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中坑們,奪回被Taken的尊嚴!


















世界上有兩類電影——(凡事都死要追求)合理的和(從不理會甚麼是)不合理的。
《救參96小時》(Taken)擺明屬於後者。
如果從合理的角度看,Liam Neeson唔好話夠要救女,直情自身難保啦(所以在合理的範圍內,當他知道囡囡慘被跨國賣淫集團taken,他能夠做的就是擔心和報警)。
但正因為不合理,才好睇!也令拍攝當年就快六十大壽的Liam Neeson失驚無神成為動作英雄!
世間事就是這麼不合理。


欣賞,是因為幾位中坑的抬舉

當《Taken》還未被安排在戲院上映時,我已經看了影碟。
在旺角地下商場德發(說它地下是因為商場真的建在地庫,而不是專賣甚麼神秘地下貨品)的某間影碟舖,突然聽見幾個中坑拎住一隻影碟高談闊論:「呢套絕對好嘢!」、「個男主角一揪七!」、「而且仲係《舒特拉》嗰個男主角!」、「中坑嚟講佢都算勁!」……
八卦的我當堂被吸引。並連隨拎起這一隻封面只得「《舒特拉》嗰個男主角」的懶有型側身剪影的blu-ray,俾錢,返歸,即睇。
監製和編劇是Luc Besson(洛比桑,《這個殺手不太冷》導演),他近年監製的大部分電影我都有捧場,因為一概是把合理性丟埋一邊的動作片——注定不會是劃時代經典大作,但看的過程夠刺激兼夾有娛樂性就是了。
事實證明,那幾位中坑冇呃我。
在90多分鐘裡,《Taken》呈現了老竇越洋救女出火坑的一氣呵成緊張過程:同前妻生的天真無邪囡囡,要同friend越洋追貼U2的歐洲tour(這是一個極離奇的不合理設定,竟然仲會有後生女鍾意U2這老牌樂隊?);透過一個長途電話,Liam Neeson知道囡囡慘被綁架,這個前CIA立即單拖前往法國營救,由現場搜集環境證據到推理,由外圍到逐步深入賣淫集團核心,由一打一變成一揪七,最後,成功手刃鹹蟲,救走囡囡——而這個老竇在營救過程中近乎把法國反轉,但依然冇事,間接在寸法國警方不是太廢,就是太懶了。
要形容這痛快的不合理過程,只有四隻字最貼切:獨.闖.龍.潭。


不大隻+智慧敏捷版《獨闖龍潭》
《獨闖龍潭》,Commando,阿諾舒華辛力嘉1985年名作。
那一年阿諾正逐步建立動作英雄形象。不像他在那段時間狂接的晒肌動作片,《獨闖龍潭》有薄薄的一層父女情墊底。
前美國三角洲部隊成員暨單親爸爸阿諾,本來打算同天真無邪的女兒遠離人間戰場,靜靜的生活,女兒卻慘被同阿諾有仇的僱傭兵taken,好打得(但唔 多跑得)的阿諾,惟有深入敵陣救女。
過程中,阿諾依賴的除了肌肉,還有各種大殺傷力武器,至於智慧——或者是有的,但一如80年代所有荷里活動作片,由始至終只掛住呈現他本人的肌肉和作為身外物的武器,而智慧,觀眾單憑肉眼既然看不見,於是,也被內歛地處理。
但《獨闖龍潭》依然是經典的,是80時代的一個印記。《Taken》就像是對《獨闖龍潭》的一次重塑。分別是:1.沒有肌肉的份兒(始終Liam Neeson向來依仗的是眼神和演技);2.沒有大殺傷力武器的出現(難道叫Liam Neeson拎住阿諾嗰碌巨型火箭炮在優雅的法國街頭肆無忌憚地亂射咩?);3.沒有慢吞吞的拳擊(有的是快如Chinese Kung-Fu的拳腳交,時代畢竟走快了)。
更重要的一個改變是:對父女關係、父親角色的描述。
《獨闖龍潭》的阿諾,就是個好打得的父親,女兒眼中的他除了是daddy,其實,更像個hero。這段父女關係是完美但淺薄的。
《Taken》的Liam Neeson,可能也是個(曾經)好打得的父親,但在他內心深處,卻肯定自認為是個失敗Daddy:前妻嫁了給一個有錢佬,乖女生日,自己只能送上一份寒酸到痺兼過時的禮物(不劇透了)。冇工開的日子他會做的,就是同幾個前伙記BBQ燒腸仔飲悶啤。
在只能睇住這種無聊失敗生活繼續無止境地發展下去時,囡囡「不幸」被kidnap,這個前CIA終於找到自己為人父親的應有作用,終於能夠展現他被迫收埋咗好耐的男子/父親氣概,終於搵到一笪只有他才有資格參與和勝任的,人生戰場。


英雄是要守護家庭的
Liam Neeson在《Taken》尋回為人老竇的尊嚴,四年後的《Taken 2》,隨時再為佢贏番個老婆。
《Taken 2》的設定很簡單:Liam Neeson去伊斯坦堡出trip,巧遇前妻和女兒——前妻同有錢佬老公感情有變,帶埋個女去伊斯坦堡旅行散心;當這個破碎之家的關係有可能修補時,Liam Neeson和前妻卻被人taken——下令take佢哋走的,是上集某奸角的老竇——他要向Liam Neeson報殺子之仇。
換言之,今集是兩個老竇之間的對決。
但我深信,這個頗堪玩味的奇妙敵對關係,應該只會被輕描淡寫(甚或唔多寫),而真正被重度描寫的,依然是連場「唞唔到氣」(這形容很俗套但又實在太襯呢個電影系列)的動作。
導演換了人,由Olivier Megaton主理。他不算知名導演,卻絕對是動作片熟手技工,較出名作品有《Hitman》和《Transporter 3》(後者由新一代打仔Jason Statham主演,不俗的,唯一缺點是女主角實在太醜)。
開拍《Taken 2》,最大原因自然是利潤。
第一集在荷里活公映前,早已在歐洲上映;荷里活對這齣成本不高/欠缺大型爆破/主要場景在法國的電影,不看好,尤其飾演英雄人物的不是甚麼荷里活新晉型男,而是一個連講句英文都勁重英國口音、就快60歲的老坑——他的任務更不是拯救國民或愛人,而只是救番個女。
結果,《Taken》在美國大收,某程度揭示了觀眾口味在變:這個年代的英雄,是需要擁護家庭價值,才能擄獲人心的——而即使那位英雄只係一個OK老的中坑。
於是我明白到,當日那幾位中坑為何會對《Taken》如此讚頌——在連場動作之間,他們似乎重拾了作為一具中坑的核心價值,和尊嚴。


Accidental Hero
最後,想談談Liam Neeson。
當初決定搵他演《Taken》,究竟是基於甚麼原因?是基於他在《Batman Begins》做過Batman師父?舞過幾下刀劍?不是吧。
我們認識這個生於北愛爾蘭的演員,大概都是因為史提芬.史匹堡的《舒特拉的名單》,他最遠近馳名的就是深邃的演技——連未紅時演Sam Raimi執導的B級英雄片《Darkman》,他一樣可以憑這麼B級的角色,競逐男演員獎。
殘忍的事實是,舒特拉的榮光可不能照亮Liam Neeson整輩子,屬於他的年代其實一早已經過去了,OK,他是keep住有戲拍,拍的也不乏大片,代表作和角色呢?沒有。
直至《Taken》。
Liam Neeson竟然被塑造成好打得,而當電影爆冷成功後,他更唔覺意成為了動作英雄——當史泰龍和阿諾等人要在遲暮之年重拾英雄情懷,Liam Neeson卻是活到老,才首度扮演英雄。
這位遲咗人哋半世才突然做英雄的人,卻在2009年,被添加了一份悲劇味。
他太太Natasha Richardson,在魁北克省滑雪時發生了意外,頭部重創,最後宣告死亡。這段婚姻關係由1994年開始,歷時15年。
曾經是重度煙民的他,戒了煙,跟兩名兒子現居紐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