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浪漫月巴睇舊戲(七十八):2014年大暑,我想起1994年7月




















2014年7月23日,大暑。我出咗街做嘢,熱到多次瀕臨中暑邊緣。迷迷糊糊,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7月。

1994年的我

1994年7月,我返緊暑期工,並已做好了隨時要搵長工的心理準備。
我唔知有冇大學收,而我又冇報定high diploma做後備(我根本唔知有high diploma呢樣嘢)。
返暑期工地點是柴灣(當時怎會估到日後會在這笪地方返足六年工)。我通常先搭巴士再轉地鐵,當年地鐵絕少故障,晨咁早就載我去到柴彎地鐵站。
距離開工尚餘大把時間,我會去新翠花園商場的KFC食個早餐,再去商場內的書報攤巡視一下;遇啱有新漫晝出版便買一本,然後慢慢地,行去柴灣工業城。不知道是二十年前的我冇咁怕熱還是二十年前香港真的冇咁熱,這段15分鐘的路程很舒服,是那暑假每個工作天我最享受的15分鐘。
平時我買的主要是漫畫,但每隔兩星期,便例牌買一本雜誌,《電影雙周刊》。我不是影迷(到現在依然不算是),但又覺得這本雜誌幾好睇。
從雜誌介紹我知道了《重慶森林》,王家衛做《東邪西毒》後期時用了兩個月時間拍好的。我就算不是影迷,但好難不知道王家衛這個人吧,何況之前也看過他的《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
我對《重慶森林》充滿期待——我當時好迷王菲。
記得在TBB某娛樂節目看過一段王菲訪問,她說她正在拍王家衛的戲,《旺角火宅之人》(當年TBB還有會做這種同自身利益無關的訪問)。不知道當日的《旺角》跟後來的《重慶》有沒有關連,總之,《旺角火宅之人》從來都沒有拍完,而《重慶森林》我就睇硬的了。但我是一個過分冷靜的菲迷,沒有趕在午夜場(午夜場,很古舊的事)便仆到去睇,反而靜待正場上映先睇。事後聽說,午夜場版本跟正場有少少唔同。早知一早睇啦。

1994年的香港
《重慶森林》給我最重要的影響是:我似乎喜歡了/明白了看.電.影。
之前的我,不是影迷但會去睇戲,我鍾意坐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被娛樂。
之後的我,不是影迷但喜歡睇戲,我發覺睇戲不再純粹是坐喺度被娛樂。
Why金城武旨在讓淚水化成汗水蒸發掉的跑步(其實只是在球場跑圈)那麼迷人?Why愛你一萬年的承諾那麼感動到當年的我?(Why日後竟然被誤解成是周星馳的創作)?Why(穿上黑bra的)周嘉玲那麼誘人?Why那首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同部戲咁夾?(Why《重慶森林》soundtrack沒有收錄這首歌?搞到我要買同年的《阿甘正傳》soundtrack才能擁有這首歌……)Why王菲不能夠一開始就接受梁朝偉的愛而要特登飛去加州?
仲有——Why要特登搵一個可以讓別人從外面窺見的場所作為梁朝偉的居所?同樣地,一年後的《墮落天使》,黎明位於裕民坊的居所,你一樣可以從行駛中的地鐵望到。這是否存在了甚麼喻意?
仲有仲有——N咁多人拍過尖咀,Why《重慶森林》那個尖咀特別有型特別有都市感?N咁多人拍過中環,Why《重慶森林》只拍中環行人天橋一帶的人文風景,就比起其他狂拍中環繁華building的香港電影更能凸顯中環的優美?偏偏二十年後的今日我們一拍中環就只能拍出《喜歡爛蒲》那種核突的俗艷?
因為這齣戲我開始發現和明白,睇戲,不只是睇表皮。但我承認,也曾試過太強求挖掘那真皮層的意義而迷失——大學時太沉迷理論,某份功課便動用哈伯瑪斯的理論去詮釋《重慶森林》,當時覺得自己好勁和好型,現在回看實在白癡,我甚至可以寫包單擔保那份功課寫的統統廢話。
今天我看《重慶森林》,最吸引我的是一開始金城武在城市的跑動、他對寂寞的宣洩、王菲(那種被指做番自己)的演繹、周嘉玲(的黑bra)、片末梁朝偉見到王菲的明媚——Yes,都是很表皮的。
當然還有二十年前的中環、尖咀。我懷念那一個還擁有自己特色的小城。
偏偏這小城二十年來種種最表皮的轉變,涉及到的卻是真皮層結構的病變。
(原文刊於am73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