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21):能在末世唱著是她最大成就


























因為要寫盧巧音,過去一星期我keep住翻聽她的碟。我已經好耐好耐好耐冇咁神心地去聽廣東歌。

1.我近乎買齊盧巧音的碟——就是欠了《賞味人間》,這張收錄了《好心分手》的專輯。我當然不討厭這首歌,問題是當年實在聽得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多了——除了因為電視台會狂播隔離K房的人會狂唱,去商場food court食飯會聽到,去各大小機舖打機又會聽到,甚至離譜到連去睇中醫都聽到……Well,未至於聽到嘔,但肯定聽到漏。不過,一首真正的hit歌,合該如此。

2.《好心分手》令盧巧音超紅,我固然高興。但她從來都不止於一首《好心分手》。

3.可能你們不知道(又或都知道),九龍灣德福花園商場HMV個舖位,對上一手也是賣CD的。上個世紀末,我放工總需要搭地鐵到九龍灣轉巴士返屋企,基於我本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躝街,必定會先去那間唱片舖逛吓。我就是在那裡買了盧巧音首張個人EP,《不需要…完美得可怕》。Why買呢隻EP?唔記得咯,只記得俾了錢便去了巴士站,好快有車;上車後,便急不及待將隻碟放入Discman。

4.好聽。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歌曲風格也不知怎樣評論那五首歌的詞,而只能夠講:好聽,好啱我聽。那段時間我明明在學 / 狂聽英美搖滾,以致對廣東歌總是懶係敬而遠之(難聽啲,其實係藐),但這EP的五首歌,完全沒有同時期不少廣東歌的媚俗,但又不是懶清新吖,總之好難形容啦……碟裡最拮中我的不是哀求長留戀於你家的《垃圾》,而是宣告全部約會順延吧留在我家的《自戀影院》——我聽第一次便深深愛上,而且肯定不是因為歌詞而愛上(每當我第一次去聽一首歌,往往不會順便睇埋歌詞),我就是純粹喜歡歌的旋律和盧巧音的聲音。

5.我一直堅持:判斷一個歌手好與不好,不是依據門面技巧,而是當撇除所有技巧後究竟還剩下甚麼——那剩下的「甚麼」,才是真正代表一個歌手的價值(現在很多歌手,偏偏要動用最門面的技巧去表現自己)。像盧巧音,她(當時)的歌唱技巧或許不高,某些高音位甚至聽到了有種夾硬來的勉強,但我OK喎,《自戀影院》的動聽並沒有因為這些夾硬來的高音而失真。

6.當時我和一位男性朋友都極愛這張EP,我迷戀《自戀影院》他沉溺於《垃圾》。在啱啱入行做記者的暗淡日子,我和他,兩條麻甩佬,經常幫襯旺角一間破落K場,由凌晨唱到清晨(埋單每位都只係一舊水),《自戀影院》和《垃圾》成為了我們兩條麻甩佬宣洩情緒的飲歌。愈失意愈宣洩愈失意……暗淡的日子彷彿就是這樣永無止境,但宣洩完回家沖涼瞌陣起身,又要面對另一天。

7.盧巧音推出這張EP時,香港樂壇也在步入暗淡日子。身邊的人(唔只一個)當知道我買正版碟後都責備我,但我只是認為,在如此暗淡的日子市況還是有人願意用心去做一件事,不是不撐吧?

8.這張EP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盧巧音,在之後接連幾張概念先行的專輯,《Miao》、《色放》、《Muse》、《花言巧語》、《天演論》,逐漸成長和成形——未必每一張都把概念演繹至最完美,但可以肯定,要聽盧巧音,最好是完整地聽一張專輯,而不是為了齋煲某首大熱單曲而只聽精選——精選,反而令概念受損。

9.尤其《天演論》。我認,以前唔知點解地我麻麻哋這專輯,但在過去幾天持續翻炒下才覺醒:《天演論》極正!正到足以堪稱為千禧後最重要廣東專輯。《天演論》十首歌(其實共有十二首歌,但最後兩首是國語版),其中八首由盧巧音作曲。十首歌,述說一個女子在塵世的觀察,觀察面由古至今由外至內,有形而上的哲學省思,有最入世的生活體驗;到最後的《敵托邦的拾荒姑娘》唱道:「能在末世活著,是她最大成就」(藍奕邦填的詞),就是因為時日太暗淡,更加需要堅忍活著,這樣的活著才有意義。

10.現在的盧巧音,間中有新歌,深居簡出。我有follow她的Instagram,從她的相片見到今時今日的她,在不唱歌的日常,是一個會單拖去超市買嘢、會自製雞絲碗仔翅、會煮飯(俾自己同老公)食的普通人妻。一個會做好多你同我都會做的普通事的普通人。這麼一個普通人,曾經在一個樂壇最暗淡的日子,跟一群音樂人持續地製作了不落俗套的歌與專輯,如果她當日早知咁暗淡而乜都唔做(或只會媚俗地或投機地去做),我們便注定喪失一批精彩的廣東歌和廣東專輯。每當回首過去,發現買過不少叫自己抱憾終生的碟時,盧巧音的,我冇一隻後悔。而當然我最希望她會在這個比過去暗淡十萬倍的時日再出碟。
(原文刊於am730)
(由於已爆文兼同主題無關,冇寫到的是:佢拍戲做八婆一流~)

ROBOCAT 432


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那夜我在大圍飲的不是啤酒而是哀愁





















這一篇,好私人。沒有甚麼大道理要講,也沒有甚麼小道理想講。

酒入肥腸愁更愁
酒,對我來說可有可無。我一年飲的啤酒份量大概是兩支;而啤酒以外的酒,仲少,一杯起兩杯止。
但早兩日,深夜,我主動捉了同事C陪我落bar——原本想嗌多個人,但如此深夜三人同行我怕被差人懷疑進行非法集會。
我去的bar在大圍,火車站附近、石屎球場(在遠古的年代我曾在這片石屎地上越過兩名球員單刀射入一粒)對面。Bar的名字是火車頭。這是我飲人生中第一啖酒的地方。
上星期失驚無神從網上得知一個消息:酒吧將在4月18日結業。我不是曾偉雄,決定親身落bar問個清楚,但由於太耐冇落bar,便捉了同事C壯膽。我倆各order了一支啤酒。好苦。
我問店方那結業消息堅定流?他答:堅的。我問:加租?他答:No,業主根本不續租,傾都費事。我問:之後會開乜?他答:唔知。
唯一肯定的是,4月18日晚上,便是bar的最後一夜。
然後我呷一啖啤酒,比先前更苦。

我曾經蒲過的大圍
自從搬了,已經好耐冇去大圍。
但回到三十年前,成為沙田友後,大圍曾經是我每個禮拜必去幾鑊的地方。
小學篇:周六,跟大人去積福街飲茶,飲茶期間偷偷哋去隔離機舖打機,五毫子一鋪(當時大圍還有另一間極出名的五毫子機舖,富利)。飲完茶,有時順便去附近某條巷的上海舖飛髮,離奇在那條巷有間舖頭,地下賣日用品閣樓卻賣玩具。
中學篇:同隔離屋張太個仔楊太個仔去海福花園打機,打機後去隔離買炸雞髀食,食完再去埋對面馬路的模型舖睇模型。暑假,就去(100%刺激的)青龍水上樂園嬉水兼玩機動遊戲。單車公園?我只去過一次,我踩單車太屎。
大學篇:去積福街的影碟舖租(西洋情慾片)LD,去金禧花園商場的CD舖買碟(商場內有兩間CD舖),我的陳昇CD統統在那處買;又或約心儀女同學在商場內快餐店共晉早餐,然後搭乘早班火車返學……
火車頭則是某年暑假,同學帶我去的。
飲料往往是成長的象徵。飲慣柯華田好立克的你,唔知點解地突然會在某一天改嗌咖啡或茶;飲慣薑啤的我也在某一天突然意識到,是時候飲啖啤酒。於是,便由同學帶領下去了火車頭,飲了一支啤酒,半杯Black Russian。
後來我發現自己愛的始終是薑啤。自從大學時幫襯過幾次後,便冇再去。接近廿年冇再去。
重臨舊地,布置似乎變了(但我和同事C都不肯定,記憶太稀薄);也有不變的——那道木門那面磚牆(小學時經過很好奇:呢間究竟乜嘢嚟?)。
但不足一個月,一切終將消逝。

其實我只係想食燒賣
埋單後,塊面紅如關公的我與同事C異常肚餓好想食燒賣,想起大圍有檔飲夜茶的,於是在突如其來的季候風吹襲下,慢慢的走過去——咦,冇咗嘅?我們一度懷疑記錯地址,便走去對落一條街——都係冇。
係咪執咗?有冇大圍人可以話我知?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31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20):無論任何天氣也忘不了的



















我冇諗過會寫張栢芝。咁Why要寫呢?因為佢突然有新聞(以及霎時間諗唔到另一個人選)囉。

1.我已經好耐好耐冇睇娛樂版冇再留意娛樂新聞。反正現在最具娛樂性的人和事,統統發生在政治圈,做戲做得最徹底的人統統都是政治人物、班官,以及follow住上述兩類人的阿豬阿狗奴才甲乙丙。

2.剛過去的星期二,友人R突然提議:「喂月巴,不如寫栢芝吖。」我問Why,友人R便向我提及那單剛剛發生的新聞:張栢芝片場耍大牌而遭永不錄用。「但我盡量避寫娛聞喎大佬。」我說。「咁你咪講佢啲戲囉頂。佢好多戲都好好睇。」友人R說。

3.講堅,如果不是友人R提我,我也不會留意到栢芝原來(仲)有新聞,而且有戲拍緊;感覺是,她已經消失了——至少在香港人的視線範圍。以前做娛樂書時,每當狗仔隊影到栢芝,就算只係行步路(或單純企喺條街呼吸),阿頭都會興奮莫名,因為讀者鍾意睇,是銷量保證……曾經長期佔據娛樂書cover的她,已經好耐好耐冇再上大封。一個年代真的逝去了……

4.我十五十六。每當十五十六時,便應該讓自己靜下來想一想。我想起過去,想起自己即使冇睇晒栢芝的戲,也的確睇咗好大部分。

5.塵世間有兩種演員:A.佢明明演得好落力但你就是覺得斧鑿處處;B.佢好似冇乜點用力去演但你就是覺得渾然天成——總之,唔使理佢做乜角色,因為睇佢做戲呢件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對我來說,(曾幾何時的)栢芝屬於B那一種。

6.我也是從《喜劇之王》認識她。問心,柳飄飄這角色是難搞的,有幾場戲,栢芝演來也頗不自然,但這角色真正難搞的core位不是表面睇到的,而是她的執著,對愛的執著——OK我就是舞小姐但我一樣有權去愛人!睇戲時,我的確感受到柳飄飄這股貫徹到底的強烈意志。而意志從來都是無色無相。當好多所謂資深演員繼續做啲表面嘢來話你知佢好有戲時,一個首次拍戲的新演員,便演繹了非表象的情緒和意志。

7.演而優則唱(這句話其實沒邏輯),栢芝好快就被包裝成玉女投放音樂市場(唔知點解,曾幾何時任何新晉女歌手都一定是玉女)。我認,我有買過栢芝的CD;我認,隻碟我只聽過一次,全程心不在焉地;我認,我只貪圖那本booklet裡那些把栢芝影得好靚的相。玉女不玉女,對我不要緊,最緊要是她真的靚,靚得有個性,一副有個性的靚樣再配合那把(毫不玉女的)沙啞老牛聲去唱少女心事?奇妙!成件事明明好唔夾,效果卻離奇地好。但講到尾我買她的碟,由始至終都是貪圖那本booklet裡的相。而離奇在,一個(被包裝成)玉女形象的少女歌手竟又能夠做到妖艷的夏迎春。《鍾無艷》如果冇栢芝的夏迎春,或者依然好睇,但肯定冇咁好睇。同時,亦因為她,足以令我忍受到一些我明明OK憎的戲——例如《東京攻略》和《極速傳說》(唔知多謝佢好定埋怨佢好)。上述兩齣戲,都擺明不是sell她。

8.真正sell她的是《忘不了》和《十二夜》。前者,我只在戲院睇過一次,之後從沒翻炒過半秒,我不想再目睹多一次那個尋常女子怎樣執迷地守護逝去的愛;《十二夜》,我翻炒過太多次了(也曾經在「浪漫月巴睇舊戲」寫過了),我近乎自虐地迫自己去keep住看那個尋常女子怎樣執迷地重溫回味反芻逝去的愛……唔知點解地,栢芝就是能令我相信她本人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女子,一個為愛執迷的女子。當然,後來透過各種娛樂報道,大致是明白了(即使未必是事實之全部)。或者咁講吧,塵世間存在了兩類演員:A.純粹用演技便能夠演活角色;B.動用個人真實感情去令角色有血肉(其實還有C.:懶落力地做戲咁做結果只做出了臉譜化角色)。那麼,栢芝應該是B那一類。

9.我唔識佢,唔知現實中的佢為人如何;而從後來發生的很多事,以及她的回應與處理,令我相信,她是個對自己沒有太多修 / 掩飾的人——就連會引起其他人不滿的情緒,她也不作修 / 掩飾。而當某些藝(偽)人的所謂不修 / 掩飾其實也不過是修 / 掩飾的一種伎倆,栢芝的,就是純粹不修 / 掩飾。冇話好定唔好,但如無意外會被認為唔識撈。

10.我決定不作修 / 掩飾地說:近幾年栢芝的戲,我統統冇睇。我實在搵唔到半滴原因說服自己去睇。大佬,那些戲那些角色究竟是想拍俾邊個睇?至少,我不認為是拍俾我睇的。結果,一個曾經被認為做戲好的演員,拍埋一些被認為爛的角色。結果,我只能學《十二夜》的Jeannie和《忘不了》的小慧,只管死命守護著那一個曾幾何時的印象,那一個晨早便入了心的栢芝印象,而無論任何天氣。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30


2015年3月18日星期三

多一個Comma,多一點感性,嗎?


























逗號,令我又愛又恨。見不到逗號時,我會思念佢;見得太多時,我又嫌佢煩。或許是我太感性了吧。

仲尼,請給我多一點逗號!
先講一件慘痛真人真事。大學三年級選修了一科堅嘢「中國思想史」,我份paper題目是「論孔子『性』的觀念」(注意:不是「論孔子的性觀念」)。臨交paper前,同學紛紛搶住去圖書館借書。懶老定的我遲遲未借,臨死一刻去到圖書館一望,shit!只剩番那些沒有標點真正一句到尾的《論語》、《大學》和《中庸》。
但時間真的極其有限,出去買又買唔切(問心,當時的我實在不捨得自行俾錢買《論語》、《大學》和《中庸》),惟有照借。我同自己講:憑藉多年閱讀文言文經驗,應該能夠拆解那些沒有標點分隔的古代句子吧……結果?唔好提了。

如果衛斯理是一個狂用逗號的人
廿年前好恨睇到標點的我,廿年後竟然能夠睇到嘔。嚴格來說,是睇逗號睇到嘔。
以我所知,標點符號作用就是幫我們呢亭現代人把句子拆開,再根據不同標點的意思與應用,閱讀出句子結構和意思,以及句子與句子間的親密關係,無障礙地閱讀一個段落一篇文章。偏偏有一班感性人(我不敢籠統地稱他們為文青,畢竟感性從來不是文青專利,文盲也有權感性的),則把標點(其實主要是逗號)用作感性的添加劑。
一個本來只需在句末加一個句號便完美KO的句子,感性人啊,偏偏要在中間攝入一個或以上不等的逗號。
就讓我用衛斯理那一句著名台詞作例子說明:「我是一個受過嚴格中國武術訓練的人。」落入感性人的感性手裡,應該會被寫成:「我,是一個,受過嚴格中國武術,訓練的,人。」我唔知白素點睇,但這麼樣感性的衛斯理,我唔會睇。
逗號無罪。就算勁用狂用濫用逗號也無罪,真正有罪是透過勁用狂用濫用的逗號,試圖把一些其實很廢的文句矯情地擴展成大道理。「鬼唔知阿媽係女人」這一句夠廢了吧,加入大量逗號入去又如何?——「鬼,唔知,阿媽係,女人。」So矯情而又Very感性!但依然extremely廢。
OK,讓我們由一個句子進階至由多個句子構成的段落!「香港,不缺,表達意見的,機會,每周二,在行政會議,開會前,我會,在特首辦,和請願者,見面。示威者,今天來,禮賓府,滋擾,市民,是為了表達,意見?抑或要爭取,曝光,有其他的,政治目的?這種滋擾,和在元朗、屯門,衝擊遊客的,行徑,有,甚,麼,分,別?」冇咁多逗號的原裝版本頂籠令我angry,現在這個加入了大量逗號的版本,則令我既angry又感受到濃濃的sensibility……我個心好,亂。

降低句子中逗號出現頻率委員會
冇嗰樣搞嗰樣。本來不需要的逗號,勁加;本來不存在的感情,矯到有為止;本來冇的局(和局長),死都要開;本來冇需要存在的委員會,唔新增唔得,更要隆而重之地起一個(根本冇需要咁拗口的)名字:「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
那麼,我建議新增一個「降低句子中逗號出現頻率委員會」,thx。又或索性將兩個會撈埋一齊:「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再順手降低句子中逗號出現頻率委員會」(謹記要一口氣讀出來先夠權威)。
冇嗰樣搞嗰樣,像隆胸。但隆胸至少帶來了vibration以及視覺上的passion,過多的逗號過多的感性過多的局(和局長)以及過多的委員會,則完全no function。
但有一句古語我認為一定要有標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只是為了方便閱讀,而是要把以上四項有層次地分清楚。所以,連自己和屋企都搞唔掂的人,好應該俾啲空間自己,先搞掂自己和屋企,囉。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29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19):她很瘦,但她很自由





















我冇諗過會寫Keira Knightley。咁Why要寫呢?因為我終於抽到時間去睇《解碼遊戲》(以及霎時間諗唔到另一個人選)囉。

1.好多人見我開口埋口都提Scarlett Johansson,推斷我只愛身材爆裂。嘿。

2.例如同我識於微時的友人H。有一次,友人H去我屋企(My Home的神秘程度猶如格雷兄的Playroom,多年來獲邀參觀的人,十個都冇),見到我收藏了一系列Keira Knightley影碟,突然間化身成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原來你O佢。(O,OK簡寫,我與朋友間的密碼,O一個人,即代表鍾意一個人)」我回應:「不可以嗎?」友人H衰衰咁打量著我:「睇唔出啫,以為你齋O Scarlett那一類。」友人H的(片面)推斷其實冇錯。換轉是我,也好難想像一個見親佢都食肥叉食到好enjoy的人,原來同時情迷乾巴巴的瘦叉。

3.Well,我就是這一類人吧。認識Keira Knightley,不是《魔盜王系列》(實不相瞞我極度不O呢個系列——因為我向來不O Johnny Depp,自從他娶了Amber Heard後就直情有點憎),而是一齣如無意外你應該冇睇過的戲,《The Hole》,講四個後生仔女閒來無事就匿入一個地洞happy的驚慄故事。

4.睇呢齣戲,本來目的是為了Thora Birch,點知卻令我留意起Keira Knightley(就像看《Ghost World》,Thora Birch明明是女主角,但我念茲在茲的是配角Scarlett)。在《The Hole》裡Keira Knightley負責飾演一個放蕩的少女,放蕩的其中一個行徑是色誘男仔同佢do something,而色誘的其中一個必然方法是脫衣——Yes,Keira Knightley是有露點的,在她剛剛入行冇耐的日子便露了點。她沒有為這一次露點提供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例如劇本寫得很好呀;拍的時候清晒場呀;想為自己事業帶來一點衝擊呀;無非為藝術犧牲囉……而只是在一齣低成本的電影裡純粹地露了點。當時的她,廿歲未夠——嚴格一點說,當時她應該只得16歲(佢1985年出世,《The Hole》是2001年的戲)。

5.但這一次純粹的露點,並沒有局限了Keira Knightley的發展。

6.然後,她參與了《魔盜王》,電影成為了Blockbuster(這也是她至今唯一一個接拍的Blockbuster),同時演出了大量故事背景設定在17、18、19世紀,總之不是發生在現代的電影,《Pride & Prejudice》、《Silk》、《Atonement》——Keira Knightley當然也有拍現代戲,但成績總是遠遠及不上她的古裝片。原因或許是,她的樣貌極具古典美,完全是一個古代歐洲的美人。其實我好憎睇西洋古裝片(還要是纏綿哀怨而非舞刀弄劍那一種),但因為Keira Knightley,我(迫自己)睇晒,唉。

7.但好想提一提她的一齣現代片,《Domino》,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Domino,原本是一位事業有成Model,但有天突然厭倦了行天橋的生活,走去做僱傭兵,由一個表面很美麗的殘酷世界走去一個擺明毫不美麗的殘酷世界,同臭男人周旋。電影評價由麻麻至好差不等(有人甚至認為是Keira Knightley事業上的污點),但在Tony Scott躍動(到近乎令我頭暈的)鏡頭下,我看見一個強悍的Keira Knightley,強悍到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強悍到就算置身一班荷槍實彈臭男人之中也絕不輸蝕,甚至更強。

8.現實中的Keira Knightley的確被稱呼為女性主義者,但她極度討厭這稱呼,她說,這稱呼在現代人口中總是夾雜著一點貶意。事實是,不單是女性主義者才會關注女性權益,基本上所有女性都應該如此,像Keira Knightley本人,她如實體會到女性在電影行所面對的困阻和剝削,而這些困阻和剝削往往是男人不需要面對的。

9.Keira Knightley面對的其中一種剝削來自她的瘦。她的瘦遠近馳名,馳名到被人認為她肯定是患了厭食症(Keira Knightley曾就這類指控而控告媒體,最終判她勝訴)。她的瘦,是天然的,她擁抱她的瘦,她無需要迎合或遷就外界目光而食肥自己(正如Scarlett就是擺明好有肉地但也決不減肥)。她的body,她有權去悍衛。像她去年為雜誌拍封面,她nude住上陣,但事先講明事後絕對不能PS,也千祈唔好執大個胸(偏偏在我過去做訪問時聽得最多的是:喂幫我執靚佢吖!又或以前做娛樂書時上層總是下令:條ball罅務必同我執深啲!吼!)!

10.《解碼遊戲》情節有很多不符史實,但至少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曾經活在一個價值單元的世界,異性戀正常同性戀是病。到現在,又培養出另一種單元價值——對於女性:乜都唔好理總之眼要大鼻要直下巴要尖 + ball要勁big腰要勁幼腿又要勁long。有人為迎合而改造自己,最後變成冇咗自己(當人人都一樣時,你隨時可被代替,你被湮沒了,你再不重要)。而Keira Knightley,忠於自己,做自己,自由自在地。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28


2015年3月11日星期三

Sam Simon,The Simpsons的另一個靈魂。














認識《The Simpsons》,是在西洋菜街一間不存在的巨形機舖,靈機。當年同學們邀請我玩一部四打的遊戲機,英文渣的我竟然把Simpson錯讀成Simon……當時的我自然不知道《The Simpsons》電視劇其中一位創作人,就是叫Sam Simon。

1.噚日有朋友突然pm我:Simpson之父病逝呀!

2.What?Matt Groening死咗?我驚訝,立即上網搵相關新聞,但搵來搵去都搵唔到……事關重大,急問朋友消息來源,朋友隨即send來幾條link叫我擘大雙眼睇清楚——那幾條link,是幾個香港媒體的即時新聞報道,報道中提及的病逝者是Sam Simon,並一致地以「阿森一族之父」形容他。

3.我不是個挑剔的人,但對有啲嘢,要求好嚴謹。嚴格來說,「阿森一族之父」只得一個——Matt Groening,Simpson那一家五口是由他創造的,但1989年開始播映的《The Simpsons》劇集,則不是Matt Groening的個人創作,背後的創作靈魂,還有監製James L. Brooks,以及負責故事創作 & 背景設定的Sam Simon。如果求其稱呼Sam Simon為「阿森一族之父」,那麼,阿森一族應該不只一個老竇囉。

4.最初,Matt Groening為James L. Brooks創造了五個主要角色。五個角色自然也可以構成一個故事,但未夠囉,於是Sam Simon幫手創作了多個角色,像Simpson的家庭醫生Dr. Hibbert、堪稱全宇宙最懶差人Chief Wiggum,但最最最最著名的,肯定是Homer個衰老闆Mr. Burns。

5.Mr. Burns,坐擁Springfield Nuclear Power Plant,最典型的唯利是圖惡毒資本家。耶魯大學畢業,二戰時當過兵的他,在開設核電廠後,每日安坐寬敞舒適的office裡監視員工。佢有一個(好多老闆都有的)特點:永遠唔記得員工叫乜名,除咗一個——他的私人助理Waylon Smithers。

6.Waylon Smithers是《The Simpsons》世界中的另一個特別存在。佢老竇生前為Mr. Burns打工,後來死於一次核輻射洩漏意外;他長大成人後,命運除了安排他成為Mr. Burns私人助理,更安排他對這個惡毒Boss懷有不能宣之於口(但人人都知的)莫名愛意……

7.Yes,以上偏離傳統卡通的離奇設定,都是由Sam Simon設定。他把《The Simpsons》由一個暗寸美國中產家庭的小品故事,擴充成為一個批判美國價值的故事系列,而這一切統統發生在(隱喻美國的)虛構地域Springfield;他設定了生活在Springfield的各式人等——他要說的是角色,而不是(單純引人笑的)故事,故事應該基於不同角色的性格、價值觀碰撞而產生。所以,我們除了摸清Simpson一家五口的個性,同時會好記得Springfield每個居民的性格特徵——咁當然,也要靠Matt Groening為配合每個角色個性而設計的鮮明外型。

8.Sam Simon從來冇諗過《The Simpsons》會勁受歡迎——他一直以為只能玩13集,他甚至keep住同成team人講:嗱嗱嗱係得13集咋,所以要玩盡佢吖!結果,果然令成team人迸發了前所未有的創作之魂,令這最初的13集成為了經典——兼有得繼續拍落去。但當日這句激勵(的戲言),卻激嬲了Matt Groening,令佢個心好唔好受(佢極度唔想自己一手畫出來的人物只得13集壽命),更成為了日後同Sam Simon擘面的其中一個原因。1993年,Sam Simon抽身而退。事隔多年後,二人之間已不存怨懟,並先後強調若冇咗對方,《The Simpsons》不會成功。

9.返本歸初。Sam Simon自小鍾意畫公仔,他的志願也是畫公仔(但父母其實想佢讀law做律師)。他先後擔任過報紙的cartoonist,替電視劇畫過storyboard,輾轉間開始參與劇集故事創作,結果遇上了《The Simpsons》這個令他成名和搵大錢的project(而他同時也令《The Simpsons》成名和搵大錢)。

10.Sam Simon極愛護動物。他成立了一個不接受民間捐款的慈善組織,The Sam Simon Foundation,拯救流浪狗,並訓練牠們幫助殘疾人士,或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退伍軍人。在最後的那段日子,他決定死後將財產捐出。他曾經創造了眼裡只有錢的Mr. Burns,但在他的眼裡最重要的,是其他生命。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27


2015年3月6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18):我在裕民坊聽見她說:Get Away From Her, You Bitch!




















近排令我最亢奮的消息肯定是:《異形》要拍第五集了!薛歌妮.韋花更會做番Ripley呀!Yeah!

1.人生第一句在不看字幕下聽得明的英文對白是:Get Away From Her, You Bitch!

2.對白來自《異形續集》最後一場大戰:薛歌妮.韋花的Ripley操控著工業用機械人,鏡頭由遠至近,終於focus在她那張勇悍的臉上,她無畏無懼地說出這一句激昂對白——嚴格來說我唔係成句都聽得明,因為有隻字先生從來冇教過:Bitch。

3.慘被薛歌妮.韋花 / Ripley稱呼為Bitch的,是極度兇悍的異形媽咪Alien Queen。我好肯定,「她」的英文程度衰過我,肯定唔明Ripley在跟「她」講乜鬼,但極度兇悍如「她」,也感受到面前呢個講出一堆佢聽唔明嘅嘢的生物,很勁。

4.更何況是戲院裡的觀眾們。那一刻,觀塘銀都戲院全場人類情緒都相當激動!不是大力拍掌就是大叫「好嘢!」。而讀緊小學六年班的我是其中一個。事隔多年當我寫到這一個遠古回憶時,也不禁興奮到起雞皮。

5.有關《異形續集》的強勁和歷史意義,大抵已經有100萬人講過,但我依然要做那第一百萬零一個:當年剛剛憑《未來戰士》紅咗的占士.金馬倫接手《異形續集》,毅然把第一集的純粹恐怖轉化為「人類 vs 異形」的戰爭片;第一集的(死剩種)Ripley也變成「女Rambo」(占士.金馬倫正是《第一滴血續集》編劇),為營救同佢非親非故的宇宙孤雛,不惜一切深入異形巢穴最後更同Alien Queen隻揪!Yes,這是生物界的一場母.系.死.戰——Ripley基於母性勇救可憐細路女,在Alien Queen面前將異形蛋燒成熟蛋;Alien Queen基於母性誓要報仇,中間冇正邪之分。

6.從此,薛歌妮.韋花和Ripley成為一體,她與她的生命也同異形糾纏一生。薛歌妮.韋花曾經好想甩掉以上關係,她不願外界只記得自己成世人演過Ripley,她不願自己被箍死在一個電影系列。在(憑Ripley)成名後的日子,曾經努力爭取其他(非科幻類)角色,像《Gorillas in the Mist》的動物學家Dian Fossey(Dian Fossey真有其人,1985年逝世,一生投入猩猩保育工作;多年來,薛歌妮.韋花一直支持The Dian Fossey Gorilla Fund),《Working Girl》的女上司,這兩個角色更為她在同一屆金球獎分別贏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這時候大家才記得,薛歌妮.韋花不只是Ripley。

7.她是耶魯大學藝術碩士畢業,修讀的是戲劇。少女時代令她最困擾的問題是外形——不是不夠靚,而是太高,14歲時已經5呎11吋半高,對比其他同齡少女(或少男)無疑過分地高的身高,令她很尷尬;到修讀戲劇時,身高也局限了她的演出,經常被安排一些不重要角色。

8.但換轉在外太空世界,一切都變得無所謂——異形生得仲高啦。薛歌妮.韋花投身影圈冇耐便得到Ripley這角色,而這齣本來冇人睇好的太空怪物B級片,竟然嚴重地收得,更改寫了科幻片 / 怪物片,而因商機無限,一直被拍落去……經歷了決戰Alien Queen一役後,薛歌妮.韋花本想推掉《異形》第三集,但最後還是接拍,並決定在這一集把Ripley處死(拍這一集時她已有權同電影公司商討劇情走向和角色下場。);到第四集,又話唔拍,最後都係拍,但Ripley不是死了嗎?咁咪用複製人形式出場囉……後來,電影公司把《異形》舞台延伸至地球,拍了兩集(好離譜的)《異獸戰》(偏偏我經常翻炒,仲離譜),薛歌妮.韋花就真的拒絕再玩,她一直堅持:《異形》是一個應該發生在外太空的故事。第五集,舞台應該是外太空吧。

9.過去寫親外國星我習慣寫英文名,但寫薛歌妮.韋花,我決定寫番薛歌妮.韋花——叫咗太多年,太熟了。薛歌妮.韋花英文原名是Susan Alexandra Weaver,直至1963年她在一次演出中飾演《大亨小傳》的閒角Sigourney Howard,決定把Sigourney作為自己名字。

10.薛歌妮.韋花 / Ripley, Live Long And Prosper.——格 / 月巴敬上。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26:我真係唔食提子味,以前。


2015年3月4日星期三

我呢排最尊敬的人——格雷兄!




















每朝起身我第一個想起的人,是格雷。不知是幸或不幸,我中了或格雷降。解雷還需格雷(本)人。我決定訴說我本人對格雷的感受。

情慾片帶給我的空虛……
返本歸初,我絕對是為了Dakota Johnson的安娜而去睇《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我喜歡陰影遠多於甚麼色戒)。簡單啲直接啲講,我鹹濕,我渴望安娜的激情澎湃演出。
就像廿年前(同樣鹹濕)租看大量情慾片的我。在情慾的呈現上我向來崇洋。問心,90年代香港三級片的情慾戲都唔好睇,他 / 她們給我睇到的只是兩個(或以上)的人,赤條條地糾纏著唔知做乜。
睇情慾片跟睇AV絕對是兩回事。AV的動作戲是(唯一)目的,情慾片的動作戲只是過程。像《格雷》,即使抽走晒動作場面(或以暗場交代),依然是一齣愛情電影(吸唔吸引到人去睇則是另一回事);但一齣抽走晒動作場面的AV?我不敢想像。
Sorry。我寫這一篇文,目的不是為了懶型和知性地分析Erotic Film和AV的異同,而只是想說,《格雷》讓我回到昔日租看荷里活情慾片的憂鬱美好時光。我總是以很(不)純正的目的去睇情慾片,到頭來真正吸引我的,95%都是男主角。像《九個半星期》,金碧辛嘉當然火辣冶艷,但更好睇的竟然是沉默寡言成日似笑非笑的米奇洛基;經他的引導(定誤導?),金碧辛嘉終於如實展現了她埋藏內心深處的火辣冶艷,但事後,沉默寡言的米奇洛基,依然成日似笑非笑,他引導了別人,卻開導不了自己的心。又例如《Red Shoe Diaries》,當中曇花一現的性感尤物我統統忘記了,記得的,只是大衛杜楚尼(即《X檔案》的莫探員)——他永遠Keep住一臉寂寞,寂寞地冷眼旁觀身邊一對對在情與慾打滾的浮世男女,而他本人,卻只能non-stop地惦記著突然離奇自殺身亡的嬌妻……租碟時的我明明無窮鹹濕,睇碟後的我竟然無盡欷歔。
已經很多年了,再沒有好睇(或不好睇)的情慾片——直至《格雷》。在欲蓋彌彰的情慾表象下,我看到了一個迷人到痺的男人。信我,我愛《格雷》,就是因為格雷。

格雷兄帶給我的欷歔……
格雷兄。你不介意我這樣叫你吧。
你固然風度翩翩,但Well,風度翩翩,不足以形容你囉。
你的迷人很神秘,你的神秘又很迷人——畢竟對於塵世間大部分臭男人,日常生活固然沒有甚麼神秘可言,伴隨一生的亦肯定不是迷人,而只是悶死人(題外話,也有人認為特首好多嘢都好神秘,但嗰種神秘,不迷人,仲非常鬼祟)。但神秘(和有米)如你,每次Running只會單拖進行;出街時,頂籠帶同司機乙個,而不會像香港的高官富豪,例必帶埋成隊兵,又或者要女人全程攙扶,令我覺得佢哋好似好驚單拖出街,又或連行步路都乏力。男人最廢算這種。
我也欣賞格雷兄的品味。你為安娜準備的衣裳,它們感覺都很清涼,性感得來又不太張揚——我最怕就是那班香港女星的谷胸戰衣,人為的谷,就是「俗」;而最弔詭是,她們明明(不怕凍地)著得勁少,偏偏又要(懶保暖地)披上皮草。當安娜穿上的是清爽怡人的性感,香港女星披上的,是恬不知恥的殘忍。
格雷兄,實不相瞞,我好想扮你(我甚至迫人叫我做格巴)!扮你的第一步,自然是整一間Playroom——我對SM冇興趣,純粹諗住整間Room擺吓Xbox吖PlayStation吖咁——軟件不重要,最重要是在硬件上仿效格雷兄,但求有間專用來Play的Room。
但格雷兄啊,根據我目測Your Playroom的實用面積,根本儼如香港一個市值700萬樓下的上車盤。你的一間Room,等於香港人的一個Home,一個好多人連首期都俾唔起的Home。
這一刻我無奈得像最後望住安娜離去的格雷兄。分別是,無奈的你依然坐擁一個閣樓孖層單位,無奈的我只能在地產舖前齋睇。
(原文刊於am730)

ROBOCAT 425:LL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