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周開始,
月巴氏專欄將會改逢星期三《am730》刊登。
多謝。
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在中大歷史系那三年我主要搞的是思想史……
1.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有其責任的。
大學年代勁迷新儒家,拜讀過徐復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引言部分就說到,知識分子是需要具有「憂患意識」。
當年讀到呢一句,嗰種震撼,直情好似「標童」一樣,成個人由內到外,都好似俾一個新生命進佔咁款。
2.
大學那三年,我主要搞思想史(齋搞史太實在,齋搞思想又太唔實在,兩樣加埋,啱啱好)。
錢穆高徒余英時的著作看得最多。
講真,余生寫的思想史論文,的確幾好睇兼幾有娛樂性。
記得是1994年,中大歷史系為紀念錢穆,搞了一個講座,找來許倬雲(他的《西周史》也是猛料來的)和余英時主講,基於兩位都是國語人,而我當年的國語水準,是幾乎等同一個聾人,成個talk我都聽唔明——聽唔明,自然有時間心力去留意其他事:
1.當輪到許倬雲發言時,可能余生有心事或忽然間掛念恩師吧,竟然大部分時間在把玩枱上那隻玻璃杯和筆,在我這個尋常學生看來,簡直跟一個後生仔或細路仔時發吽豆時的情況無異。
2.當晚大會還請來錢穆四位公子來做嘉賓,聽聽兩位當代史學名家如何講其老豆的思想,但四位公子可能舟車勞頓吧(他們專誠由內地來的),竟然各以不同(難看的)睡姿瞓著,實行同老豆進行只有他們才明白的心靈交流……
以上畫面,自此嚴重地打擊我對「知識分子」四隻字所抱持的觀念。
3.
今時今日(好似)有好X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基本條件自然是讀過好多書好有知識,但純粹讀過好多書好有知識,不代表閣下就一定是知識分子。
(但,以學術專書而言,余英時的書的確好看。)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有其責任的。
大學年代勁迷新儒家,拜讀過徐復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引言部分就說到,知識分子是需要具有「憂患意識」。
當年讀到呢一句,嗰種震撼,直情好似「標童」一樣,成個人由內到外,都好似俾一個新生命進佔咁款。
2.
大學那三年,我主要搞思想史(齋搞史太實在,齋搞思想又太唔實在,兩樣加埋,啱啱好)。
錢穆高徒余英時的著作看得最多。
講真,余生寫的思想史論文,的確幾好睇兼幾有娛樂性。
記得是1994年,中大歷史系為紀念錢穆,搞了一個講座,找來許倬雲(他的《西周史》也是猛料來的)和余英時主講,基於兩位都是國語人,而我當年的國語水準,是幾乎等同一個聾人,成個talk我都聽唔明——聽唔明,自然有時間心力去留意其他事:
1.當輪到許倬雲發言時,可能余生有心事或忽然間掛念恩師吧,竟然大部分時間在把玩枱上那隻玻璃杯和筆,在我這個尋常學生看來,簡直跟一個後生仔或細路仔時發吽豆時的情況無異。
2.當晚大會還請來錢穆四位公子來做嘉賓,聽聽兩位當代史學名家如何講其老豆的思想,但四位公子可能舟車勞頓吧(他們專誠由內地來的),竟然各以不同(難看的)睡姿瞓著,實行同老豆進行只有他們才明白的心靈交流……
以上畫面,自此嚴重地打擊我對「知識分子」四隻字所抱持的觀念。
3.
今時今日(好似)有好X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基本條件自然是讀過好多書好有知識,但純粹讀過好多書好有知識,不代表閣下就一定是知識分子。
(但,以學術專書而言,余英時的書的確好看。)
一體兩面的Sandra Bullock
Sandra Bullock有新戲《Gravity》。
同事睇完都話好得。
我未睇但應該會睇,因唔知點解地一直鍾意睇佢做戲。
於是我又摷番一篇舊文,一篇寫於Sandra Bullock勇奪奧斯卡影后後的舊文(所以文中但凡出現涉及時間性的字眼請自行對換)。
----------------------
噢,真的是Sandra Bullock攞最佳女主角。
那個早上(其實已經是中午了),就算冒住遲返工的危險,都要「實時地」見證這位《Speed》女主角踏上奧斯卡頒獎台的一刻。
時隔多年,每當提及Sandra Bullock,還是近乎本能反應地把她叫作《Speed》女主角。對於我們來說,如果《Speed》當年沒有在港上映的話,大抵我們不會認識這個荷里活女星。
有些演員的知名度,是慢慢累積的,然後慢慢累積到一個稱得上紅的境地;但有些,則是因為突如其來的一部戲或一齣電視劇而爆紅起來。
Sandra Bullock應該屬於後一種吧。
第一次看到她的大銀幕演出,不是《Speed》,而是1993年上映的一齣名曰「越空狂龍」的動作電影——這個譯名其實很耐人找尋味的,因為在片裡根本沒有甚麼狂龍在越空,而唯一出現的龍,是史泰龍(後來才知道「越空」是時越時空的意思)。這一齣動作片,用了當年還算新奇的Virtual Reality,塑造了一個帶點「1984」味道的未來世界,人民生活受到監控,為求建構一個近乎患有潔辟的理想世界,男與女做愛是透過一部機器,為雙方的腦海製造感官上的假象,目的是避免過程中出現任何體液上的交流——OK,身為片中第一/唯一女主角的Sandra Bullock,跟史泰龍的第一場感情戲,便是雙雙戴上這部外形有點白癡的機(說穿了不過是副眼罩),齊齊進入那座虛擬的巫山……
這齣原片名叫《Demolition Man》的電影,是一齣可以被人類歷史遺忘的電影,偏偏我沒有遺忘,原因可能是當年我仲未識讀佢個名的Sandra Bullock。
所以,當我後來跟朋友在戲院看《Speed》,看到那個我仲未識讀佢個名的Sandra Bullock時,心底裡,隱隱然,是有份白癡的優越感的——當人人睇完《Speed》都話鍾意Sandra Bullock,我卻比他們更早鍾意她,感覺型少少。不過,事實證明令Sandra Bullock爆紅的是《Speed》而不是甚麼《越空狂龍》,真正原因是:《Speed》比《越空狂龍》好睇;但更真正的原因是:相比起史泰龍,Keanu Reeves跟Sandra Bullock更加匹配,而這兩個當年還未算好紅的演員(原來他們同樣是在1964年出生的),又能夠互相為對方add value,結果齊齊爆紅起來。
問題是,對比以上兩齣動作片,Sandra Bullock所付出、或最終呈現給我們看的演技,其實沒有甚麼不同,換言之幾乎是一樣的——於是,我明白到一個事實:一個演員的演技好壞,很多時是取決於他/她拍的那齣究竟是爛片還是好戲。演技這回事,是很難具象地、學術性地,或懶有嘢地去形容的。
至於Sandra Bullock,由於她不是那種樣子靚到不食人間煙火那一種,反而是好隔離屋好親切的,所以在《Speed》過後的大部分電影,Sandra Bullock演的主要都是這一類「好隔離屋好親切」的角色,於是,會看的還是會看,但就不再覺得她在演技上有甚麼進步了。
到了2000年的《選美俏臥底》(Miss Congeniality),情況好了一點點,因為她要演一個臥底,演一個明明好粗魯偏偏要去扮選美國小姐的FBI(這個設定其實相當離譜),而臥底這個類型角色,往往被認為演起來時需要多處理一個人格,多一點內心爭扎云云,我們覺得她終於拋開《Speed》那種鄰家女孩角色了,演技有進步了。
讓時間走得快一點,來到2010年。
Sandra Bullock歷史性地/戲劇性地/好荒謬地同時獲頒金草莓和奧斯卡的最爛/佳女主角。那麼,分隔開最爛與最佳的那條邊界是怎樣訂定的?
冇人答到。而我只知道,所謂最爛與最佳主角,是「一體兩面」的一回事——戲本身(被認為)爛自然乜都係爛,戲本身(被認為)好自然各方面都是好的。Sandra Bullock同時拿了這兩個位處極端的獎項,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演技駕馭上的證明。
我決定找一天,一次過睇晒最爛的《情迷靚肌佬》和最佳的《守護有心人》,在所謂最爛與最好之間游走一遍。
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四十五):當我們尋覓愛情,我們在尋覓甚麼?
又是開著TBB的深夜,竟然在播葉錦鴻導演的《花好月圓》,令我突然很想翻炒他的首作《飛一般愛情小說》。
提起葉錦鴻,還有多少人會記得他?
事實是他的導演生涯至今就只有五部作品(或許日後還有吧),由1997年至2004年,《飛一般愛情小說》、《半支煙》、《薰衣草》、《一碌蔗》、《花好月圓》。
每一部故事背景都不同,但當中總被攝入了相似命題:(逝去)味道、記憶、尋覓、異鄉、離島。
最愛是1999年的《半支煙》,甚至搞到日後每去唱K時都必點《愛後餘生》兩次(後來在旺角VCD舖驚見一套direct to video的「電影」,名字竟然是《半支雪茄》!主角是「最愛扣人50分」的馬德鐘);另一最愛是2002年《一碌蔗》,交代了一個逝去年代,離島少男少女(試圖闖入城市)的自我真誠追逐。
而首作《飛一般愛情小說》難度最高,難在是一部群戲:六個男女之間的三段感情線(另加三名男主角共同追緊的女神,以及兩名女角本身的感情轇輵)。但不要誤會(或預期)這會是TBB劇集中的你追我我又追佢但佢其實最鍾意你的戲碼。
六名男女之間,三段感情線
故事起圍:三名男主角許志安、林海峰、鍾漢良回到香港,限期內鬥快在茫茫人海搵到女神Karen。
遊戲規則:期間不准賣廣告或登尋人啟事,只能夠用毅力和腳骨力(和運氣),齋搵。
尋覓過程:他們仨各自遇上一個女子,各自發展了一段(類似)愛情。
許志安遇上的是女警舒淇,以前住在長洲的小學同學。這名女警,迷戀的卻是一個蠱惑仔(尹揚明飾演,正爆),她永遠忘不了跟他相遇的那一刻:1995年6月29日晚上11時36分49秒,但他跟她說,行蠱惑的最沒有時間觀念,所以,不要等他。
林海峰遇上的是中巴司機伍詠薇,他迷戀她身上的香水味。女司機最念茲在茲的,是她那個晚晚出去滾的老公。嚴格來說,這一pair的設計最有趣。
鍾漢良遇上的是無業無家的大嶼山少女李綺紅。對比另外兩pair,這一pair沒有在身份上作出太多設計,鍾漢良和李綺紅的角色也近乎用回自己形象:鍾是純情男生,李是帶點Cute但又癲癲得得的。
三段感情,平行發展,沒有交集。而最後只有一段修成正果。翻炒後,我找到自己喜愛這部電影的特別理由。
1.中巴:我是新界人絕少搭中巴,過去只有去石澳赤柱時才會搭(記憶中的中巴車廂是OK污糟的);《飛一般愛情小說》把林海峰和伍詠薇的巴士情緣拍得好看,那時候巴士還未有裝冷氣,你可以開大隻窗,讓風吹進車廂,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林海峰所被吸引的伍詠薇身上的香水味。上網找資料,發現不少巴士迷也極愛電影對中巴的描寫。
2.喜歡你:電影選用的配樂多而雜,有廣東歌有森巴音樂(事實是巴西真的成為了日後《半支煙》的場景),最攞命的必然是Beyond《喜歡你》。這是舒淇和尹揚明的主題曲,也連結上戲裡各人:各自心裡其實都有一個真正喜歡的「你」。
3.香港的夜:葉錦鴻拍得很美,不是整色整水的美,而是恰如其份的美,熱鬧有時寧靜有時哀愁有時,呼應著三段感情。
OK,咁最後究竟搵唔搵到Karen?是搵到的,但——不劇透了。只能說,在成部戲只出現過三場兼零對白的Karen,只是一個MacGuffin。我會諗,Karen本人其實由頭到尾知不知道塵世間曾經有三個男子追逐過她?(飾演Karen的演員是那年頭的一名純情model,但我忘記了她的名字。)
舒淇這樣說:「搵人嗰陣,仲開心過搵到——我諗呢個就係做人嘅希望。」
愛情的最美,或許就是在那患得患失之間。
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給Kurt Cobain的信(二)
點解會係「二」?因為2011年9月寫過一封。那年是《Nevermind》推出20周年。
而此時此刻,則是被視為他遺作的《In Utero》20周年。
1.
親愛的Kurt,先旨聲明,我是愛《In Utero》多於《Nevermind》的——即使當日是《Nevermind》令我迷上你。
但這封信並不是用來述說我愛《In Utero》的1萬個原因,畢竟過去20年間大概已出現了10萬篇評論交代清楚。
想說的是,9月25日凌晨,開完夜返歸時我把《In Utero》由頭到尾又聽了一次,最後的《All Apologies》甚至連續聽了四遍,聽到某一刻差啲想哭出來時才迫自己stop。
我在想:是甚麼令我有哭出來的衝動?而最離奇是這一種衝動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2.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香港歌壇(或樂壇,whatever啦)。
過去已有不少人指出香港樂 / 歌壇病入膏盲,而早排更有「專欄作家」清楚指明香港歌壇之死,是因為歌詞死了。
一首歌怎樣才算好?「專欄作家」的立場是:旋律要夠吸引人,歌詞則要感動人。所以世上冇一首經典歌曲是齋旋律好聽而歌詞唔知講乜的。
根據此定律,我當日是不.應.該愛上你的任何一首歌,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你在唱乜,你的歌詞在寫乜。
而我居然在這種不明不白的情況下依然(盲目)愛上你的歌,除咗撞邪,實在沒有另一個合理解釋。
OK我知,這純粹是我英語聽力渣的問題,跟你寫的歌詞是沒有任何關連的——你的歌詞(suppose)是言之有物的,問題只是我聽不到而已。
所以,暫且讓我倆返番去討論「專欄作家」的見解。令他產生這種感慨的是一個免費電視台(Kurt,香港冇錯係有兩個免費電視台,但一般人都當另一個唔存在的)搞的甚麼籌款晚會,晚會請來一班新歌手唱歌助興好讓各界善長人翁在視聽之娛下慷慨解囊,但偏偏就是當晚歌手們唱的歌,令「專欄作家」驚覺現在廣東歌歌詞都是不知所云,只不過是一堆字詞的夾硬湊合,難為歌手還可以唱到七情上面(照咁講,更難為了那班捐錢的善長人翁)。
講到尾,香港流行歌壇風光一時,現在那班撈歌壇的人卻好似唔識字。
3.
現在的相反——過去。
很多還在香港歌壇謀生的人其實都好醒,清楚知道過去香港流行歌壇是多麼的風光巴閉。所以,他們喜愛復刻。
復刻需要名義,名義要冠冕堂皇(才不致被指食老本)。有些用發燒碟包裝,用些用發燒碟 + 重新編曲包裝,有些更進一步,加埋重新演繹。像以完美靚聲出名的「男歌手」,「新作」便是「重新」演繹多首「以前」改編自安全地帶的8、90年代廣東「舊歌」,而為隆重其事,更加細心鑽研原唱者玉置浩二的唱腔唱法。
即係咁:以前有堆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人哋的二手廣東歌好受歡迎,好多年後你摷番出嚟唱,變成三手啦,但你又醒在嘗試模仿原裝一手唱腔——以一手唱腔把二手歌曲進行三手演繹——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但既然咁勁,何不直接唱番日文原裝?
如果我們歌壇真的就死,死因只會是:謀生的大多數根本晨早接受了死期的來臨,而只想在入土為安前,死挖爛挖過去遺下的剩餘價值(搵多筆)。
現在的歌詞在某些人眼中或許不知所云(咁有啲又真的不知所云),但有不少人其實在跟這個時代接軌推陳出新。以現在的語言去描述現在。
4.
Kurt,我喜歡《In Utero》是因為你當日處心積慮要造一張「反《Nevermind》」的專輯。
《Nevermind》出乎意料太受歡迎了,那種過盛的流行味,令你懷疑自己已經步離了當初堅守的搖滾價值;你拒絕復刻,決意回到原點。事實是你做到了。
我曾經長時間把《In Utero》單純看待為你的遺作,嘗試從字裡行間挖掘你日後自殺的理據——但你的昔日戰友Dave Grohl說不應該這樣看,這樣只會看不清你想透過《In Utero》所達成的。
《In Utero》不是你為自己預早寫下的輓歌,而是一次自我生命的先否定後重組,繼續追尋。
用生命去寫歌用歌去述說生命。我想我終於明白聽《All Apologies》聽到差點想哭的原因了。
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