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飢餓遊戲》衍生的不著邊際討論





















睇完《飢餓遊戲》首部曲小說。無聊的我,同另一個無聊的我,就著小說進行了一場討論。

後青春期的互片

月:這部小說給我很複雜的感覺。基本上,小說是好睇的,但好睇其實可以分成好多種層次,而《飢餓遊戲》的好睇是,「有娛樂性」嗰種。
巴:對現代或一般讀者來說,有娛樂性是首要。
月:You are very啱——但正因為小說具備太充足的娛樂性,很容易令人忽略了一點:故事的設定其實很殘酷。
巴:不就是設定在一個虛構未來的Dystopia國度咋?阿諾.舒華辛力加在1987年那齣《The Running Man》,都有類近設定啦,在一個「1984式」腐敗國度裡,重犯和政治犯統統被強迫參加一場作全國直播的殺戮遊戲……
月:但《The Running Man》裡參加遊戲的是大人——而且好似都是男人,《飢餓遊戲》裡的,卻統統是年輕人。問題就在這裡。當你睇住大人、或成年男人在互相廝殺,OK喎!似乎合理得很啫,但睇住剛剛經歷過青春期的後生仔女在搏老命地互片,感覺……總係唔太好受。
巴:所以作者Suzanne Collins咪醒囉,特登設計到裡頭大部分死者,都不是經由兩位主角操刀的——即使其中幾個真的被主角手刃,都被寫成那種很該殺、自小便被培育成專業殺人機器的喪心病狂。
月:所以小說一直被認為是以深作欣二《大逃殺》作藍本。
巴:但Suzanne Collins說,寫這部小說的緣起,是她有個在美國空軍工作的老竇,讓她自小便清楚殺戮延伸的禍害……加上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時,她一邊看著某電視頻道,在報道事件發展,同一時間另一頻道則在播映那些由一班人參與、旨在踢走其他參賽者,爭取最後勝利的真人show,她突然感到,這兩件事本質上是同一的。


反權威式對抗
月:咁講吧,就當《飢餓遊戲》和《大逃殺》是成長於不同文化的兩個創作人,一次偶然性的近似創作,你覺得,哪一個表現較好?
巴:《大逃殺》震撼在用一個大人角度,去審視和敵視青春,冇錯,你可能會同情班學生,但又可能會諗,等呢班學生早點認識成年世界的殘酷,其實也不是壞事,當中的道德界線好blur……《飢餓遊戲》呢,政治正確得多了,兩名主角都是生活於天生便被迫害的族群裡,他們的參與帶有反抗意味。
月:Suzanne Collins叻在設計了一個很簡單又很鮮明的世界觀,未來北美在大戰後,分成十三個行政區,用行政區的經濟條件,把人民理所當地劃分成優質和劣質的,咁主角呢,自然是成長於最窮最冇政治地位的區分,被抽中參加遊戲後,在客觀條件嚴重地比人差的情況下,點樣用計謀尋求生存方法。
巴:他們也不自覺成為了對抗權力核心的象徵。
月:作者本人是寫開兒童和青少年故事的,《飢餓遊戲》也是設定為以青少年作對象,這麼一個對抗權威的故事,對於開始質疑、反抗外在世界的青少年讀者,自然容易受落。
巴:但看在我這個熟到爛的大人眼裡,便會覺得主角的對抗過程來得太容易——即使佢哋在過程中都受晒重傷——而且對比其他成長條件優勝十萬倍的年輕參賽者,主角們的心智成熟度,根本就是一個大人……
月:咁都好合理啫,一個自小食好、住好的細路,同一個家住劏房的細路,你話嘞,邊一個會更早認識世途之險惡?


如把特首候選人放在一場飢餓遊戲裡
巴:電影上畫咯。
月:要睇!女主角Jennifer Lawrence感覺很火辣,身材也很火辣!
巴:Yeah,弊在男主角Josh Hutcherson是嗰種好乞我憎的類型。
月:同感。另一個男主角Liam Hemsworth亦不見得好囉……其實這麼一個兩男一女感情轇轕的設定,頗本格地老土。
巴:老土是老土,但好彩,當男女主角在戰場上逐漸萌生愛情的同時,其中一方在某程度上是基於計算的……
月:因為在一場全程俾人民監察住的比賽中,參賽者所有表現,其實都是一次表演,是特登做出來俾人睇,討好觀眾的。
巴:如果把咱們的特首電視辯論,改成為一場飢餓遊戲就正了。
月:你突然把話題扯得超遠囉,雖則我由衷地認同囉。咁嚟個假設性問題:誰贏?
巴:應該是最懂得把殘酷個性掩/粉飾的一位,啩。

2 則留言:

  1. 這套戲弄得有點像美國校園片。"即使其中幾個真的被主角手刃,都被寫成那種很該殺、自小便被培育成專業殺人機器的喪心病狂。"--其實沒有真實感。《大逃殺》的一場人人以為對方落毒所以先下手為強變混戰, 便比《飢餓遊戲》整套電影更有深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早幾日重看了一次《大逃殺》,那種壓迫感和殘酷,《飢餓遊戲》拍馬都追唔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