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驚殺你的人還是害你的鬼?





我經常問自己一些假設性問題,例:如果夜深在荒山野嶺,我寧願撞上不殺人不罷休的殺人狂?還是帶埋無限咒怨尋死的厲鬼?以上問題正是三津田信三「推理」的特點——要把推理二字由括號括住,是因為他最初一心想寫的並不是推理。而是恐怖小說。

兩者皆是而又皆不是

推理,當中自然需要有「理」去推——即使成件事睇落再離奇再不理性都好,但當初,兇手始終是用上理性去製造不理性,用上邏輯去設計成好似不合邏輯。
恐怖小說呢,就唔使搞咁多嘢。就像看《黑色星期五》,Jason明明被主角徹底KO了,點解到最後一幕又會完美地彈番起?這個問題是多餘的,因為真相根本冇得解。
三津田在成為職業作家之前,是名雜誌編輯,喜好是本格推理小說。就在他睇了N咁多年和N咁多部本格推理後也發現,所謂本格推理,說穿了,不過是由一堆「詭辯」充撐場面,原來OK冇癮,於是他轉投了恐怖小說懷抱。
自此,推理和恐怖便主導了三津田的寫作歷程。
像首部推理作品《忌館——恐怖作家的居所》,他原本是決定寫成恐怖小說的,但寫到中途,一直隱藏著的「本格之魂」突然現身,小說的調子,也慢慢由恐怖嘢變成推理嘢。到最後的完成品,你說是純推理嗎?不是囉;是純恐怖嗎?也不是——咁講吧,三津田小說的魅力,就是來自這份「兩者皆是而又皆不是」的不可確定性。
大部分人就是受制於類型。讀者看一本小說前,總是先知道類型,調整了心情才去閱讀,但三津田這種既推理又恐怖(既合乎理性又超乎理性)的寫作,卻明顯超出讀者心理預期(有些甚至會覺得俾作者玩),所以他的小說最初反應欠佳。

是人不是人
真正掂是「刀城言耶」系列。
首作《如厭魅附身之物》開出來的,是個戰後昭和的本格推理格局,基於事件發生在鄉村,兼帶有濃厚民俗學元素,給人很橫溝正史和京極夏彥的感覺——冇錯,小說由起圍到解謎部分,都是這種本格推理格局,只是在解完晒謎臨完結的最後幾頁,三津田突然「拋」了一個奇詭發現,完全超理性,完全解釋不來,更大鑊是這個突如其來的發現,是足以推翻晒之前所推行的理性推理……但三津田竟然不作進一步解釋,小說更在這一刻戛然而止。得不到完美/完整解釋的你大可以反枱,但更多時候,是迷失在這股不可確定的氛圍裡,繼而淆底。
三津田決意寫這類恐怖推理還有一個原因:現在90%同行為搵食,都沉默地在(學)寫東野圭吾那一種推理,他認為長此下去,這狀況並不健康,於是站出來用行動(創作)去推翻這局面。
最早出版的三津田小說中譯本便是《如無頭作祟之物》,因為她,我成為了三津田粉絲,但之後出版的都及不上《無頭》,加上三津田有一個稱得上毛病的寫作特色:太多描寫兼描寫得好煩(比島田莊司仲煩),煩到你悶,在故事進入狀態前往往要你捱鑊甘。這情況,在系列首作《如厭魅附身之物》尤其嚴重(偏偏三津田本人最愛這一部)。但,咁講啦,如果你夠毅力捱得過,睇到尾依然會覺得,總算冇白捱。
系列中最成功的《如無頭作祟之物》真的曾令我完美地淆起底來(偏偏在這一集裡,作為主角的刀城言耶近乎沒有出場)。最後一百五十頁,是精彩到無倫的推理辯論,加上那連續殺人事件實在太血腥獵奇,令這場推理辯論進行得更震撼。但更震撼的是之後嗰幾頁——沒有露骨的核突描寫,只是輕輕補充了一個事件關鍵人物A的身份,這補充卻令你突然回想:Well,咁之前一直出場嗰個A是乜水來的?是人?還是gho……st?????
9月9日臨近。好多明明不是人的,都信誓旦旦話自己係人,恐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