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嚇死,這才是真正的黑影啊




















當看見某些專業影評人被問到有甚麼鬼片推介而例必拋出《閃靈》時,我就會好嬲怒。
不是《閃靈》有甚麼問題,而是:各位專業影評人,講吓第二套得唔得先?


《午夜靈異錄像》搞手監製?我好驚。
跟我一樣愛煞恐怖片核突片的友人強烈推介一套戲:《Insidious》。原因是,睇到佢好驚。
翻查資料,監製一欄的名字竟然是《午夜靈異錄像》(Paranormal Activity)的搞手Oren Peli。對於《午夜靈異錄像》我無話可說;如果真的要我說,只能說這是千禧過後其中一宗大型跨國集體騙案。偏偏,我就是其中一個羊牯。
巧合是,《Insidious》的setting竟然又是一間屋!
但再看,導演是James Wan,編劇是Leigh Whannell,信心,又登時返番嚟。這兩位,就是千禧過後其中一個最成功電影系列《恐懼鬥室》的始創人。2003年,澳洲。馬來西亞裔的James跟戰友Leigh拍了一齣短片《Saw》,寄到荷里活去——費事得個「講」字,直情用短片直接闡述他們那個《恐懼鬥室》的concept。結果,在他們飛去美國途中,電影公司已經決定開拍了。之後的故事發展大家都知道吧,超低成本的《恐懼鬥室》大收令電影公司和他們兩位賺到喊,然後一直拍落去,由2D拍到3D,也由心理恐懼層面拍到肢體切割血宴,但James和Leigh在之後咁多集都只是掛個監製名,冇再落手落腳。
其後James拍過《Dead Silence》和《Death Sentence》,我只睇過前者,一齣拿木偶公仔來玩的恐怖片,OK的。但就是不像《恐懼鬥室》般能為我所帶來核爆級觀感囉。

以下進入真人真事部分。
某夜凌晨3點。全屋的燈都已被我關掉。唯一的光,來自電視機畫面。
懶勁的我不信邪,就是要特登揀個夜闌人靜時間,挑戰這齣把友人徹底擊潰的《Insidious》!那種玩命的情況,就好像專登在午夜12點對住塊鏡切蘋果然後再順手玩埋碟仙咁。
10分鐘過去。X,不就是另一齣已被拍到爛的鬼片吧,肯定又係講間屋有「哪渣嘢」然後上了細路身諸如此類啦……
30分鐘過後。X,有啲唔對路。我那顆懶勁的心似乎有鬆懈跡象。有一剎,我甚至想去開番盞燈,但又唔俾自己咁做!因為,腦裡突然閃起那位明代儒學家劉宗周的「慎獨」觀念,說人即使得番自己一個都需要注意言行舉止,因為你的良心依然在監視著你自己——我想必被嚇到有點癲了,大佬,劉生所講的根本同當時情況無關 ……
1粒鐘過後。Well,我已經開番廚房和廁所的燈了。戲也進入高潮部分。
1粒半鐘後,完場。全屋的燈都已完美地被開晒了,而我也紓了一口氣——Yeah!真的有好長時間沒有再被鬼片嚇倒了!那一種再被嚇倒的空前滿足,實在都唔知怎樣形容好了。
後來,我先知道,原來這齣《Insidious》將會在香港上映,片名是:兒凶。我只能說,這個片名改得來毋疑太過就手。反而英文原裝片名《Insidious》,其實真的道明了故事的恐懼本質,如果硬要譯……《潛行狙擊》其實OK貼題的。
(補充:那一夜,我單拖看過的《Insidious》,不是BT回來,是影碟來的。)

被不被嚇這回事,很視乎個人體質。
最後,《Insidious》應該不會像《Saw》,成為另一個電影系列。它的特別,在於用了一個比較少人用的角度,去解釋「撞邪」這回事——而有人撞邪了,自然需要驅邪,方法也不再是《驅魔人》那套讀聖經淋聖水的舊方法,而是比較modern和型的。到了電影尾聲,也一如《恐懼鬥室》般,突然來一嘢回馬槍,真正的大鑊嘢原來剛剛才要發生,但一切已經無可挽救,因為戲已終。
再最後,有長期打機習慣的我發現到一點——James和Leigh應該在創作過程中參考過《Silent Hill》。如果你也玩過這隻game,同時又睇埋套戲,應該不難發現。
真的最後了。如果你連睇《午夜靈異錄像》(這麼廢的rubbish)都驚,又或在光天白日下經常見到黑影在身邊閃過——千萬,千萬不要睇好了。
(錯字已改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