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讀書是,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


























今天且讓我表現得正經一點,談一談「讀書」這回事。突然咁有興致扮正經,是因為一本書。

職業無分貴賤,知識也一様
這本《獨學術》,幾星期前某個深夜已經被我KO了。
我大概用了兩粒半鐘睇完。睇咁快,是因為當晚實在有點眼瞓,又不想等到第二日才把未睇部分睇埋,惟有不斷加速。通常能夠叫我咁快睇完的書,都是些娛樂性或追看性極高的讀物,而不是這麼一本教人怎樣去「讀書」的書——過去甚至從來都不會去睇這一類教人點點點的書,那些甚麼心靈西湯、誰撻咗我的乳酪、窮爹爹富爹爹,更加敬而遠之。
睇《獨學術》,同個人心態有關。活到這一把年紀,唔算好老但又絕對不後生;讀咗一定年月的書,累積了一堆(好似有用但又唔見好用得著的)知識,竟然開始感到:自己好多嘢都唔識。像睇推理,持續地睇咗十年嘞,點解仲有咁多勁嘢未睇?好似睇血殺片,以前都睇咗好多啦,點知——唉……
你或者認為上述的都.不.是.正.規.的.知.識——我反對。
不是在lecture hall或課室拎住本教科書來教的,才是知識。
咁講吧。不同年代血殺片的共同呈現,就是慘不忍睹的血肉模糊。但當穿透了那一層層模糊的血肉,是甚麼原因引致片裡的鹹濕仔鹹濕妹必死?貞潔的又必然不死?這會否因為觀眾以後生仔女為主,宅心仁厚的創作人才嘗試(這麼偏門地)教化佢哋?而第一部充份貫注這種(偽)教育意識的血殺片又係邊齣?對於以上種種的歷史考察,就是一門知識的產生。
當然,香港冇一個僱主見工時會去考你以上問題。

睇艱深的書,就像溝最難溝的女
《獨學術》作者,是白取春彥。最「顯赫」的著作便是那部足以令尼采癲多次的《超譯尼采》。
白取春彥提取了尼采著作中的片言隻語進行超譯——根本就不是譯,而是硬把自己想講的,屈係尼采所講。於是《超譯尼采》所呈現的尼采,好有活力好friendly,friendly到好似成日叫你加油咁。
至於這本《獨學術》,我唔敢話全本啱晒,但又的確有閱讀價值。獨學,在白取春彥觀念裡不是匿埋自閉地學習,而是不師從(死守)某個特定的老師(著作、學說)——應該搵多幾個老師(白取春彥強調搵的老師睇的書必需是最勁的,這一點我有保留)。
獨學要做的,是study而不是齋learn,只有study才可以令你發展出個人創見。
對於study白取春彥還提出了一些細則,有啲OK有啲OK好笑。
1.對於知識,不要單看表面,應該去挖掘知識產生的起源。追本溯源,才能令你看清知識的全面。以我為例,我咪學緊打鼓,有堂無端端問阿sir,是誰發明那一段好多歌都會採用的rhythm,一問,才知道當代流行音樂的形成,同黑奴被帶到美洲這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資訊不等同知識。現在連搭巴士搭地鐵都會(被迫)睇到資訊,但睇完,其實等於冇睇——你只是「知道」一樣嘢,而不是「明白」一樣嘢。像你知道路姆西好hit,但路姆西在某層面象徵了甚麼?
點解會產生這麼一個象徵?
3.閱讀場所不重要。你不需要為自己先豪裝一間美侖美奐採光完美的書房,任何地方,甚至廁所,也可以是讀書場所。實不相瞞,我擁有長時間大住便睇書的良好習慣。在釋放了體內某些勞什子的同時,頭腦往往也是最澄明的moment。當然,肚疴或急到瀨時另計。
4.不要怕或避睇艱深的書。買了一本深嘢,不要懶神聖咁供奉喺書櫃,大可先丟埋一邊,令這本書原先俾你的神聖感減淡,然後懶不屑地,揭佢幾頁,睇吓個尾,慢慢就會覺得本嘢其實唔太深啫。他用了一個比喻去說明,就像越級挑戰溝一個高竇女,不要先被佢個勢拋窒——或許現實中的我總是被高竇女拋窒,這方法對我不管用,我依然挑戰不了艱深的書。
5.與其睇人家二手闡述,不如直接睇原著——所以根本不用嘥時間睇《超譯尼采》,直接睇尼采吧。對付這本《獨學術》態度也一樣,睇完,只代表睇咗一堆讀書的方法論。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好似阿叻咁叻,大可skip本文。


2 則留言:

  1. 講得很好。也來回應幾句。

    1.「真善美」嗰個「真」,係real,所有reality背後都有個reason。窮本溯源,係追求知識之不二法門,真係珍珠都冇咁真。
    2. 知道好多嘢,思維也可以一舊舊,關鍵在於通不通。基本上,世上所有知識都是可以貫通的。不通,不是知識不通,是人不能通也。
    3. 閱讀場所不重要,即是形式主義不重要。其實工作亦然。我以前有個有料老細,佢話:「我擔張凳仔坐響屎坑門口都做到嘢!」我信佢真係得。
    4&5.有時直接讀艱深的大書,真係會因為入唔到而放棄架!而一本深入淺出的有料導讀,就能起一個概念總陳述的作用,是有用的,問題是要找對盲公竹。至於《超譯尼采》這類嘢則不是導讀,好聽啲叫做借題發揮,其實係搵尼采過橋,寫自己的書。如果想靠佢作為進入尼采的gateway,就真係美麗嘅誤會咯。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大了才發覺,世間上的知識真的是互相貫通的,可惜現代社會和教育每每要求我們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而不是通材。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