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一個人文動畫大師,一個不稱職的爸爸
黑澤明咁講過。上世紀80年代打後日本電影業逐步走向衰亡,是因為大部分創作人才都走晒去畫漫畫。事實是,80年代開始,日本漫畫界真的出產了不少影響力遍及亞洲和歐美的經典作品。
但黑澤明講漏了的是:同一時間很多人才也走了去搞動畫。
不是卡通。「卡通」(Cartoon)是一個美國概念,日本搞的是「動畫」(Animation)。其中一個幾乎把所有人生奉獻給動畫的,便是宮崎駿。這個大概是最為香港熟識的日本動畫人,70歲了。
動畫!動畫!
宮崎駿最初想做的是漫畫家。
1941年1月5日生於東京的宮崎駿,童年過得很平淡,自小便是孱仔一名,不擅長運動(但他創作的很多動畫人物都是身手超級矯健的),興趣是繪畫和看書。
一如大部分那個年頭的小漫畫迷,宮崎駿最愛的漫畫家是手塚治虫。即使宮崎駿筆下的人物面相已經自成一個「體系」,但也可以發現,基本上是由手塚式人物演變過來的。
令宮崎駿留意到動畫這回事,是1958年的一齣東映動畫《白蛇傳》,這也是日本史上首部彩色動畫長片。他看到一種超越了漫畫由格去格所產生的美與動感。
大學畢業後,宮崎駿立即走到東映動畫公司工作,職位是動畫師,那是1963年4月的事。工作了不久,他已立定志向要以動畫作為一生的事業。1971年,他離開了東映加入了A-Pro,當時跟他一起過檔的還有日後一起打江山的高畑勳。過檔後最著名的作品是「世界名著系列」,改編兒童文學的動畫,當中便包括《萬里尋親記》和(我最喜愛宮崎駿電視動畫作品No.2的)《飄零燕》。
No.1呢,自然是《高立的未來世界》。這齣在1978年播映、由宮崎駿首次擔任導演的作品,令他一躍成為最有前途的動畫界新星,也讓他得到擔任電影長篇動畫《魯邦三世》導演的機會。計番條數,他其實已經入了行整整15年。
80年代,是宮崎駿的年代。1982年他開始在德間書店發行的《Animage》雜誌連載《風之谷》,1985年成立「吉卜力工作室」,1986年發表了相信每一個三字頭朋友都應該有睇過的《天空之城》(除非閣下家長誤認為動畫都是會教壞細路的)。
然後,《龍貓》、《魔女宅急便》、《飛天紅豬俠》、《幽靈公主》,期間「退休」了四年,然後又回到動畫崗位,製作了《千與千尋》、《哈爾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兒》……
「宮崎駿」元素
1.風之谷
1984年的動畫電影《風之谷》,確立了日後宮崎駿所有作品的命題:反戰、反過度科技發展,以及愛護自然。
在《風之谷》,我們看到一個悲觀的未來景象:因人類文明過度發展和欲望的過度膨漲,對自然產生了畸形的變異,海洋變成了腐蝕性的硫酸,但人類還在掛住你打我我打你。
相對日後明顯較兒童向的作品,《風之谷》即使在結局透露了一份希望,但基本調子還是悲觀的。成長於昭和年代的宮崎駿,目睹日本在戰後,怎樣由戰敗國發展成經濟大國,怎樣在過程中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對自然和文明作出破壞和改造,而這都是他不願見到。發展是應該有其限度的。
但宮崎駿不像大友克洋。大友克洋面對過度發展文明的處理手法,就是破壞(《阿基拉》如是,即使日後改編手塚治虫的《大都會》也如是),先讓一切歸於零,然後才去想重建;宮崎駿則是對現有的嘗試進行改變,比較溫和。
宮崎駿日後的作品,調子普遍都不再像《風之谷》般悲觀了,也改以兒童作為主角(《飛天紅豬俠》是例外)。目的可能是:與其以重口味警醒未必聽教的成年人,不如從作為未來社會棟樑的兒童入手。
2.愛與勇氣
我已經是大人了,講真,未必再受宮崎駿近年那一套,但《天空之城》卻是每看一次依然會感動一次。
《天空之城》的原型大抵可追塑至《高立的未來世界》。同樣以小朋友的視點描寫,以微小之力去對抗一個由大人組成的殘酷世界,分別是《高立的未來世界》背景是一個空想未來,《天空之城》則是歐洲工業革命、被歷史認為象徵著世界人文發展的一個黃金年代。
兩齣作品裡頭的兒童主角,都是成長在低下層,不是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卻依然不怕在由成人組成的世界裡對抗,找回自己相信的價值。對抗的憑藉,是愛與勇氣——他們沒有受到父母的溺愛,自小已培養了一份獨立的心。我不知道讓現在那些經由怪獸家長「培植」出來的小學雞去看《天空之城》,會有甚麼感覺(或許家長會嫌裡頭的主角實在太過跳跳紮冇時停了,生怕自家的小朋友有樣學樣而跌親……),但對曾幾何時的一代來說,卻是一次直指小小心靈的感動觀影體驗——原來細路是可以這麼有型的!
可惜,那個年頭的「社會棟樑」大部分不是被社會現實打壓成一具具喪失了愛與勇氣的返工機器,就是成為了怪獸家長。
簡單說,就是被扭曲成信奉主流價值的忠實信徒。
3.了解自然
宮崎駿重視自然,不是停留在勸人唔好亂丟垃圾及用少啲膠袋的層次。
我們會做出傷害自然的動作,是因為我們活在布滿屏風樓的都市,唯一可見的自然可能就是屋企樓下嗰個住客會所隔離的小公園。我們變得不明白自然,也不了解自然原來也是一個神秘的生命體。
《龍貓》和《崖上的波兒》描述的,是個兒童由不了解到了解神秘自然的歷程。
兩組故事同樣發生在遠離都市的鄉郊小鎮。因為只有身處真正的自然,才能看到真正的自然。
所以,南生圍就是南生圍,不用大人們費神去建甚麼保育主題公園。
4.脫離地心吸力吧!
《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的一個迷人處,來自內裡那些古典得來又很未來的飛行機器。我記得,當年也跪求過媽咪買相關的模型給我。
宮崎駿自小便迷戀飛行機器,嚴格來說,他是迷戀「飛行」這個舉動。因為他相信,只有脫離了地心吸力,人類才會自由,而因為地心吸力整日在吸住吸住,讓終身都被吸住的人類不斷在原地踏步。
但宮崎駿筆下的飛行機器,都不是那些科幻電影常見的流線型設計,反而是鈍鈍的,用鋼鐵製造,有著一種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古舊味道,一份使用蒸氣機、或借風力來發動的古老感覺(他的機械設計,也明顯受到法國漫畫家Moebius的影響)。
80年代推出了幾套受歡迎的動畫電影後,1992年的《飛天紅豬俠》,是宮崎駿的一次夫子自道。
上世紀20年代的意大利,一個本來靚仔的傳奇飛機師卻變成以豬頭示人,在天空馳騁,而且還是一個跟當時國家主旋律背道而馳的反法西主義分子。當時看的時候仲細,只覺得不及之前的《天空之城》和《龍貓》好睇,後來人大了,再看,反而鍾意。
這也是宮崎駿最浪漫的一次。
5.(Don't) Teach Your Children
不是不教,而是不要強將成年人的價值,植入兒童的心。
他相信,兒童在成長過程裡自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價值。
現在經由怪獸家長培育出來的,最終只會成為《千與千尋》裡那個「巨嬰」,受盡保護,明明好大個卻依然是BB。
還記得《崖上的波兒》的結局嗎?冇錯,就是發生了海嘯。而因為「311」海嘯,所以日本的電視台實行無限期禁播《崖上的波兒》。這個決定可能是一次政治正確的正確示範,而政治正確,就是大人才會有的「成熟作風」。
宮崎吾朗
宮崎吾朗是宮崎駿長子,今年都已經44歲了。
他曾說,作為動畫導演的宮崎駿,值100分,但作為爸爸,只得0分。
2006年,宮崎吾朗首次執導動畫電影《地海戰記》,但宮崎駿正忙於其他事,沒有參與。到了首映,宮崎駿更在放映途中離場(雖然後來又返番現場)。
宮崎駿在作品中著力表達對兒童的關愛,偏偏在現實中,在兒子眼裡卻不是個稱職的父親。
宮崎駿跟兒子宮崎吾朗的不融洽關係,已是個日本動畫界的公開秘密,宮崎駿也說過,他從來都不希望建立甚麼動畫王國,再由兒子去繼承。他希望兒子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找的。
但觀乎宮崎吾朗的《地海戰記》,基本上沒有人會不認為不是宮崎駿的作品吧。
2011年吉卜力工作室的新作《コクリコ坂から》,一個發生於1963年橫濱的少女故事,便是由宮崎吾朗擔任導演,宮崎駿撰寫劇本。
父子關係搞不好,也可以在動畫創作上做夥伴。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法,日本父子關係是多數是緊張的
回覆刪除"原來細路是可以這麼有型的!"
回覆刪除我十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