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說說西澤保彥






















西澤保彥是誰?推理小說作家。
 

睇一次唔明,所以睇多次
當太鍾意一本書,買夠兩本,一本睇一本keep,很容易理解。
西澤保彥的《解體諸因》我便有兩本喺手:一本大陸譯版一本台灣譯版,而這兩本,我都先後睇咗。
重睇推理小說是沒意義的。反正,已經知道了謎底真相、作者故布的疑陣、解謎的關鍵。但松本清張的《點與線》,我便分別在廿幾歲和三十幾歲時各看了一遍,三十幾歲那一次,我甚至依然驚歎於松本清張的破格書寫。
《解體諸因》,第一次看的是大陸譯本,明明是一本包含九個短篇的合集啫,最後竟然被西澤保彥收束成一線!最弊是,我明明沒有skip到任何一頁甚或任何一句,但點解我會睇唔明?我唔信邪,改看台灣翻譯本,看的時候還格外留神。
呢次,總算搞得通了。
其實問題不在於簡體版抑或繁體版,問題全在於我。第一次看,當看畢一個短篇,往往隔上好一段時間先去睇下一個——咁情有可原喎,因為我從來冇諗過這居然是一個以短篇作幌子的,長篇。

證據不重要,討論才是解謎的王道
《解體諸因》,就是分屍的諸個原因。
分屍,在日常總(必然地)被認為是變態,或極度變態,又或是行兇者對被殺者存在了濃得化不開、而惟有切開的仇恨。若用在推理小說,則可營造獵奇色彩,增加追看性。島田莊司就深諳此道。
西澤保彥另闢蹊徑。他認為,分屍未必代表變態,也不一定對被殺的有甚麼十冤九仇,反而是一種極度理性的行為。當你殺了人,沒錯是滿足了那一刻的濃厚殺意,面前卻多了一具新鮮出爐的屍體在,你若不想自首,就必須把屍體妥善處理。《解體諸因》就是這麼一個理性地把分屍理由玩到盡的故事,有些理由,直情令你開心大笑。
西澤保彥的推理真的很「cute」(我實在想不到另一個更貼切的形容詞):對殺了人的幾乎沒有道德判斷,負責推理的則不理會甚麼證據,而只是單純的在「諗」,或「討論」——故事幾乎一概以對白推進,一群人為了解決謎題,而在反反覆覆的討論討論討論,情況就像我們返工開會……A提出論據,B作出反駁,A然後修補,點知C又加把咀……最後,一切謎底便(在討論中)被解開了。至於兇手是否要受制裁?他的動機又如何?Sorry,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看西澤式推理表面很簡單(因為90%篇幅都是對白),但一個不留神便會墮進對白的繁瑣圈套裡(因為90%篇幅都是對白)。
《解體諸因》是西澤保彥成名作,也是出道作,書裡第一個短篇《解體迅速》便是「西澤式推理」的範例:A去探B,唔覺意望見B家裡一份舊報紙上的一則分屍案報道,然後,二人便推理起來,最後成功解謎,故事也在這裡戛然而止。
因為一切建基日常生活,有人形容西澤保彥寫的是日常推理——日常是日常,卻是不太尋常的日常,並從這不太尋常的日常中,找出所謂日常的荒謬感。只是,西澤不會作出批判,由始至終都看待成一場遊戲。
第一個對西澤保彥另眼相看的,居然是島田莊司——這麼一個把太多不相關論述塞落推理小說、把推理小說當成博士論文來寫的極嚴肅推理作家。
在島田引薦下,西澤保彥1995年出道,一直發表作品至今。
他的小說被譯成中文的不算多,當中不乏不得不看的經典,也不乏不看也不相干的貨色。
點解諗起西澤保彥和《解體諸因》?只是有感日常有太多的謎:唐唐的課外活動事件;英英的虐妻傳聞;范范的話選又唔選,然後再話根本未考慮選唔選……以上個別短篇,或可串勻成為一個推理長篇;而且,推理過程中絕不需要理會有冇證據。

8 則留言:

  1. 日常推理? 我想起另一位作家---北村薰...
    我的網友看了你這篇文後,她直嚷著要看看《解體諸因》了!

    回覆刪除
  2. 想問問本書邊度有得買??好想睇!!!

    回覆刪除
  3. 如買大陸版,可去專賣簡體書的鋪頭搵,封面是一隻熊啤啤(同裡頭一個故事有關的);如買台灣版,可去灣仔城邦,但可能要訂。

    回覆刪除
  4. THX!!!大陸版已入手!!!睇下搵唔搵到台灣版先!!!!

    回覆刪除
  5. 我都係西澤迷,因為中譯睇晒,所以忍不住托朋友幫我買日文版的書。

    回覆刪除
  6. 以前在城大見到有幾本西澤的書,看過《死了七次的男人》,還有一本忘了書名但很顛覆的,講密室裡面的人身份一段時間就會好似鬼上身地調換,從而增加破案難度…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格轉移殺人》?睇到頭爆!佩服西澤咁都寫到!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