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龍哥,撐你!



























假如有日俾人問起:當初是誰令我深深愛上畫公仔?
我會答,是邱福龍。
當然我畫的公仔核突就唔關邱福龍事吖。

 

當人家畫打打殺殺,佢畫機械人
 知道邱福龍這個名字,是因為N年前的一本《小強漫畫集》。
書名中的小強便是上官小強,《壽星仔》作者。這本漫畫集主要是讓當時同公司的新秀發表作品。有些作品無疑很青澀,畫功也頗甩漏,但你會感受到他們對漫畫所 抱持的熱血。
吸引我去買的那一期,封面上是一具S.F.3.D.的機械人。
S.F.3.D.是八十年代由橫山宏創作的模型系列,擁有本身世界觀,但令當時還是小學雞的我最震撼的,還是結合現代軍事的機械設計,擺明同當時主流的超 級系機械人不同。只是,S.F.3.D.模型出名難砌,而且幾貴,所以當看見一本港漫封面上的,竟然是S.F.3.D.而不是王小虎石黑龍時,實在是興奮 得立即動用晒那一天的零用,寧願捱餓也要買下來!然後一整晚都在細心研究那個cover——原來那隻S.F.3.D.同橫山宏的原本設定有少少出入,背脊 多咗條排氣喉,右臂上又多咗支槍,但OK,這些加工不但不破壞原設計的美感,更讓我明白:當照畫一個別人的創作時,其實不用100%跟足。
畫下這個封面的,便是邱福龍。
為了捧龍哥場,由他繪製封面的三大打書《龍虎門》、《醉拳》和《如來神掌》期期買,但齋剪存封面就算,內文唔睇兼要偷偷哋丟掉(事關家人一直嚴禁閱讀港 漫)。當時龍哥並沒有屬於自己名下的漫畫單行本,只會不定期發表短篇作,大部分都是把日本特撮英雄或荷李活科幻/神怪電影像《幪面超人》、《捉鬼敢死 隊》、《未來戰士》及《蝙蝠俠》等等……進行優質本土改造。
龍哥的畫我臨摹過不少(我的仿作自然是極核突的),他處理cute版造型的手法也影響了我,當年便試過把兩幅參考龍哥的cute版幪面超人拙作,投稿到一 本已停刊的動漫雜誌《A-Club》,仲成功被刊出,令我賺到40蚊稿費。那一年是1987年。

霹靂雷霆震霪霧
 上述咁勁的句子是赤殺王終極殺著。
赤殺王,《鐵將縱橫》頭號奸角。在沒有預警下1989年龍哥突然出版的個人作品(當時我已公然犯了家禁成為港漫粉絲)。
已經不知道怎樣形容那一刻的passion,只知道《鐵將縱橫》裡每一格都務必仔細閱讀,尤其那些彩稿,因為太勁勁勁勁勁了!龍哥的蒼勁畫風,更在2D畫 面上展現了港漫不曾出現過的兩個字,霸氣!
問題是,追《鐵將》絕對是一場苦難——脫期脫得太離譜,最離譜一次竟然脫了足足半年,但我還是默默地等等等等等。
其後龍哥離開了舊公司(《鐵將》換了人畫,慘不忍睹),直到自組公司繪下《龍神》,以精裝形式展示一個科幻技擊+ super hero的漫畫,成為港漫史上一次小型革命。
再之後他放棄《龍神》,幫黃玉郎再打江山,期間推出過好幾部個人作品,是的,我仲有捧場,但問心,只是一件例行公事。
在一個死忠龍迷眼裡,他在《鐵將》打後作品的參與度顯著減少了。有時,我會更愛他只此一家的蒼勁霸氣草稿,多於那些已加入他人斧鑿筆跡的所謂完成品。
《鐵將》reboot了。我終於再一次在完成品上看見邱福龍。
作為他許勝不許敗的真正創業作,這一次他本人真的使出了「霹靂雷霆震霪霧」。
書一到手後,我便由頭到尾好仔細地睇了三次,而且正準備睇第四次。情況,就像舊版《鐵將》出街的時候。
多年來都好想親口同龍哥講聲:「我一直撐你!」機會也出現過好多次——以前工作地方在柴灣,不時會遇上買完外賣的龍哥,只是他往往行色匆匆,趕住返工,而 在偶像面前我又總係好鬼鵪鶉……如果龍哥記得以前有個四眼光頭月巴仔成日眼甘甘望住你,唔使驚,不過是一個撐你多年的鵪鶉粉絲而已。
沒錯,這是港漫最黑暗的時代,似乎再沒有年輕新讀者願意買港漫來看——講真,我也不敢慫恿大家咁做,老實,真的冇乜好睇(鄭健和《封神紀》倒是值得看 的)。
但信我,邱福龍是真心熱愛漫畫和畫畫的,而不是那些掛個名、或根本已不愛漫畫的所謂「漫畫家」。
多口講句。真心希望龍哥能再畫cute版、或打書以外的題材。你的能力,從來都不應受制於打打殺殺的港漫主旋律。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whitney houston巨聲年代記




























不像六十年代的充滿顛覆和革命性,也不像七十年代的躁動中隱藏愉悅。八十年代是一次集體性發癲的快樂時代。還是個盛產流行音樂巨星的重要年代。可一不可再。在冷戰就快玩完的日子,荷李活電影keep住生產肌肉型救國英雄,宣傳著一種最形而下但又最富視覺效果的英雄主義。
MTV台,引發了群眾用視覺去理解、閱讀流行音樂。MV成為那年代最重要的音樂推廣工具,配合花喱花碌的浮誇衣著和用色,一個史無前例的美學新標準,結合成一個個比七彩蝦條姐姐還要colourful的MV。
像Whitney Houston初出道時最重要的Dance-pop單曲《How Will I Know》,歌曲的MV便是一次最貼切示範:一身姣紫的Whitney,set了個極度「奔放」的髮型,全程遊走於一個牆身顏色跟其衣著色調撞到九彩的空間裡,開開心心在唱歌——就是這個MV,讓MTV台觀眾關注到這位當時才不過22歲的爆肺級黑人女孩。
是的,多得Whitney Houston做了開路先鋒,那一堆爆肺級R&B後輩(尤其是黑人女歌手),今時今日才能夠走在一條較輕鬆平坦的流行路上。


新正頭,突然爆了單有關Whitney Houston的傳聞——八十年代流行天后瀕臨破產,甚至淪落到要問朋友借100蚊美金度日。有關方面立即就傳聞作出否認,並指出由Whitney Houston主演兼監製的復出電影《Sparkle》,將在今年8月上映。
如果不是這單突如其來的傳聞,還有幾多人會留意或記得Whitney Houston?又如果,你是1990年打後才出世的話,甚至不會知道世上曾經存在過這麼一位R&B歌姬,在你仲未出世的八十年代怎樣極速走紅呼風喚雨兼稱霸流行樂壇……

80年代前,等待巨星。
是注定出色的。說的是Whitney Houston的歌聲。
她的母親Cissy,本身便擅唱福音歌曲,而Cissy的教母和兩名表兄弟,也馳騁於福音、騷靈、藍調等界別,所以Whitney Houston自小在唱功上已得幾方面的真傳,除了早就在教會參加合唱團獻唱福音歌外,還周不時跟隨母親到夜總會觀摩,母女更會間中同台表演。
在還沒簽約正式做歌手時,Whitney已不時進出錄音室,為歌手擔任和唱,最重要的一次,應該是為有“The Queen of Funk”之稱的Chaka Khan,擔任單曲《I’m Every Woman》和唱,那是1978年的事,當時Whitney 15歲。很多年後,當Whitney已成為天后,也為由她首度演出的電影《護花傾情》(The Bodyguard)翻唱了這首歌。
Whitney不算很標致,但青春期的她有種鄰家女孩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讓她做起teen model來,替不少雜誌拍硬照,最史無前例的一次,則是替少女雜誌《Seventeen》影封面——這是該雜誌首次起用黑人女子作為cover girl(美國是個比很多地方把種族膚色睇得更重的「開放國家」)。
OK,種種跡象顯示,一個來自黑人家庭的超級巨聲正在等待爆紅。

1985年,Whitney的時代來了。
在Whitney抆住媽咪衫尾去夜場唱歌的日子,她的歌聲和親和力,一早就搶去不少唱片公司高層目光。Arista Records的一名高層,在看過小Whitney的一次演出後,心諗不得了,現在不簽,一旦被別家公司簽了就大鑊了,於是迫老闆Clive Davis務必去現場聽一次這個黑人女孩的震撼歌聲。Clive Davis真的去聽了,並立即決定跟這女孩簽約。
Whitney簽給Arista Records,是1983年的事,但她的debut album卻要等到兩年後才應市。晨早簽了約而又不立即出碟,這一來是老闆Clive Davis在商言商的策略,免卻其他唱片公司搶走Whitney,二來,他想找到最適合的製作班底,才去為Whitney製作專輯。但在這段醞釀期裡,唱片公司也有安排Whitney去跟別人合唱,測試水溫。
1985年2月,Whitney的debut album推出了,一如那年頭很多新歌手的做法,專輯名字就是簡單地採用歌手個名。這張《Whitney Houston》是慢熱的——即使《滾石雜誌》把Whitney說成是”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new voices in years”,《The New York Times》又狂讚她。唱片公司用了3張不同風格的單曲去推這張專輯,把Whitney的不同面公開展示。
在英國,plug的單曲是《Someone for Me》,Dance-funk作品,反應麻麻(你看看現在的英美流行榜吧,會發現兩地樂迷的口味往往是很兩極化的):在歐洲國家,則以本格R&B《All at Once》作先行單曲,OK受歡迎;而在美國本土,谷的是《You Give Good Love》,實行以騷靈風先搶佔黑人市場,結果策略成功,最高位置一度攀上Billboard第三位。
然後,殺著來了。《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這首Jazz的小曲推出,在美國爆紅外,更成功贏埋英國市場,成為兩地流行榜的No.1,Whitney Houston的時代來臨了。但這還未夠。下一波的單曲《How Will I Know》,讓Whitney得以在很白人口味主導的MTV台也紅起來;最後一首加推的單曲《Greatest Love of All》,Whitney的翻唱版本,讓這首1977年的歌成為那快樂年代,一場最偉大的生命頌讚,更幾乎主導了Whitney日後的歌唱風格——但老闆Clive Davis原先不願讓Whitney翻唱這首歌,寫這首歌的Linda Creed,其實是把自己面對乳癌的生命態度寫下。
《Whitney Houston》在推出後一年,終於成為大碟榜No.1;單單一張專輯,便包含了三張NO.1單曲。《Whitney Houston》至今依然是Whitney最暢銷的專輯,全球銷量高達2,500萬張。

1989年,遇上命中注定的Bobby Brown。
那一年,Whitney遇上R&B歌手Bobby Brown,初則戀上,繼而在3年後的7月18日結埋婚。新婚夫婦更恩愛合唱了一曲《Something In Common》,收錄在Bobby Brown的同年專輯《Bobby》內。
結婚後一年,Whitney連隨為Bobby誕下囡囡Bobbi Kristina Houston Brown。
這頭婚事在當年是極度轟動的。外界總認為Whitney其實可有更好的老公人選(但先旨聲明,Bobby Brown也是個受歡迎的R&B歌手),原因,可能來自二人的成長背景。Whitney生於一個中產家庭,自小有良好教養;老公呢,出身貧窮,在青春期的反叛歲月,終日無所事事,聯群結黨在街頭搞事,直到目睹一個朋友被監生打死後才生性,並被R&B拯救了……不是外界的八公八婆特別挑通眼眉,但偏偏事實證明,Whitney和Bobby這段一早就不被睇好的婚姻,真的好快變了質。當然,不能夠話Whitney因為同Bobby結了婚先會走去吸毒,但不愉快的婚姻和傳聞中的家暴,應該令近乎沒有經歷過大風浪的Whitney的心,被侵蝕。

1992年全球熱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uuuuuu!
在餘下的八十年代,Whitney分別出了《Whitney》和《I’m Your Baby Tonight》,前者被評只管延續首張專輯路線,太穩陣,但一樣大賣;後者銳意改變,而Whitney本人當時已坐擁權力,有權去揀歌和揀監製,讓專輯呈現了一種更黑人音樂的感覺,不像上兩張專輯般想去討好所有膚色的人種。《I’m Your Baby Tonight》日後也被公認為她風格最完整統一的作品。在美國,歌星就是歌星,影星就是影星,當然也不乏突然跨界走去拍電影的歌星,像Madonna,但通常難逃慘劇收場。但Whitney實在太紅了,自然吸引到片商,於是不少絕佳的offer和劇本送到Whitney面前,合作的不是大導演就是一線影星,但她統統推掉,認為未是適當時機。
真正的適當時機要等到九十年代初。Whitney卒之等到一個最啱自己去做的角色。1992年的《護花傾情》,Whitney做番自己,超級紅歌星,卻慘被狂迷纏身,男主角是堪稱九十年代荷李活代言人的奇雲高士拿(Kevin Costner),飾演一名有型保鑣。朝夕相對後,身份懸殊的二人愛上對方……荷李活片商大膽讓白人男子跟黑人女子發生感情線。影評明顯不buy這種感情配,更指Whitney的演出渣兼冇特別(因為她不過是做番自己而已),而該年的金草莓獎最差女主角,Whitney更成功入了圍……
不過,《護花傾情》票房依然超掂。電影收得,很大程度要多謝電影soundtrack。為了這張soundtrack,Whitney獻上親自監修的6首金曲,當中更包括書寫了那個九十年代的超級無敵永恆愛情主打——《I Will Always Love You》。嗱,如果你沒有經歷過1992年,又或當時年紀仲細,你不會知道這首《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強勁滲透力。那一年沒有YouTube沒有討論區,但身邊總有人是會識得哼一兩句出來的,因為唔知點解,我們每一日總能經由各大媒體而聽到這首愛情金曲一或兩甚或三至四次!
(或許實在聽得太多,而我又不是Whitney的粉絲吧,曾經有一段長時間,我不能聽到《I Will Always Love You》這首歌及”I Will Always Love You”這句話,一聽就發癲……事隔多年直至要寫這一篇文,才聽番,讓自己recall番那個全城都在高歌always love you的1992年。)

1994年,為曼德拉而唱。
在八十年代,Whitney已經是曼德拉(Nelson Mandela)支持者。1994年10月,白宮設宴款待剛在4月獲選為南非總統的曼德拉,Whitney除了是座上客,也為這位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的領袖即席獻唱。同年,Whitney到南非開了3場個唱,門券收益則用作捐助南非慈善團體。

千禧,精選專輯之後……
九十年代後半,Whitney不是不紅,只是已經再達不到她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所能達至的高度。
2000年,一個新時代的開始,Whitney推出了精選專輯《Whitney: The Greatest Hits》,讓大家回味她的最光輝時刻。
只是同一年,Whitney和老公在夏威夷機場斷正,被發現行李內藏有大麻。
乖乖女形象一直具認受性的Whitney,形象開始崩潰。除了吸毒傳聞,專業的她也接二連三失場,最離譜的一次是老闆Clive Davis躋身“Rock & Roll Hall of Fame”,Whitney本來被安排同場獻唱,向這位當年提攜自己的老闆致敬,但no show,原因不明。
之後,Whitney本來有份為奧斯卡擔任表演嘉賓,這次不是no show,而是被多年好友暨大會音樂總監Burt Bacharach炒魷。多年後Burt Bacharach在自己的書裡回憶往事,說棄用Whitney是因為發現她的歌聲「不穩定」、「緊張不安」,而且明明要她唱《Over the Rainbow》,卻唱錯歌。後來,Whitney也承認了自己當日是被炒,而不是因為甚麼健康問題請辭。
還有,跟Whitney打拚多年的知己Robyn Crawford,也退出了Whitney的公司。
2001年,跟唱片公司重訂合約,酬金是天價1億美金,推出6張專輯。
2006年,跟老公分居,翌年正式離婚。
2009年,Whitney應邀上名嘴Oprah Winfrey節目,剖白自己過去那段毒后歲月。一切開始於1992年拍《護花傾情》的時候(那一年她跟Bobby結婚),之後愈踩愈深不能自拔,最荒唐時甚至試過跟老公宅在家裡足足一個禮拜,整個星期就是邊睇電視邊在隊(混了可卡因的)草……而這段婚姻也充滿了傷痛,因為經常都要忍受火爆老公的拳打腳踢……
將自己瘡疤向電視機前觀眾挖晒出來的同年,新專輯《I Look to You》登上Billboard No.1位置。對上一張登上此位置的,已是1992年的《護花傾情》soundtrack。樂迷沒有忘記她,但Whitney之後的巡迴tour,卻是劣評連連。
2011年,整整15年沒有拍戲的Whitney,宣布參與1976年電影《Sparkle》的重拍計劃,演出之餘還監製。六十年代,有關三姊妹的勵志故事,說她們怎樣由教會合唱團唱到入樂壇打拚……
或許,最需要鼓勵的正正是Whitney本人。


R.I.P

2012年2月9日星期四

秦博士年代的手塚治虫




























怪醫黑傑克,即是我們叫慣叫熟的怪醫秦博士。
《怪醫黑傑克的誕生——手塚治虫的創作秘辛》,單看書名會以為是向你展示手塚治虫當年怎樣構想秦博士。其實,唔係的。

手塚怒了:「我很認真的在做!」

《怪醫秦博士》正式展開連載是1973年的事。那一年,手塚45歲。
他一早已經是超著名漫畫家,又一早做了日本動畫製作的先驅,但當踏入1970年代,因經營不善,公司倒閉,一手建立的動漫事業近乎被摧毀。最弊是,就連他本人最自豪的漫畫本業,也居然被出版社拒絕了新作企劃。
好彩,終於有一位言行舉止都貌似黑道中人、名叫壁村耐三的漫畫雜誌社總編輯,力邀手塚替他們的雜誌畫新連載。便是《怪醫秦博士》。
《怪醫黑傑克的誕生——手塚治虫的創作秘辛》要交代的便是手塚創作《怪醫秦博士》的關鍵時刻,經由當年一眾跟他共事過而仲在生的人的口述,重組手塚這個人的創作習慣——怎樣拚了命去創作的習慣。
連載《怪醫秦博士》期間手塚不算老,但肯定已不是正值壯年時(據手塚自述,童年的他本就是個體弱多病的孱仔)。那時候,他一個人擔起好幾個連載,一年裡頭近乎沒有休息過地畫畫畫……OK,他是有一堆助理幫他(在日本他算是最早以團隊形式製作漫畫),只是他並非單純圈了稿畫了草圖便算數,還有最核心的故事,也是由他一人包辦的。
據當年跟他合作過的責任編輯說,手塚往往在正式落筆繪畫每回連載前,都會至少諗定三個大綱,然後選他認為最好的去畫(而不是選最快最易處理的)。
某一次,明明已經比截稿時間遲咗好多,一個新負責《怪醫秦博士》的責任編輯等得慌了,當手塚提出三個故事方案,問他哪一個最好時,責任編輯交出了一個你和我甚或所有打工仔都可能會答的答案:「哪個故事能最快畫完呢?」
「我很認真的在做!請你也認真去想!」
手塚怒了,掉頭返回工作室。責任編輯知道自己瀨了一鑊極甘的。
30分鐘後手塚蒲頭,笑著說:「我又想到一個點子了。」責任編輯於是唯唯諾諾的贊同這新點子,點知嚴謹的手塚,又再用這一刻的我來打倒前一刻的我,嫌點子仍然不夠有趣!閉門又再諗過。
翌日早上,漫畫原稿終於交到責任編輯手上了。他一看,發現手塚居然在短短時間兼超疲累狀態下(他在繪畫這回《秦博士》前才剛嘔掂100頁原稿),只不過一日半,也能交出一個比原初構想好上N倍的漫畫,他感動得在顫抖(哪一格是咁畫的)。看到這一格時我也在顫抖,甚至起雞皮——是那種熱血同感動交織而成的雞皮。

請讓年輕的放膽去做
手塚有一班優質助理團隊,對於這班有心來學嘢的助理,他絕少一板一眼的去傳授(甚至好似冇),他更重視啟發助理,讓他們自由地找尋屬於自己的畫風,和自己的創作之路。
就像寺澤武一。
寺澤武一,著名作《哥布拉》,單看他的畫風,實在諗唔到原來他曾待在手塚工作室好幾年時間。
寺澤回憶,偶然間看到廣告知道手塚工作室請人,便去應徵,但因自己脾氣不好不獲接納(漫畫裡沒有明確交代,似乎當日in佢的不是手塚本人),到後來手塚見到他的畫,才堅持要請他。
某天,手塚在紙上塗鴉了一個唔知係乜的東西,交給寺澤,託他沿著塗鴉畫一架火箭出來。寺澤諗,其實大可以依據塗鴉畫一架好政治正確、全世界都睇得明的火箭,但他筆走偏鋒,設計了一架超越當時常人知識範疇的「嘢」出來。周遭助理心想,大鑊了……
結果自然是:手塚超like。他明白,單憑自己一個腦,想法是有限的,他需要年輕的漫畫家為作品注入新意念,所以必先讓他們放膽去做,對於好的還要加以承認和表揚。
手塚從來都不是神,他會嬲會拖稿會氣餒也會有人的負面情緒,卻同時死命地去做了許多人人理應要做卻冇去做的事。艱險他奮進困乏他多情,到了中年,凝聚生命體驗,終煉成了《怪醫秦博士》。
你去看看那班坐擁學識地位的乜乜學者物物校長,近日是怎樣為了維護個人權力絕對領域,而去忽視/鄙視/賤視年輕人的訴求?
他們正正是秦博士最不屑去醫的生物。因為,心冇得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