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浪漫月巴睇舊戲(五十八):鬼佬眼中的Cult片,我看出了濃郁教育意味


















點都要寫一齣邵氏電影吧。但寫邊齣?
經過一大輪篩選後,剩番三齣俾我作最後抉擇:1.《蛇殺手》、2.《表錯七日情》、3.《五毒》。

2002年才正式接觸邵氏電影

或者你會問,點解邵氏咁多經典戲都俾我篩走?
冠冕堂皇的解釋:《十三太保》呀《刺馬》呀《大軍閥》呀等等都太經典了,都已經俾著名顯赫的影評人文化人寫過十萬次了。仲要寫第十萬零一次?沒太大意義。
至於真正的解釋:「篩選」就是——我鍾意篩走邊齣咪篩走邊齣囉,使鬼同你解釋。
OK,入正題。在成長的年代,我講得出名的電影公司只有嘉禾、新藝城和德寶。邵氏?甚麼來的?
到了2002年,天映把經過數碼復刻的邵氏電影再次推出,我才正式接觸傳說中的邵氏電影。經典的自然有看,但抱的是一種看待經典的嚴肅心態,令我真正亢奮的,是上世紀70年代打後的那一堆奇片——點解幾十年前電影人敢拍(而又有人夠膽投資)的離譜題材和畫面,而家竟然冇晒?是我們真的太進步,一齊走上了道德高地嗎?
像我推介過俾好多親密朋友欣賞的《蛇殺手》,表面看,是在販賣性虐和核突的惡趣味,但桂治洪就是有能耐把惡趣味,提煉成一齣好睇而不單純停留於惡趣味的正嘢。一個心理異常諗埋一邊的窮困孤獨男子,怎樣同蛇培養起深厚友誼,懲戒他眼中的壞人(主要是睇唔起佢和成日恰佢的),同時鞭撻埋香港經濟起飛的70年代,那些恃住有幾個臭錢便以為自己大晒的衰人。更重要是電影呈現了那一班演員的職業道德——點解咁離譜嘅戲都肯瞓身去拍?
同樣進入最後三強的《表錯七日情》,出品年份是嘉禾同新藝城鬥燒錢拍大製作的1983年,這齣基本上只得一間屋+兩個演員的低成本嘢,拍出了用多多錢也拍不出來的戲味,一種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無奈。我從來都唔鍾意睇鍾鎮濤和葉童,呢齣除外。

信錯鬼佬,我誤以為《五毒》好Cult
我有個壞習慣,很信那些乜榜物榜(唯獨不信勁歌金榜)。2003年5月,《Entertainment Weekly》搞了一個Top 50 Cult Movies,《五毒》成為第11名!我很好奇這齣1978年的武打電影竟然有份,自然買嚟睇啦。事後,我有嚴重被欺騙的感覺——Cult喺邊?
1.那是一個香港觀眾經歷了李小龍電影洗禮,而武打/功夫電影還未找到一個新表現手法的年頭。《五毒》還是沿用張徹武打片的套路,只是主角再不是甚麼大俠或英雄,而是武林邪派五毒門的弟子在明爭暗鬥。
2.表面是武打片,但有大半篇幅竟然是「法庭戲」——一宗滅門慘案發生了,咁究竟誰是兇手呢?作為觀眾的我們自然知道,目擊證人也知道,但就是有些人不願意接受這個真相,於是出現了一連串賄賂貪腐,共同去把明明幫手捉拿真兇的人,明砌生豬肉,夾硬砌成為真兇——這個不幸的人是羅莽,五毒門弟子,一身蛤蟆功本來令他刀槍不入,但在擅使蛇功的二師兄精心設計的酷刑下,罩門被破,不明不白死在獄中。
3.倪匡寫的劇本有個精彩設計:五名弟子各不知道對方身份,也不存在甚麼師兄弟的感情,在劇情推展下,我們漸漸知道蜈蚣大師兄、蛇二師兄、壁虎四弟以及蛤蟆五弟的身份,唯獨最Q奸險的Final Boss蠍子老三一直身份未明,加上劇本作出了明顯誤導,總之當你懶醒以為嗰個就係,sorry,錯晒。
4.故事也正路得很。五毒門掌門人有感他本人及教出的弟子禍患無窮,臨終前託命閉門弟子搵出五名師兄,清理門戶,並將由神秘老師叔持有的贓款豪派俾天下窮人。一切明爭暗鬥,便因為有人希望獨吞這筆哪渣錢而起。
5.最深刻的人物是蛇二弟。因為太鍾意武功才加入五毒門。他是富二代,根本對那筆哪渣錢冇乜興趣,但又不知不覺間為咗嗰筆錢做了好多壞事;當他突然感慨起來時,神秘的蠍子老三同佢講:壞事呢,只要做了一次,就會一.直.做.落.去。
《五毒》真的一點也不Cult,甚至是好有警世意味、導人向善的教育電影,阿彌陀佛~
(原文刊於am73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