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6):李心潔,是你讓我期待Saturday Night
從未如此試過咁想星期六晚快一點來臨。不是因為放假,而是因為《選戰》。
1.入正題前,請容許我用少少位講少少《選戰》。係人都知我從來都不是電視迷,近廿二年都冇追過一齣劇。
2.但《選戰》的確重燃我追劇的欲望。睇咗兩集,自然不能貿貿然就說成是神劇,而缺點也的確不少,但至少,我會願意用三個字來形容:「好睇喎。」今時今日,誰還會care甚麼名門的暗戰?而看著一班梳着韓星髮型的名門男子在暗戰,好難睇啫。
3.《選戰》令我感到「好睇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葉晴 / 李心潔。假如故事設定兩個男人爭特首,當然,也可以好睇,但喺現實中未見過咩?安排一個政齡尚淺的女子 vs 一個真正老奸巨滑的男人,有點surreal,這種surreal卻構成了「好睇喎」的基調——而重點是,葉晴這角色不是由見慣見熟的電視花旦飾演。試想像:由張可頤去演?我會忍唔住聯想到陳寶珠從政;由胡杏兒去演?我會以為睇緊時裝版《萬凰之王》。至於李心潔,硬朗倔強中暗藏溫柔,兼且沒有沾染半點「TBB花旦感」(嗱嗱嗱,這只是一個中性形容)。
4.認識李心潔,是因為1998年一個唱片宣傳企劃:少女標本。唱片公司把四個感覺不同但同樣後生的女仔擺埋一齊出碟:徐懷鈺、吳佩慈、李心潔、陳綺貞。上述排名絕對有分先後——徐懷鈺是那種最本格最容易冧到男fans的靚女;吳佩慈也靚,但那種靚又不及徐懷鈺typical,唯一佢有而徐懷鈺冇的是九頭身身形,只是當年的麻甩仔還沒進化到懂得欣賞九頭身(而通常只聚焦上半身);排在最尾的陳綺貞,唔多靚女,也沒有九頭身,但會寫歌。
5.至於排第三的李心潔,情況有點尷尬:唔多靚女也沒有九頭身更加不會寫歌,她應該是sell……爽朗男仔頭性格吧。
6.不能免俗地,當年最得我心的是徐懷鈺;同時又脫俗地,兼愛陳綺貞。吳佩慈,我從來冇感覺;李心潔,則稱得上負感覺——你不妨妨睇番佢第二張專輯《Bye Bye童年》封套嗰張相,嘩很趕客吧……
7.但《裙襬搖搖》令我對李心潔完全改觀,負感覺突變成正評——封套上的她咬唇,狡猾得來好cutie;睇埋MV,嘩不得了,正到核子反應堆連環爆烈!只能說,這是一個我必定會帶埋落地獄(天堂?我肯定上唔到,也不恨上),時刻享用的MV。
8.然後,透過一批電影,讓我知道她不是只得一個cutie形象。不要只記住讓她榮獲「鬼后」這稱號(和老公)的《見鬼》吧,她其實可以是一個背負家庭重擔但沒有喪失純真的窮家少女(《想飛》),可以是一個努力追夢而從來不忘初衷的女子(《20 30 40》),可以是一個帶點傻勁不怕權威的記者(《A-1頭條》)……她主演的戲,我近乎睇晒,一直認為她是具實力的演員,但外界長期掛在口邊的只是《見鬼》以及她的婚姻(這兩方面同樣要多謝彭順),實在,好可惜囉。
9.直至葉晴,這個足以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的重要角色,重要在她那隨身帶備的象徵意義:一個冇黨派做後盾冇商家出面做金主而只背負老公崇高理想的寡婦,怎樣挑戰一個完全不為佢而設、兼夾明恰佢的政治世界?這根本就是此時此刻,是她也是你和我所面對的困局、處境。Sorry我也知道,睇劇啫唔使諗到咁遙遠啩,但我相信,好多人應該跟我一樣,希望香港能夠出現這麼一個有承擔的政治人物,而不是有成大個政治問題不解決,卻掛住去Korea向K-pop取經並話希望有多啲韓國歌星來港……
10.16年後的今天。徐懷鈺繼續跌跌碰碰的星途,吳佩慈令我留意的只是一堆Bra廣告,陳綺貞繼續以歌書寫自己;當日最不得我心的李心潔,反而跟我距離最近。我知我知,又係我諗多咗,但總之,我只想星期六晚快啲來臨。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如果我是Benjamin,我面對的大人只是Mrs. Robinson
每逢畢業典禮我就倍添感慨。因為感慨,所以我又翻炒了《畢業生》。
Benjamin,跟住去邊度?
《畢業生》,我大概已經睇咗超過20次吧。過去翻炒的原因,大致如下:
1.《The Sound of Silence》。Simon & Garfunkel當年推出這首歌時,反應普通;直至Mike Nichols在為《畢業生》剪片期間偶然聽到,心血來潮,決定找他們為電影製作soundtrack,首歌從此深入民心。
2.德斯汀荷夫曼。Why當年明明29歲的他,能夠完美演繹一個20歲年輕人面對未來和成人世界時的惶惑?(後來才知道,Mike Nichols原本的人選是羅拔烈福,但他未免太有型了吧。)
3.Mrs. Robinson。既指那首歌,也指那個人。首歌好聽,唔使我再多講,但真正令我瘋狂迷戀《畢業生》的其實是Mrs. Robinson本人——她是人生中首位教曉了我甚麼是「風騷蝕骨」的真女人(補充少少:Mrs. Robinson的演出者是Anne Bancroft,在風騷蝕骨以外,其實是一名動用「方法演技」的實力演員。2005年病逝,享年73歲)。我睇戲,有個毛病,就是經常錯誤地把自己投射到角色裡去,所以每次翻炒《畢業生》都忍唔住幻想自己是Benjamin——我可以寫包單,對於Mrs. Robinson的引誘和挑逗我絕對會義不容辭——就範!於是,順理成章地,不會發生之後的劇情:不會戀上Mrs. Robinson個女Elaine(問心,Elaine有邊忽優勝過佢媽咪?),也不會去搶新娘,更不會同Elaine搭上那架不知開往哪兒的巴士……
而可能睇得太投入,我實在不禁問:單憑Benjamin的個性和本領,佢可以帶富家女Elaine去過怎麼樣的生活?
但Mike Nichols沒有再拍落去,電影就在這個位,The End。
不幸地,你們都不是Benjamin。
Benjamin明明不需要咁多問題。他本來需要面對的只是:A.前途(但屋企人從來冇嫌佢只管宅在家裡而不搵工);B.周遭那班好有米但有點煩的世叔伯,他們都向年輕的Benjamin無私地提供各項人生建議(而他們明明不是甚麼青年政策委員會成員);C.Mrs. Robinson的苛索(但Benjamin後生,大把精力面對)。
冇錯,只要他把以上各項處理得宜——(扮晒)服從身邊那一班大人,讓大人覺得他是一個聽教聽話年輕人(而不會令佢哋驚),Benjamin是絕對可以keep住享受無憂生活。
偏偏,好衰唔衰,反叛地愛上Elaine,得罪了佢媽咪Mrs. Robinson。
這個(風騷蝕骨的)大人,決定聯同其他大人向這個年.輕.人.報.復。
《畢業生》上映年份是1967年,一個年輕人反動時期的前夕。電影聚焦的是個衣食無憂畢業生的虛無,poster上的宣傳語句是:This is Benjamin. He's a little worried about his future.
而47年後,又有幾多個畢業生可以咁榮幸天生就是Benjamin?基於你們都不是Benjamin,不搵工就隨時被大人認為是廢人;投身社會活動?又被認為是無法宣洩太旺盛的精力所致(Benjamin還好,可以把精力花在Mrs. Robinson身上);What?你們其實最worry是香港的future?大人會話:你憑乜?
Benjamin面對的頂籠是Mrs. Robinson,今天擺在畢業生 & 年輕人面前的卻是「猛將如雲」:Mr. Leung、Mrs. Lam、Mrs. Law、Mrs. Ip……唉。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十年以後當思我,我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大人?
每逢畢業典禮我就倍添感慨。A.感慨自己畢業N年;B.感慨一班莘莘學子終於離開學府進入社會——面對真正的大人。
你食鹽多過我食米?我食Buffet多過你食Rice!
所謂大人,無論職業貴賤搵得多定少,總是偏愛講某一類說話——可能為了證明佢的而且確係大人,也可能佢真的除了講呢啲就唔識講其他。以下10句,你有冇聽過人講?又或你本人有冇講過?
1.「唔准咁做!」——就是字面意思,同時隱含一個意思:說話者就是權力者。
2.「識埋呢啲嘢有乜用?」——通常是由唔識某樣知識、技藝的大人專用,而佢又唔想因為自己唔識而自貶身份,於是索性把你的知識踩到一文不值,來維護、高舉他本身的無知。
3.「嗱,我經驗始終多過你。」——講這句話的如果不是經驗主義者,就是RPG主義者,信奉經驗值。
4.「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由第三句衍生出來。問題是,Why一定是鹽而不可以是糖醋豉油或Tabasco?食鹽多,好巴閉嗎?換轉我會咁講:我食Buffet多過你食Rice!
5.「後生仔始終係後生仔。」——新加坡賭王陳金城金句。結果佢輸咗俾後生仔高進(高進對陳金成的稱呼是:老狐狸)。
6.「我對你好失望。」——好像只有大人才有資格失望,後生的只能令人失望。
7.「妖,而家啲後生真係廢……」——通常不會當住你面講,而只會成班大人圍埋時先講,又或喺心裡面講。
8.「等阿叔教精你啦!」——通常講得出呢句話的阿叔,精極有限。
9.「你而家咪好囉,我當年乜乜乜……」——大人唯一比後生多的,就是經歷,於是經常化身講故佬,講一些對佢好寶貴但對被迫聆聽者零用途的陳年故仔。
10.「呢個世界並非你所諗咁簡單。」——世界、宇宙之構成的確好深,好多大人睇完《星際啟示錄》都問Why蟲洞冇蟲。
最奇妙是,以上10句竟然可以結合成一個完整發言:「唔准咁做!識埋呢啲嘢有乜用?嗱,我經驗始終多過你,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後生仔始終係後生仔,我對你好失望(同時心諗:妖,而家啲後生真係廢……);等阿叔教精你啦!你而家咪好囉,我當年乜乜乜……呢個世界並非你所諗咁簡單。」在過去,以上發言已經足夠KO後生仔。
但時移世易,上述咁完美的大人表述並不足夠,不妨在最後加多一句:「十年以後當思我。嘿。」
所謂大人……
那個午後我有意無意經過畢業後返第一份工的地方。不禁想起17年前面對過的大人。
有一些,恃住自己係大人明恰我;也有一些,無條件地乜都教我。有一些大人當日懶權威的見解,事後證明錯晒(例如話網絡絕對不會取代實體閱讀);也有一些,一句說話,立即成功幫我開腦,事隔多年依然啱用,實在令我無言感激。
所謂大人,究竟係乜?我每天都以一個大人身份返工放工食飯屙屎瞓覺,我是否就是一個大人——一個稱職的大人?
以上10句大人之說話,實不相瞞,我一句都冇講過(其實有講過「唔准咁做!」,不過係對住我的喵講),可能是我的職級未去到可以講這些說話的層次,也可能是我未去到可以輕易講這些說話的階級——而真正原因其實是:我憑乜去話後生仔?
所謂大人,不少都是已經服.從.了.命.運.的.人。
既然是命運,整定嘞,於是對塵世間很多(由大人之上的大人物所定下的)規條,不合理又好勁不合理都好,只管follow,一旦見到有人不去follow(通常是比佢哋後生的),就覺得礙眼、唔聽話、有冇搞錯諸如此類。
十年以後當思我。我慶幸自己仲未成為當日我憎的那類大人。
(原文刊於am730,19/11)
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5):教我如何不愛葉德嫻
葉德嫻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首歌 & 一齣戲。
1.先講首歌。《我要》。1985年某細路在唔知邊間酒樓搶咗舅父部walkman把《我要》專心地連續聽上十次專心到連最愛的糯米包叉燒腸都唔食——Yes,我就是那細路。當年嚴重地天真無邪的我自然不明白強伯的歌詞在寫乜(但又隱隱然感受到箇中那份高層次的衰格),只知道,實在太勁了!勁到好想背熟那段叫人喘不過氣來的副歌,返學校唱俾女同學聽耀武揚威。「怎麼只搔褲袋」也成為我當年經常講的一句話,即使我根本不明白歌詞中那位虛擬的仁兄怎麼只搔褲袋而不放膽跟虛擬的尤物相愛。
2.再講齣戲。《法外情》。1985年,某細路在大人陪同下去了看這齣《法外情》,戲不是不好看,而是太好看,令該名細路完全投入那個慘被指控謀殺的老妓女's遭遇——同時在人生中首次明白到,這世界並不像etv所呈現般純真,而是充滿了不公與殘忍,窮人注定被(權貴)剝削,無權力者的反抗注定被(權貴)歪曲,心理變態的有錢仔反而被預設成必然的受害者……Yes,我就是那細路。實不相瞞,由當年的稚嫩細路進化至今日的老練中坑,這些年來,我從未翻炒過一次《法外情》。半次都冇。
3.《我要》的風情尤物,《法外情》的垂暮妓女,兩者之間,不知道相隔了幾多億萬光年,但竟然能夠同樣由葉德嫻在同一年,完美地演繹出來。
4.Why葉德嫻能夠一人分飾(感覺相距幾億萬光年的)兩角?答案可能是:佢勁囉,佢天生就是一個藝人。
5.塵世間是否真的存在天生的藝人?甚至強到除了演戲,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能夠專業地向外界呈現不同面向、把日常一切都看待成一場戲、時刻都在交戲的人?我不知道。
6.我只知道,1985年的葉德嫻,已是個結過婚又離了婚的女人,子女沒有跟她一起(這麼樣的一個女人卻演過不少經典母親角色);沒有甚麼朋友,不愛埋堆趁墟,不愛買衫扮靚,最愛的,是看星——不是看塵世間的所謂明星,而是掛在天上(其實來自唔知幾多萬光年以外)的星星。
7.看一粒星,其實是在看星的過去。像看女星。很多時,談論一些曾經顛倒眾生的女星,都局限於談論她在過去怎樣憑藉美貌(或身材)顛倒眾生——冇計,當事人已經有一點年歲了,keep得再好,也及不上時下那班十八廿二;而最大問題是,很多曾經顛倒眾生的女星,活到此時此刻,又似乎真的冇乜嘢再值得談論歌頌。
8.曾經擁有豐盛而美麗的「過去」了,但怎樣帶到「現在」?有眼見,不少在過去被公認為靚的女星,會努力去keep住那份(曾幾何時令她們引以自豪的)靚,方法,不贅了;但其實你和我同佢都心知肚明,再努力keep,靚是注定會被時間逐.步.消.解。消解至零,甚或負數。
9.2014年10月,葉德嫻到了金鐘,早幾日前又到了旺角,不是以明星身份出席甚麼星光熠熠的活動,而不過是以一個平民身份,走進一個平民的地方——那一刻的她既不是《我要》中的風情女郎也不是《法外情》裡的悲苦女人,而純粹是她本人,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去做她認為應該要做的事;她所做的,不會令我產生聽《我要》時的高漲情緒莫名興奮,也不會產生睇《法外情》時的深表同情戥佢可憐,而只會感受到:這一個人正在身體力行地去了解、關心你和我同佢處身的社會和時代——這就是葉德嫻的現.在.式。星的靚與光芒終將隨時間消逝,人的善與美,不會。
10.一個星,不論男女不計明暗,真正需要用上一生去如實演繹的,由始至終,都是「人」這一個身份。葉德嫻,就是葉德嫻。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11月12日星期三
其實我幾似《星際啟示錄》個黑人——遭遇only。
免責聲明:這一篇不是《星際啟示錄》影評。
基於文章內容涉及少少劇情,如果你仲未睇而又諗住睇兼且平生最憎被劇透,建議唔好睇住。
愛因斯坦與我的前塵往事
實不相瞞,作為文科生的我是一個物理迷(至於迷紅姑多啲還是迷物理多啲?這不是一個物理問題)。
我迷的物理,是理論物理學,即現實未必做到但理論上可行的那種。我細細個已經睇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漫畫版。讀後感是:一個深邃的物理學理論,絕對不會因為用cutie漫畫來表述而變得淺咗,所以,我睇唔明。
但我相信,只要高中升讀理科,總有一日我會睇得明愛因斯坦。
偏偏,中三時那個姓黃的物理科阿sir完美地摧毀了我對物理的熱忱——我完全唔知佢教乜,每一堂我都唔知佢教乜,簡單到駁電路板整摩打,明明照住佢講的方法去整,點知一駁上electricity,My摩打竟然勁到飛咗出街!
中三大考,我數學科化學科生物科成績都很OK,唯獨物理很不OK,肥咗。試問一個物理肥咗的月巴怎樣說服校方俾佢讀理科?惟有揀文科囉。
但我依然情傾物理。一有時間,就捉住理科班同學傾黑洞蟲洞宇宙邊緣平行宇宙種種生人勿近的話題……我甚至話:如果有日NASA邀請我單拖乘搭太空船飛去搵宇宙邊緣,我必定應承。但如果是陪同某女歌星上太空唱中文歌呢我就……
你帶回來的不是Anne Hathaway而是梁錦……
結果,事隔多年,NASA停止了太空計劃,我繼續腳踏實地的在HK原地踏步。所以當知道Nolan的《星際啟示錄》大玩黑洞蟲洞四五次元,立即仆去睇。戲好唔好睇,不在討論範圍,但裡頭那位在太空站孤獨守候廿幾年的黑人,真的令我欲哭無淚。
如果你睇咗戲,應該知道該名黑人的遭遇:主角們去了一個星球探測,那星球的時間運行比起地球慢上N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當主角們只是留咗陣,單拖留守太空站的黑人已經乾等了廿幾年……返地球又唔得死咗去又太灰,於是潛心研究黑洞(反正成個黑洞就在佢面前);直至有一天,(依然後生靚仔的)主角們突然返來,黑人呢,老了……
黑人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他明明付出時間心力研究黑洞,但世人會記得和感激的,只是(依然後生靚仔的)主角。黑人,死咗都冇人理——事實上,我真的記唔到他在戲中的名字。
2014年11月,當我目睹別來無恙的董伯伯高調地行番出來,突然有種感覺:我根本就是那個黑人。
自從2005年3月董伯伯以健康為由請辭後,(我以為)他恍如徹底消失了——至少之後每一天會引致我哭笑不得、篤眼篤鼻、連環爆粗的人肯定不是他。然後,接近十年過去,我依然在這地方默默守候努力捱過每一天,董伯伯呢,我唔知呀……
點知你失驚無神地又出現。而你又不像《星際啟示錄》主角咁體貼地帶埋Anne Hathaway返來,你帶的,竟然是梁.錦.松。OK,你有自由帶邊個出來撐邊個上台,但你那一句自己成日都用腦,真的傷透我心——咁即係點?以前唔係成日用?定隔日先用?嗚吖……Why我只能註定做那個死命守候捱時間度過的黑人?Why多年不在場的你卻能突然以智慧老人姿態親率智庫做好香港?而我更想知道的是,你任內提出的各項偉大建設其實起晒喺邊?另一個平行宇宙內的香港?要我們穿越蟲洞、抑或去到神秘的第五次元先見到?
物理學話我知,時間只會一直向前走,這一刻的我卻有Back to 2003的感慨。
感慨的我謹以一首詩作結:
「有個名叫香港的女孩,
她跑得比光速還快。
她跑了一天,
以一個相對的方式,
結果返咗去噚晚……」
(註:詩不是我作的,是改自英國真菌學家Arthur Henry Reginald Buller寫於1923年的五行打油詩,用來暗寸相對論的:There was a young lady girl named Bright / Whose speed was far faster than light / She traveled one day / In a relative way / And returned on the previous night)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2014年11月7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4):這麼那麼怎麼愛聽劉美君
這一次,有兩個人選。當我先後向十個朋友提及另一人選後,他 / 她們的反應都是:「咪鬼寫佢!」
我心諗:嘩,使唔使吖?但諗諗吓,又真係有排都未輪到佢。
1.1986年,太遙遠了,遙遠得我只能記到兩件事:A.唸小六的我煩緊應付「學能測驗」;B.煩緊用甚麼理由游說阿媽買《劉美君》cassette俾我。
2.兩件事難度都高。如果你考過學能測驗,應該知道這個有關學能的測驗,冇得溫,但你至少可以做多啲練習,某程度上依然在你能力範圍內。但游說阿媽買《劉美君》cassette,涉及(不在我管轄範圍內的)money……
3.但我真係好想狂聽勁聽keep住聽《亞熱帶少年》!惟有同阿媽講:呢個姐姐唱歌好好聽呀,買佢餅帶俾我啦我會好俾心機讀書……結果,阿媽真的在沙角邨商場某間應該執咗N年的電器舖(當年好多電器舖都會賣埋cassette),買了《劉美君》俾我!
4.HeHe,其實要狂聽勁聽keep住聽《亞熱帶少年》,根本不需要買帶,託同學錄俾我就得;之所以要擁有一餅原裝正版《劉美君》cassette,100%是.為.了.那.封.套!——封套上的劉美君,(竟然)沒有扣好褲頭鈕。呢粒將扣而未扣的褲鈕,配合穿褲者的無邪笑靨,為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澎湃想像以及奇妙反應……(事隔多年回看這條未扣好鈕的牛仔褲,未免太高腰,而原來這是一條男裝denim。)
5.未算好懂性(但又懂懂哋)的我,除了貪圖那封套,也的而且確有把這餅cassette日聽夜聽,聽到熟,熟到一個程度是:如果中文科學能測驗是考當中10首歌的歌詞我肯定攞滿分!冇呃你,我真的背得晒所有歌詞,但背得晒,不代表明得晒,例如最深入民心的《最後一夜》,當年天真的我點會知道林振強填的詞原來是講one night stand?點會知道《假裝》原來是以情婦角度描述婚外情?更加不會知道《午夜情》原來是在訴說歡場女子的無奈與哀愁(以致我曾提議女同學在某個老師歡送會送上此曲,好彩她們沒有採納這個劃時代建議)……當時對於一個新人的歌曲類型和內容,就是不設限,乜都得。事實也證明,好聽的歌,即使在冇深究 / 不明白歌詞情況下,依然是好聽的歌。
6.劉美君正式成為我生命中第一個迷戀的女人。偏偏,她原來早在出道四年前已經結了婚,仲生埋仔。1986年的香港樂壇就是這麼冇所謂,能夠容納一個身份是少婦的新人;如果劉美君是在(道德指數高企但根本虛偽才是王道的)2014年才出道,我可以肯定,她不是選擇把婚姻狀況保密(並接受公司改造),就是選擇唔好出道。
7.以下是我同朋友討論後的發現。如果要用一個香港地方來形容劉美君,我們想到尖東。80年代的尖東,就是潮流,有精緻的都市感也有繁華生活的衍生場所(Disco、夜總會);尖東的日與夜,是80年代香港的一體兩面,迥異而可並存——像劉美君,以歌呈現那年代女性的不同面向(唯獨玉女這一環,她冇去扮);事隔多年,劉美君依然是劉美君,尖東依然是尖東,沒甚麼變化,沒有太被外圍因素影響,抹走了消解了個性。
8.或許劉美君最經典的歌都來自封套上冇扣褲鈕的那一張,之後的歌與碟,不是再沒有成為公認的金曲,就是未能達到首張專輯的迴響——但我依然那麼喜愛。由始至終我喜愛的都是那一把聲音,一把如實唱出七情六慾的個性聲音。
9.現在的我,好大個了,但實不相瞞我依然不明白《亞熱帶少年》提到的那隻椰林內小蜘蛛,怎麼會感到沒意義,而樹枝又怎麼向人輕輕告知請將往日忘掉……唯一不能忘掉的是1998年冬天。突然患了失眠,晚晚眼光光。有一晚,心血來潮塞住對耳聽《劉美君》,聽到一首過去從來沒有留心聽的《隔》——林敏怡作曲林敏驄填詞的這一首歌,訴說了塵世間一種我估不到的寂寥,聽完,成功瞓著。我第時的賦別曲,就選這首《隔》吧。
10.歌不是用來嗌、叫,或單純炫耀肺容量的淺薄工具(歌者的力量更加不是來自歌聲的分貝),而是唱,唱出歌者的思想感情與個性。我聽劉美君,從未聽過佢動輒大嗌或不時狂叫,卻足以讓我聽出她的個性——從來不受約定俗成的所謂禁忌拘束,明白就去做。Personality goes a long way。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
其實我幾似《點對點》裡的陳豪——情懷only。
免責聲明:這一篇不是《點對點》影評。
對於《點對點》你可以提出好多質疑
1.Why一個對香港過去咁有感情的主角會被安排成回流人士?
2.Why呢個回流人士生活咁中產咁優質?
3.Why在office主動媾陳豪的女同事被設定為一個港女特質完美綜合體?
4.Why戲裡唯一能夠拆解點點圖的竟然是一個新來港大陸女子?
5.Why這一個大陸女子是如此脫俗出塵(而不是趕去買包包撲奶粉兼大肆搜購化妝品)?
6.Why港女綜合體就需要不能免俗地戴上狀似曱甴腳的假眼睫毛兼打出大殺傷力乳溝?
7.Why大陸女子由頭到尾都恍如只會在無印廣告中出現的氣質女子?(這是朋友的形容)
8.Why點點圖最初要畫在港鐵站?而家幫港鐵賣廣告咩?
9.Why回流中產要臨老先去學普通話?
10.Why要安排回流中產同大陸無印女子在緣份的天空下浪漫地遇上?
大抵你還可以提出更多質疑,但偏偏,劇情就係咁,沒有採用一個更易得本土人心的醒目安排。
真正感受,訴諸人肉
卡夫卡說,佢成世人都脫離不了一個三角形——一個由屋企和公司等幾個地點所組成的三角形。所以,懨悶。
我們,生活理應精彩過卡夫卡吧,但原來,唔好得去邊。周一至五的點對點是:屋企、公司(加一兩個不得不經過的車站商場);周六日,自己屋企、朋友屋企、一兩個不得不經過的車站商場、一兩個你偶然才會去的車站商場——即使你去埋郊外,頂晒籠,加多一點。
可以肯定,香港有些地方是你永恆都不會、或從未諗過會去的。
如果我們將自己一生到過的港九新界地方,在香港地圖上點出來,多極有個譜。
這當然沒有問題,反正現在又不是鬥去香港不同地方破甚麼紀錄(破紀錄呢啲嘢留番俾周融做吧);但真人真事,有一天我突然感到好好好好好悶,而咁啱朋友有車,願意陪我無聊,於是便開始了兩條友周圍兜的生涯——可能是某個周六午後驅車駛入屯門某個從未去過的屋邨食過茶餐;可能是某個周日入去南生圍然後出番去元朗;可能是某晚等我開夜過後駛去葵盛唔知邊度(我真的唔知係邊度)望望;可能是深夜駛去某工廠區後落車感受甚麼是沒有路人的都市;可能是駛到上環西環再落車亂行遙想香港開埠歲月;也有可能是駛去某個我講唔出名的新界村落,聽朋友追憶一段發生在該村落的媾女失敗往事……到後來,朋友冇車嘞,又夾唔到時間,我就選擇單拖選搭一些從未搭過的巴士路線,亂咁搵一個站落車,落車後再亂咁行,行到乏力就亂咁衝入一間舖頭食啲嘢,再行(但只會選擇秋冬進行,畢竟我真的會中暑)……
無論是二人同行抑或一人齋行,過程中都不含任何特定目的,也沒有懶型地試圖從中發掘甚麼生命意義;而只是想在一個自己住咗好耐、似乎好熟的地方,純粹看 / 搵一些生面口的景物。
然後發現:對於香港,我原來冇想像中咁熟。
所以《點對點》有樣嘢真的hit中了我——要認識一個地方,最好(而很多人覺得笨)的方法是:人肉地去到那地方,用肉眼去看;而不是單純透過一些別人的口述或概念,作出抽象片面唔到肉的理解。
所以,那位提出「七俠五義」概念的律師應該親身去一次暗角,人肉地感受一下「七俠五義」的忠肝義膽滋味,多謝。
(原文刊於am730)
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