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對蔡依林的3個形容


















當身邊大部分女性朋友都好憎恨蔡依林時,我就偏偏表現到好鍾意。目的,是為咗懶係與眾不同。
扮與眾不同只是掩飾,捧蔡依林場自然是因為她的——


超大
嘩,即使向來把自尊收收埋埋,但在某些關鍵時刻,也會感受到做人是應該有點尊嚴的。
真的沒有預計過買一隻CD啫,竟然會額外附送一本大如A3 size的寫真集。偏偏購入這隻蔡依林新碟的那一晚,街上好多人——是真的好多人,好似特登監視我咁,齊齊望住我手持著的那本A3寫真集,有些眼甘甘,有些則在兇睥。早知當店員問我要唔要膠袋時就答「要」啦,最衰偽善的我又要扮晒支持環保。
那一刻,我的尊嚴遍尋不獲。
說回那本A3寫真集,很奇怪,裡頭收錄的蔡依林寫真都是頗密實的(但密實得來也OK靚),反而CD盒內那本小小的booklet所轉錄的,才是真正的「勁嘢」(「勁」是可以指很多方面的,例如攝影啦、燈光啦、美術和服裝指導啦……)。
我的潛意識偷偷哋同自己講:如果有關方面當初把A3寫真集和小小booklet內的相片掉轉來放,成件事豈不美哉?現在呢,的確是有點遺憾和缺陷。
還有,那本A3寫真集是有名字的,名字是:Wet-Hot-Heat蔡依林水漾迷人超大寫真。
所以大家請看回以上一段文字的分題,「超大」二字,說的是這本寫真,因為連官方也是這樣形容的。別諗歪。

好難
蔡依林在上個世紀末已經出道,但沒有留意過她,甚至連她是甚麼樣子都不大清楚。當時搶住我目光的是孫燕姿。
直至2006年,唔知點解,當我在巴士看到那個《舞孃》MV時,突然被征服了。在華語樂壇找不到另一個跳舞跳到咁高難度的女歌手啊。
現在的廣東樂壇已經好少快歌,而快歌總需要舞蹈配合,以致好少歌手會跳舞。即使有,他們跳的舞不是太渣,便是太正路。
蔡依林的舞,應該不算渣吧,而且肯定絕不正路——她每一趟為了主打歌而跳的舞,就像那些奧運體操選手,一定要做番一兩組高難度刁鑽動作先至心息。你可以質疑:這些高難度動作是必需的嗎?當然不是,但就是因為有這些動作存在,才會有話題,才能令你記住。
像這一次的主打歌《美人計》,蔡依林在MV的最後30秒便跳了一part舞——其實不算是舞,只是她全程把雙手以近乎不可能的角度和方向扭來扭去,扭去前又扭去後,睇落似乎簡單,但我試過在屋企跟著做,竟然差啲扭親(熟識我的人都知道,在下的筋骨是出奇地柔軟的)。
那麼,把雙手扭來扭去跟首歌個theme有乜關連?是沒有任何關連的。你可以替我解釋Lady Gaga赤裸戴大眼仔(兼再用CG把雙眼整大)拍MV,跟歌的內在意涵有甚麼關係嗎?
一切都不過是為了叫你們記住。

太厚
講番我那班女性朋友對蔡依林的指控吧,主要有兩點:整容、打假X(即隆X,兩個X是相通的)。冇錯,就係得咁多。
我們當然不能期望全世界人都能像莊思敏般胸襟廣闊,願意將自己的弱點(和掩飾弱點的方法)暴露人前——而先旨聲明,我這樣樣說,完全不含明示或暗指蔡依林有整容和打假X的意思——又或,我根本從不在乎一個為我提供視聽之娛的藝人,有沒有後天加工和改造,因為我向來只重視肉眼所能看到見的表象。藝人只要唱歌時好聽,跳舞時好睇,做戲時俾到演技,對我這個消費者已經是最大的交代。
至於佢有幾懷念陳年舊愛、分手時又俾咗幾多遣散費,關我鬼事。
OK,再次講番蔡依林這張新碟。嗱老實,我匆匆忙忙聽咗一次啫,談不上有好深印象——而在地球一體化之下,普天之下流行歌手的電子舞曲似乎都被整成差不多的——如果真要揀最有印象,始終是《美人計》和《玩愛之徒》,因為有埋MV睇嘛。有些歌手,不能齋聽,是要用埋眼去睇才覺得吸引。
至於極具爭議性的《玩愛之徒》MV,裡頭破天荒地出現了蔡依林的出浴場面,但偏偏又要打格,此舉引起部分歌迷鼓譟,話多此一舉兼且毫無美感。
對於這些格我不致於抗拒(反正就算不打格,也不會天真到以為有些甚麼讓我們看到吧),但也想說一句:那些馬賽克太厚了。日本早幾年已經改用薄格了。
(原文刊於am730)

從《轟天猛將》,反思《倚天屠龍記》






































為了趙敏,我最近收工後不再躝街了,變得很深閨。

周芷若醜,趙敏掂
作為一個曾幾何時的金庸迷,一直好怕睇任何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電影電視劇或漫畫。但好怕睇還好怕睇,偏偏就是不斷有人拿來改編迫你睇。
《倚天屠龍記》被改編過好多次,原因或許是人物夠多(圍繞張無忌身邊的囡囡也夠多),「圍攻光明頂」那一場戲碼夠氣勢,屠龍刀倚天劍兩把神兵夠入屋(我在某個舊型屋邨的士多便見過一把名曰「倚天劍」的膠製玩具)……不是認細,但鄭少秋做張無忌那個版本我真的冇睇過,親眼目睹過的只有以下三個張無忌:梁朝偉、馬景濤,和吳啟華。
梁朝偉那一個version,看的時候仲細,仲未識帶批判目光去睇,所以覺得OK吖。至於馬景濤,只記得佢不論做張翠山還是張無忌,都經常嗌、怒吼,和大叫,性格好外露和火爆的。好幾年之後,便傳他有躁狂症……但最勁的還是吳啟華嗰個,簡直是一場災難,總覺得佢應該先戴番副眼鏡才去做張無忌。
至於張紀中主理的這一個新版本,選角方面尚算正路,只是錯在幾個關鍵角色:1.演周芷若的那個劉競完全唔靚;2.演成崑的那個太過奸出面(原著裡的成崑是那種隱藏boss格,收收埋埋的,咱們以前找來劉江來演就好匹配);3.擔演張無忌的鄧超,的確展現到張無忌嗰份優柔寡斷和煩,但在肢體動作方面,鄧生似乎俾多咗,經常有意無意咁縮埋條頸,搞到張無忌好似肩頸痛。
但好彩,搵來安以軒演趙敏。安以軒,本名吳玟靜,小名娃娃,台灣女演員和歌手。好靚女的。

都在重塑舊事物
咦,大鑊,大題裡明明是寫住「從《轟天猛將》,反思《倚天屠龍記》」的。言歸正傳。這兩套嘢自然是零關係,唯一的共通點是:大家都在重塑緊一件舊事物,一件好舊的舊事物。
睇完《轟天猛將》,只發覺作為一齣動作戲的她,文場戲竟然比動作戲吸引,尤其最後那場「五傭兵圍攻大堡壘」,簡直有點亂來,爆來爆去都燃點唔到我的情緒。反而中間一場「史泰龍怒炸碼頭」,便來得很比較簡潔和瀟灑,也看得我好興奮。
當然,話到明是向80s那個以肌肉稱霸世界的年頭致敬,所以當看見阿諾和史泰龍在布斯韋利士見證下互寸著對方,的確是比任何爆破更能抓住人心。
荷李活電活已走向3D紀元,連史泰龍也說過,當初曾考慮為《轟天猛將》加入3D吸引年紀小的觀眾,但最後都係放棄,決定用回最本格的動作片拍法,為大家重塑對80年代動作片的記憶。沒有3D之餘,甚至連CG都好似唔係點用——用是有用的,但只是用得不著痕跡。

CG,too many CG……
《倚天屠龍記》也是在重塑一個已經被拍到爛的故事。
只要你看過片裡的實景,再睇番咱們那些本土古裝片的「實景」,便會覺得,在急劇的都市化之下,我們實在不應再拍甚麼武俠電視劇了。
但製作人似乎在諗,單靠這些偉大的實景是不足為一個已被拍到爛的故事add value,同時不能展現大陸現時(已經超港追美)的製作水平,而CG又是目下最尖端的技術(沒有了CG,又怎拍一齣《阿凡達》出來?),於是,這齣《倚天》便大量動用CG——滴一滴血已經要用CG畫出來;在如詩如畫充滿自然美的實景裡,又忍唔住用CG畫多幾隻雀仔;在靈蛇島的海邊、用CG在後景畫多幾艘波斯明教的船以展現他們的來勢洶洶,情況就像當年荷李活那齣《木馬屠城》……不一一列舉了,因為實在不勝枚舉。我是完全不介意用CG作潤飾的,但現在的情況是,唔用好過用,用咗反而嚴重暴露咗他們CG技術的水平。有一些,真的渣到連第一代playstation的遊戲畫面都及唔上。
還有那些用上大量CG渲染的武打場面,睇得通透一點,原來跟粵語長片、像《武林聖火令》是如出一轍的,只是以前還叫做有想像力,現在呢,技術毋疑進步了,想像力反而追唔上。
但有人提出:這是進步的必經階段,沒有現在這些核突的CG製作經驗,又哪來未來的、真正拍得住荷李活的CG鉅製?咁……我又真駁佢唔到。
所以,通識科不要再問甚麼「香港開埠時的買賣情況」了,不如考察一下在中國經濟強勁的情況下,CG應用的實際情況和發展吧。
(原文刊於am730)

因為譚詠麟的歌,所以……




















80年代中後期,香港樂迷一時間分成兩大超級陣營:譚詠麟派和張國榮派。
作為一個沒有甚麼消費能力的初中生,我承認當時只是個騎牆派——這樣便可以問雙方歌迷借帶來dub。
但騎牆還騎牆,譚詠麟憑《愛情陷阱》攞1985年度勁歌金曲的「金曲金獎」時,在屋企睇住電視的我,的確興奮到好似自己有份攞咁。


愛情陷阱
80年代的勁歌金曲「金曲金獎」是很有代表性的,而攞到這個殊榮的《愛情陷阱》又的確好強勁。
強勁在明明完全唔知歌詞講乜,但竟然識得成首背晒,而且背的時候又似乎好能夠投入到歌曲所營造的特殊氛圍……
不知道是譚詠麟創製出來,還是80年代的樂壇就是習慣這樣運作——總之,大部分歌星(沒錯,那時候站出來的都是歌星而不是歌手)在出碟前,通常會先plug一首很勁的快歌,務求先刺激樂迷令樂迷們興奮起來(所以80年代很多時候都是活得好興奮的);當這首快歌成功入了屋,然後才會派一首中慢板情歌「鎮」住班樂迷。一快一慢,好有節奏。
而不是像現在的歌手,派親的通常都是溫溫吞吞的慢歌,題材也離不開慘情悲情和苦情。至於會唱快歌的,則被歸類、標籤為跳舞歌手——跳舞歌手唱歌時,都規定要跳住舞唱的。明明唔識跳舞但又染指跳舞歌的,就是攞嚟衰。
快和慢在現代樂壇壁壘分明,但在80年代卻是一體兩面的。
記憶中譚詠麟唱《愛情陷阱》時也沒有跳過甚麼舞,充其量只是在印身印勢,但單是印,已經足以令你好有快感。
《愛情陷阱》的作曲者是芹澤廣明。

暴風女神Lorelei
芹澤廣明,我細細個已經聽過呢個名。
1985年譚詠麟有兩首相當深入民心的快歌:《愛情陷阱》和《暴風女神Lorelei》,同樣是芹澤廣明作品,分別來自兩張同名大碟。
那時候,日本的泡沫經濟未曾爆破,非常好景,出產的一事一物對香港都可以構成莫大衝擊,像音樂,當時我們的歌星都習慣唱改編歌,由於日本事物在香港太流行,以致拿來改編的通常都是日本歌;而可能當時我們對「改編」和「原創」的概念還是很模糊吧,覺得好聽就可以了,總之但凡由我們歌星把口唱出來的,都被看作是屬於本土的東西。
《暴風女神Lorelei》專輯裡的11首歌,便有6首由那位芹澤廣明主理。
可能當年譚詠麟實在拎太多獎吧,而每逢拎獎時大會司儀又習慣把歌曲的幕後製作人員名字讀出來,聽得多,我曾經覺得芹澤廣明這個擺明不是中國人名字的名字很親切。
親切到以為佢係香港人。
仲有,《暴風女神Lorelei》裡的那位Lorelei究竟是誰?林振強填的詞,就是有這一份諗佢唔到的奧妙。

幻影
1985年的兩張專輯《愛情陷阱》和《暴風女神Lorelei》,都是很目標為本市場導向的出品。
1984年的《霧之戀》,即使已經有改編歌(《霧之戀》和《愛的替身》),但絕大部分歌曲都是採用本土創作人的作品。
林敏怡林敏驄兩姊弟包辦詞曲的《幻影》,可能是香港樂壇第一首摻雜了一點點Progressive Rock的歌曲(究竟仲有冇第二首呢?幾年前某熱愛玩假音的男歌手有過一首被指抄人的歌,事後他指出,聽落覺得似,是因為他唱的那首是屬於Progressive Rock歌曲……)。
Progressive Rock,一種創始於60年代中期的音樂風格,最明顯特徵是不像一般流行曲般採用verse-chorus的結構,而是——好難捉摸的結構,即使可能依然存在chorus的部分,但不一定像其他流行曲般出現在你估得到的位置——是一種顛覆歌曲結構的表現方式,玩得最著名兼入屋的大概是Pink Floyd。
當然,我不是說《幻影》因為有一點點Progressive Rock感覺而犀利(其實要話俾人知自己正在特登玩某一種曲式,並不是甚麼犀利的事),犀利是林敏怡的曲和林敏驄的詞,結合成一首很上乘的情歌(專輯裡那個以清唱開始的版本尤其好聽)。
這首歌是電影《陰陽錯》的主題曲。戲是由譚詠麟和倪淑君主演的,一齣把人鬼戀這個很普通的題材拍得很好看的電影。

誰可改變
當年無綫仲未興搵自己那些黃宗澤佘詩曼唱劇集主題曲。
《誰可改變》是翁美玲那齣《天師執位》的主題曲。歌其實不算怎麼突出,但因為劇集實在太好看,以致連歌本身都得以add value。
你失驚無神識得唱《談情說案》的主題曲嗎?
話時話,我其實唔多清楚《談情說案》有冇主題曲。

酒紅色的心
我們會因為一齣電視劇或電影而知道一首歌,也會因為一首改編歌而認識它的來源。
我是直到一個由無綫拍攝的譚詠麟音樂特輯,才知道《酒紅色的心》的原身是《ワインレッドの心》,是安全地帶玉置浩二寫的——因為那個特輯特地找來玉置浩二本人,跟譚詠麟合唱這一首歌。
我記得二人在錄音室裡,交替地又唱日文又唱中文,記得玉置浩二那口不太純正的廣東話(我能操利廣東話所以分辨得到),記得譚詠麟聽落好似幾純正的日文(我唔識日文所以分辨不來)……80年代香港樂壇流行翻唱日文歌,本意自然不是叫樂迷藉此認識日本或別國文化,但事實上又的確令一班人,透過尋找原裝版本來聽的過程中,接觸到外國的流行音樂——尤其在那個要認識外國流行音樂相對上還是比較困難的年代。於是,我們因為《編織》而認識趙容弼,因為陳慧嫻《千千闕歌》而認識近藤真彥,因為陳百強《地下裁判團》而認識Pet Shop Boys……
透過音樂,像黃婉曼話齋,跳出香港。

火美人
又是那個音樂特輯,我目睹一個好誘惑好逃逗的MV。
當年還沒有甚麼PG家長指引,自然沒有家長監督住我邊啲可以睇邊啲唔應該睇,所以才得以看到那個《火美人》的MV。
MV裡的內容我不大記得了,唯一記得是有個極度——是極度冶艷的紅衣女子,纏實譚詠麟,而纏的方式是做出很多我當時唔明白、但都覺得家長唔會想我咁細個就明白的動作。
遺憾是,多年來我都不太肯定那個MV女主角係咪鄺美寶。
鄺美寶是誰?80年代經典港產cult鬼片《艷女發狂》女主角。
如果你知道,請話我聽。

夏日寒風
最後獻上一段歌詞,一段大家可能在80年代偷偷哋唱過的歌詞。
「龍虎豹好睇 好睇 但係又好鬼貴
圖畫美麗 顏色美麗 立體咁滯」
歌詞改編自《夏日寒風》,但究竟是誰改編的?至今仍是個謎。而當事人一直以來都冇走出來承認。
在沒有討論區的時代,單憑口耳相傳(我是在某次拜年時透過姨媽姑姐個仔而學識的),竟然可以令這首改編版《夏日寒風》傳到間間學校都識,過程其實是相當艱鉅和驚人的。在我們學校裡,甚至會用識唔識唱呢首改編版《夏日寒風》來進行校園社會分化:識唱的是走在時代尖端、有幽默感、可以玩埋一齊的;唔識唱的,則是讀書好叻、好得老師歡心的、懶乖的學生,總之唔會同佢玩啦。
實在是多麼低能的分化行為。
80年代本身已經好正,而因為有譚詠麟的歌,變得更加正。
(原文刊於milk)

(可惜,現在那個老倫半點都不正)

食人魚,我的快樂與哀愁















周一晚收工後即以極速去到最鄰近的戲院,氣都未唞順便向票務處那妙齡少女大嗌:「我……我要買食人魚!」

法國除了血鴨,還有血宴
妙齡少女不慌不忙,笑了笑才說:「先生你係咪想睇《變種食人魚倉3D》呀?9點半有一場……」
我似乎又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白癡事。
但為了食人魚,和我一直很喜歡的導演Alexandre Aja,再白癡都值得。
忘記了是哪一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我唔知頭唔知路買了一齣法國電影《High Tension》的戲飛,心想只要那本簡介裡的介紹冇呃我,戲真的能夠挑戰到我的感官便收貨了。
當大部分有文化的影迷,都會在電影節睇那些很高——格調的電影時,我揀戲的首要,是要夠娛樂性。我不想被人很高——格調地悶一場。
這齣《High Tension》,令我明白到,原來由(被普遍認為)很有生活情趣和格調的法國人拍的血殺片,竟然可以離譜到咁——離譜是指那些殺人場面明明已被美國人用過N咁多次,但由法國人掌控下,竟然透出了一種與別不同的向度和殘忍程度。只記得在凌晨的戲院內(這類電影通常被安排在深宵播放),不時傳來觀眾的依嘩鬼叫,或一些唔知用哪一個中文字才能形容的難耐聲響,而我,就完全沉醉在面前那個由法國人建構的血腥世界裡。
以前看這類戲,通常不太注意當中用了甚麼配樂或罐頭音樂,反正來來去去都是當變態兇手標出來時立即好理所當然地配上「登」的一聲,但你看《High Tension》裡,唔多覺聽見呢類「登」,反而是一些很好聽的歌曲,像Muse的《New Born》,又或Sonic Youth的《Superstar》……
即使故弄玄虛的結局令我不禁暗X了一聲,但電影帶給我的感官和娛樂享受,令我不得不留意起那位叫Alexandre Aja的導演。

有血也要有肉
《High Tension》的原創性,令美國人對Alexandre Aja另眼相看。
最先斟他到美國拍戲的,是《猛鬼街》的原創人Wes Carven,而且是請Alexandre Aja來拍自己的1977年成名作《The Hills Have Eyes》(即《深山大屠殺》,但舊譯名《魔山有眼》總令我覺得更具詩意)。
入鄉隨俗,Alexandre Aja放低了《High Tension》的濃濃法國情懷,以粗微粒重現了《The Hills Have Eyes》那種70年代質感,即使故事不夠原創,不得不受制於原作,卻把原作裡的「精神」,用上屬於21世紀的手法重現——不像那堆《德州電鋸大屠殺》或《黑色星期五》的remake版,有形而無神,有血而無肉。
這一次,沒有Muse沒有Sonic Youth,卻用上很美國的老搖滾歌曲,The Mamas and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
結果,《The Hills Have Eyes》替片商賺了錢,Alexandre Aja繼續留守美國。
跟很多美國導演不同,Alexandre Aja除了拍,也鍾意寫埋劇本,《The Hills Have Eyes》之後的小本製作《P2》,劇本便是由他執筆,但導演則交由別人負責。一個在平安夜某商廈因錯愛而發生的困獸鬥故事,妙齡靚女跟愛得執迷的保安員(由《美麗有罪》那個專用DV拍膠袋的靚仔飾演),你追我逐,你劏我我還拖……其實前半段是OK的,只是到了後半開始失控。
Alexandre Aja只寫而不拍,因為有另一單大嘢跟緊。
2008年的《Mirrors》,又是remake,但這一趟是remake南韓的驚慄片《照出冤靈》,荷李活版更「隆重其事」找來《24》的男主角Kiefer Sutherland(其實他只在電視界撈得掂,在電影界從來不是票房保證)。
如果你問我呢齣《Mirrors》掂唔掂,向來包容的我會答:局部OK但整體潰不成軍——最嚴重是在任何一場戲裡都找不到Alexandre Aja的簽名式!而且,由頭到尾再找不到甚麼好聽的歌,剩下的只有那些聽慣聽熟的荷李活驚慄樣辦配樂。總之,就是一套很平庸的美式驚慄嘢。
至於最新近的《食人魚3D》……這篇終究不是《食人魚3D》的甚麼影評,而我深信大家都已經透過不同途徑,得悉那些影評人對呢齣嘢的觀感了。不理別人高見,我的看後感是:Alexandre Aja終於返嚟咯!即使,只是半個返咗嚟。
冇錯,又係remake,但1978年的原版其實絕不是甚麼經典,反而更似是一場混水摸魚的災難,一齣想借《大白鯊》個勢而掠番筆的極小本製作,只是當事過境遷,才被捧為一齣cult classic。Alexandre Aja的remake版,主要是用CG和更迫真的化妝,把原版裡那些有心而無力(和冇錢拍)的場面改造,而且看來他成功了,因為在戲院裡,再次聽到當日看《High Tension》時此起彼落的依嘩鬼叫,或一些唔知用哪一個中文字才能形容的難耐聲響!
而我,就咬住popcorn和hotdog,享受住面前的一場3D法國血宴。
食人魚恐怖,但如果係俾由阿G.E.M.個嘴仔扮成的食人金魚咬,我願意!

那位女警長
當其他男觀眾只管望實Kelly Brook時,只有我,才會去留意片中那位湊住三個細路的女警長。
飾演這位女警長的是Elisabeth Shue,80年代已經出道,出道冇耐已經有幸拍到《回到未來2》(臨陣頂替有事退出的第一集女主角Claudia Wells),但《回到未來》系列的重點從來只是那架車和Michael J. Fox,Elisabeth Shue由始至終都是一個正宗花瓶。到了90年代,浮浮沉沉多年的她,磨練了一番演技,終於等到一個機會,同Nicolas Cage合作《兩顆絕望的心》,演活了一個不快樂的妓女,坦蕩蕩地陪伴失意酒鬼在賭城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演技終被肯定的她,又再浮浮沉沉,接過的戲中,成本最高的那一齣叫《透明人魔》(《本能》導演拍㗎),不過都已經係2000年的事了……
我的眼明明睇緊一齣純粹官能享受的戲,心裡卻有點戚戚然。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