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ROBOCAT 308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七):人邁向新的一天,跨新步放眼遠方。






















2013年聖誕,冇出街玩也沒有去朋友家的打邊邊飯局,匿喺凍冰冰的屋企,看了這齣《歌舞昇平》,準備打今年最後一篇《浪漫月巴睇舊戲》。

唔係講笑,梅艷芳只有六場戲 

 又是同事C。那天跟同事C傾題目講到梅艷芳,除了提及《男歌女唱》,還有《歌舞昇平》。但我倆都冇睇過,話題戛然而止。《歌舞昇平》DVD已放在屋企一段頗長時間,要睇,隨時都得,但一直沒有。好奇怪,有些戲你總是提不起勁去看,但直到某一日你又唔知點解地會突然同自己講:今日係時候嘞。
我尊敬梅姐,但不算是她超級粉絲,否則《歌舞昇平》可能會令我好憤怒。一個半小時的戲裡,梅艷芳只出了六場,平均分布在電影頭中尾——加埋,一定唔夠半個鐘。她的角色,某程度上是在演回自己,超級紅歌星Jannie。Jannie / 梅艷芳的第一場戲,就是她的個人演唱會,電影中的她獻唱了《別離的無奈》——concert後,她將離開當日發掘她和捧紅她的經理人,改簽新公司(新經理人是當年仲未做烹飪節目的淑儀姐)。
發掘 & 捧紅Jannie的人是James / 黃霑。電影的主角是黃霑,以及被他睇中,戲裡戲外都屬新人的羅素。
更離奇是導演。余允抗。對他,我的認識始終停留於《山狗》,以及曾經在戲院內嚇到我(意識上)瀨屎的《凶榜》。但《歌舞昇平》,莫講話一滴,甚至連半滴血都冇,更加沒有甚麼兒童不宜觀看的畫面和情節(除非閣下是超級道德撒亞人),有的,只是一個中坑和一個後生的相知相遇,互相扶持,而又不肉麻的。
像80年代很多港產片,《歌舞昇平》為追求娛樂性而顯得OK兒戲。Jannie / 梅艷芳決定離開James / 黃霑,被離棄的一方極度火遮眼,決定捧紅臨時拉伕做演唱會dancer的羅素(他在戲裡都係叫羅素),而羅素本身同媽咪恬妮(我最愛的邵氏女星!)相依為命,另外有個女友楊雪儀,楊雪儀本身成長在一個古怪大家族……問心,楊雪儀古怪大家族嗰一part大可以完全delete,因為作用只是提供了兩大段同故事發展和氣氛零關係的所謂搞笑戲。問題是,我在事隔多年後才去看,大家族裡頭不少演員都是我成長年代見慣見熟的,現在睇番,好親切。所以,算啦。

主要劇情就是交代黃霑怎樣訓練羅素 

羅素話自己完全唔識唱歌,黃霑說:「只要你唔係啞,就可以做歌星。只要我肯捧你,豬乸都可以做歌星。」
首次在live band伴奏下試音時羅素信心缺缺,黃霑這樣鼓勵他:「而家啲錄音技術fit到痺,逐句錄都得嘅。」
當羅素問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唱一首歌,黃霑咁答:「用口唱嗰啲等於唔識唱歌;用喉嚨唱嗰啲?㗎仔唔慌唔用喉嚨唱啦,係又震唔係又震,喊驚咩。」應該點?「用個心。用心唱,即係用感情去唱,有感情,先至可以感動人;所謂感人,就係先要感動自己,然後再去感動人哋。」
但戲裡的黃霑才是最沒有資格咁講的一個人——佢無情。每個他親手捧紅的歌星,最後都選擇離開他(Jannie咁樣話佢:「你根本唔識做人。你會係一個好嘅訓練者,但絕對唔係一個好嘅經理人。」);人生在世四十幾年,(自以為)從來冇愛過人也不需要愛情;Jannie一心為他好,佢次次都鬧走人;最後甚至連羅素都睇清睇楚這個經理人的真實無情構造,決定唱埋場騷就不再合作……但放心,這不是一部要你喊和無奈的戲,結局還要是大團圓嗰隻。
尾二那一場,羅素在演唱會上,跟神秘地前來撐場的Jannie合唱《邁向新一天》,所有人此時此刻,都因為這場concert解開了各種來自昔日的心結,邁向新的一天跨新步放眼遠方。兒戲還兒戲,但在12月25日這個代表著年度將盡的特殊日子,我的確被這一種兒戲式大團圓所打動——尤其當黃霑和梅艷芳已分別走了九年和十年,兩位都不會再有新的一天了。
真正的唯一主角其實是黃霑。賤格 / 悲哀 / 快樂 / 虛偽 / 憤怒 / 真性情,他透過一個角色演勻俾你睇,演出足以提名任何最佳男主角獎(遺憾是配音的不是黃霑本人)。至於梅艷芳,這部戲距離她參加新秀出道才不過三年,但在那不足半粒鐘的六場戲,你看到的不止是三年的磨練。巨星,就是巨星。
(原文刊於am730)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六):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以外的選擇






















那天跟同事C傾題目時講到梅艷芳,再講到《男歌女唱》。我說如無意外會寫這部戲,他表現得很詫異。

奔波勞碌的透明「五等人」 
2001年,梅艷芳共有四部戲上映:《鍾無艷》、《慌心假期》、《愛君如夢》、《男歌女唱》。
牌面最弱的一部肯定是《男歌女唱》。
1.導演是鄒凱光,當年的他只拍過幾部冇乜人記得的戲(但《青春援助交際》是一部頗不俗的異色作,有機會寫),其他三部呢,執導的是杜Sir、張之亮和劉偉強。
2.同梅艷芳做對手的是黃子華,即使早一年的《男親女愛》破盡收視紀錄,但那是電視界的事,同電影界可以完全無關,如果有關,《一蚊雞保鑣》票房唔會咁慘淡。反觀其他,《鍾無艷》有天后Sammi和當紮的張栢芝,《愛君如夢》仲有偉大的劉天王。
3.過去梅艷芳演的角色,總是先天上已經與眾不同,但她在《男歌女唱》的朱維德,與眾不同地好同——眾,是指塵世間的平凡眾生,是他也是你和我嗰一隻。
朱維德情況可能更嚴重。在前男友眼光獨到的評語中,她平庸,奔波勞碌;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簡稱「五等人」——仲未完,冇人緣,冇朋友,冇希望。
是的,作為既平庸又奔波勞碌的表表者如我,即使每天都擺明在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但好踏實地,我冇奢望過會等到一筆豐厚強積金),但返到公司,都仲會有同事願意撥冗同我嗲兩句,例如在引言出現的同事C,仲會同我傾題目傾梅艷芳,證明我未到一個透明人地步。
但朱維德是。在面積不算大、員工也不算多的office裡,作為資源部唯一代表而又很認真工作的她,完美地被同事當透明(梅艷芳在《男歌女唱》的演出總是有種突兀感,但這種突兀某程度又呼應著她本身的角色設定)。
黃子華的黃勁相反。置身每一個地方他總是最顯眼嗰位。但顯眼,不等同出類拔萃。

這其實是一部勵志片 
《男歌女唱》肯定是在動用《男親女愛》的剩餘價值,黃勁就像余樂天的失散兄弟,但《男歌女唱》的office戲只佔極小部分,所以當余樂天都仲需要扮做嘢時,黃勁的工作態度就是,不工作。
Office戲,只為了營造朱維德的太透明和黃勁的好顯眼。
真正重要場所是K場。一個讓我們曾經宣洩過痛快過悲哀過癲過劈過嘔過的場所。我們在跌跌撞撞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的,便去K場搵番吧,搵的方式,就是引吭高歌那一首首別人的歌。朱維德也一樣,她的飲歌是陳百強的《等》,在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以外,還在等一個人。只是她有個病,不能對住人唱歌;所以即使她入圍了一個歌唱比賽,都不敢去唱。
而故事,就是描述黃勁,怎樣將活在透明人間的朱維德,育成為敢於面對人群的K歌之后。
講到尾,是一個等食等屙等瞓等老等死的平庸奔波勞碌透明人,學懂面對自己的人生歷程。
所以即使《男歌女唱》不是甚麼名導主理,也沒有天王助陣,更沒有超巨筆直,但我鍾意——朱維德的生命困局,好真實,這種真實是我他也是你和我都不得不面對,和務必解決的。
「唔好逃避,一於不理,話之人哋,面對自己。」——這是黃勁寄語朱維德的鼓勵。這一場,也是全部戲最精緻的一個設計。
還有,在今年TBB頒獎禮攞獎的田蕊妮和Benz雄也有份演出,而且都演得好出。即使攞到TBB頒的獎可能不算甚麼,但事實是,不少人都在努力,努力是一場時間的工夫,過程中你只有等,可能最終等到,亦可能乜都等唔到。
(原文刊於am730)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2013,把娛樂變成政治的一年



















如果日後有人寫香港娛樂編年史,2013年,特別之一年。
過去我們關心或認為重要的娛樂事宜,不是呢個同嗰個撻著,就是嗰個同嗰個分手(後再翻兜)。
但來到2013,唔同晒。
這年間的離離合合不是沒有,但你會care甚麼樂仔同Kary甩拖嗎?類似案例,見得多,真正未見過的是:G.E.M超越年齡與界別,向梁特首說一聲「加油」——當中並不涉及任何男女情愛,而只是一個後生女對一個比佢大的當權者的由衷鼓勵,這句鼓勵所包含的情感之複雜,已經超越了所有報道慣緋聞的娛樂雜誌所能描寫 / 渲染 / 亂吹的能力範圍。
這是娛樂同政治撈埋的一年。
這也是讓我們這班被娛樂慣的圈外人,藉著娛樂產物重新審視「香港」的一年。
What?你依然認為甚麼樂仔同Kary甩拖很重要?咁你不要睇落去好了。

1月——老表、細細粒、42吋長腿
很平淡。但就在這個平淡的1月,殺出一套點睇都不屬官方認可重頭劇的《老表,你好嘢!》。
殺得出,有原因。
1.題材具時代感,食正近年不斷被討論、但討論極都不會有解決方法的中港矛盾。當然,你不可能要求一齣TBB黃金時段劇集會就此問題作出深入剖析,有的,也只是《東張西望》式淺說,借題發揮得啖笑而已,所以你會看到導遊珍以及名店門外嚴禁港人影相事件的重演。劇集又大量挪用網上術語和人與事,「起底」、「瓊姐」,仲有「登高討論區」——在這個網絡主宰現實的年代,讓網民睇得有共鳴是重要的。
2.一部劇或一部戲,即使整體成績普通,但只要有一、兩個角色俾觀眾記得,已經好難得。偏偏TBB近年開劇只管側重來來去去那些所謂一線小生花旦,睇得多都悶。《老表,你好嘢!》卻重用了唔知身處幾多線的陳明恩,以及本人好巨粒的「細細粒」陳嘉佳,二人成功跑出(一年後再看,陳嘉佳發展似乎理想得多)。至於首度拍劇(兼好討厭政治)的王菀之,迴響一般。真正主角郭晉安呢?仲慘,零迴響。
3.不能或缺,(劇集播映時還是)42歲萬綺雯的42吋長腿。
在近年只懂狂sell型男索女交織而成恩怨情仇的TBB劇集裡,《老表》是小小的異數。

2月——本土的精神勝利法
《低俗喜劇》,2012年話題電影(「話題」二字不指涉電影質素),這話題更延伸至2013年——多得賈選凝。
這是否一部優質香港電影?人人看法不同,但至少在賈選凝眼中,不是。而她更把想法化成《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片焦慮》一文,參加由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首屆「ADC藝評獎」——「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洩,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
結果,贏咗。評審們認為:「(文章)能從社會角度出發,透過分析電影《低俗喜劇》的背景和情節,探討港人身份定位及與內地關係等主題,描寫當下中港關係的微妙變化,既具強烈的批判精神,亦富有創意及獨特見解,讓讀者反思香港的主流價值……」
結果,引來不滿,有人認為文章只是對香港的一次片面論述——而且還是出自一個來自北京的女子。
2013年,CEPA簽訂十周年。在合拍片主導的市場大勢下,純香港電影唔係冇,只係極少,而《低俗喜劇》正好是其中一套而又同時兼具話題的。
能夠呈現本土的港產片是需要捍衛的。於是,「本土」成為了今年不少電影人的堅持,再漸漸被借用來作為宣傳口號;而因為杜汶澤一句「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本土」被偷換概念而變成「低俗」,出現了以重口味作招徠的《重口味》,但好睇嗎?這就是我們真正想睇的港產片?

3月——因為叻哥,原來我們都很窮
過去看(優質的)旅遊節目,某程度是在看一種「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的想像。
現在看(劣質的)旅遊節目,還可看出自己原來真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窮人。
因為《叻哥遊世界》的上海篇,我知道了世上有一部價值280萬的電話!又知道了一場烤鴨宴竟然可以盛惠6皮人仔!我的驚訝足證——我真是一個見識淺薄的Poor Guy!
但阿叻(他既不是跟我有血緣關係的大佬,更加不是任何一種層面的大哥,所以不稱呼他做叻哥了)真正的強和豪氣,要在八個月後才使將出來。

4月——RIP
4月17日,陳僖儀車禍喪生。Rest In Peace(而不是Rest In Piece)

5月——這個月我們或許只會記得黃色。
一隻RubberDuck,風頭盡蓋所有明星暗星奀星。
明星暗星奀星們,請反省。

6月——人類電影史上的劃時代作品出現了!
《天機:富春山居圖》,一部豪花1.6億人民幣、有CG有動作有爆破有盜寶有美女有劉華的3D合拍片。
我不知道你點睇《天機》,我呢,其實不覺得很爛,因為根本睇唔明,場口接場口的超級混亂,簡直在挑戰智慧,當愈看愈不明白,我所能看到的只有悶爆。
過去我們的認知是:唯獨好電影,才會吸引到人爭住去睇,睇完又爭住猛咁討論。
《天機》改寫了一切。
原來只要當電影爛到一個災難程度,一樣可以吸引到人爭住去睇睇完又爭住猛咁討論,情況就像以紅豆壽司起晒朵的某間迴轉壽司,大把人自組劣食團爭住去挑戰那爛透的滋味,還以挑戰成功作為勇氣和膽量的一種(錯誤)表述……
在人類電影史上,《天機》必佔一席位。
電影爛,還可以瀨落創作人(唔瀨佢又瀨邊個呢?),但當一個電視台連播《六合彩》攪珠時,熒幕所顯示的得獎號碼都可以出錯,箇中的爛,就是不可洩漏但人人都知的天機。

7月——十年後才衝上雲霄
基於我本人太鍾意馬德鐘的Vincent(注意,讀呢個名時,一定要用陳慧珊的阿Belle腔讀出來),所以沒有了他的《衝上雲霄II》我是零興趣的(反正連胡杏兒都可以另一種方式復活啦,點解馬神唔得?)——但應該冇乜人同我一樣持有相同諗法。
十年前的《衝上雲霄》,把過往《壹號皇庭》那種張揚的中產專業味,移植在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有型的機師和美艷的空姐,置身由Norman Foster設計的偌大機場以外,還有那些專登出埠拍下的海外靚景,滿足了塵世間不少人對這行業的美麗想像(以及對制服的崇拜);十年後的《衝上雲霄II》,原則不變,連上集的三角戀模式也沿用下來,一個Holiday,周旋在Sam哥和Cool魔之間;但我更愛的是江美儀和馬明之戀,江美儀那種沉實的韻味,正呀!而當我睇住馬明和她在異鄉的床上戲,真的想打爆部電視。
同時也顯示了TBB近年塑造人物的一種例牌方法:金句。一個角色的個性不是透過言行舉止,而是透過金句,無盡的金句:「我唔做善事,除非俾我錫你一啖。」、「我雖然靚仔,但我唔係傻。」……
我相信張智霖是真的投入晒落去Cool魔這角色裡去,否則不會在2013的下半年,經常著晒機師制服好似玩緊cosplay咁,再唱埋(明明不是由他原唱的)《歲月如歌》,把《衝II》的剩餘價值在往後半年用到凸。結果,Cool魔在TBB(頒俾TBB仝仁的)頒獎禮中贏了最受歡迎角色——以非親生仔、而是一叫到即伸出援手的乖仔身份。抵錫。
《衝II》也成為了最佳劇集,而由於香港只得一間電視台會拍劇兼容許播放,在不少人心目中更自動升格做埋2013年度最佳香港電視劇集……這是一種香港式的悲哀。

8月——一個青春躍動的月份
因為一部戲和一句加油。
《狂舞派》絕對不是一部好到無倫的電影,但好睇——好睇在藉著一群在香港跳街舞的後生仔,說了一個單純的尋夢故事,單純是裡頭的那個香港描寫得太淺薄,淺薄得有點不真實,但又正由於不真實,才令這個少年尋夢的故事少了一種苦口婆心式的囉唆。
而我也不認為《狂舞派》當初拍攝初衷是本著甚麼捍衛本土的精神,根本裡頭的故事就是一個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咁梗係本土啦——但當《狂舞派》愈影愈旺的時候(但所謂愈影愈旺絕對不是間間戲院騰出院線去播),明顯把不少根本同套戲無關的政治想像和責任塞落去,又或將電影內容過度詮釋成一次本土政治的抗爭歷程……
青春是舞動,也是敢言。
「我想跟梁振英說句『加油』呀!他的壓力必然好大。先不要考慮他做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原因,不要去judge他做得好不好,我真是好想跟他說一聲『加油』,因為這個角色實在很難做。我不想再對他施加壓力,想給他一份鼓勵。」G.E.M.如是說。
嘩!使唔使呀?——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撇除過去那些基於現實考慮而幫政府拍宣傳片、或撐政府政策的藝人或歌手,G.E.M.應該是香港回歸以來首個主動向特首說聲加油的歌手,而且我相信,她的鼓勵是出於真心,她把自己入行後所面對的困難,同特首上任後的困難找到了共通點:「其實我有九百幾個理由……我無法告訴你為何不這樣做,但我有我的原因,特首可能都是一樣。」
過往的娛樂人,不是患有政治潔癖,就是對政治態度模糊(但模糊得來你又會知道其取態),娛樂與政治,兩個界別。但G.E.M.,竟然向一個咁具爭議性的人物(佢冇理由不知道被佢鼓勵者的民望吧)送出鼓勵,OK,你可以說她所持的理由太天真,但也不得不佩服佢夠膽講。「我不覺得一個特首、或者一個政府可以怎樣幫助市民,一個政府應該盡最大能力去提高社會的生活質素,但哪個人可以幫到你呢?就是你自己!」嗱嗱嗱,點駁呀?

9月——有人話,香港樂壇已死
某專欄作家話,食飯撞正電視播放籌款節目,聽到一些歌手在唱Cantopop——
驚覺:時下粵語流行曲的歌詞上文唔接下理,負責填詞的人是文盲。
結論:香港樂壇已死。
然後:填詞人及一眾歌手反擊。
語言是流動的,隨著時代而演變,一些在過往經典的歌詞,換轉在今天才出現,如無意外只會被認為老土。我們總不能只用過去的目光來審視現在。
其實Cantopop真正的問題癥結不一定是歌詞,而是首歌本身好唔好聽,當塵世間已經出現了一萬首中慢板情歌時,要寫第一萬零一首與眾不同刺激到樂迷的,唔係唔得,難囉。
就算歌詞填到曉飛(又或在專欄作家嚴格的眼中,上文接到下理了),歌本身悶,就係悶。
而更悶爆的是有歌手竟然矢志不渝地去唱口水歌,還夠膽宣稱是用原裝歌手唱腔去再三演繹……香港樂壇未必已死,只是樂壇中人認為樂壇都就死咯,快啲賺多筆吧。

10月 & 11月——這兩個月應該一併寫
10月15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公布免費電視牌照申請結果,總之,最早做足準備拍劇拍節目的HKTV冇份。
然後是撐HKTV的facebook群組成立,遊行,政總集會——而重點是,不少跟HKTV無僱傭合約的藝人都有參與。
10月30日,網民發起「全港熄電視日」,史無前例;然後,高潮是11月19日的TBB台慶,網民再次發起熄電視罷睇,這時候阿叻挑機說如果台慶收視剩番兩、三點,佢實行跪回家。「我準備兩個護膝,我好鬼驚,我好驚40點,真係好驚,如果40點,佢哋會好冇面囉!」
最後,收視29點。Bonus是台慶當晚TVBuddy收到大量在現世未用得住的禮品——統統是紙紮,熱情的網民到電視城示威時順手送的。
這兩個月,我們知道了很多。
1.「你餓,我煮個麵你食吖。」才是不少TBB劇集的真正金句。
2.May姐煮沙律都會落雞汁——烹飪嘅嘢你識乜吖?
3.一個藝人好容易就會犯眾憎,就算你過去好似再受歡迎都好。
4.原來有好多我哋以前成日見但講唔出名的好演員,其中一位是張松枝。
5.香港很多事,都可以因為一籃子秘而不宣的因素,不明不白下便有了裁決。簡單講,黑箱作業。

12月——To 開 Or Not To 開?
如果開電視就像開飯,熄電視就等於絕食。
絕食,一兩次已經好大件事。
尤其遇上黃子華這味難能可貴、等足幾年先有得品嘗的好餸——To 開 Or Not To 開?開!
所以不少人又再如常慣性開飯了。
甚至因為黃子華勇奪視帝,覺得實至名歸而興奮莫名。
但黃子華實至名歸還實至名歸,依然改變不了這由始至終都是一個電視台在自己讚自己的事實。
只是我們都太善忘了,一個月前的事?邊記得。總之,來年繼續做個TVBuddy。
寫到最後才發現,文中竟然完全冇提過亞視。提乜好呢?讚佢在農曆新年時播番1989年煙花匯演俾我睇?
(原刊於am730)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我的嘥時間簡史(2013年版)》

























因為讀者提醒,才驚覺這原來是2013年最後一篇了。這一嘢提醒,令我不期然對「時間」感觸起來。

再給我一點時間,重新去定義時間

 2012年除夕,我慣例地又為自己訂定來年目標,而目標通常不離以下兩項:
1.中一次完美的六合彩。所謂完美的六合彩,不是幾百萬那種,而是超級金多寶——結果,今年連七獎都未中過。
2.減去40磅的月巴——結果,好似反升了幾磅,shit。
而我從來都冇定以下一種目標:更充分而有效率地使用「時間」。
我們都有過一種錯覺:時間,唔使錢,任使唔嬲。
所以,講堅,童年時的我真的試過很真實地靜待時間過去——晨早做完不得不做的功課,溫書又冇心機,而距離我至愛的《忍者小靈精》播映時間尚有大嗱嗱半粒鐘,而當時又不像現在般可以玩電話或上網……
咁點好?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無聊決定——企喺長木凳上(當年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添置梳化),以便我夠高望實掛在牆上的鐘,定睛望實秒針在眼前不斷走,同時苦等分針快點移到去「30分」位置。
現在看,這個舉動其實頗有哲學味,但在大人眼中只會覺得我癲咗,或在嘥時間(的而且確係),結果,自然是被籐條侍候。
我同時發現,等待30分鐘的流逝固然難捱,但原來要捱過那短短30秒的籐條酷刑,一樣咁難捱。
30分鐘 / 30秒這兩個明顯差好遠的時間長度,點解會令我產生一樣咁難捱的感受?
但因為太痛,痛楚令我未有就這問題繼續推理落去。

時間是熟睡的臉,說著夢的語言

 既然時間咁深奧難明,為了認識時間明白時間,我睇書,睇一些好深奧的書。
《存在與時間》——如果話我明白了海德格講乜,是完全呃你的。
《時間簡史》——那一個「簡」字並不代表「簡單」,沒有物理底的我睇咗四分一便放棄(當時又未有《獨學術》一書,教我怎樣去對待和克服深書)。
在對時間不明不白的情況下,繼續以過日辰心態對待時間。
直至有一天,我在某大型連鎖電器店撞見一個童年時的鄰居。
原來他在電器店工作,而我咁啱趕住去做嘢,需要買新的錄音筆。時間太匆匆,講不到甚麼深入話題,只是嗲了幾句,互問了對方和屋企人近況,便byebye。
我與他,都在三十年前跟隨家人搬入沙田一個新起好的屋邨。而在很多年後,我與他,都先後搬走了。搬走後,沒有再聯絡。
那一夜,瞓覺發夢時竟然見到童年時的佢(但我不知道夢中的自己,是而家咁樣定後生個様)。
在夢裡,我們一齊落商場快餐佔食早餐,去7仔食下午茶,再到商場文具舖(齋)睇模型;夏天時到源禾路的公共游泳池游水,更一齊學識游水,再一齊到游池小食部怒食慶祝;冬天時我去佢屋企打邊邊後打《魂斗羅》,又或佢嚟我屋企打邊邊後打《沙羅曼蛇》……
然後,急尿,紮醒。解決後我望住鏡,鏡裡是一個頭髮尚算濃密髮線也沒有後移,但已經大把白髮的自己。我看到了「時間」。

我開始用一些客觀事件去體認時間

 例1,回歸過後16年才有所謂政改三人組去聽我們對普選的意見。16年——在我成長的年代,即是一個人由出世到准許出入成年人機舖,所需要捱過的法定時間。諗番,都覺得相當難捱。
例2,終審法院裁定,居港未滿7年可領綜緩。7年——即是我當年由中一捱到預科畢業的時間。而未滿7年可領綜緩,感覺像讀完form 1便可以申請大學grant loan——但grant loan要還,綜緩唔使。
人生是一場時間的工夫。如果努力工作和生活是在正常地動用時間,居港未滿7年可領綜緩就是在壓縮時間,他們的時間,明顯比起住夠七年有凸都冇領綜援的你我他,更efficiency。
在臨近交稅的這一刻我好嬲,嬲自己過去一直在腳踏實地嘥時間。我認為我終於明白活在當下的意思。
(原文刊於am730)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五):未變身花女的豬女,一次菜鳥的進化史




















TVB花旦中我只見過徐子珊和黃智雯,其中前者仲見過兩次,都是同事跟她做訪問時我死黐住跟埋去的。嗱,唔好問點解。

做個在城市裡沒記認的人

我睇過兩次《跟蹤》,一次是2007年上映時,一次是寫呢篇文的前一個晚上。
第二次睇的時候,好病,食咗藥頭暈暈好想瞓鼻又塞,但依然好專心地睇晒,過程中完全不含fast forward或跳chapter成份,真的是由頭睇到尾,甚至連最後的credit都撈埋。好奇妙。
這是游乃海首部執導作品。作為一個新導演的首作,有很多配套可以幫到件事,例如演員——如果有資深演員助陣,無疑可減低「新導演首作」這標籤通常所附加的稚嫩味。
咁當然,也視乎導演本人是否恰當地用到那班資深演員。
梁家輝——個人問題,我不是梁家輝粉絲,即不是他所有戲我都會衝去睇(奇妙在我第一部睇的梁家輝孭重飛電影是《垂簾聽政》),但有佢份做的戲我通常都有睇。梁家輝給我感覺是既可收得好埋,也可張得好揚,《跟蹤》拿取了他這種特性:本質上他是一個窮凶極惡的悍匪,但基於實際考慮他必需時刻隱藏自己,路過見到CCTV會擰歪面,搭叮叮俾錢時只會入散銀。但他的「凶」,在關鍵時刻會一嘢爆出來,而每一嘢爆都必定是兇到極點。爆完,再次妥貼地收埋,演回一個在城市裡沒記認、不留下半絲痕跡的人。
任達華——個人問題,我不是任達華粉絲,即不是他所有戲我都會衝去睇,但有佢份做的90年代三級片或奇案片我通常都有睇(個人首選,《賊王》!)。曾幾何時的任達華,配合佢嗰個吹得好誇的髮型,在銀幕上不是張揚的心理異常者,就是張揚的舞男。但後來,收歛了。在《PTU》是個不苟言笑粒聲唔出的PTU,在《黑社會》是個明明前一秒仲對住你笑下一秒就抬起舊石置你於死地的黑社會。《跟蹤》是他把自己更進一步地收埋。作為狗仔隊阿頭,就算是因為他和同僚提供的情報而拉到大賊,press con上也不會見到他。這是職業和身份所賦予的屬性。

這是梁家輝和任達華的對決
只是中間攝了一個(由現實到虛構都是)菜鳥,徐子珊的豬女。
現實中的她,當年當尚算新人,菜鳥;虛構裡的她,啱啱加入狗仔隊,菜鳥。
電影明明可以名正言順齋拍梁家輝和任達華的跟蹤 / 反跟蹤式對決,多一個徐子珊唔多,少一個徐子珊唔少;這名菜鳥的存在,或許也是首度拍戲的游乃海的一個自我投射——這就是菜鳥對某個未知領域的一次鑽探。如果這真是一場個人心理投射,游乃海也在展示一種內歛修為,不像某些新導演,每一刻都在張揚地嘔啲嘢你睇。
1.《跟蹤》有槍戰,但問心,統統不算好看;真正好看反而是那些在城市裡的等待、死跟、窮追、碰上——等到目標,就死跟,跟跟吓被發現,就窮追,追到某一刻點知就突然遇上——惟有作出不露兵刃的正面交鋒。
2.所以睇第二次時我竟然睇到了一份古龍小說味。梁家輝和任達華,兩個不曾碰面(但又注定碰面)的當世低調高手,勝負,就在頃刻之間完成。梁家輝贏的,是那一份很形而上的凶。
3.任達華有一個徒弟仔徐子珊,初涉江湖,過程中累積經驗值,由菜鳥進化成可以獨當一面;而她的獨當一面,既基於任達華這師父的循循善誘,也包括她本人的本質。是的,高手總是擁有成為高手的本質。
4.這江湖還有一大班配角:為食的林雪、爛口但工作認真的邵美琪(即使她每次爛口都好似為了爛口,有點突兀,咁喺一個嚴肅場合有人突然爆粗就係咁突兀啦)、管唔掂班細的匪徒甲吳廷燁(我好鍾意睇佢做戲)、懶有主見唔聽大佬支笛的匪徒乙黎耀祥——還有指揮中心裡的黃素歡,亞視出身的女演員。我連最後credit都撈埋,就是為了確定是否有佢做。
演技這回事,好深。或者咁講吧:當TBB只管安排一些需要時刻張揚到極點的角色,給徐子珊以及一眾小生花旦時,真正懂得演戲這回事的,是會適當地張揚地收埋。我真心希望徐子珊能有更深刻的演出(同樣,唔好問點解),而深刻演出不是那長長眼睫毛、七秒強姦、飛身逃離爆破現場,而是像那個好似冇嘢但又好有嘢的豬女。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304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原因不要理,浪漫地睇聖誕舊戲















正如農曆新年要睇賀歲片,聖誕佳節自然也要睇番齣聖誕片。
但正如近年賀歲片一律唔好睇,聖誕片同樣缺乏一些深刻徍作,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所以,閱讀正文前請先注意以下事項:
1.文中談到的一概不是本年聖誕檔電影(話時話今年有本格的聖誕片嗎?《風暴》不是吧……),而是舊戲;
2.逐套講,唔係唔得,但實在太沉悶嘞——沉悶,跟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實在太唔夾嘞。為求令成篇文更具佳節氣氛和感覺不孤單,我嘗試把自己的精神分裂成兩pat,採用自問自答方式寫成;
3.基於每人內心深處對聖誕都可能感受迥異感覺,以下出現的聖誕片,不一定套套都令你在過程中跳起Yeah;
4.古往今來的聖誕片,數目唔太多,過百套吧。本文只能講(我睇過以及睇完後咁多年都記得的)一小部分;
5.最後,如果你已為聖誕安排好一連串火辣香艷兼而有之的精彩節目,仲嘥時間嚟睇戲?去玩啦。


動作連場,因為聖誕
月:Merry Christmas!
巴:黐線,今日12號咋。
月:我無非想預先俾大家感受一點聖誕氣氛啫。
巴:超,要預先感受聖誕氣氛,去香港各大中小商場便可感受到嘔啦,11月初已經隊棵聖誕樹出來了。
月:咁細路見到開心嘛。聖誕某程度上就是屬於細路的節日,不少聖誕戲都以細路作為主角,像最經典的那齣——
巴:唔好俾我估死你肯定想講《Home Alone》。
月:1990年的Macaulay Culkin真的好得大人細路歡心嘛。
巴:Sorry囉佢稱得上乞我憎喎。
月:你的個人好惡不足以影響這部電影的空前成功。當過往聖誕戲裡的細路都只能是一個依附於大人的受保護動物時,《Home Alone》製造了一個「細路 vs 大人(X2)」的局面,這個細路不單只不需要被保護,仲好危險——他諗出來的大部分計謀,都足以令人非死即傷。
巴:看這部戲我不期然泛起一股悲傷。演其中一個壞蛋的是Joe Pesci。只要你睇過馬田史高西斯的戲,你會知道Joe Pesci演慣的是哪一類狠角色,但在《Home Alone》竟然是個俾Macaulay Culkin由頭玩到尾的,笨賊。
月:但我反而認為,這才是Joe Pesci作為一個演員的強橫地方:他既可以演殺人不貶眼的狠角,也可以做一個完美的,笨賊。不似某些演員,做來做去都是自己,例如我們的影帝——
巴:YoYoYo講番正題。《Home Alone》單純用一間屋來設置陷阱,誇張得來尚算合理,畢竟嗰間屋是細路主角的主場,但第二集玩到去紐約我實在接受不來,太離譜了。
月:離譜,都好過唔知為乜而拍的第三集。我直情忘記咗第三集個細路係乜水。而更離譜是之後仲有第四第五集。
巴:處理慣青少年題材的John Hughes所寫的劇本,有個核心命題:一個細路怎樣動用智慧面對成年人帶來的劫難,同時在過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但講到尾,就算細路點叻都好,依然需要父母需要家庭。我承認,Macaulay Culkin(條衰仔)的確演到這一份感覺。
月:容許我大膽講句:《Home Alone》根本就是一部小童版《Die Hard》!
巴:你即管大膽解釋吧。
月:兩部戲同樣是在聖誕前夕,家庭失序的時候,主角單人匹馬同壞人進行困獸鬥;目的,就是為了捍衛family value。
巴:問心,《Die Hard》好睇到爆烈。現在的荷里活動作片,已經絕少、甚或不會再有《Die Hard》那份細緻。
月:Yes,細緻。真正緊湊的動作戲份其實去到電影差唔多播咗一粒鐘才正式出現,而之前的,就一直在鋪,鋪排點解身為NYPD的John McClane要飛去洛杉磯搵老婆?點解對付壞人時又冇著鞋?而那個偶然發現事故的寂寞黑人巡警點解唔敢開槍?是否有甚麼精神創傷?所有鋪排,都在建立一個極端危險局面,而同時指涉著各人內心深處。
巴:所以到最後當John McClane同老婆排除萬難破鏡重圓情深擁吻時,我感受到那個平淡無奇的茄輪,得來不易。
月:到了《Die Hard 2》,不過是首集的擴充版,火爆是火爆,但已經欠缺了一點甚麼。


未巢皮的Meg Ryan,西雅圖天空下的男歡女愛
巴:男人戲就此作罷。我想講Meg Ryan。
月:哦,那個現年52歲巢晒皮的金髮婆娘。
巴:我.唔.准.你.咁.話.Meg!在我記憶裡,Meg Ryan是金髮甜心,forever and ever!
月:(For乜ever呀明明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我承認,Meg絕對是美國一個年代的愛情片女王。
巴:我很愛1993年的《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愛到一個程度,我只能夠容許自己咁多年來只睇過一次。我想永遠留住那一次的感受、情緒,無止境的翻炒,只會把那唯一的一次完美體驗變得不完美。你怎能相信這對本來天隔一方的男女,在最後一刻終於兜頭兜面見到嘞,就可以認定對方是一生最愛?
月:那種愛,完美得可怕。
巴:太完美,變得不真實。
月:不真實,所以夠浪漫。
巴:咁講吧,同樣有關聖誕同樣是Meg Ryan的愛情片,我更愛1989年的《90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Meg Ryan的Sally和Billy Crystal的Harry,緣份的確早在1977年就把他倆扯埋一齊,但沒有任何發展——又或者是,發展其實一直在暗地裡悄悄地進行,期間二人各有各的忙碌和愛情上的跌跌撞撞,而當看清塵世間殘酷的世故的人能夠走在一起,那一種愛,才具有說服力。說服力,來自時間。
月:的而且確你會如實看見時間怎樣在這一段關係的默默發展中,keep住流逝。
巴:那不斷在流逝的時間,又成為了Sally和Harry日後感情的堅穩基石。
月:這樣的感情才能細水長流。
巴:而因為他們關係上的兩次突變同樣發生在聖誕舞會之後,所以……我一直……都好想……參與一次Christmas Party,遇上我生命中的Sally——呀不,是Meg Ryan。
月:如果給你遇上的不是當年風華正茂的Meg Ryan,而是現年52歲巢晒皮的Meg Ryan呢?
巴:……


My盛Lady在Xmas遇True Love
月:不像中秋只會令人諗起月餅沙田柚,農曆年總是叫人記住剝瓜子逗利是,聖誕,才會令浮世男女思念愛情。
巴:於是很多愛情片都借聖誕過橋,或作為故事裡的一個重要時刻。
月:而又例牌以單身女性作為主角。
巴:像《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下著雪的冬天:第一個冬天,單身的BJ在日記寫下來年目標,而之後的冬天,單身的她遇上了真愛。
月:某程度上這也給予了睇緊戲的單身女仔一份暖暖的希望。
巴:希望在人間吖嘛。
月:鏡頭下Renee Zewellweger絕對不靚,但正因佢唔靚,某啲角度甚至稱得上醜,才能提供觀眾一種感同身受。
巴:這又令我諗起Sandra Bullock那部年代更久遠的《暗戀你、暗戀妳》(While You Were Sleeping)。電影的起圍正好是聖誕節,平凡的女生Sandra Bullock,意外地救了自己終日暗戀的型男——sorry嗰位男演員我其實完全唔覺得型呀……經過一連串錯摸,她才發現真正愛的原來是型男個細佬。講真,故事的場景極度平凡日常,而Sandra Bullock本人亦唔算靚,但反而催生了一種親和力,而親和力又為那個愛情故事提供了一份合理性。
月:這部戲即使以聖誕作故事背景,但我記得睇嗰陣,我係著短袖衫的。
巴:電影上映的1995年,Sandra Bullock還未算是荷里活一線女星,要把這部低成本愛情片放在寶貴的聖誕檔,片商淆底,所以在美國本土是安排在九唔搭八的4月上映。
月:《BJ單身日記》的上映時間也不是聖誕啊。
巴:兩部不打正旗號的聖誕愛情片,起著同一個作用:把女主角捧上了一線。
月:但事隔多年,Sandra已經攞咗奧斯卡影后,同年更做埋金草莓影后,近年又keep住拍到話題作;反觀Renee,幾年冇拍戲了。
巴:嘩你望下Renee個樣,膠到……
月:但相傳《BJ單身日記》會拍第三集喎。原班人馬上陣。
巴:Well,我完全不寄厚望囉。


真的(誤以為)戀愛了……
月:我本人認為近年最本格的聖誕愛情片,絕對是《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
巴:哦。
月:十幾個倫敦浮世男女交織而成的十段關係,在兩粒鐘多少少內,井然交代,是勁的,講真。
巴:係。
月:而且當中所書寫的愛情夠甜蜜,聖誕佳節的人就是需要這一種甜蜜,而甜蜜得來又不會像荷里活同類貨色般淺薄,最記得那一pair為電影sex scene做替身的男女,鏡頭前可以裸命搏,鏡頭後卻把情感收收埋埋。
巴:我諗我實在太憎Hugh Grant了。每次望見佢我都自動諗起佢當年召妓被拉一事,而偏偏在《真的戀愛了》他做的的是一個情深的首相……但我認,我成日翻炒《真的戀愛了》。
月:我最記得的另一場戲,Rowan Atkinson表演包禮物。
巴:妖我咪就係因為呢一場而成日翻炒囉。每一次翻炒,我都好鄙視自己。
月:講完最本格聖誕愛情片,輪到最異色聖誕愛情片——《P2》。
巴:嘩完全冇人識囉。
月:如果之前出現的聖誕愛情片都在歌頌甜蜜的真愛,《P2》裡則在描述當真愛越過臨界點的畸型後遺。
巴:邊鬼個做的?
月:女的是Rachel Nichols,男的是Wes Bentley。Rachael,有做《義勇群英》第一集的靚女;Wes,《美麗有罪》裡那個熱愛拍攝飛行膠袋美態的男生。一個尋常平安夜,曼克頓女強人Rachel開完OT,趕住去Christmas Party,點知慘被飾演大廈實Q的Wes禁錮——原來這個癡心實Q睇中Rachel好耐,甚至經常透過閉路電視遙距監控Rachel的美麗,期間更順手發現Rachel上司心懷不軌,於是鎖埋嗰個鹹濕上司,準備在心儀對象面前替天行道,一廂情願以為這就是純愛表現,女方會覺得佢巧威威……
巴:And then?
月:咪就係一場喵捉鼠大廈困獸鬥。最後愈玩愈誇張,多個樓層出現嚴重水浸,可憐的Rachel,成身濕透迎戰。
巴:咦正喎!
月:要注意,這部戲的幕後搞手是Alexandre Aja,New French Extremity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到美國發展後最出名作品就是那部少少色情而且多多暴力的3D食人魚。


唉,每逢佳節倍孤單。
巴:我諗,點都要講一部動畫。
月:如果只講一部最能代表聖誕的動畫,《Snowman》。
巴:Exactly。當大部分聖誕動畫都是拍來俾小朋友享用時,《Snowman》勁在任何年齡人士觀看,都會看出截然不同的感受。
月:這個故事,好殘忍,就好似新正頭叫你入去殯儀館。細路看,看到最後,唔開心是必然的;大人看,看到最後,看到的不純粹是唔開心,而更接近於一種無法言傳的傷感;這種傷感,來自隨著成長而必然流逝的赤子之心和童真,也來自人作為獨立個體所必然存在的孤單。
巴:但唔知點解地,每年平安夜,我都會翻炒一次《Snowman》。廿年來都係咁,情況近乎撞邪。由最初一聽到那首主題音樂便怒喊,到後來眼濕濕但忍得住,再到現在,欲哭無淚 & 欲語還休。塵世間或者只有一個字交代到那種情緒:唉。
月:唉,因為長大了,有一點年歲了。
巴:我不過是想藉著《Snowman》,找回那一點點已經不存在的赤子之心,但每一年都係,唉。
月:不要再唉了唉衰晒。送你一份聖誕禮物吧。
巴:我想要全城最hot吉祥物「路姆西」陪我過冬。
月:Sorry,「路姆西」售罄了。
巴:唉。
(原文刊登於《am730》)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讀書是,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


























今天且讓我表現得正經一點,談一談「讀書」這回事。突然咁有興致扮正經,是因為一本書。

職業無分貴賤,知識也一様
這本《獨學術》,幾星期前某個深夜已經被我KO了。
我大概用了兩粒半鐘睇完。睇咁快,是因為當晚實在有點眼瞓,又不想等到第二日才把未睇部分睇埋,惟有不斷加速。通常能夠叫我咁快睇完的書,都是些娛樂性或追看性極高的讀物,而不是這麼一本教人怎樣去「讀書」的書——過去甚至從來都不會去睇這一類教人點點點的書,那些甚麼心靈西湯、誰撻咗我的乳酪、窮爹爹富爹爹,更加敬而遠之。
睇《獨學術》,同個人心態有關。活到這一把年紀,唔算好老但又絕對不後生;讀咗一定年月的書,累積了一堆(好似有用但又唔見好用得著的)知識,竟然開始感到:自己好多嘢都唔識。像睇推理,持續地睇咗十年嘞,點解仲有咁多勁嘢未睇?好似睇血殺片,以前都睇咗好多啦,點知——唉……
你或者認為上述的都.不.是.正.規.的.知.識——我反對。
不是在lecture hall或課室拎住本教科書來教的,才是知識。
咁講吧。不同年代血殺片的共同呈現,就是慘不忍睹的血肉模糊。但當穿透了那一層層模糊的血肉,是甚麼原因引致片裡的鹹濕仔鹹濕妹必死?貞潔的又必然不死?這會否因為觀眾以後生仔女為主,宅心仁厚的創作人才嘗試(這麼偏門地)教化佢哋?而第一部充份貫注這種(偽)教育意識的血殺片又係邊齣?對於以上種種的歷史考察,就是一門知識的產生。
當然,香港冇一個僱主見工時會去考你以上問題。

睇艱深的書,就像溝最難溝的女
《獨學術》作者,是白取春彥。最「顯赫」的著作便是那部足以令尼采癲多次的《超譯尼采》。
白取春彥提取了尼采著作中的片言隻語進行超譯——根本就不是譯,而是硬把自己想講的,屈係尼采所講。於是《超譯尼采》所呈現的尼采,好有活力好friendly,friendly到好似成日叫你加油咁。
至於這本《獨學術》,我唔敢話全本啱晒,但又的確有閱讀價值。獨學,在白取春彥觀念裡不是匿埋自閉地學習,而是不師從(死守)某個特定的老師(著作、學說)——應該搵多幾個老師(白取春彥強調搵的老師睇的書必需是最勁的,這一點我有保留)。
獨學要做的,是study而不是齋learn,只有study才可以令你發展出個人創見。
對於study白取春彥還提出了一些細則,有啲OK有啲OK好笑。
1.對於知識,不要單看表面,應該去挖掘知識產生的起源。追本溯源,才能令你看清知識的全面。以我為例,我咪學緊打鼓,有堂無端端問阿sir,是誰發明那一段好多歌都會採用的rhythm,一問,才知道當代流行音樂的形成,同黑奴被帶到美洲這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資訊不等同知識。現在連搭巴士搭地鐵都會(被迫)睇到資訊,但睇完,其實等於冇睇——你只是「知道」一樣嘢,而不是「明白」一樣嘢。像你知道路姆西好hit,但路姆西在某層面象徵了甚麼?
點解會產生這麼一個象徵?
3.閱讀場所不重要。你不需要為自己先豪裝一間美侖美奐採光完美的書房,任何地方,甚至廁所,也可以是讀書場所。實不相瞞,我擁有長時間大住便睇書的良好習慣。在釋放了體內某些勞什子的同時,頭腦往往也是最澄明的moment。當然,肚疴或急到瀨時另計。
4.不要怕或避睇艱深的書。買了一本深嘢,不要懶神聖咁供奉喺書櫃,大可先丟埋一邊,令這本書原先俾你的神聖感減淡,然後懶不屑地,揭佢幾頁,睇吓個尾,慢慢就會覺得本嘢其實唔太深啫。他用了一個比喻去說明,就像越級挑戰溝一個高竇女,不要先被佢個勢拋窒——或許現實中的我總是被高竇女拋窒,這方法對我不管用,我依然挑戰不了艱深的書。
5.與其睇人家二手闡述,不如直接睇原著——所以根本不用嘥時間睇《超譯尼采》,直接睇尼采吧。對付這本《獨學術》態度也一樣,睇完,只代表睇咗一堆讀書的方法論。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好似阿叻咁叻,大可skip本文。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四):做香港人從來都唔容易,仲好辛苦。

















「做人,從來都唔容易。」
黃子華在棟篤笑咁講。我好記得呢句話但就硬係記唔起佢喺邊一個棟篤笑講(不是《兒童不宜》就是《越大鑊越快樂》)。

無論老友同事或上司,都知我是黃子華粉絲

基於種種外圍和內圍因素,我仲未睇過半集《My盛Lady》,反而分別翻炒了一次《一蚊雞保鑣》和《沙甸魚殺人事件》。對比截至2013年12月5日為止已經被我睇咗46次的《一蚊雞》,《沙甸魚》我只睇過兩次咁大把。
因為實在太down了。那年第一次睇,尚算青春,未算好體會到那份情緒,但已經OK down;很多年後,已經成為別人眼裡的中年阿叔了,對平凡人的所謂人生也總算有一點所謂體會了,再睇——Shit,down足好幾日。
好彩平生最耍家的就是對人歡笑背人down,所以完全冇人察覺到那幾天的我其實走在情緒下陷邊緣。
但也不排除:根本從來就冇人care。沙甸魚修為可能更高。是有人care佢,但沙甸魚根本不care有冇人care佢。
最能給予沙甸魚安全感的生活場所,是一個租回來的唐樓單位。在裡頭,沒有任何稱得上懶有品味的裝修擺設,只是擺滿了貨架,貨架上塞滿從超級市場買回來的壞貨,積穀防飢。這地方,純屬沙甸魚私人享有,連拍了N年拖的女朋友都(因為得不到批准而)冇嚟過。
把自己安然地困在單位內的沙甸魚,就像卡夫卡《地洞》裡那隻鼴鼠,又或《地下室手記》的那一個「我」——嗱嗱嗱我絕對不會干涉你們,但唔該你哋同時也不要干涉我。這就是他追求的完美生活。
但香港,可不是卡夫卡的寓言世界或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俄國地下室,你話想點就點,而且人,是要搵食的。
既然要搵食,就不得不同外界接觸——咁就大鑊了。

不確定的未來不設保險
這部戲你可以話好簡單亦可以話好似好複雜。我不懂得好簡單地處埋好似好複雜的事,惟有試用問答形式梳理。

Q:沙甸魚做盛行?
A:一個超市小職員,分行經理說要升佢職,佢唔想升,仲反建議不如升資歷比佢耐的珠姐,但分行經理堅拒。然後,沙甸魚偷聽到珠姐講佢是非,但幾日後又同佢慶祝生日。沙甸魚完全不能明白,一個明明之前才講完自己是非的人,點解會祝自己生日快樂。

Q:沙甸魚竟然有拖拍?
A:冇得解,比佢搵得多的女友仲俾埋首期,打算同佢結婚。睇樓期間,二人在那個新單位內情到濃時啜啜啜啜啜然後沙甸魚突然嗌停,用更澎湃的理性壓制澎湃的感性,因為冇帶杜蕾斯囉。當連處理女友這麼一個外在生命體已經需要動用咁大能量時,再面對一個突如其來的B?實在超出佢本人能力範圍。

Q:片名點解會叫「殺人事件」?
A:因為真係有人死咗。沙甸魚的包租婆。案發地點正是給多沙甸魚無比安全感的唐樓單位,但人不是沙甸魚殺的,麻煩在他不懂得怎樣跟外界解釋人不是他殺的。跟據沙甸魚對「證據」二字的理解,外界只會單憑表面證據然後一口咬定佢(應該)係殺人兇手。

Q:溫碧霞的角色是?
A:包租婆個女。她有一個成日做八卦雜誌封面人物的公子男友。她一直以為自己抓緊了命運和幸福,但原來公子男友覺得跟她(「合體」後)性格不合,用完即棄。

Q:咁廖啟智的角色呢?
A:差人。一個有幸被選為紙板警察作為推廣大使的差人。劇情安排他由頭到尾都在撚化沙甸魚,卒之撚化到沙甸魚作出終極反撲。還有一點,佢有高買習慣。

Q:這麼樣的故事可以點樣收科?
A:沙甸魚依然是沙甸魚而不是《的士司機》的Travis,爆了一句「做人好辛苦呀呀呀!」後,他準備跳樓,但冇死到,因為——不劇透了。最後,在溫碧霞帶領下,他把多年來為不確定的未來而儲備的罐頭,掟晒出街。這些在過去似乎為他生活提供保險的過期罐頭,他不再需要了。

這是1994年的一部戲。20年前沙甸魚話做人好辛苦,今天做人應該是超辛苦——即使由始至終都不是要做聖人偉人又或梁振英所講的甚麼人材,而不過是,普通人。因為塵世間根本冇一樣嘢可以永遠妥善保障普通人的未來,包括那些在YouTube牙斬斬話很想聽到你的意見(但這部影片的評論功能已停用)的高官們。

----------------
讀者更正番我,「做人,從來都唔容易。」應來自《冇炭用》,Thx!

ROBOCAT 302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對於Paul Walker的死,我想問……























知道Paul Walker意外身亡後我即時產生兩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狂野時速7》點埋尾?



我絕對是《狂野時速》粉絲
真的睇出感情來。
第五集,經典。最後Paul Walker夥拍Vin Diesel劫保險庫的高潮戲,蛻變自《Bad Boys II》一場飛車戲,而當Michael Bay只能拍出大肆破壞的無比快感,《狂野時速》更進一步提供了在極速中交織而成的俠盜情義。
第六集,明顯差咗,但由Paul Walker + Vin Diesel領導的那個俠盜集團,已經超越了純粹食大茶飯的搵食層次,而更接近一個存在著感情的family。所以當睇住戲裡其中一位美艷「家庭成員」壯烈犧牲時,(經常錯誤動用)感性的我,差啲喊出嚟。
但做人要誠實,尤其面對一個已死的人。
《狂野時速》系列最初吸引我去睇的,是第二集——因為女主角是Eva Mendes。

Paul...I'm so sorry...
講堅,我看過大部分Paul Walker有份演的戲;但講堅,冇一次是為了齋捧Paul場而去睇的。
像他未紅時拍落的《Joy Ride》,之所以睇,完全基於題材——公路電影格局 + 巧遇變態殺手——Well,只要一有呢兩樣嘢撈埋一齊我是肯定不能免疫的。
《Joy Ride》題材極度陳舊,但J.J.Abrams有份寫的劇本,擺明是向史提芬史匹堡那部經典電視電影《Duel》致敬——一個愛回家的有婦之夫,唔覺意在公路上激嬲咗一個貨車司機,惹來殺身之禍——而重點是,由頭到尾史匹堡都沒有安排貨車司機露面。同樣地,《Joy Ride》裡的Paul一時貪玩,激嬲一個貨車司機,誓要攞佢命。J.J.Abrams筆下的這位貨車司機,好似賭神咁,好神秘。
另一部Paul主演的《Into the Blue》,香港冇上畫,我是睇美版DVD的。對於這部戲我絕對稱得上是引頸以待,因為女主角是Jessica Alba,再因為她的主要戲服就是一件火辣藍色bikini。
所以呢,至今我都未睇過令Paul進一步入屋的迪士尼電影《Eight Below》——戲中他的主要拍檔是八隻雪橇犬。Paul,唔好怪我。

第二個疑問
Paul的演技算不算是演技?我唔識睇,但的確同一個曾幾何時經常結伴睇戲的朋友咁講:Paul Walker呢啲咪「方塊演技」囉。
世上自然沒有「方塊演技」這回事,純粹我本人無聊創作。而第一位(有幸)被我用「方塊演技」來形容的荷里活巨星,是阿諾舒華辛力嘉。但有時就係咁奇怪。阿諾擺明唔識做戲啦,我又幾鍾意欣賞他那猶如方塊的演技,每一下情緒轉移,就像經由臉部皮膚方塊生硬地移動而組合出來。
但當阿諾還會勉力地擠出一點所謂喜怒哀樂出嚟俾你睇時,Paul仲勁,不論喜怒還是哀樂都是那一副表情。他面上的方塊基本上唔會郁。但我不介意,反正從不認為只有TBB小生那種七情上面才是演技。
因為Paul的意外身亡,我刻意去找他的生平看。原來他成立了一個REACH OUT Worldwide的組識,並曾在2010年到發生地震的智利和海地協助救災。他體驗到一點,災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實際救援,而不是一句半句的表示沉痛哀悼。
同樣是2010年,他參與拍攝國家地理頻道節目《Expedition Great White》,在11天裡探索墨西哥海岸的大白鯊——Paul的自小志願原來不是演員(或巨星),而是一名海洋生物學者,了解另一種生命奧秘。
Paul Walker的死令我產生的第二個疑問是:點解無端白事死的往往是尊重生命的人,而不是那些keep住剝削、禍害其他生命的人形生物?有冇人可以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