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娜姐式抗爭
Madonna,我們尊稱她做娜姐。
沒有MV世代的推波助瀾,娜姐可能始終也會紅,但肯定冇紅得咁快。娜姐是一個需要我們用眼去睇的歌手。在八十年代,MV既是歌手宣傳途徑,更是訂立形象的最快捷方法。一些懶有型的人會說,性感是訴諸感覺,但更多時其實源自一種視覺刺激,娜姐的性感,就是透過MV傳遞至我們視網膜的——當事人從不錫身之餘,在衣著上也極度疏爽,很快很快,娜姐便成為了那年代國際流行樂壇的一個sex icon。
冇辦法,在一個當年對性存在著莫大疑惑和希冀的少年眼中,娜姐的意義只限於挑動那經常蠢蠢欲動的慾念,對於她本人及其性感工程背後的秘辛,我是不會知道、也沒打算去知道的。娜姐原來在打緊一場仗,對手是由男性(第一性)所主導的社會。而她的身體,就是這場戰役的原始武器。
曾幾何時娜姐對我的唯一意義,就是,性。1992年娜姐推出了一本coffee table book。即是那種大大本,以圖片為主,for大家飲咖啡時享用的。而書名很簡潔直接——Sex。
當時未有網絡自然也沒有討論區,要得到這本《Sex》的相關資訊全靠報章。據當時娛樂版報道,這本嘢的內容極度大膽離譜,頁頁衝擊著正常人類道德底線,一出版便惹來普天下衛道之士群起攻之。所以當時的我很渴望去睇。
最貼身的閱讀報告估唔到是來自英文科阿sir。他說,全世界都在大驚小怪,根本就冇乜唔妥……
阿sir,咁即係點吖?有冇嘢睇先?阿sir冇作詳細回答,也沒嘗試將呢本話題書籍帶回課堂讓朝朝暮暮被性困擾著的我一覽。所以,我一度好恨做衛道之士,因為要先睇過實際內容,才能夠有理據地去鬧的嘛。
性的人間奇觀
《Sex》是1992 年專輯《Erotica》的延伸產品。
《Erotica》是娜姐用音樂去討論、闡述情色(嗱嗱嗱,情色是比色情高級的),《Sex》則是用相片去俾你直觀情色。專輯評價OK,書呢,就極差(但銷量又極好喎),不是罵裡頭由Steven Meisel操刀的相片下流低俗核突,就是意識太不良。
《Sex》是娜姐跟華納合組娛樂公司Maverick後的重頭戲。合夥人最初是極度反對這本書的出版,但最後還是拗不過娜姐。書可以出,附帶條件是相片內容絕不能夠涉及對宗教的影射,不能出現小朋友和動物(但娜姐還是犯了禁,既用上指涉宗教的飾物,也動用了dog作為model)。
至今,我依然未有機會由頭到尾把《Sex》睇一遍,好彩裡頭不少相片都被放了上網,才得以讓我一窺裡頭究竟有幾衝擊道德底線……吓?乜原來咁咋?以今天的目光去看,《Sex》是意識大膽,但那份把性的奇觀擺出來展示的態度也實在太過特登,加上相片其實拍得非常高級,完全不cheap——講真,要鹹濕,睇本AV女優的寫真可能更達標。但這本「性書」的勁,是勁在由一個當時得令的樂壇天后去擔任主角(而這個天后的名氣絕對不是地域性,而是國際性的),擔任主角之餘還奮不顧身地把肉體完全地鋪陳出來。看在一般人眼裡,只會諗:有需要嗎?
給世人的眼球帶來刺激
不像一般女星的剝,純粹為了挽回名氣而盡地一煲。決定製作《Sex》時的娜姐,其實正處於人氣最高點。由一個最初只打算做個dancer的平凡女子,卻在八十年代加入樂壇,更成為流行天后。娜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善用了那個MV年代。
1984年當《Like a Virgin》面世時,我還是個小學生連Virgin是甚麼都不知道(自然更加不理解Like a Virgin箇中含義的刁鑽),但透過電視台那些專播英美MV的音樂節目(是的,那年頭兩個電視台都有這類節目),一早便睇過《Like a Virgin》MV,一早見識過娜姐在MV裡的性感表現是多麼的刺激。沒有了MV,娜姐的性感便不能具象地表現出來。
同樣地,沒有了MV,娜姐對宗教道德禁忌的挑戰也難以直接在世人眼球前進行。
1989年,娜姐成為了百事代言人,《Like a Prayer》被選為廣告歌,但MV裡,處處都是對基督教的指涉(例如燒十字架),娜姐甚至對象徵著基督、神的人物表現了性的澎湃幻想!
可以想像,MV必然地受到宗教團體猛烈抨擊,娜姐連代言人都冇得做。
又以現今目光去看吧。其實這個《Like a Prayer》的MV,也不是咁離譜啫,我甚至認為拍得很好,跟歌曲本身也很配合。是的,娜姐在八十年代的不少MV,都是一次周密思考下的極致產品—— 《Express Yourself》的冰冷工業都市場景,便是向Fritz Lang《大都會》的致敬;《La Isla Bonita》的西班牙風情畫;《Vogue》經由黑白畫面所展現的荷李活懷舊glamour(MV是由《龍紋身的女孩》導演大衛芬查主理)。娜姐經由 MV闖進流行殿堂,然後再以MV逐步深化、傳送自己的意志。她不是一個只管販賣廉價風情的女子。
戲很爛
MV裡的娜姐是最佳女主角,電影裡的她卻相反。娜姐很早便拍戲,但拍親的大部分都成為了業界災難。最大的一場災難是1993年的《Body of Evidence》,香港上映時好似被改咗個叫「赤裸驚情」的cheap名。這擺明是齣「後本能時期電影」,即是諗住食住《本能》條水而快快趣拍完的混水摸魚電影。
在戲裡,娜姐被安排演一個被控殺死有米老公的冶豔婦人,幫她打官司的律師Willem Dafoe(即《蜘蛛俠》第一集做綠魔嗰個),逐步墮入娜姐布下的色慾迷局,不能抽身……Well,這樣的故事,自然需要娜姐為藝術慷慨解囊地犧牲,而她拍來也義無反顧。在《Sex》餘波未了的情況下,普遍觀眾並沒有因為娜姐的義無反顧慷慨解囊而收貨,電影評價極差,一如她之前所拍的大部分電影。
直至1996年的《貝隆夫人》(Evita),娜姐的演技才得到平反。《貝隆夫人》毋疑是娜姐經營電影副業的高峰之作,但之後,她還是忍唔住,再次拍爛片。
不知道你有冇睇過《Swept Away》?冇,是你的福氣。這齣2002年電影,榮獲7項金草莓提名,最後成功贏走5項,當中包括最差女主角。邊個拍?Guy Ritchie,娜姐當時的老公,即《神探福爾摩斯》導演。老實,Guy Ritchie拍的戲衰極有個譜,但《Swept Away》的衰,則是完全冇譜的。我已忘記了齣戲講乜,忘不了的是睇完時瘋狂地所爆的粗。
三十年天后
九十年代的娜姐做了許多不獲好評的大膽動作,賠上了人氣,但1998年的《Ray of Light》專輯,卻成為她在九十年代的壓卷經典。在監製William Orbit的幫助下,娜姐交出了一張動聽型格兼備的電子舞曲作品,後來更被追捧為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專輯之一。
於是,《Ray of Light》的成功,讓娜姐昂然踏入千禧世代。2000年打後10年娜姐幹了甚麼?除了在2002年拍了極級爛片《Swept Away》,2003年推出了《American Life》專輯,主題統一,回應同年美軍出征伊拉克,但銷情麻麻。
兩年後,不談政治和戰爭,《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回到她的舞曲主場,將七十年代disco、八十年代electropop,以及當代流行的club music打通了血脈,成為娜姐在千禧十年的第一個事業高潮。
第二個高潮是翌年的世界巡唱《The Confessions Tour》,記得其中一站正是日本,不少港人——不論是否忠實娜姐粉絲——都趕忙撲飛前往朝聖。咁啱當時我也身在日本,真的俾我撞見不少明星,所見所聞,足以用來寫好多篇「揞名爆」(利申:我並不是去睇娜姐)。也是2006年,娜姐跟H&M聯乘推出名為M的collection。中環旗艦店便展示著一張極巨型的性感娜姐海報,我每次經過都忍唔住駐足觀看。2010年,keep住健身的娜姐開了Hard Candy Fitness。
千禧完結,娜姐成為美國本土過去10年單曲銷量最高的歌手。其實娜姐不是沒有對手的,像Britney Spears便是了,但就是動搖不了娜姐。唯一有可能動搖得了娜姐地位的可能是Lady Gaga。嚴格來說,Gaga所走的流行之路也是參考著娜姐,只是表現更加激進而已。在極有可能是世界末日的2012,娜姐上月在Super Bowl獻上了一場勁到核爆的現場演出,讓世人知道,30年後的今天她依然穩站流行天后寶座。
對娜姐的理解還有以下補充……
娜姐藉著視覺攫奪了世人的目光,由早期展示胴體的豐腴,過渡至中期的性慾奇觀,然後逐步收埋曾經過分展露的色相,改以更豐富華麗尖銳的個人形象走在最前;在大部分人眼裡,娜姐就是持續地擁抱自我的真人型格示範。
我曾經都係咁諗,直至有次和同事進行一個有關Gay Film的採訪。我從被訪者口中得知,原來一直以來,娜姐都是他心中的Gay Icon。我不明白的是,為何Gay Icon會是一個女人而不是男人?同事說,Gay,作為社會上的minority,就像女性身處由男性主導/控制的社會,長期受到壓迫,而Madonna 本人,卻一直用自我的強悍,去面對和挑戰世界,過程中絕不退縮。這種行為,對同志來說起著指導性作用……
其實,Madonna原本並不強。娜姐媽媽,因患乳癌早逝。在媽媽最後的日子,娜姐如實地看見作為所謂的「第二性」,在面對絕症時的痛苦和脆弱。早逝的媽媽自此成為娜姐心裡的一種「痛」。當她知道父親在媽媽死後再結婚,她憤怒了。她由一直要求自己做個乖乖女的女生,意識到反叛開始在內心滋長。然後,1978年,她在舞蹈老師鼓勵下,獨個兒搬到紐約實踐成為dancer的夢想,而當時袋裡只有35蚊美金。
「這是我一生做過最勇敢的事。」
她為了生活替成人雜誌拍過裸照,擔任dancer期間又曾經遭受過性侵……但她總算實踐了夢想,而且超額完成了不知幾多倍。在最初的日子,她的性感毋疑是基於市場策略,但其後《Sex》的出版,卻是一場反抗,胴體的展示不是為了滿足麻甩佬,而是在表述一個命題:為何我不被容許這樣做?世界不容許我,所以更加要去做。
娜姐的流行事業,是一場對世界主旋律的抗爭。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用更大的惡,對抗現世的惡
多謝園子溫。你讓我對存在有了更真切的體悟。
喚回我力量的Cold Fish
園子溫電影,我首齣看的是《Cold Fish》,時間是心情壞透了肉體倦爆了的深夜。
貓在我身旁睡得正甜。145分鐘後,當看畢裡頭出現無數遍的女性胴體、人類殘肢、血和內臟後,我在笑,心情竟然變好,還多了種接近亢奮的情緒。
本來倦爆的肉體也有番力量,我甚至有力即刻落街食早餐。
而貓繼續甜睡著。我不認為牠會明白,這尾Cold Fish,為牠身邊的貓奴帶來了怎麼樣的鼓舞。
塚本晉也 + 三池崇史
曾幾何時酷愛塚本晉也和三池崇史。
酷愛塚本晉也的冷冽。最愛不是讓他成名的《鐵男》,而是整齣戲畫面都只得藍灰黑白的《六月之蛇》,冷調的畫面,烘托著潛藏在女主角表皮下的激情。只是他近年一齣《盜夢探偵》令我瘋狂爆粗。
酷愛三池崇史那種變態得令人喪笑的變態。《探訪者Q》自然是由頭到尾都離譜地變態。《牛頭》則把大衛.連治式的奇幻超現實,移植成結合日本地道黑幫題材的奇情電影——而又不失變態,最後那個劇終畫面,更加令我笑到癲咗。可惜現在的三池崇史已不再變態,拍的東西只會令人失笑。
園子溫就像是以上兩位的混合結晶體。他描述的世界,是比起塚本,來得更加愛比死更冷的世界;而他落的變態毒藥,亦比三池落的更重手。
但《Cold Fish》寫的,基調竟是一個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家庭倫理故事,更竟然是一個為有家室的失敗中年男,找尋救贖之道的勵志故事。
當然那個救贖之道和勵志方式,是很冷冽地變態吧!
像你這樣的男人是最糟糕的
「你沒辦法規劃執行人生的計劃,無法獨立解決任何問題!」
這是《Cold Fish》裡持續殺人犯/人生事業成功者村田幸雄,對失敗主角社本信行的嚴厲斥責。
社本信行有幾失敗?經營的兜踎熱帶魚店生意超差。跟前妻生的反叛衰女唔聽佢支笛。新娶回來的身材爆裂妻子,對他的愛只會表現冷漠。而社本信行似乎冇晒辦法,也不打算去想辦法解決當前困局。
他遇上同業村田幸雄。他看到對方人生和事業是多麼的成功,甚至連自己那身材爆裂老婆,和反叛衰女都不禁成為對方粉絲——But,原來村田幸雄的成功,是建基在他的瘋狂暴力之上:把同行敵對者殺掉,再同老婆夾手夾腳分屍處理得乾手淨腳。最慘還是,社本被迫參與其中。
村田的壓迫,終令社本爆seed!社本變成一個比村田更兇暴的人,向老婆和衰女宣告:她們身處的,其實是他的主場。
他要向身邊所有人和過去的自己,報一次仇。真正的救贖,原來必先把自己一直基於道德理性而長年累月收收埋埋的「惡」,肆意釋放。
《Cold Fish》絕對不政治正確。
園子溫也不是政治正確的導演,他曾公然說日本電影不再需要木村拓哉,木村的所謂人氣只是假象。
他眼中的日本家庭倫理,絕對不是咱們在日劇會看到的那一種。那些溫馨,都是用來欺騙時刻需要溫馨的懦弱觀眾。
世界本來就是極端地殘忍。要對抗世間的惡,你惟有動用更大的惡。順民,就只有被欺壓的份兒。
我的貓不會明白以上這些。我也不想牠能明白。而只想牠知道,身邊這個月巴人是真正錫牠的。
從今天起,用你所有力量去愛你真正愛的人和事與物,同樣用盡所有力量去對抗你真正討厭的現實。
像園子溫,一樣可以去愛,一樣可以結婚。對象是《Cold Fish》裡那位身材爆裂的人妻,她的名字是神樂坂惠。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飢餓遊戲》衍生的不著邊際討論
睇完《飢餓遊戲》首部曲小說。無聊的我,同另一個無聊的我,就著小說進行了一場討論。
後青春期的互片
月:這部小說給我很複雜的感覺。基本上,小說是好睇的,但好睇其實可以分成好多種層次,而《飢餓遊戲》的好睇是,「有娛樂性」嗰種。
巴:對現代或一般讀者來說,有娛樂性是首要。
月:You are very啱——但正因為小說具備太充足的娛樂性,很容易令人忽略了一點:故事的設定其實很殘酷。
巴:不就是設定在一個虛構未來的Dystopia國度咋?阿諾.舒華辛力加在1987年那齣《The Running Man》,都有類近設定啦,在一個「1984式」腐敗國度裡,重犯和政治犯統統被強迫參加一場作全國直播的殺戮遊戲……
月:但《The Running Man》裡參加遊戲的是大人——而且好似都是男人,《飢餓遊戲》裡的,卻統統是年輕人。問題就在這裡。當你睇住大人、或成年男人在互相廝殺,OK喎!似乎合理得很啫,但睇住剛剛經歷過青春期的後生仔女在搏老命地互片,感覺……總係唔太好受。
巴:所以作者Suzanne Collins咪醒囉,特登設計到裡頭大部分死者,都不是經由兩位主角操刀的——即使其中幾個真的被主角手刃,都被寫成那種很該殺、自小便被培育成專業殺人機器的喪心病狂。
月:所以小說一直被認為是以深作欣二《大逃殺》作藍本。
巴:但Suzanne Collins說,寫這部小說的緣起,是她有個在美國空軍工作的老竇,讓她自小便清楚殺戮延伸的禍害……加上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時,她一邊看著某電視頻道,在報道事件發展,同一時間另一頻道則在播映那些由一班人參與、旨在踢走其他參賽者,爭取最後勝利的真人show,她突然感到,這兩件事本質上是同一的。
反權威式對抗
月:咁講吧,就當《飢餓遊戲》和《大逃殺》是成長於不同文化的兩個創作人,一次偶然性的近似創作,你覺得,哪一個表現較好?
巴:《大逃殺》震撼在用一個大人角度,去審視和敵視青春,冇錯,你可能會同情班學生,但又可能會諗,等呢班學生早點認識成年世界的殘酷,其實也不是壞事,當中的道德界線好blur……《飢餓遊戲》呢,政治正確得多了,兩名主角都是生活於天生便被迫害的族群裡,他們的參與帶有反抗意味。
月:Suzanne Collins叻在設計了一個很簡單又很鮮明的世界觀,未來北美在大戰後,分成十三個行政區,用行政區的經濟條件,把人民理所當地劃分成優質和劣質的,咁主角呢,自然是成長於最窮最冇政治地位的區分,被抽中參加遊戲後,在客觀條件嚴重地比人差的情況下,點樣用計謀尋求生存方法。
巴:他們也不自覺成為了對抗權力核心的象徵。
月:作者本人是寫開兒童和青少年故事的,《飢餓遊戲》也是設定為以青少年作對象,這麼一個對抗權威的故事,對於開始質疑、反抗外在世界的青少年讀者,自然容易受落。
巴:但看在我這個熟到爛的大人眼裡,便會覺得主角的對抗過程來得太容易——即使佢哋在過程中都受晒重傷——而且對比其他成長條件優勝十萬倍的年輕參賽者,主角們的心智成熟度,根本就是一個大人……
月:咁都好合理啫,一個自小食好、住好的細路,同一個家住劏房的細路,你話嘞,邊一個會更早認識世途之險惡?
如把特首候選人放在一場飢餓遊戲裡
巴:電影上畫咯。
月:要睇!女主角Jennifer Lawrence感覺很火辣,身材也很火辣!
巴:Yeah,弊在男主角Josh Hutcherson是嗰種好乞我憎的類型。
月:同感。另一個男主角Liam Hemsworth亦不見得好囉……其實這麼一個兩男一女感情轇轕的設定,頗本格地老土。
巴:老土是老土,但好彩,當男女主角在戰場上逐漸萌生愛情的同時,其中一方在某程度上是基於計算的……
月:因為在一場全程俾人民監察住的比賽中,參賽者所有表現,其實都是一次表演,是特登做出來俾人睇,討好觀眾的。
巴:如果把咱們的特首電視辯論,改成為一場飢餓遊戲就正了。
月:你突然把話題扯得超遠囉,雖則我由衷地認同囉。咁嚟個假設性問題:誰贏?
巴:應該是最懂得把殘酷個性掩/粉飾的一位,啩。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