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女星(47):我的命中命中,You Were My Everything
在(根本不存在的)原定計劃中我冇諗過會寫王菲。即使王菲曾經是我最喜愛的歌星。
1.冇諗過寫,原因:A.唔知點寫。B.而且已經太多太多人寫過。
2.所以本文只能從月巴的微小觀點看,一如以往。
3.踏入90年代,開始作狀的我有一個很作狀的行為:一邊睇《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邊聽王菲《執迷不悔》。書,似懂非懂,但對一個作狀的人來說,「似懂」已夠,而更重要是俾人知道你有睇;聽歌,仲簡單,冇話懂唔懂,只需讓身邊人知道你聽緊(蛻變後的)王菲而不是其他過眼雲煙偶像歌手,便已足夠。作狀嘛,你就是要把你的行為露骨地宣示俾全世界知(獻媚也一樣)。
4.但問心,我又真的超鍾意《執迷不悔》:超鍾意封套上那個王菲;超鍾意那個隨碟附送的月曆(一個月一張卡,好名貴!名貴到唔捨得用,只會間唔中隆而重之地拎出來睇);超鍾意《執迷不悔》這首歌,國語粵語版都鍾意,鍾意到有次交功課把「執迷不悟」寫成「執迷不悔」……其實也超鍾意其餘八首歌——在那個香港唱片工業昂然邁進K歌的年代,好多歌星出碟,通常只有Plug的那兩、三首叫做襟聽。王菲這隻大碟,實在叫我感動到喊。這隻還放在屋企深處的《執迷不悔》,是中六某個失落的放學後,花去一星期零用在好運中心失落地買的。
5.對我來說,《執迷不悔》絕對是90年代最難忘專輯;對於王菲,當然重要,但只是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她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有唱功得來其實唔娘(90年代前的她在造型上頗出事)的歌手,但距離她心中最理想的音樂仲有成大段距離。而事實是,今天重聽《執迷不悔》成隻碟而依然覺得好聽,是因為王菲把聲和(會替自己加分的)記憶,問心,不少歌曲的感覺編排都已不合時宜——就像大部分你今天依然會聽(唱K時依然會唱)的90年代廣東歌。
6.不像英美歌手可以隔上兩三年先出一隻碟,在那年代的香港,當紅歌手如果不能夠一年出兩隻大碟(再加一或兩隻新曲 + 精選),是講唔通的(反觀今天香港,竟然貼近英美)。王菲也依循這模式狂出碟,我亦不能倖免地需要狂買碟;不像其他同年代紅歌星每隻碟聽落都差唔多,從王菲Keep住出的新碟中,你同時聽 / 見到她Keep住變——由唱腔到編曲,由個人形象(即使有些是Copy別人,但當時我們只會讚她大膽,換轉今時今日,應該只會被插)到唱片包裝(你怎能想像《胡思亂想》竟然夠膽死成集碟搵勻都搵唔到王菲個樣),直至《浮躁》,歌詞不再重要了(所以有些歌根本不存在所謂歌詞,只聽見可能只得王菲明白的吟唱),K歌不K歌不重要了(所以也不存在K歌了),最重要是王菲自己鍾意,鍾意把七首自己作曲的作品呈現出來,鍾意把其他一切交給竇唯張亞東——鍾意把自己真心鍾意的唱出來,而這才不過是《執迷不悔》三年後、1996年的事。諗番,如果不是香港式的趕頭趕命,或許不會咁快地迫出這麼一個王菲來。如果《執迷不悔》是王菲一個新階段的起手式,《浮躁》是這階段的完美收式,由最初刻意求工的斧鑿,到最後不著痕跡的瀟灑。
7.《浮躁》是她在新藝寶時期最後一張完整大碟(但我們都知道其實仲有一張)。然後,97,王菲生B,我由返學變成返工;可能太鍾意返工,對王菲的熱愛減退了,碟還是會買,但不常聽;1999年《只愛陌生人》,成為我最後一張買的王菲專輯。之後十幾年,我的生活再沒有王菲。
8.直至上星期某一夜唔覺意聽番《一人分飾兩角》,AMK作曲,《天空小說》主題曲。那一夜,放學後,極度失落,就像廿二年前買《執迷不悔》的那個中六午後。
9.跟住狂聽番她的歌。我竟然仲識得跟住唱大部分。我找回那個我曾經作狀、曾經勁愛王菲、曾經因為她而狂睇過百次《重慶森林》、曾經以為自己終於唔使失落地返學點知更失落地返工的90年代……那個我由作狀到作悶到作死的十年。
10.這一刻,失落而成熟的我翻聽著《執迷不悔》,期待著那張早應在1997年完整地推出的《敷衍》,但過程中沒有翻睇甚麼思考藝術。唉,世事統統不過是場夢。
(原文刊於am730)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