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抉擇叢書
今朝剛睇完。
用了N年前那堆「抉擇叢書」(最經典的是《死亡請柬》,我讀小學時的恩物)的特點,俾你去揀分歧,分別係,分歧只是掩眼法,而真正結局由紿至終只有一個。
普通啦。或許是我心煩關係,總是想快點睇完就算。
結果真係如我所願,好快就睇X完。
山口雅也這本書大抵是寫給西方偵探小說迷的,裡頭攝咗好多經典偵探小說的名字,引晒經據晒典。
可惜我唔係囉。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黑洞之發現,陳總之復職。
兩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令我相當興奮。它們分別是由美國太空總署和TVB發放出來的。
黑洞反高潮
失驚無神,美國太空總署在11月10日懶神秘咁,說要公布一個勁過核爆的重大發現,一個「異常物體」。
對我來說,真正稱得上異常的物體,從來只有外星人,和足以摧毀所有發水樓的隕石。前者自然勁,而後者則涉及世界末日的真正年月日。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就證明我在中學歲月把大部分(應該用嚟溫書做功課的)光陰,投放在衛斯理小說和《異形》那些科幻電影上是對得很的——因為,至少比其他(對以上兩類東西零興趣的)人更清楚外星人係乜,他們有幾多種形態,以及箇中的相處之道……
如果公布的是世界末日真正發生的日期……well,作為一個完美的升斗市民,一時間實在好難作出回應,而最應該挺身走出來俾反應的,理應是特首,又或喜歡把敏感事項留待歷史評價的梁振英先生。
而所謂「異常物體」——大家都知道吧——竟然不過是黑洞乙隻。
OK,太空總署的事後解釋是,此隻黑洞年紀只得30歲(比我還要後生),是唯一一隻人類真正見證住佢成長的黑洞,位置呢,是距離地球約5,000萬光年的M100星系中,而不是「咸蛋超人」身處的M78星雲……
絕對反高潮。我,無言。
陳總掀高潮
對港人來說,黑洞的發現會比陳志雲終於復職更重要嗎?
相對一味得個「大」字的太空,還是位處將軍澳的電視城來得更親切。
我少睇電視,實在不知道沒有了陳總8個月的TVB是怎麼樣的光景。節目質素低咗嗎?藝人演技渣咗嗎?獎門人悶咗嗎?勁歌金曲的歌星嘉賓劇減了嗎?唔知喎。
至於那堆甚麼四大唱片公司版稅風波和賣盤事宜,是否就是促成陳總趕忙復職的理由?亦都唔知喎。
只知道這段時間,沒有了那些講嘢多過食嘢的飯局,沒有了一把很磁性也很感性的聲音做節目旁白,也沒有人再攞命地公然把上司稱呼為honey。老實,是有一點失落的。
但同時,多了人被指責忘恩負義,原因是他們太叻劃清界線。老實,看見他們怎樣劃清那條界線,是OK有娛樂性的。
仲有,見多咗王喜,而且還是一個有情有義,喜歡擔遮替別人擋風雨的王喜。而過去的王喜,除了《烈火雄心》和《仍是這首歌》,就是被指鍾意擅自改劇本、難合作云云。
種善因得善果,在討論區便見到有網民留言,指王喜有望打低陳豪和黎耀祥榮登視帝,而得獎劇集居然是,天天天晴。
《冰天動地2之黑天洞地》
這是一個電視台高層復職比發現黑洞來得更重要的時代。
因為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可以主宰許多人與事,而一隻距離人類足足5,000萬光年的黑洞,對沒有天文望遠鏡的我們來說,其實冇乜意義,幾乎是不曾存在的nothing。
其實,這隻黑洞是可以被處理得好有娛樂味的。
即使少睇電視,依然好記得當年由陳總親自帶隊拍攝的《冰天動地》。要知道,坐慣冷氣房,不等同於能夠適應北極的冷氣。而當天天在睇住那些習以為常、不是家變就是情變的電視劇時,那些冰天和雪地,竟帶來了點點豁然開朗的清新。
有見邵逸夫獎也在表揚科學家,大膽提議復職的陳總開拍一個新節目,名字……就叫做《黑天洞地》吧,簡單來說,就是派員前往探索那隻最嫩口的黑洞。呢舖,陳總不用親自上陣,只管派遣那班「前迷雲黨」成員去就可以了。
最多,之後頒番個邵逸夫安慰獎,以表彰他們對太空科研所作出的偉大犠牲囉。
(原文刊於am730)
孤島之鬼
其實睇咗好耐。
起碼5個月前的事。
之前由獨步重新出版的亂步,都是中篇和短篇。
這一本是長篇。
基本上前半和後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處理。而前半比後半較有娛樂性。
前半是推理,後半卻變成一趟懸疑冒險旅程。所謂偵探,好Q快就死Q咗。
病態度及不上《險獸》那類故事,卻依然充滿了大正年代的獵奇氣味。
如果打算開始看亂步,不建議以這一本作起點。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摩天樓悶死人的怪人
好耐冇寫過自己睇完、或捱完的推理小說。
《摩天樓的怪人》是剛捱完的一本。
島田莊司的問題是:佢往往有好強橫的詭計設置,卻偏偏要用上最撚悶的方式把故事寫出來,而且期間近乎不含推理的過程,總之,一去到某個位,御手洗潔就像神,可以把成件事的前因和後果講晒出來。
當然,對比大部分推理小說作家,島田莊司的確學極博雜,識得好多嘢,吹佢唔脹。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再闖亂步地獄
活咗咁多年,我仲係好驚以下各種事和物:蛇蟲鼠蟻曱甴上司失業見工以及兩個日本人——江戶川亂步和丸尾末廣。
害怕亂步
先講江戶川亂步。其實佢原本嚇唔到我的。
首次看的亂步小說是《怪人二十面相》。書是我中二那年,在沙田中央圖書館借來看的。看時,我有種被欺騙感覺——嘩,又話係日本推理小說鼻祖,乜咁白癡?看後,甚至有種完美地被欺騙的感覺,因為無論推理橋段故事推進和人物描寫都很小兒科。基於當年我仲未講粗口,換轉是現在的我肯定會爆出一聲「X」。為免被騙,打死不再借他的書。
中五那年,坐在我隔離位的同學是推理/偵探小說迷,迷到狗屎垃圾都會睇的那種程度。在某個臨近考mock exam、窗外一片春雨迷霧的慘淡日子,他跟我說了亂步一個叫《人間椅子》的故事。
我突然然覺得好驚——不,應該是好X驚先真。可能是mock exam的壓力,也可能是同學的說故事技巧了得,但更相信是亂步這個故事的設定超現實得來又好真實和殘酷變態至啱,簡直是諗法再離奇變態的stalker都諗唔到可以咁做。
自此,我驚咗亂步。
害怕丸尾末廣
又是唸中五的那一年。一直是利志達fans的我,得悉他原來很迷戀丸尾末廣的漫畫。
當年沒有網上,如果媒體不介紹,根本不會知道丸尾末廣係乜水,但命裡注定了我,竟然在旺角某商場頂樓一爿小店搵到佢的書!而且仲好貴本本都過百(請記住這是90年代初,發生在一個清貧中學生的真實故事)!我帶點戒慎和恐懼,闖進這爿基本上完全沒有裝修的小店,向那個(出奇地溫文望落也很正常)的四眼店員問:「請問邊本丸尾末廣最好睇?」他向我推介了一本包裝好精美封面只畫上一個女孩大頭的——《少女樁》。在他拿書給我時,瞥見店內竟然有販賣一些現在肯定犯法的寫真集。
之後,我搭九巴87B回家。記得我是坐在下層末尾的一個角落,那天有點悶熱,額上滲了小汗珠的我折開那本《少女樁》的膠袋,看。差點兒喊出來。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變態變態變態變態變態變態變態變態和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病態的畫面。
15分鐘後,我把這本價值自己兩星期零用錢的《少女樁》,慢慢的放在那架87B下層的陰暗角落,放時還特登左望右望,望望有沒有人留意到我;同時衷心希望沒有人會拿到這本漫畫,它根本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上。
之後兩星期,我完全唔敢食肉,和紅色的東西。
亂步 x 末廣
人是犯賤的。對於愈懼怕的東西,愈想迫自己去面對。
這些年來,丸尾末廣已經由小眾流傳的奇異日本產物,變成頗多人認識了,有些還擺出一種姿態:識得欣賞丸尾末廣是很型的一回事。而他的漫畫,也多了地方賣,甚至出過中譯版(應該沒有攞版權)……這些年來,我也買過他不少書,但統統沒有帶返屋企,不是遺棄在舊公司,就是瀨低喺朋友屋企。
至於江戶川亂步,台灣一出版社終於重新推出他的一系列小說和雜文,暫時出版了短篇集《兩分銅幣》和中篇集《陰獸》(截至11月15日已推出的合共6本),我買了看了,恐懼感依然——很難想像亂步在大正末年昭和初年的時候,竟然用上這麼殘忍的殺人手法,但殘忍的背後,卻又是有奇異的心理作依據;偏偏這些奇異心理,其實是每個正常人都可以滋生出來的。這才是他小說中最恐怖最殘酷的地方。
看著,腦海裡自行組合小說裡的殘酷描寫,竟然想到丸尾末廣,再想到搭87B睇《少女樁》的那一個悶熱的日子——事實是,丸尾末廣不時拿亂步的小說改編,也有替他的小說畫封面。這些畫作早前合輯成一本《亂步Panorama》畫集,只售1900日圓。(以上資料由Blog友「太陽之牙」提供。)這本畫集,我想買,又好驚。
但那set亂步小說,我就肯定會儲齊。
(原文刊於am730)
吊帶,在森林和原野
那天在街上巧遇一個不見N年的同學。我記得她以前有彈木結他,唱一些很清新的歌,而現在是一個返工返得一臉疲累的OL。
Country...
Taylor Swift,12月才21歲,在美國紅到核爆的她剛出了第三張大碟《Speak Now》。
我最記得的,是她在debut single《Tim McGraw》MV裡的演出,原因有以下幾點:1.一個身材惹火的鄰家女孩,即Taylor Swift,躺在美國鄉郊一條美麗的小河旁遙思往事,而她身上所穿的竟然是一條好薄身的吊帶連身裙;2.那個身身材惹火的鄰家女孩,在某個萬籟俱寂的晚上跟男友面對面,躺在那些專喺美國鄉郊行駛的貨車車尾,你眼望我眼般欲語還休,and then...;3.場景依然是美國鄉郊,人物還是那個身材惹火的鄰家女孩,只見她換了衫(但依然吊帶),坐在穀倉前邊彈木結他邊放聲高歌。
以上三個場景,不約而同令我隨即諗起那齣講述一個頭戴曲棍球面具、在鄉郊見人就殺的電影。冇錯,就是《黑色星期五》。
我就是如此這般衰格。這首MV令我諗埋一邊的《Tim McGraw》,卻為Taylor Swift建立了鮮明風格:1.她玩的是輕快Country Pop;2.她會彈木結他;3.她樣貌娟好之餘身材也很火辣(或者第三點只會得我呢亭人留意)。當一個歌手有了(吸引人的)鮮明風格,想唔掂都難。
只是Taylor Swift掂得實在太也誇張了。
2008年,19歲女的Taylor Swift已經憑第二張專輯《Freeless》,雄据Billboard唔知幾多周,攞咗唔知幾多個重要音樂獎項……
而這一切,似乎都要多得一個上門修理電腦的人,在Taylor Swift剛好10歲時,向她示範了幾個chord,令小小的、天真無邪的Taylor Swift明白到那個chord的美麗和奧秘;而憑住幾個chord,更可以令脆弱的、纖細的她忘卻在學校裡遇過的不快。然後,便像一切最典型的名人傳記,Taylor Swift開始作曲、錄demo、寄俾唱片公司、碰釘,但她沒有氣餒繼續try & error,終於在因緣際會下被某人嘗識,而呢個某人又咁啱將會成立一個新唱片label,大家方向一致於是一拍即合,在共同努力下,卒之,掂咗。
Taylor Swift的成功故事就是這麼教育電視。原來教育電視那近乎miracle的情節,真箇會在美國發生。
在某季的《America Got Talent》,也見過一個小女孩,咁啱又是自小活在鄉郊的,脆弱的她自小便愛躲在閣樓的小房間內,望著夜空的星星(在美國鄉郊是肯定望到星星的),唱著歌想著心事;有一天,她在家人鼓勵下毅然參加《America Got Talent》,還順利晉級,殺入最後五強。由最初到五強,我一直都有追看,睇住小女孩最初以一身散發鄉郊味的衣著素顏上台,到最後竟然——化晒妝兼穿了條跟她年齡極不搭配的吊帶晚裝裙。但最後還是輸了,她又喊又笑地說不會放棄音樂之路,而我沒有再follow她的事,唔知道有沒有唱片公司簽她。成個過程,是感動得令人恐怖。
最後五強時的一個表演環節,大會便安排了Taylor Swift跟這個小女孩合唱。
我們的鄉郊
Taylor Swift說她的歌,都是在唱她本人的故事。這樣,她的fans便可以透過聽歌,了解她多一點。我不算是她的fans,亦冇心機去一一參透她歌詞裡的奧秘。但我愛看她的MV,因為有娛樂性有故事性。
《Teardrops on My Guitar》的MV,是講述一個神女有心的高中單戀故事,當Taylor Swift看著心儀對象當她透明,兼攬住另一個樣唔靚身材也不正的女同學時,傷心的Taylor Swift唯有在她鄉郊小屋的閣樓房間內,擁著結他睡(是真的攬住一支好巨的結他啊!)。睇到呢幕,我笑了。
最新單曲《Mine》,Taylor Swift在鄉郊小餐館跟waiter憑住一個眼神便告撻著,然後共建愛巢、結婚、吵大鑊,畫面同時對cut小小Taylor Swift看見父母鬧交的情景,但話咁快二人便和好如初,仲生埋BB,自此開開心心的在鄉郊活下去……睇到呢個ending,我笑了。
其他例子就不贅了。Taylor Swift玩的是Country Pop,MV場景,自然要找回那些襯托到Country味的鄉郊。在偌大的美國,鄉郊依然大把,不像我們,要到鄉郊就必然地要去郊野公園,而到了郊野公園,你能夠想到的只是BBQ,而不會是Country。另一種鄉郊,則通常毗鄰堆填區,你會聞住臭味歌頌大自然的美麗嗎?所以,香港孕育不了Country音樂,而只有那些洗滌心靈其實好悶的所謂民歌。
(原文刊於am730)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卒業
《卒業》
制服の胸のボタンを
下級生たちにねだられ
頭をかきながら 逃げるのね
本当は嬉しいくせして
制服胸前的鈕扣 被學弟妹要走
明明就很高興
你卻搔著頭逃走
人気ない午後の教室で
机にイニシャル彫るあなた
やめて 想い出を刻むのは
心だけにしてとつぶやいた
午後無人的教室裡
你在桌上刻下名字
我低聲說
別這樣 思念 還是只刻在心底就好
離れても電話するよと
小指差し出して言うけど
守れそうにない約束は
しないほうがいい ごめんね
你伸出小指
說即使分開也要經常通電話
抱歉
無法遵守的約定
還是不要承諾來得好
セーラーの薄いスカーフで
止まった時間を結びたい
だけど東京で変わってく
あなたの未来は縛れない
我想用水手服的薄絲巾
綁住停住的時間
但是我不能束縛你
在東京逐漸改變的未來
あぁ卒業式で泣かないと
冷たい人と言われそう
でも もっと哀しい瞬間に
涙はとっておきたいの
啊人家說
畢業典禮時如果沒有哭的
是冷漠的人
但是
我只想把淚水保留到
更傷心的時刻
席順が変わりあなたの
隣の娘にさえ妬いたわ
いたずらに髪をひっぱられ
怒ってる裏に はしゃいだ
我忌妒改變座位後
坐在你身旁的女孩
你拉拉我的頭髮
我故作生氣其實很高興
駅までの遠いのり道を
はじめて黙って歩いたね
反対のホームに 立つ二人
時の電車が いま引き裂いた
第一次沉默走在那條遙遠的坡道
我們站在相對的月台上
時間列車 把現在的我們分離
あぁ卒業しても友だちね
それは嘘ではないけれど
でも 過ぎる季節に流されて
逢えないことも 知っている
啊 都說畢業後還是朋友
這並非謊言
但是隨著季節的流逝
我們都知道不會再相逢了
(中譯歌詞是在網上找來的,以我粗淺的日文看,啱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