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我要寫一篇《Iron Man》的孖版文……

但一粒字都未寫。大鑊。

七年前揀的,我最喜愛電影





















原來七年前的5月我曾經幫自己選過10套最喜愛電影,如下(排名不太分先後):

1.《地下情》—關錦鵬(現在重看,仍有一種定程度的真實感。關錦鵬最好的作品)
2.《現代啟示錄》—哥普拉(睇完,你會明白為何主角拍到後期會拍到黐黐哋)
3.《的士司機》—馬田史高西斯(一個孤獨者的巨大力量)
4.《最後勝利》—譚家明(80年代末最佳港產片。)
5.《Solaris》—塔可夫斯基(一套好悶,但睇完又會覺得好勁的電影)
6.《德州.巴黎》—Wim Wenders(公路電影!)
7.《愛情萬歲》—蔡明亮(未必是蔡明亮最好的一次,卻是最有意義的一次)
8.《Fight Club》—David Fincher(虛無世代的詮釋、存在主義的餘韻、現代文明的破壞……最後一個shot,男女主角拖住手望住面前的高樓大廈一一瓦解,上世紀末一個最厲害電影鏡頭)
9.《Wild at Heart》—大衛連治(公路電影+B級片+Gore仲有——浪漫)
10.《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Jean-Jacques Beineix(愛的切膚之痛)
















 啋。


ROBOCAT 240


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廿五):這一個夜那一個人,眼光裡面藏著回想





















睇見隻Rubber Duck游緊嚟,好開心——再望埋那隻乳豬那嚿花和那篤屎,大佬,只欠一塊叉燒一隻炸子雞和橙,便幾乎湊夠一圍酒席了(那嚿花擺明是用作伴碟啦)!這組「藝術品」是否在模擬當一個人飲完後,食物經消化再排泄的生物過程?——我突然變得好.憤.怒。

基本上驚,但又不時俾你笑吓

以上,同今次寫的戲無關。但事實是,每人都可以擁有僅屬於自己的憤怒觸發點。
《夜驚魂》的艾迪,觸發他怒意的是白色魚網絲襪,一見到,便會勾番起一段傷心回憶,回憶催生殺意。
這部1982年新藝城出品,導演是梁普智,拍的是一個有關serial killer的驚慄故事,但可不是由頭驚到尾;秉承新藝城作風,必定會在個半小時裡塞入最大量娛樂性,驚慄是主調,同時以不少搞笑戲作間場。這是新藝城和大部分80年代港產片特色,是優點,也製造了缺點。

全知角度,製造誤導
《夜驚魂》是我定期便會翻炒的舊戲,不是因為夠嚇人(睇咗咁多次冇可能仲會驚吧),而是因為堅揪好睇。而好睇,是可以從很多層面去解釋。
1.《夜驚魂》由始至終都不是要你估誰是兇手——當戲做到未夠20分鐘,真兇(艾迪)已經拍埋出來任君觀賞了(甚至連佢必定喬裝成女人去殺人的習慣都一併交代埋),而巧妙亦在於此,正因電影採用全知角度去拍,除了艾迪本人,唯一知道兇手的便是我們這群被告之真相的觀眾,戲裡的人,統統被蒙在鼓裡,緊張感,由此而生。但我嫌那個擺明誤導世人的假兇手,實在誤導得太渣(偏偏艾迪的身份又一早事先張揚),以致有等於無,存在意義只是為成全最後那一場追捕戲。
2.另一產生緊張感的方法是:艾迪殺人時必定喬裝成女人,混淆視聽。身為觀眾的我們,當然知道眼前的「女人」是由艾迪扮的,但鄭則士張艾嘉和卡士蘭——Sorry,是任達華,及鄺美寶等人唔知嘛。
3.最經典的一場,是「女人版艾迪」殺死金燕玲後,入去浴室洗去手上血漬和小個便,身處浴廉後的鄺美寶,只看表象,一口篤定兇手是女人,誤導了整個偵查方向。但這裡其實有個伏筆,同艾迪小便有關的,為免劇透,唔講嘞。
4.以下純屬推測。我懷疑,艾迪喬裝女人這個設計,有可能參考了白賴恩迪龐馬1980年的《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在這部結合soft porn(即係鹹鹹哋啦)的驚慄片中,米高堅(即係Nolan版《蝙蝠俠》個老管家)便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每次出動殺(女)人,必先笠假髮扮成女人,而導演也藉此而製造了多場誤導和錯摸。咁當然,曾經作為希治閣最忠心追隨者的白賴恩迪龐馬,亦極有可能參考了《觸目驚心》(兇手殺人時也是有鋪扮女人癮)。
5.上面提及的鄺美寶,我的第三最愛(第一和第二分別是李殿朗和王小鳳)。在《夜驚魂》她只屬第二女配角,她的最佳演出是1984年的《艷鬼發狂》。無奈是,她太早息影。
6.搞笑戲分,一概由鄭則士張艾嘉和卡士蘭——Sorry,是任達華,三人分擔,而又以鄭則士張艾嘉為主。鄭是個懶勁但又不失正義的警察,張則是電台DJ,齋聽聲以為好溫柔實則好粗魯嗰隻,簡單講,即係《最佳拍檔》中的差婆。
7.既要搞笑又要驚慄,以致成齣戲氣氛有點異樣、不協調,當我們明明蘊釀了情緒,準備鑽進艾迪內心世界,但轉個頭眨下眼,又要忙著應付鄭則士張艾嘉的插科打諢……
8.基於篇幅有限,艾迪演變成連環殺人犯的原因,只用了一場戲(咁大把)來交代,淺薄。而可能驚人唔知佢心理有異常問題,每逢受到刺激,定必安排佢唧個「受到刺激樣」出來——離奇在,今天TBB劇集處理依舊如此。
9.配樂。很多港產片的配樂都只停留於「有囉」的層次,但林敏怡為《夜驚魂》創作的配樂,絕不驚慄,反而凸顯了一種80s香港愈夜愈美麗的都市感。
10.80年代香港,街還是暗暗的,沒有好離譜的光害;而戲裡有一場,說到張艾嘉託鄭則士幫她買雜誌,買的是《年青人周報》。《年青人周報》,已停刊九世,我曾經也是讀者,很多電影音樂的知識都是從那兒學來,畢生受用嗰隻。
這就是80年代的香港。未必最美,但肯定不會容忍到一隻巨型吹氣乳豬 & 米田共,橫放在城市。

2013年4月25日星期四

擺官威時請提供說服力





























很想知道,究竟係政府裡邊位天才諗出「家是香港」、「全港正能量日」這堆嘢出來。
 

官僚曾經是個中性詞語
 N年前,大學三年級,忙畢業論文&忙搵工。不少同學都去報考那個投身政務官的試,而我冇。
同學好奇,問點解唔去考吓碰運氣,我答:「一來,我肯定考唔到;二來,根本就冇諗過做。」
身邊不乏比我叻上10萬倍的同學。結果,有幾個真的考到,做咗唔知AO定EO定乜O。
我不知道他們現在去到哪一個官階,畢竟咁多年都冇聯絡(其實在讀書年代根本就唔算熟)。
傳統定義,這班做咗乜O的同學,是公僕。不論升到哪一個階級。
而現在我們會稱之為官僚。冇錯,官僚是帶有負面意義的。但在韋伯那個時代,bureaucracy只是個中性詞語,就是純粹政府官員的一個統稱。

隱蔽的使命,離官太遠
 表面看,今野敏《隱蔽搜查》是推理小說,但當中根本「無理可推」。嚴格來說,是「警察小說」。
警察小說,細細個已經聽過呢個名。傳統推理小說一般都是安排police去查案,過程中只會描述某個出類拔萃policeman,怎樣以智慧解開兇手布下的疑團。至於佢所面對的日常工作問題,一係唔寫,一係輕描淡寫。
直到橫山秀夫,他開始細緻描述警員置身一個龐大組織裡的掣肘與困局,查案時,又要面對諸種官僚體制所產生的麻煩和迂腐。他著眼的是寫實。
大澤在昌的《新宿鮫》,則創作了一個懶理組織和上司的鮫島警部,獨來獨往打擊罪案惡勢力,憑藉的,是正義感。當睇住一個低級警務人員怎樣單挑永恆安坐冷氣房的高級官僚,痛快。
橫山秀夫和大澤在昌的警察主角,都是跑前線的基層。今野敏不同,《隱蔽搜查》主角龍崎是一個東大畢業的菁英,他服務的部門不需要他衝去案發現場,他負責的是在調查期間,調協各警察部門以及應付媒體,職責是溝通、斡旋。他對自己身份的形容是:高級官僚。
好大嘅官威啊。最初睇《隱蔽搜查》,任何人都會極討厭呢條友,但愈睇下去,你會對佢肅然起敬。
《隱蔽搜查》表面是推理小說,因為當中有單大嘢——連續兇殺案發生了,但今野敏目的不在於同大家解謎搵真兇,而是一早曝光的真兇身份,足以構成整個警察組識的分崩離析;而作為主角的龍崎,既面對這個警界空前危機,同時也煩緊一個足以令佢仕途從此玩完的家庭問題。
「隱蔽」,就是指警察組織和龍崎,本來各自都可以將真兇身份和家庭問題收收埋埋,又或扮無知地胡混過去。
但龍崎的選擇是:開誠布公,讓事情攤在日光之下。兒子犯了錯,就要自首——即使必定影響當日拚了命掙回來的仕途;真兇就是真兇(儘管犯案可能是基於正義感),就要受法律制裁——即使必定令警界名譽掃地。
龍崎的同僚跟他說:「每次你提及該做甚麼事時,你總會說是職責或義務,從不說是工作。」
龍崎咁回應:「沒那麼誇張,我純粹是不想單為賺錢而做事。既然當上官僚,就得背負重大使命。」
今野敏創造了一個背負使命的官僚,而因為龍崎唔只齋講原則、更加如實地去履行,為他的官僚身份給予說服力——冇錯,他沒有像那個甚麼曾蔭權說「我會做好呢份工」。從某個意義看,曾蔭權絕對是個偉大發明者,他發明了特首(這個在香港最高級的官僚)原來只是一份工,而既然只是打工,唯一工作需要就是向那個唯一的老闆交代。
但不要再賴曾蔭權嘞,反正佢已經唔知去咗邊和做緊乜了。對這一刻的香港,他已變得零重量。
甚麼「家是香港」、「全港正能量日」可能都沒有錯,問題只在,有幾多官仲當香港是家?而不只是一個返份工份糧的暫時場所?而他們在過去一段時間又輸出咗幾多負能量俾我們享用?
當你們慷慨地說血濃於水要(動用庫房)捐錢賑災,(但根據你們對待香港人的日常態度) ,而我不知道你們所謂的善/良心隱.蔽.在.哪。
講到尾,咪就係冇說服力囉。

ROBOCAT 239


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

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有關《超.人間失格》事宜(三)

說好了的連載,停咗好一排。

原因一:愈後的部分,需要改寫的地方愈多,而我又一直諗唔通一些關鍵位……

原因二:更重要是,如無意外,真的會印成實體書出版,以致需要改寫的地方更多(其實按原定計劃,最後三分一點都要大幅改寫,及延長)。

出版時間,應該會是今年11或12月。
真係嗰句:唔睇都買番本吖~~

拜託拜託。 :D

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廿三):因為宿命,我總要重複同樣的淆底


















我冇用。作為一名牛高馬大的男人老狗,居然會因為一部戲而淆底咁多年。但冇計,宿命來的。

唉,事情是這樣的……

我寫的是《再生人》,新藝城1981年出品,林子祥、張天愛及謝賢主演。
第一次睇,是電影上映多年後的某個深夜,電視台無預警播放。
懸疑/恐怖片,我的最愛,自然不放過。只是還未播到一半,我已經熄機跳上床瞓了。
淆.到.極.點。基於只睇到一半,我根本無從知道故事的真相,以及究竟有冇鬼,但那些作為電影核心的木偶公仔,已經足以完美地嚇死我——而那時候,我明明已經讀緊高中,夠薑在未夠秤情況下大模斯樣去租三級片LD,偏偏就是冇膽去睇完整齣《再生人》。
直至好多年之後,一個陽光燦爛(陽氣旺盛)的仲夏午後,我才睇得晒。哦,原來冇預期中咁得人驚啫。
然後,又隔咗好多年之後,2013年4月11日凌晨。為了不再遲交稿,好讓編輯第二朝返到公司保證收到稿,我迫自己務必在這個深夜KO篇稿,才躝去瞓。
但寫寫下,對於《再生人》的記憶突然有點走樣、模糊,惟有拎隻碟出來諗住重溫番少少啦,點知——好.驚.呀。
於是我即刻死上床瞓。

結果我等到天光先寫埋以下部分
不要笑我細膽,畢竟每個獨立個體感到淆底的東西都不同。
我不怕鬼(我當然是指在電影裡出現的鬼),但幾驚紙紮公仔,而《再生人》裡出現的木偶公仔的形象,正好同紙紮公仔相像。但先旨聲明,《再生人》絕對不是甚麼鬼片。
電影一開始,是一宗發生在五十年代的兇殺案,被殺的,是一個木偶藝人,死前他撞破了妻子姦情。同時,畫面交代一個男人正在急急腳走佬,但我們只能看見他的背影。
然後,現代,3個主要人物出場:時裝設計師林子祥、model張天愛和富商謝賢。放洋留學後回流的林子祥,打算在fashion show用上木偶作為props,而這個張天愛有份參與的fashion show,贊助人是謝賢。盲都睇得出這兩個男人,對張天愛有意思。
於是,林子祥從一個已荒廢的劇團找來木偶公仔,怪事開始發生,他用電腦搞effect時離奇觸電暈低,而一段兇殺現場的影像亦開始閃現在他腦海裡……他決定追查,查出其中一個木偶頭像竟然同一宗五十年代的兇案有關。本來只信奉科學的他,開始崩潰了……加上明明俾佢先媾到手的張天愛,漸漸移情謝賢——OK,劇情交代到此為止。
事隔32年後去看,《再生人》還是獨特的。
1.《再生人》不是鬼片,甚至不含任何暗示邪靈在背後作祟的元素,由始至終真正在做陰質嘢的,都是人。
2.不是鬼片之餘,嚇人手法也沒有用上慣常鬼片的那一套(來誤導人)——或者咁講吧,導演翁維銓一直都沒有刻意去拍些甚麼來嚇你,反而是讓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一直跟住林子祥去解謎、愈踩愈深,以致身陷局中不能自拔自救。
3.作為唯一解謎者的林子祥,被設定為曾經放洋留學(跟導演本人一樣),深受西方科學影響,不迷信,於是電影用上不少篇幅,讓他向張天愛(懶型地)用科學觀念拆解一些被指神秘不可解的傳統觀念,這一part,在當年香港電影絕對罕見。只是到了電影末段,當他在面對諸種離奇宿命安排而充滿了無力感後,最迷信的竟又是他自己。你可以話這安排在自打嘴巴,也可以話旨在帶出科學的有限性。
4.電影的核心命題就是宿命。到最後,每個人都在宿命地重複同樣的錯誤。所謂結局,不過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還有一點,林子祥主唱的同名主題曲,也在對電影主題進行另一個演繹。當年港產片的主題曲,往往不是亂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