如果你是經由《1Q84》才接觸村上小說,《多崎作》完全是另一回事——不含甚麼兩個月亮或空氣蛹的魔幻成份,而是實實在在,一個很現實的故事。
2.如果《多崎作》咁榮幸是你讀的第一本村上小說,你從中所接收到的村上元素,並不是事實之全部。村上過去的確寫過不少發生在現實的故事(《挪威的森林》呀《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呀),但含有超現實色彩的魔幻故事(嗱嗱嗱這裡所指的魔幻不是《哈利波特》嗰種呀),村上一樣有寫。
3.如果你是冇咗村上就唔得的死忠,咁,你應該仲清楚過我。
4.而我這麼一個沒有精力的肥仔,問心,已經稱不上是村上迷——作為村上迷的日子已經要追溯到大學年代,為了作狀,便在圖書館那些大家一齊share用的長枱,大刺刺地拿出一本村上小說來看——仲要特登隊個封面出嚟,慌死人唔知你睇緊咁款(現在呢,我會用一張A4紙包實本書,極度不願讓陌生人知道自己睇緊乜,我心理似乎有點問題)。
5.讀村上的書,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即係:出咗?買啦!即刻睇。每一次都是這樣。像肚餓時,見到有嘢食賣,買啦,再即刻食。味道未必是最大concern,那一剎的飽肚才是最實際。
6.《多崎作》既醫到肚餓,也喚起過往看村上的回憶——被設定為36歲的多崎作,不就像是《挪威的森林》的渡邊徹?而哀傷的白妞,也很有直子的感覺(兩人各有屬於自己的主題曲,白妞是李斯特《巡禮之年》,直子是The Beatles《Norwegian Wood》);後半部多崎作展開尋找過去之旅,我便即時諗起《尋羊冒險記》……《多崎作》不一定需要被理解為村上小說的甚麼整合之作,而是當一個作家寫了那麼多年了,有些人與物和感覺,甩唔到,永恆跟身。
7.一如以往,故事裡有些人死了,有些人繼續生存,有些謎永遠解不開,村上從來都不是寫推理小說,會把一切清楚交代。有些解不開的謎,就讓它keep住解不開吧——你睇番自己的人生,不是也曾出現過一些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8.有評論指《多崎作》是村上對311地震後的回應,而關鍵正是各角色的名字(當然需要對換番做日文啦)——有關這個近乎達文西密碼的深奧拆解,google一下,好易搵到相關文章。
9.這其實是個有關中年、步入中年的故事。活在世上已經若干歲月,而上天沒有要你死,你也未見得有意送自己一程,咁,便惟有活下去;至於「過去」,不論美好抑或遺憾,這個羈絆,永遠存在,但又無法復刻或修正。你可以做的,就是讓它存在,存在到你死嗰日,過程中不管你是怎樣懷緬或悔不當初。
10.「那個美好的時代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各種美好的可能性,都被時間之流吸進去消失掉的事。」

最後以兩件事作結
1.大學時有女同學好奇問我誰是村上麗奈?我答:「村上春樹個妹囉。」女同學,sorry。(如果你不知道村上麗奈是誰,請自行google)
2.最近有以前超熟但已經多年不見的同學約出來聚舊。本來諗住唔去,但最後應承了——或者見埋呢一次吧,反正以後也不會再約出來,不會再見。
我們都在時間的河飄浮著。水流不太急,但總是回不了頭。
以上攞命的一句,是大學時替一份學生刊物寫的短文的其中幾句。唉多麼的作狀。

--------------------------------------

這一篇,是我在經歷某場(對我來說好嚴重好難打的)「思考戰爭」後寫的,情況就像王小虎出完一秒七腳的「霹靂狂龍」後點知仲要精盡人亡地出多嘢「電光毒龍鑽」…真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怕你不成〜
結果,我們都在時間的河飄浮著,水流不太急,但總是不能對過了去的一記「電光毒龍鑽」作出修正。
得失寸心知。唉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完全不咸



























寫的主要是日本色情影像的誕生、
70年代粉紅電影、
AV的出現、
AV在80年代的多次劫難和變革、
最初改變AV的幾名幕前幕後人物……
相當正經,以社會經濟角度看,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賣弄。
純講史實,適合歷史系學生和對80年代日本有興趣的人閱讀。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ROBOCAT 284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六):我願意接收《野獸刑警》,95% Only

















《野獸刑警》是1998年的戲。在那個世紀末,差唔多每個月總有搵一晚翻炒一次,由最初成齣翻炒到後來只選最後一場困獸大廝殺來睇。

覺得自己翻炒得太多次了,從此不看

然後,由2000年到2013年,那隻《野獸刑警》VCD我掂都冇掂過。直至本周二凌晨。
原來我已經忘記了大部分劇情,甚至離譜到完美地唔記得咗周海媚有份做。
咁當然,點都會記得譚耀文的撳釘華。

安然 & 公然地處身於那偌大的灰色地帶
警匪片基本前設就是警 vs 匪,身份與壁壘同様分明,總之,兩班人被設定成各為其主。過程中被安排做警察的,會視消滅罪惡為天職(而同樣地,做匪的也把作奸犯科看待成是天職)。
但《野獸刑警》一開始便拎走了這個對立面。
黃秋生的爛鬼東,明明是警察,但你會覺得他其實更似出來行。警察只是一份職業,打份工不一定需要講究甚麼道德。在戲的前半段,你會見到他日常留連的場所不是賭檔就是夜總會 & Disco,而(必定)不是差館。所以當王敏德履新,要搵作為他下屬的黃秋生時,都需要落club(而這也促成了日後王敏德與「媽咪」周海媚的一段情)。
黃秋生拍檔李璨琛,情況類近,分別是他出沒的場所是機舖和方便他媾女的夜場。
但你說黃秋生冇做嘢咩,又不是喎,他履行職責的方式不是打擊罪惡,而是(有明顯立場地)去維持那個罪惡世界的平衡——他與行蠱惑的張耀揚自細玩大,由始至終都是企喺佢嗰邊。基本上只要不搞出人命事故,黃秋生都是隻眼開隻眼閉(所以當王敏德質疑他們所屬環頭破案率超低時,黃秋生笑住回應他們職責是,防止罪案)。
這個平衡本來好地地的,直至張耀揚著草,譚耀文演的門生撳釘華乘勢坐大,一切便開始失衡。
失衡的最終,黃秋生決定整治這個失衡之源。
整治方法是先服用大量啤酒丸仔(麻醉自己),單刀赴會親臨敵陣試圖殺死譚耀文。這場廝殺,完全是癲的,之前一直滑頭的黃秋生殺人王上身,見人就劈——過程中不含任何過去警匪片的花巧拳腳動作設計,純粹是你一刀劈落嚟嘛我就同你硬食然後隊番你一刀!
這場廝殺,是因為各人物的選擇而迫出來的結局:
1.張耀揚請殺手殺人事敗,黃秋生選擇放生;2.張耀揚著草時選擇了唔等埋周海媚先出發;3.被(江湖大佬)放棄的周海媚選擇了愛上悍警王敏德;4.王敏德由一開波便選擇了不去迎合那個平衡兼努力挑釁;5.譚耀文選擇了在大佬著草時乘機取代大佬(甚至想接收埋大佬的女人周海媚);6.最後,譚耀文選擇了連大佬張耀揚都一刀劈死。乾脆的一刀,好狠的一刀。
最後譚耀文難逃一死,置佢於死地的關鍵一刀卻不是出自黃秋生的手,而是一個毫不起眼的「X」——「X」的選擇是(觀眾的)意料之外,也屬(角色的)情理之內。同樣是乾脆的一刀,好狠的一刀。
《野獸刑警》的95%我都喜歡,但有5%,咁多年後睇番,依然難以明白和接受。
爛鬼東的而且確收了撳釘華的錢(或賄款),後來爛鬼東把這筆錢以不記名方式入俾他那落難的——為方便起見姑且叫做「女友」吧;然後撳釘華死了,爛鬼東算做終於回到正義的正軌了,而佢受賄一事,(竟然)沒有人再care或過問或質疑了。
就是這一點,一直令我Un住Un住。

2013年10月2日星期三

食乜都食出薯片味,哈哈哈真是場哥白尼式革命!

























睇得明這次的大題嗎?唔明前半截定後半截定還是成截?(但那幾個哈哈哈應該明白吧……)

把超難明的進行超……譯譯譯譯

古往今來不少大學問家都發明了很多難明的哲學術語、理論。這些術語和理論其實不(應該)影響我們的生活。
例A:我去屋邨商場連鎖快餐店叫個下午茶餐,是不需要先了解面前隻雞髀的「物自身」是甚麼,才去吞噬它的。
例B:特首和高官們不需要先明白甚麼是「致良知」,就可以輕輕鬆鬆地,對任何涉及死傷的事件表示沉痛哀悼。
問題是,很多(冇乜學問的)人為了證明自己好有學問,偏愛在日常拋術語玩理論,令不明就裡的你顯得好冇癮,以及好冇腦——冇錯,你是有需要認識一下哲學術語的。
但要把由古希臘開波、歷經中世紀經院哲學、再到啟蒙時代並下及至當代哲學的整個「思想之流」讀通,你讀多一次大學都讀唔掂。就算你的家長好抵得諗陪你返埋學都讀唔掂。
好彩,有「超譯」這回事。超譯,是由日本出版社Academy Shuppan提倡的翻譯新法:放棄傳統採用的「直譯」,而把「意譯」玩得再盡啲——即使擺到明犧牲了原文正確性,大前提是要令讀者睇得明。這個劃時代觀念大受歡迎,不少過去被公認為超難明的哲人哲語都被超譯化,像《超譯尼采》,便把尼采那堆類似箴言的片言隻語,大膽超譯成心靈雞湯式的做人處世生活教誨,並超級大賣(如果俾尼采知道,相信佢會癲多次)。
最近我又讀了一本《超譯「哲學用語」事典》,由有庶民哲學家之稱、一心在民間倡導哲學的小川仁志,超譯了150個哲學詞彙結集而成;部分超譯儘管依然離譜(肯定唔夠《超譯尼采》離譜),但有一定參考價值。

以下,是一些哲學用語的超譯 & 應用
1.潛能(Dunamis);實現(Energeia)
原是曾講出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一組概念。在書裡「潛能」被超譯成「事物變化前的可能性」,「實現」則超譯成「事物變化後的現實性」。
現實例句應用:「郊野公園擁有『實現』成為豪宅的『潛能』,所以保留郊野公園這行為相當愚蠢。」——如果不久將來第一個樓盤在郊野公園落成,大可命名為「Aristotle Court」或「亞里士多德臨天下」,凸顯那朕哲學味。

2.差異(Difference)
由(被指為哲學騙徒的)德希達提出,小川仁志超譯成「創造區別的原動力」——存在於世上的萬事萬物,都因為與他者不同,才有其意義。「我」之所以為「我」,因為有「你」;「你」之所以為「你」,因為有「佢」,誰也贏不了誰,冇嘢可以支配一切。
現實例句應用:「製訂貧窮線還製訂貧窮線,滅貧還滅貧;並請明白根本不可能完全滅貧,滅了貧,就不再有貧富『差異』。」——世上有富二代,是因為有你這跨代貧窮。你的窮,其實很尊貴。

3.直觀(Intuition);哥白尼式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直觀」,無須思考,能夠立即理解整體的能力。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最高的認知能力(甚至接近神的能力),後來的笛卡兒也很重視這能力。
「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大膽提出地球繞著太陽運行的地動說,180度顛覆了同時代的共同(錯誤)信念。康德便把他本人那「對象會隨人類認知而改變」的新認知理論,稱為一場「哥白尼式革命」。
現實例句應用:「沈大師能夠把一切嘢食都『直觀』成薯片,真是場『哥白尼式革命』啊!」

4.永劫回歸(Eternal Return)
這個尼采著名理論,被超譯成「相同事物永遠不斷重複的痛苦」。你想在塵世間尋覓絕對的價值?Sorry,這世界根本零意義,一切都不過是相同事物的重複重複又重複——大前提是承認和接受這種虛無,才能超脫。
現實例句應用:「每逢周日都見到May姐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是永劫回歸。睇電視很虛無,但為了克服佢,我要繼續睇。」

哈,我城每天都在提供學習哲學的(荒謬)材料,真是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