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星期四

不要讓你的沉默被喧囂騎劫





























因為《激戰》,近排我喪聽《The Sound of Silence》。

Simon and...唔識點讀

第一次聽,是明珠台重播不知道第幾次《畢業生》的時候。明明唔知歌詞講乜,但就是深深深深深地嚴重愛上。當時根本不知道,這首令我第一次聽便深深深深深地嚴重愛上的歌,是乜水唱的。
應該是幾年後吧,邊瞌緊眼瞓邊收聽某個電台深夜齋播歌節目,終於俾我再一次聽到。那一刻,全家瞓晒燈亦熄晒,攤在碌架床上層的我,戴住headphone,望實灰水已有點剝落的天花板,恍如跌進了一個唔知點形容的世界——即使,只係3分鐘咁多。
那一夜終於知道了歌的名字是The Sound of Silence,唱的是Simon and——我當時仲未識讀和串Garfunkel。你叫當時的我闖入唱片舖買連人哋個名都唔識讀晒的洋人樂隊cassette?我是會淆底的。更何況,根本冇$買。

古怪英文miss的解讀
以前總是先因為旋律或歌聲而去喜歡一首歌,絕少先因為歌詞——尤甚是洋人的歌(日本idol除外,我全部都是因為人哋個樣才會去鍾意啲歌)。
事實是Paul Simon填的歌詞也的確勁深,深到我不能理解。
中五某一天,正值上緊我最憎的英文堂(憎,是因為自己渣)。性格有點古怪的英文miss(她試過著粉紅色伴娘裙返學!),唔知點解地突然提起《The Sound of Silence》的兩句歌詞「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她說這兩句意思是:人講嘢時根本沒有認真去講,聽嘢時根本沒有用心去聽。
因為這個解說,我對呢一位(性格古怪到有次竟然著伴娘裙返學的)miss,始終心存一份敬意。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遇刺。
事件後,Paul Simon萌起寫一首歌的衝動。好快地寫好,便跟拍檔Art Garfunkel用acoustic方式演繹,收錄在1964年的專輯《Wednesday Morning, 3 A.M.》,成績普通。後來,二人分開發展,監製Tom Wilson擅自找來幾名樂手,把這首acoustic版《The Sound of Silence》改造——結構不變旋律不變,而只是加入了電結他和bass和鼓聲,再發行,掂咗。
再後來,《畢業生》導演Mike Nichols剪片期間,偶然聽到這一首《The Sound of Silence》,覺得勁夾,連隨找來Simon and Garfunkel為電影製作soundtrack。這首歌變得更加家傳戶曉,家傳戶曉到在日後再被無數咁多位歌手翻唱過,包括波蘭女歌手Ania,即我們在《激戰》所聽到的。

嘈嘈閉的極少數
事至今日,《The Sound of Silence》大概已出現了十萬種解讀,但普遍認為,Paul Simon是針對那個紛擾年代的美國而發聲:人不會/不想/不能對社會現狀說出個人觀感,結果,沉默像癌症般致命地滋長——即使依然有人會發聲會聆聽,但問題是,根本冇認真講認真聽。
我不知道《激戰》選用《The Sound of Silence》的真正理由——我估啦,有可能是那幾個走在人生邊緣的角色,對眼前的窮途末路,都不得不選擇用沉默來獨自面對。
而在現實,有好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入「沉默的大多數」,於是,有嘈嘈閉的極少數就突然懶有使命感地,恍如曉得讀心,擅自代表「沉默的大多數」出聲。正義兼冠冕堂皇地。
或者有啲人真的不介意被代出聲,但我只想講,收聲啦,X。

4 則留言:

  1. 文言文版本都有,問你服未?

    寂靜吾友,君可安然。
    又會君面,默語而談。
    浮光掠影,清夢彷徨。
    幽幽往昔,慰我心房。
    寂靜之聲,孤獨過往。
    迢迢陋巷,回聲輾轉。
    薄襟何耐,子夜燈涼。
    憂傷流布,寂寞聲殘。
    忽而望之,燈下熙攘。
    無聲而言,無事而忙。
    愚者何知,寂靜如傷。
    且相攜手,聽我衷腸。
    寂靜雨珠,連落難斷。
    造神祈禱,正經虔然。
    警語宣誡,且莫失忘。
    萬千心語,誰知其詳?
    唯爾寂靜,輕聲永傳。

    回覆刪除
  2. 隻歌係電影(watchmen)入面都非常配合!套戲都非常好睇!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認同!Watchmen也是我極喜愛的電影!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