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
第三次睇西澤保彥
尋晚剛睇完。
已經是第三次看西澤保彥的推理。
始終覺得最勁的是《解體諸因》。
這一本,還是繼承西澤的傳統,整個推理過程就是透過角色的對白搞掂,查案,就是互常靠把口去傾,動口不動手,非常斯文人。
事件本身有一定複雜性,最後的兇手也絕對估佢唔撚到,而我以極速睇完幾百頁對白後,也有點茫然,根本唔知其中有冇漏洞了。
我其實唔太鍾意,但我估還是會繼續西澤的場。
好有可能係我最後一部睇的宮部美幸
從來唔沉迷宮部美幸。
因為寫嘢太撚煩。
往往在書裡塞入大量同事件本身冇乜關係的資訊和人物,令你睇落覺得架構好撚宏大,其實只係阻住你去閱讀。
當然,性格決定命運,也決定你鍾意睇邊個作家,我不喜歡宮部美幸,不代表你要跟住厭棄佢,或者,你甚至會鍾意都未定。
過去看過的宮部美幸作品只有《模倣犯》和《獵捕史奈克》(同樣捱得好痛苦),以致這本《無止境的殺人》,明明買咗好耐,但攤到結冰都唔願睇。
結果,某一日,心血來潮,一嘢睇完。
我都覺得奇,宮部美幸竟然寫得出節奏咁明快的小說。
故事由好多個獨立故事組成,而故事又有關,同時指涉著一單姦夫淫夫謀財害命案,而敘事角度是竟然是安排在一個個銀包身上,睇落又唔覺夾硬。
只是,宮部美幸再次在故事後半,把焦點拉到去媒體,而我又總覺得她筆下的媒體有點TVB,有點肥皂劇,有點理所當然……
所以,前半比後半好,但拉番勻,都好值得睇。
但好有可能,呢本會係我最後一本睇的宮部美幸。
東野(二)
《怪笑小說》
基本上同推理完全無關,但最後又有如東野其他小說,總會安排一個逆轉式結局。
故事也難以分類,有玩黑色幽默,有玩諷刺,也有玩寓言式故事,唔敢話每一個短篇都好掂,但事實是可從中看到東野在推理以外的「關懷」。
至於笑唔笑得出……即使笑得出,不是苦笑,就是冷笑。
《十一字殺人》
極早期作品。
風格是沒有甚麼風格的了,但竟然唔錯喎,推理的鋪排OK。星期日拿來解悶,唔錯。
而且在看的過程裡,比看《沉睡的森林》要好。
東野(一)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無止境的島田莊司地獄……
《龍臥亭幻想》
《龍臥亭殺人事件》令我睇到想死,期間為咗唔想死得咁不明不白而停看,先睇另一些書,等有番生存慾望先至捱埋落去。
《龍臥亭幻想》沒有這個問題,島田莊司對杜撰和史實的處理,算係恰如其份,即使都係離唔開有點長篇大論,又或一些失驚無神的濫情描寫,但整體,OK。
至少我睇得頗快。期間也沒有萌生死的念頭。
《異邦騎士》
一本我買咗好耐拎起咗好多次亦放番低好多次的島田莊司早期作品。
在推理性和怎樣演繹推理過程方面,比他後期那些扮鉅著的來得高和好,但同樣問題,島田往往在一些主觀心理描寫上來得死唔斷氣,情感又太過令人打冷震,但睇到最後,還是會有一點點感觸和感動的。
前設是:你必先睇過好幾本有御手洗和石岡出場的小說才好去看。
《御手洗潔的問候》
又係買咗勁耐的書。人家再版時連封面都改掉了。
內裡收錄了四個短篇,竟然是OK的,而且竟然比起御手洗潔某些超長篇探案更OK,至少睇得夠爽。
還有,御手洗潔出場夠多,而每逢出場時亦頗寸——睇御手洗潔的探案自然是為看他,不像島田莊司日後的小說,竟然夠膽死唔俾佢出場,又或者要你捱到本書差唔多完時,先至肯俾佢出場。
我始終覺得島田莊司是屬於80年代的作家,他筆下的80年代日本,幾動人。但80年代過後,他經常把場景設於海外,或許連他本人都不再喜歡日本吧(事實上他後來是旅居洛杉磯的)。
我明明話過唔再睇島田莊司的,但手頭上還有《螺絲人》和《水晶金字塔》。好似欠撚咗佢咁。仆街咯。
他們是病人,也是壞人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原來的書名超級直接,就是:憎恨女人的男人。
西歐犯罪小說給我的陰影
如果不是知道我最喜愛的大衞芬查,將會把《龍紋身的女孩》改篇成電影,我未必會看這部瑞典小說。
純粹口味問題。在日本的推理和西歐的偵探/犯罪小說之間,我選擇了前者,因為根據過往經驗,看日本的推理往往令我看得好開心,看西歐的偵探則總是令我好唔開心兼好眼瞓而已……嗱,當中絕對沒有高低之分,我不是要把日本的推理放在一個比西歐的偵探來得高的位置——不像身邊某個人,每次看見我又捧著一本推理小說在看時便藐住說:「我一向都唔睇呢啲,只會睇美國作家乜乜乜的偵探。」他講到「呢啲」兩個字時,面口是零舍衰的。
事實上,多年來我一直俾機會自己去重新認識西歐的偵探小說,好似幾年前吧,台灣出版了德國小說《謀殺村》的中譯本,書的裝幀極度精美之餘,宣傳語句仲話呢本小說在德國相當巴閉,而且還附有一大堆台灣文化人和作家(但我一個都唔識)的美言和奉承……
結果,看完這本《謀殺村》後的我,真的想殺人,而且是要殺好多人,個list如下:決定頒獎俾呢本嘢的嗰班德國人,以及嗰班力讚呢本嘢的台灣文化人——至於作者Andrea Maria Schenkel本人,她只是因為渣,才寫了這麼一本屎出來,但寫出一本屎不是罪,把這本屎捧到上天的人先至有罪。為了證明不純是我的偏見,把書借了給朋友,她看後,嬲到想殺埋我。
《龍紋身的女孩》絕對沒有令我萌生起不必要的殺意。
瑞典的性侵害
對於瑞典,我的概念只有那個家具品牌,和幾好味的肉丸。
還有的。一如大部分北歐國家,瑞典被形容為一個生活好地方,生活節奏完全唔急促,盛產品味一流的家具設計師;所以住在那兒的人,都好有生活智慧。以上,都是本地報章雜誌所建構的瑞典。
但瑞典作家Stieg Larsson在他的《龍紋身的女孩》裡所描述的瑞典,是一個被大資本家操控、充滿階級矛盾、大把罪惡發生的地方——冇錯,其實同香港差唔多(衰),而Stieg Larsson在小說各篇章分隔時,更特登加了以下幾個「事實」來深化小說主題:「瑞典有百分之十八的女性曾遭男性威脅」、「瑞典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女性曾遭男人暴力對待」、「瑞典有百分之十三的女性曾遭性伴侶之外的人嚴重性侵害」、「瑞典有百分之九十二曾遭受性侵犯的女性並未在暴力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報警」——讀到這些語句,的確是有點,心寒。
Stieg Larsson在書裡寫的性暴情節,是帶有一種近乎白描的露骨、恐怖和病態,但又不像某些在同類情節上大書特書的小說,或那些罪案實錄式的報道,純粹為我們提供一種獵奇性樂趣;《龍紋身的女孩》中的恐怖,是因為要話俾你知,犯下這些罪行的病人都是壞人。
我們大抵都成為了業餘的心理學家,總愛為罪犯描繪一副心理地圖,例如啦,serial killer通常是在小時候受過性侵犯、細細個已經鍾意虐殺小動物、大個後患有嚴重潔癖、社交技巧又異常貧乏……現在還可能多加一點:極度沉迷打機,尤其是玩那些渲染暴力的遊戲。於是,社會成功歸納出一個容易導致日後行差踏錯的成長套路。
但情況也可能變成——假設我犯了事後,係唔係都先把造成自己行差踏錯的原因如數家珍:小時候受過性侵犯、細細個已經鍾意虐殺小動物兼長大後社交上失敗……呀仲有,好鍾意打機添,當然是打那些渲染暴力的《GTA》啦——最重要是,有埋醫生證明。
傅柯一早講過,知識就是權力,只有醫生才有權去定義精神病患者,去把異常合理化。
小說裡,當主角龍紋身的女孩提到那些犯下性侵害的病/壞人時這樣說:「我只是覺得那些爛人很可悲,老是把罪怪到別人頭上。」
由失蹤到兇殺
基於《龍紋身的女孩》是一個有推理性的故事,有謎要去解,所以這裡不會(為填夠字數而去)透露任何情節,只能夠說,這是一個把荒島打造成密室,一個由追查陳年失蹤案演變成翻開殘暴兇殺案的故事;再由失蹤/兇殺案,扯到去暴露瑞典一點點社會現況。
作者Stieg Larsson,在寫好晒這《千禧年》三部曲(《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空中的城堡》,「千禧年」是指男主角主理的財經雜誌名稱),但書未出版時已病逝,所以,未能親眼看見這個三部曲(尤其是《龍紋身的女孩》),怎樣在祖國、繼而西歐、再輪到美國所掀起的熱潮,及其商業效應。
《龍紋身的女孩》在瑞典早就被拍成電影,而且大收。大衞芬查的版本,由新鐵金剛Daniel Craig去演那個財經記者男主角(很OK的人選);那個龍紋身的女孩則未有定案,據說暫時以《潛行凶間》的Ellen Page呼聲最高。(補:最後跑出的是Rooney Mara)
(原文刊於am730)
夢是唯一的真實
呢篇嘢,我明明已經在夢裡面一早寫完的。
發過夢的你們,大抵可以明白我瞓醒過後那份惶恐,同埋失落。
搞錯!竟然翻炒《Inception》都唔睇翡翠明珠
《Inception》上咗畫近一個月,已經有大把「影評人」寫過這齣戲了,有些捧到上天,有些貶為一齣故弄玄虛的荷李活動作片(imdb投票所得的分數則有9.1,排第3位,僅次於第1位的《月黑風高》和第2位的《教父》)。
我本身好鍾意《Inception》,即使身邊non-stop地有人同我講:1.點解有錢仔咁有錢居然會搭taxi?2.有乜嘢動機令狄卡比奧呢team人走埋一齊?3.去到雪山即係第三層夢境呢已經見到導演技窮了!4.狄卡比奧同老婆嗰段情根本搵嚟搞完全唔感動囉。5.你根本就係盲目去捧呢個導演場!6.拍呢類深戲梗係要搵歐洲導演啦……
同樣的質疑和聲討,我還可以繼續列舉落去。他們似乎好想在我腦裡植入一個概念:《Inception》其實係唔掂的。
只是,我很努力的去防護自己的潛意識,不容許被別人植入一些自己不想認同的概念,而為了鞏固信念,上星期仲特登揀一個應該冇乜人睇戲的時段,睇多次《Inception》。結果——我明明以為應該冇乜人買飛啦,又或大部分人都應該去咗睇那齣甚麼翡翠明珠的(林峯坐擁好多死忠fans的啊)——依然全院滿座,而我坐的那個位,比一個月前睇的時候仲要衰,以致Ellen Page塊面全程歪埋一邊。
夢是性壓抑的解放
當然,《Inception》不是第一齣拍「夢」的電影。
太古老的我不清楚,第一套讓我觸及「夢」的肯定是《猛鬼街》。
拍血殺片起家的Wes Craven,抽取了自己孩提時發噩夢的經驗,創造了Freddy Krueger這個被活生生燒死的serial killer,在死後帶著怨念潛入別人的(綺)夢裡,繼續殺人,而殺的,主要是後生仔/女。
今天的精神分析自然不會再把佛依洛德那一套奉為聖經,但他把一切精神問題及夢的解釋都歸結是源自人類對性的壓抑,卻帶契了日後的創作人,可以大條道理地拿性來做文章。像《猛鬼街》,咁多集的主角都是處於青春期高峰的少男少女(當然,這類戲的主要觀眾也是處於青春期高峰的少男少女),對性既充滿無知、但又躍躍欲試嗰隻。結果,在戲裡對性表現得最開放和大膽的,通常都會命喪於Freddy之下;而由始至終最忍得、最堅貞的那一位(但唔代表佢唔想試),往往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性在這類電影裡就是死的先兆。原來,甚麼《猛鬼街》、《黑色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都是在苦口婆心地,勸喻青年男女不要亂搞嘢——即使片裡經常出現裸男和裸女。
在夢裡我成為富豪第二代……
把「夢」拍得更勁的是David Lynch。
2001年的《Mulholland Dr.》(後來香港推出了DVD,譯做《失憶大道》,這個譯名其實有少少誤導),便是一套無講到明係拍「夢」,但其實係拍緊「夢」的——勁嘢。
片長拍得住《Inception》的《Mulholland Dr.》,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去形容,甚至,即使我穿晒橋,也不代表你會睇得唔再過癮——偏偏最大的問題是,就算我想穿橋都穿唔到,因為片裡頭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夢?我都冇辦法一一講得清……
多年來,不斷有人為了這套《Mulholland Dr.》進行深度討論,David Lynch本人也經常被問及片裡層層好似真又好似假的意象,而每當面對這類情況,他總是全程保持緘默。偏偏在美版DVD裡附有一張紙,紙上面好衰唔衰地列出了10點,10點都是David Lynch給觀眾的提示,提示你在睇戲時倍加留意就可以睇得更通……我試過咁做,但可能我蠢,似乎唔多有效,感覺上好似(又)俾David Lynch玩咗鑊,但我又好甘心俾佢玩。
David Lynch不像Christopher Nolan,沒有試圖藉着Naomi Watts(《King Kong》女主角)同你解釋清楚甚麼是夢,夢有乜作用,夢又分作幾多層,事實是連電影裡的Naomi Watts,都不知道自己原來一直在發夢,藉著夢去完美化自己,藉著夢去修補現實中已經被永遠破壞了的關係,藉著夢去完成現實中永遠不能被完成的夢想……
現實裡的我們也是充滿缺陷和失落的。我決定從此不再捱夜,早啲瞓,瞓多啲,因為唔瞓,就冇得發夢。
講到近排最想發的夢,肯定是化身成富豪第二代(唔想做第一代。第一代要白手興家,好辛苦啫),跟其他第二代和洋妞港模坐住遊艇出征……大家若然見到瞓緊覺的我在笑吟吟,請千萬不要叫醒我。
但我同時好驚在夢中被植入一個概念:翡翠明珠,好睇。
(原文刊於am730)
發過夢的你們,大抵可以明白我瞓醒過後那份惶恐,同埋失落。
搞錯!竟然翻炒《Inception》都唔睇翡翠明珠
《Inception》上咗畫近一個月,已經有大把「影評人」寫過這齣戲了,有些捧到上天,有些貶為一齣故弄玄虛的荷李活動作片(imdb投票所得的分數則有9.1,排第3位,僅次於第1位的《月黑風高》和第2位的《教父》)。
我本身好鍾意《Inception》,即使身邊non-stop地有人同我講:1.點解有錢仔咁有錢居然會搭taxi?2.有乜嘢動機令狄卡比奧呢team人走埋一齊?3.去到雪山即係第三層夢境呢已經見到導演技窮了!4.狄卡比奧同老婆嗰段情根本搵嚟搞完全唔感動囉。5.你根本就係盲目去捧呢個導演場!6.拍呢類深戲梗係要搵歐洲導演啦……
同樣的質疑和聲討,我還可以繼續列舉落去。他們似乎好想在我腦裡植入一個概念:《Inception》其實係唔掂的。
只是,我很努力的去防護自己的潛意識,不容許被別人植入一些自己不想認同的概念,而為了鞏固信念,上星期仲特登揀一個應該冇乜人睇戲的時段,睇多次《Inception》。結果——我明明以為應該冇乜人買飛啦,又或大部分人都應該去咗睇那齣甚麼翡翠明珠的(林峯坐擁好多死忠fans的啊)——依然全院滿座,而我坐的那個位,比一個月前睇的時候仲要衰,以致Ellen Page塊面全程歪埋一邊。
夢是性壓抑的解放
當然,《Inception》不是第一齣拍「夢」的電影。
太古老的我不清楚,第一套讓我觸及「夢」的肯定是《猛鬼街》。
拍血殺片起家的Wes Craven,抽取了自己孩提時發噩夢的經驗,創造了Freddy Krueger這個被活生生燒死的serial killer,在死後帶著怨念潛入別人的(綺)夢裡,繼續殺人,而殺的,主要是後生仔/女。
今天的精神分析自然不會再把佛依洛德那一套奉為聖經,但他把一切精神問題及夢的解釋都歸結是源自人類對性的壓抑,卻帶契了日後的創作人,可以大條道理地拿性來做文章。像《猛鬼街》,咁多集的主角都是處於青春期高峰的少男少女(當然,這類戲的主要觀眾也是處於青春期高峰的少男少女),對性既充滿無知、但又躍躍欲試嗰隻。結果,在戲裡對性表現得最開放和大膽的,通常都會命喪於Freddy之下;而由始至終最忍得、最堅貞的那一位(但唔代表佢唔想試),往往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性在這類電影裡就是死的先兆。原來,甚麼《猛鬼街》、《黑色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都是在苦口婆心地,勸喻青年男女不要亂搞嘢——即使片裡經常出現裸男和裸女。
在夢裡我成為富豪第二代……
把「夢」拍得更勁的是David Lynch。
2001年的《Mulholland Dr.》(後來香港推出了DVD,譯做《失憶大道》,這個譯名其實有少少誤導),便是一套無講到明係拍「夢」,但其實係拍緊「夢」的——勁嘢。
片長拍得住《Inception》的《Mulholland Dr.》,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去形容,甚至,即使我穿晒橋,也不代表你會睇得唔再過癮——偏偏最大的問題是,就算我想穿橋都穿唔到,因為片裡頭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夢?我都冇辦法一一講得清……
多年來,不斷有人為了這套《Mulholland Dr.》進行深度討論,David Lynch本人也經常被問及片裡層層好似真又好似假的意象,而每當面對這類情況,他總是全程保持緘默。偏偏在美版DVD裡附有一張紙,紙上面好衰唔衰地列出了10點,10點都是David Lynch給觀眾的提示,提示你在睇戲時倍加留意就可以睇得更通……我試過咁做,但可能我蠢,似乎唔多有效,感覺上好似(又)俾David Lynch玩咗鑊,但我又好甘心俾佢玩。
David Lynch不像Christopher Nolan,沒有試圖藉着Naomi Watts(《King Kong》女主角)同你解釋清楚甚麼是夢,夢有乜作用,夢又分作幾多層,事實是連電影裡的Naomi Watts,都不知道自己原來一直在發夢,藉著夢去完美化自己,藉著夢去修補現實中已經被永遠破壞了的關係,藉著夢去完成現實中永遠不能被完成的夢想……
現實裡的我們也是充滿缺陷和失落的。我決定從此不再捱夜,早啲瞓,瞓多啲,因為唔瞓,就冇得發夢。
講到近排最想發的夢,肯定是化身成富豪第二代(唔想做第一代。第一代要白手興家,好辛苦啫),跟其他第二代和洋妞港模坐住遊艇出征……大家若然見到瞓緊覺的我在笑吟吟,請千萬不要叫醒我。
但我同時好驚在夢中被植入一個概念:翡翠明珠,好睇。
(原文刊於am73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