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當遇上舊同學,沒有孔雀也不會開屏




























人愈大,愈抗拒出席舊同學聚會。愈多同學出現的就愈抗拒。
睇完《American Reunion》,這種心態更加堅定不移。


群體裡被指派的角色扮演

中學校長退休,校方隆重其事,為佢搞咗個甚麼榮休晚宴。
有舊同學透過Facebook叫我出席,一直未回覆——去就去、不去就不去,但那個「Decline」我一直click唔落,「Maybe」呢!又好似在自欺欺人。結果,就像生命中大部分抉擇,懸而未決。
對於那校長我談不上有任何感情,但這還是其次——我最怕是撞著那些在讀書年代,介乎識與唔識之間的同學:互相都知道大家存在,但從沒感情交集,本來畢業後相安無事,注定老死不相往來,Fb普及後,又會像撞邪般你add我我add你,搞到好似曾經是生死之交咁款。不打緊,虛偽從來是相處的重要一環。
我自閉,我討厭群體,但我們自小就不得不進入不同群體: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公司……除非你本身太超凡,否則就唔該積極參與群體互動,成為一個被群體中大多數所接納的正常個體。
我太平凡,太不願被排在圈外,一開始就迫自己去投入,猶幸我天生月巴,月巴往往可減輕一個人的「攻擊性」,但同時又會增加「可笑性」——這讓我成功地在群體間,獲派一個欠攻擊性但好好笑的角色類型。


《American Reunion》的殘酷面
我很愛《American Pie》,除了愛煞青春期一心破處的那份胡鬧式衝勁,也愛幾位男主角的友情描劃,這分描劃令電影多了一份真實感。《American Pie》後有大量模仿者,卻只能在胡鬧處落重藥。
千禧後的兩齣續集都不太好,唯一好的,是肯花一點筆墨去交代主角們的成長:由成功破處到讀大學、由只諗sex到認真地談一段感情,繼而結婚。由青春期到成家立室,過程是如此順理成章地平凡。《American Reunion》,一樣胡鬧,但更真實。
昔日一班老死重逢,明明自己活得很平庸很乏味,可能自卑感在作祟吧,便把自己那一段老死們不在場的過去,改寫,亂作一通,彷彿連自己都以為過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平庸過去,其實充滿姿采。直至騙局被揭穿,朋友離奇地不會因為被呃而疏遠你,反而是完全明白你存心欺騙朋友的理由……這始終是齣喜劇,最後自然需要提供一個屬於喜劇格局的結局。經過那幾天重聚,大家都似乎注滿了能量,都似乎諗通了,平凡的生命都似乎得到了一點點平凡的改變。
回到現實,這齣戲可以為一班演員帶來改變嗎?
《American Pie》的上映年份是1999年,世紀末的年份。那一年,參演的男與女尚有大把青春揮霍,因為電影掂咗,令他們在主流市場受到關注。爆紅,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
結果,在千禧打後十年,真正攀上一線的其實一個都冇,主角Jason Biggs和「硬條」Seann William Scott已經算好,總算做過大片和擔當過主角,其他幾位,基本上是keep住載浮載沉。事隔十三年,大家都成為30 something了,在被認為是世界末日的2012,再次回到「American Pie宇宙」,做回十三年前那個身份,度日月穿山水,原來大家都真的不再年輕,尤其幾位女角,在她們臉上真的看到時間行進的痕跡。
最微妙的還是:十三年後重逢,原來大家依然跟十三年前一樣咁高咁大,完全應了戲裡的一個主要命題:原來(戲裡戲外)大家都在平庸地老去。
這是《American Reunion》不自覺潛藏著的殘酷信息。


舊同學只會記住過去式的你
其實我是可以去那個校長榮休晚宴的。當遇上冇見成廿年的同學,我大致有兩種處理手法:
1.愉快地渲染自己的過去。說自己因工作關係見明星多過見屋企人,同阿邊個邊個仲OK熟……當然我不會講埋:自己平日主要係屈喺公司,改稿(而大部分時間係重寫),發相,俾阿頭捽;而我入行後第一個見的明星其實是,魯振順。
2.憤怒地指出大家的平庸。講真,同學再叻,都冇一個做咗明星或成了名人,即使大部分都有兒有女有車有樓有工人,每年例必舉家去幾次旅行,藉著以上各項合成有個(狀甚)美滿的家庭印象——這都是我透過Fb而知道的,因為大部分同學都偏愛將自己今時今日所擁有的影低,再無私地放上Fb任like。But,你去得再多旅行買得再多車,也不過是用物質掩飾內心的空虛貧乏,擺埋上Fb,就更加是在自欺欺人地宣揚:我的生活好快樂。問心,你的所謂快樂不是一樣咁平庸嗎?
算啦,以上兩個方法都不適合我,在同學眼中,我始終還是一個「欠攻擊性但又好好笑的月巴仔」——就像《American Reunion》的另一命題:我們都有很多改變,但始終有一些是不變的。
而在舊同學眼中,他們往往只記住、留意那些不變的部分。
(補充:對於不用透過各式大型聚會而依然keep住會見的老同學,我是真心重視的。)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當我們被迫成為成年人而又不想忘掉青春曾經的所有
















這不是一齣單純胡鬧笑片
如果你曾經在1999年看過第一集
或許也會像我一樣
在看這一集時又喊又笑
當然
喊只能在心裡面喊
不然戲院的其他人會當你癲咗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

她的澎湃外殼與纖細內在






















認真的我,為了這一篇Scarlett Johansson而看了兩次《復仇者聯盟》。
當然是假的。純粹因為嫌先前看的3D版本效果不理想,Black Widow的整體顏色層次失了真,復加上3D的應用也沒有令Scarlett的立體身材更見立體,於是決定睇多次2D版。
Cheap嗎?都幾cheap的,但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兒漢,當你看見開場冇耐,Black Widow是怎樣在穿上性感晚裝裙兼被捆綁的危急情況下,打低3個男人,內心不泛起一種cheap cheap哋的開心才怪吧!
但在寫這一篇文的短暫過程裡,我竟然由鍾意Scarlett,變成尊敬Scarlett,而因為尊敬,而變成更加鍾意佢。
她絕對不是徒具一副性感軀殼的。


Scarlett入行之初並不是被打造成性感女神。因為她拍第一部戲《North》時,得嗰10歲。用咱們的術語,Scarlett屬於80後。成長於紐約的她,家境屬冇乜錢那一種。
Scarlett媽媽很早便發現囡囡的演戲才能(又或是一早便留意到囡囡生得標緻),讓她當起童星來。當大部分童星都只會被安排演一些販賣童真的合家歡電影時,Scarlett做的戲明顯不是拍給她們這年齡層看的。像《Manny & Lo》,有關兩個離家出走少女的故事,Scarlett演的11歲女童Manny,跟16歲家姐Lo(Aleksa Palladino飾演,現在依然活躍荷李活,在一些三、四線戲中演一些二、三角色)離家出走,期間Lo被搞大咗個肚,為生活決定鋌而走險……結果,這次早熟演出為她在一個小規模電影頒獎禮贏得提名。
Scarlett繼續在童星界打滾,keep住有工開,但又不似某些童星,因一部Blockbuster大片而變成一線童星(例如《ET》的Drew Barrymore)。
但可能在童星年代沒有得到太誇張的「成就」吧,外間沒有給予Scarlett太大的壓力,她過渡至青春演員的過程,是OK順暢的。


名導繆思,恩物
順暢之餘還極度好彩,因為好彩地拍親的戲大部分都由名導主理。
2001年《The Man Who Wasn't There》,便是高安兄弟作品。但同年另一齣改編自獨立漫畫家Daniel Clowes作品的《Ghost World》(香港曾經上過,譯名叫《黐孖妹》),對Scarlett來講更重要,即使只是做第二女主角,但她交出了一個屬於第二女主角的合宜和精準演出 ——她與第一女主角Thora Birch,是住在小鎮的一對老死,畢業後,不得不面對成長壓力,Thora Birch滿腦子怪念頭,對成年世界滿是疑問,Scarlett就由反叛到漸被成人規條馴服,成為一個只管積極返工的正常人。Scarlett的所謂「正常」,凸顯了Thora Birch最後所謂「不正常」的人生選擇。
對比勁sharp的Thora Birch,Scarlett無疑是不搶眼的(也沒有炫耀她的身材),但這是基於角色需要,她的角色就是選擇成為一個不搶眼的人(世事往往是離奇的:當日被喻為明日之星的Thora Birch,現在星途只能用普通形容,當日被安排不搶眼的Scarlett,今時今日卻搶眼到被hacker擅闖電腦偷取裸照)。
真正讓Scarlett成為一個女演員的,當然是兩年後的《Lost in Translation》。哥普拉個女執導,一個跟老公到東京出trip的寂寞少婦,巧遇一個單拖到東京拍廣告的中年演員,兩名異鄉人不自覺間滋生了一段似有還無的感情。
但Scarlett的發展領域似乎只局限在小眾藝術片,直至她遇上爆炸王Michael Bay。《The Island》,一個有關複製人及涉及大量飛車動作和爆破的Blockbuster式大片,結果票房慘敗。
挑戰不到賣座大片市場嘛,幸好又遇上Woody Allen——嚴格來說是成為Woody Allen口中的繆思。
由《Match Point》到《Scoop》到《Vicky Cristina Barcelona》,絕對幫開始被認為只管晒爆烈身材的Scarlett,add了不少value(不過離奇在Woody Allen在以上三齣戲都有為Scarlett安排性感戲份喎)。
然後她接的戲,不是名導主理就是A級話題作,但似乎再交不出亮麗的演出……當然,性感的演出卻多的是,而最勁一齣必然是《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男粉絲必看!
直至《Iron Man 2》的冷艷性感女特務Black Widow。
這個角色,原本不是安排給Scarlett,而是Emily Blunt(即《穿Prada的惡魔》那個惡秘書),但Emily撞了期,Scarlett順勢執了這個二攤,事實證明這個二攤執得很對,因為讓她拍到上映中的《復仇者聯盟》。如果你已經睇咗,你會看到在導演/編劇Joss Whedon精妙安排下,Scarlett個角色有幾搶。
還有,這絕對是一部Blockbuster。


形而下的肉體,形而上的氣質
或許世上實在太多像我這一類人,令Scarlett長期處於一個頗尷尬的評價中——唔識做戲,唯一識的是炫耀那副肥得來但又唔知點解好性感的身材(我尊敬她的一點是,她從來冇諗過瘦身,yeah!)。
我想,Scarlett本人也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世上就是有幫無聊人(如我),只會好形而下地看待她,審視她,所以她無時無刻都想展現形而上的氣質。
拍戲,始終涉及太多剪接,演技是被割裂的,或剪接而成,所以真正show演技的場所,是舞台劇。
2010年Scarlett參演了Arthur Miller的劇目《A View from the Bridge》,結果俾佢贏到Tony Award for Best Performance by a Featured Actress in a Play,好嘢。
另一種展現形而上氣質的方法,是跨平台。2008年,Scarlett當上vocalist,推出了debut album《Anywhere I Lay My Head》。外界評價兩極,有些人說聽佢把老牛聲唱歌是世間上其中一件最難受的事,也有些人把專輯推舉為該年best album之一。
至於消費者的意見呢?我當年一知道專輯推出便飛奔出去買的——真心,我不認為難聽,但也主張Scarlett不應該繼續花時間在唱歌上。還有,要投訴一點:專輯的所有相都拍得Scarlett好靚,但統統都包到極冚。


自拍裸照給老公欣賞有錯嗎?
大部分荷李活紅星,明明聲稱希望人家只留意其演出,而不要留意其私生活,但又keep住唔覺意地把私生活暴露於人前。
Scarlett不同,她真的極度不願外間留意她的私生活。所以,外間大抵只肯定知道她跟「緣燈俠」Ryan Reynolds(我認為他絕對是世上最幸福男人)結過婚離過婚,以及好似同辛潘交往過一段短時間。
冇嘞,係咁多。
但正如被指蘊藏大量美軍同外星人接觸證據的神秘地帶Area 51,你愈神秘就愈多人想去知道神秘背後的真實,結果,去年,Scarlett的email被佛羅里達的一名hacker攻陷了,仲hack到幾張自拍裸照。
事後,她沒有說裸照是移花接木,也沒有開記招哭訴,只是大方承認,裸照的確出自其手,是幾年前拍下來send給老公欣賞的,因為:「我知道自己最好的角度!」
Scarlett還這樣補充:「根本整件事都冇錯,始終又不是拍甚麼色情短片——其實即使係拍都冇錯啫。」
嗱嗱嗱,呢個咪就係我尊敬Scarlett的原因囉。


留心政治是一種責任
咱們的星,好似大部分都患有政治潔癖,潔癖到完全唔想同政治沾上邊;問他對某些政策有甚麼意見?「我唔清楚,唔方便答。」咁問他對某某政客或官員又有甚麼觀感?「我唔清楚,唔方便評論。」(甚至有行家爆料,當問某某女星對今年特首候選人有乜心水時,佢竟然夠膽死問記者有邊個出嚟選。)
這是環境造成的。我們這個地方,就是自小培養你去讀好書搵份好工買層靚樓,努力做個不問政治(但又keep住被政治搵笨)的中層。
自小受父母影響,Scarlett是美國民主黨的忠實支持者。她說,小時候一家人會在大選年留意選情,會一家人圍住睇候選人辯論,會一齊討論。
而因為是公開的民主黨支持者,Scarlett早在2004年已經幫John Kerry站台,當知道布殊仔連任後,更公開表示對這個結果極度失望(換轉香港藝人應該會答:其實只要真心服務市民,任何人做都係好)。2008年奧巴馬出戰,亦有幫手為對方瞓身宣傳,目標是拉攏年輕選民。今年,奧巴馬競逐連任,Scarlett自然繼續支持。
是甚麼原因令她積極留心政治?這是作為人的應有責任。她說。


親眼去看活在苦難之地的人
Scarlett是樂施會大使。她會隨團出走各地做慈善。
她有她的原因:當我們透過一些報道,知道某某地方死了多少人,即使數字好驚人,但根本沒有實感,是離身的,所以要親身去到當地,用肉眼睇清睇楚,才會有真切感受。
當Scarlett去過那些恍如被詛咒的國家後,她明白到:原來沒有人是鍾意被救濟的,大家都希望能夠自力更生,藉此養活自己和家人,而最重要是:他們其實都想活得有目的。
原來性感不外是搵食工具,所謂性感的人一樣可以有獨立思想。
這是我尊敬Scarlett的理由。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熾熱,熱狗巴記憶




















我第一幅用「神奇畫板」完美地畫出來的交通工具,是一架雙層巴士,而不是保時捷,更不是林寶堅尼。證明我呢亭人應該天生一副巴士/ 平民命。


搭熱狗巴在屯門公路塞車是件快樂事

由小學中學大學到死出來返工,我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巴士。嚴格來說,是熱狗巴。
我不敢說自己對熱狗巴有甚麼感情,恨反而多的是(當然,恨也需要動用感情)。
尤其當月巴的我,在大熱天時乘搭長途巴士偏偏遇上超級塞車時——除咗一次。大學三年級一個夏夜,溝女中,苦纏著家在屯門的女同學,死都話要送人返屋企。從未體驗過屯門公路塞車的我,正好在該夜遇上了。
我倆乘搭的那架巴士,呈完全坐滿客狀態,行駛至小欖的一段屯門公路時,不尋常地停了下來,車廂內登時傳出輕輕的一陣、夾雜住咒怨的粗口聲,而我仲未知瀨嘢。大約半小時後,除了內臟,額頭、臉上、手臂,以及其他被衣服遮蔽著的肉體都在標汗,標出的汗足夠我KO一包「7日牌」紙巾,但巴士都仲係未郁過,奇怪是,再沒有乘客爆粗了,全車靜靜的。
「大家都習慣了。」女同學苦笑著說,說著,向我遞上一包簇新、散發著幽香的「Tempo」。
在我keep住標/抹汗的過程中,我與她的內心不自覺地拉近了,yeah。
那鑊塞車,塞了粒半鐘,害我流咗唔知幾多加侖的汗;但也因為這次酷熱traffic jam,成為日後成功溝女的契機。汗水沒有白流。
多謝你屯門公路,多謝你熱狗巴。


寫給住在沙田而又需要搭巴士的居民看
以下內容,大概只有俗稱「沙田友」的人才能明白,但我實在好想寫出來。
1.在沒有冷氣巴的老舊時光,沙田友都習慣,當巴士一駛入獅隧便即刻閂窗,免得吸入隧道內的死氣;待巴士一逃離隧道,就即開窗,因為第一陣撲來的風,是堅涼的。我認為,這是沙田友獨有的一種微小的幸福。
2.82K——簡直是一個能媲美UFO的存在。你不能夠嘗試去等它,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它都不會俾你等到;假如你有幸等到,那天真的要感恩。事實是,這架82K是相當抵搭的,明明由美林去火炭,路程卻幾乎行勻半個沙田……搬入沙田接近三十年的我,至今只是搭過5次82K,統統是在攝氏30幾度的日子。個天擺明玩我。
3.89A。小學時每天都要搭這架89A由沙田出九龍灣返學。我不愛返學,但愛煞搭89A返學,因為下層後排那一pair讓乘客享受「倒頭車」暈眩樂趣的座位,例牌坐著一個短髮的姐姐,她總是低羞著頭,有一日唔知點解,竟然向我微笑了一下——只是在那一天過後,就再也遇不上她。
早在冷氣和巴士大規模合體之前,89A這路線已經被cut。由開始到終結,89A都是以熱狗巴形式呈現。
我的確有點懷念它,和她。


一個人在熱狗巴上,強風兜頭吹的浪漫
5月9日凌晨的旺角。有幾架16號熱狗巴突然在旺角道一帶呼嘯而過,裡頭塞滿了少男熟男,一同興奮地叫囂:「熱狗!熱狗!熱狗!……」
擁有多年搭巴士經驗的我,從來都不明白巴士有甚麼值得去迷,不明白迷上巴士是怎麼樣的一種滋味。那一刻,我卻真的感受到塞在熱狗巴的少男與熟男的快樂,而且盡在今夜。
已經N年冇搭熱狗巴。至於雪櫃巴給我的感受是:冬天日子,冷氣總是調校得好凍,好似想話俾乘客知出面真係好凍咁;反而大熱天時呢,又唔多開冷氣喎,好似驚大家「懾」親咁……但冷熱這回事我還可以忍受,最難忍受是在一個密閉空間裡,被迫去睇那個小小屏幕上的所謂節目——而更多時候其實是廣告;當然,你可以移開目光唔睇,但聲音,你冇法子整聾自己唔聽。所以現在搭巴士一定會塞著耳聽歌,寧願聽一些自己選擇的,都不願接收那些硬塞給你、迫你去聽的噪音。
還有,以前坐熱狗巴我最鍾意坐上層第一排位,然後開大隻窗,享受那種強風兜頭兜面吹埋嚟嘅激情快感——尤其是以前送完女友返屯門,搭尾班車經屯門公路出市區,成架車得我一個(司機唔計),巴士在公路馳騁,風不斷打在臉上,吹到個腦空蕩蕩,真的感受到公路電影裡的那股男人浪漫。
不排除N年後,有關方面會搞一些甚麼熱狗巴懷緬一日遊,讓不曾在巴士車廂焗過桑拿的人,體驗一下箇中的攞苦嚟辛的樂趣。但我一定唔會參加囉。
一切已失去,不可以再追。尤其感受,最不可能復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