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三十):走了七遍陰陽路,夠皮了


















合共拍了19集的《陰陽路》,我只睇咗最初7集。而我相信,餘生再沒有能力挑戰埋那餘下的12集了。

全院近乎滿座
《陰陽路》第一集我是在執咗九世的沙田希爾頓戲院睇的。
當時啱啱畢業,搵緊工,陪同三個啱啱考完試的補習學生去睇——說是「陪同」,因為當年還很作狀的我,原本想帶佢哋去欣賞一些擺明作狀的戲,但其中一個學生話同學向她盛讚《陰陽路》,咁,咪陰陽路囉。
1997年,香港電影市道衰到不堪的年代。戲開少咗,開到的,都是小本製作。
《陰陽路》找來一大班當年僅屬二線尾三線頭的演員,拍了一部結合幾個小故事的鬼片。問心,不是甚麼經典,三個故事也因導演不同,成績有著極明顯差別,當中最好的是發生在鬧鬼戲院的《陀地位》,叫得出名的演員就只有志雄哥和伍詠薇兩個,但至少叫做真的嚇到你——坐我身邊的補習學生自然嚇到全程喪嗌,更離奇是環顧接近全滿的戲院內(即使希爾頓戲院的迷你程度遠近馳名,但在那年頭要坐滿一間院也是極具難度的;而故事裡戲院坐滿鬼觀眾的描寫,也似是對慘淡市道的自嘲),大部分觀眾都俾足反應。
好的戲,就是能夠令人俾番對應的反應。

只能頂到第七集
第一集離奇賣座(其實也不過是600萬票房……),自然要拍落去啦,於是由1997年5月至2000年1月,先後有七集《陰陽路》面世,每半年一集。但製作時間短,不代表質素一定低。
1.第一集打後的幾集《陰陽路》,同樣以幾組人物來發展同一個故事,除了主角古天樂,其餘配角(穩膽是黎耀祥、雷宇揚、志雄等),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條「生命線」——除了出來負責搞笑,還獲編劇安排一part算得上是完整的故事。我很喜歡這種做法。
2.《陰陽路》擺明是鬼片,但在冇鬼出現的大部分時間裡,則會用笑料去填飽佢,而且是真的笑得出那種——這要歸功於黎耀祥和雷宇揚。成為視帝前的黎耀祥,我一向鍾意睇。至於雷宇揚,更是我極喜愛的演員,搞笑很OK做正經戲更掂,如果你是從《低俗喜劇》才識佢,你所認知的那一個雷宇揚只是真正雷宇揚的3%。他唯一一次擔任第一男主角的那齣《情陷百樂門》,誠意推薦。
3.有庶民味本土味。《陰陽路》每集故事取材,不是香港都市傳說,就是以某一特定行業入手,像第一集玩抄墓碑和猛鬼戲院,第三集《升棺發財》聚焦殯儀從業員,第五集《一見發財》以夜更的士司機作為核心開展故事。當「本土」兩隻字在近年被推上去一個神聖崇高境地、只供人膜拜時,《陰陽路》的本土味,毫不張揚,但很市井親切。
4.作為系列第六集的《凶周刊》,已經有著明顯改變,但我認為頗失敗。
a.這其實是一齣很嚴肅的鬼片,有嘢要講有嘢要鞭撻——明插傳媒操守和狗仔隊文化(暗插富商玩弄女星女模的賤格),但不算深刻,最深刻是雜誌老總黎耀祥所說的一番話:「我哋搞雜誌嘅,新聞第一,生命第二。我哋去搵問題,唔係去搵答案,啲讀者鍾意做八婆,我哋就要去做狗公。」
b.既然很嚴肅,所以完全不含搞笑成份。
c.故事其實毫不懸疑,卻以個半鐘去交代,實在多到突,以致不少時間都在撚那些沒甚麼意義的鏡頭、加根本嚇不到人的驚嚇位。唔算幾悶,而係真的好悶。
d.真正的主角只有古天樂,其他角色只是在一旁行出行入。於是,就連第二多戲的雷宇揚都無戲可演,嘥晒。
5.低處未算低。第七集《撞到正》才是真正的趕客交匯點。故事OK渣,拍攝極度粗糙,令你充分感受到拍攝期間一眾人等的冇心機(但在這麼冇心機情況下都總算拍完一部算是完整的戲,又似乎是另一種有心機的展現……)。唯一例外,是黎耀祥。他演的那個鹹濕MV導演,是令我捱完成齣戲的主因。
6.其後的《陰陽路》改為DV拍攝,我一齣都冇睇過。R.I.P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