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情迷午夜巴黎嗰朵六月花





















從未去過巴黎,但因為兩個在日常生活扮演得好真的(偽)君子影響,相信直至我入土為安嗰一日,都會憎死巴黎。不過,《情迷午夜巴黎》真的好睇。

沒有遇上Henry & June

已經有勁多專業文化人和品味人士爭住給這齣戲榮光了。我的讚美毋疑顯得太微不足道。
只想說,在Woody Allen還原下的海明威,依然咁聲大大乞我憎;達利,依然是咁有趣,他的老友布紐爾,也帶著一份內斂的睿智。
可能基於現實時間背景考慮,Woody Allen沒有讓戲裡的Owen Wilson遇上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亨利.米勒,美國人,作家,畫家,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始旅居巴黎,在巴黎的日子寫成了傳世名作《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
知道這個人,是因為一齣1990年的「情色」電影《Henry & June》。官方中文譯名是《情迷六月花》。
片名裡的Henry,自然是指Henry Miller,June呢,則是Henry第二任老婆June Miller。
電影,根據Anais Nin執筆的回憶錄改篇——Anais Nin又是誰呢?是現實中Henry去到巴黎後才識的一位人妻。據了解,這位人妻不滿足於自己跟banker老公那種既優雅而苦悶的bourgeoisie生活,遇上窮困卻又充滿文學感知性美的Henry後,情感便一發不可收拾……更離奇是,當Henry髮妻June Miller千里迢迢去到巴黎搵老公後,Anais Nin內心也被June深深擊中,然後,還發展了超友誼關係……
這麼一段傳奇的火辣不道德巴黎三角戀故事,終於被Philip Kaufman拍下來,飾演June Miller的,更是當年仲未紅,還處於最芳華絕代時期的Uma Thurman!
看這齣戲時,我連Henry Miller是乜水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塵世間原來有一本《北回歸線》,寫下了一位敗德文學家的一場感傷人生巴黎浪蕩故事;只知道,電影海報很吸引,很能挑動我的原慾,於是便租下那張LD——而當年我仲未夠秤的,所以運送回家期間還要keep住提心吊膽。
戲其實不太鹹,但對於當時的我已絕對是一場性的奇觀。

就「書」的一般意義來講,這不是一本書
好幾年後,夠秤了,偶爾在二樓書局找到一本封面很靚的《北回歸線》中譯本。二話不說買了。
不知道是原著問題,還是翻譯那條友的問題,我睇得好辛苦,完全follow唔到(那條根本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故事線,於是,唔X理了,一味迫自己讀下去,卻竟然讀出味道來。我甚至會神心到拿起筆,把裡頭一些句子和段落underline,方便不時拎番出來細味(但老實,我絕對不願意由頭到尾成本書再睇一次)。
這是Henry Miller的一本「私小說」。記下來自美洲大陸的他,在巴黎的經歷,對性與愛和世間事的一些X街念頭;他把自己的邪惡和核突和天真統統挖晒出來,攤晒出來任君品嘗,可不是要乞求你的認同,可憐,或其他乜乜物物,只是讓你靜靜的審視一個孤獨者的不安靈魂。
以下節錄的一段不是用來呃字,而是想讓你知道Henry寫這本書的態度:「這一本不算是書,它是對人格的污蔑、誹謗、中傷。就『書』的一般意義來講,這不是一本書。不,這是無休止的褻瀆。是啐在藝術臉上的一口唾沫。是向上帝、人類、命運、時間、愛情、美等一切事物的褲襠裡揣上的一腳。」
Henry Miller從不被認為是甚麼大文豪。1934年,《北回歸線》先在法國出版,卻一直被老家美國視為禁書,直至1961年才解禁。1980年逝世,終年88歲,離世的月份剛好是6月。我愛他,因為愛他夠真誠。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ROBOCAT 22









唐唐是否在倣效王莽?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ROBOCAT 21








大智若愚喎。黐撚線。

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ROBOCAT 18









無能但又掌權的人的辯證思維。

RHCP《I'm With You》






















即使換了結他手,但我覺得影響不大。
入手後,每日都在聽,每日都要聽番五、六次先心息。
一踏出家門便聽,搭車又聽,開工都聽,放工又繼續聽,聽到返屋企爆石為止。
因為,處於爆石狀態的我不能聽歌,一聽,便往往爆不出來。
而且是由頭到尾聽那一種,不是齋聽某幾首。
嚴格來說,全碟推薦。
對比起來,我總嫌上一張有點overproduced的感覺。
這應該是我心目其中一張album of the year。
不過,這又可能跟現在的我已經好少聽新碟有關。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嚇死,這才是真正的黑影啊




















當看見某些專業影評人被問到有甚麼鬼片推介而例必拋出《閃靈》時,我就會好嬲怒。
不是《閃靈》有甚麼問題,而是:各位專業影評人,講吓第二套得唔得先?


《午夜靈異錄像》搞手監製?我好驚。
跟我一樣愛煞恐怖片核突片的友人強烈推介一套戲:《Insidious》。原因是,睇到佢好驚。
翻查資料,監製一欄的名字竟然是《午夜靈異錄像》(Paranormal Activity)的搞手Oren Peli。對於《午夜靈異錄像》我無話可說;如果真的要我說,只能說這是千禧過後其中一宗大型跨國集體騙案。偏偏,我就是其中一個羊牯。
巧合是,《Insidious》的setting竟然又是一間屋!
但再看,導演是James Wan,編劇是Leigh Whannell,信心,又登時返番嚟。這兩位,就是千禧過後其中一個最成功電影系列《恐懼鬥室》的始創人。2003年,澳洲。馬來西亞裔的James跟戰友Leigh拍了一齣短片《Saw》,寄到荷里活去——費事得個「講」字,直情用短片直接闡述他們那個《恐懼鬥室》的concept。結果,在他們飛去美國途中,電影公司已經決定開拍了。之後的故事發展大家都知道吧,超低成本的《恐懼鬥室》大收令電影公司和他們兩位賺到喊,然後一直拍落去,由2D拍到3D,也由心理恐懼層面拍到肢體切割血宴,但James和Leigh在之後咁多集都只是掛個監製名,冇再落手落腳。
其後James拍過《Dead Silence》和《Death Sentence》,我只睇過前者,一齣拿木偶公仔來玩的恐怖片,OK的。但就是不像《恐懼鬥室》般能為我所帶來核爆級觀感囉。

以下進入真人真事部分。
某夜凌晨3點。全屋的燈都已被我關掉。唯一的光,來自電視機畫面。
懶勁的我不信邪,就是要特登揀個夜闌人靜時間,挑戰這齣把友人徹底擊潰的《Insidious》!那種玩命的情況,就好像專登在午夜12點對住塊鏡切蘋果然後再順手玩埋碟仙咁。
10分鐘過去。X,不就是另一齣已被拍到爛的鬼片吧,肯定又係講間屋有「哪渣嘢」然後上了細路身諸如此類啦……
30分鐘過後。X,有啲唔對路。我那顆懶勁的心似乎有鬆懈跡象。有一剎,我甚至想去開番盞燈,但又唔俾自己咁做!因為,腦裡突然閃起那位明代儒學家劉宗周的「慎獨」觀念,說人即使得番自己一個都需要注意言行舉止,因為你的良心依然在監視著你自己——我想必被嚇到有點癲了,大佬,劉生所講的根本同當時情況無關 ……
1粒鐘過後。Well,我已經開番廚房和廁所的燈了。戲也進入高潮部分。
1粒半鐘後,完場。全屋的燈都已完美地被開晒了,而我也紓了一口氣——Yeah!真的有好長時間沒有再被鬼片嚇倒了!那一種再被嚇倒的空前滿足,實在都唔知怎樣形容好了。
後來,我先知道,原來這齣《Insidious》將會在香港上映,片名是:兒凶。我只能說,這個片名改得來毋疑太過就手。反而英文原裝片名《Insidious》,其實真的道明了故事的恐懼本質,如果硬要譯……《潛行狙擊》其實OK貼題的。
(補充:那一夜,我單拖看過的《Insidious》,不是BT回來,是影碟來的。)

被不被嚇這回事,很視乎個人體質。
最後,《Insidious》應該不會像《Saw》,成為另一個電影系列。它的特別,在於用了一個比較少人用的角度,去解釋「撞邪」這回事——而有人撞邪了,自然需要驅邪,方法也不再是《驅魔人》那套讀聖經淋聖水的舊方法,而是比較modern和型的。到了電影尾聲,也一如《恐懼鬥室》般,突然來一嘢回馬槍,真正的大鑊嘢原來剛剛才要發生,但一切已經無可挽救,因為戲已終。
再最後,有長期打機習慣的我發現到一點——James和Leigh應該在創作過程中參考過《Silent Hill》。如果你也玩過這隻game,同時又睇埋套戲,應該不難發現。
真的最後了。如果你連睇《午夜靈異錄像》(這麼廢的rubbish)都驚,又或在光天白日下經常見到黑影在身邊閃過——千萬,千萬不要睇好了。
(錯字已改正)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ROBOCAT 17









極權者向群眾說:「極權只是你們內心的黑影。」
群眾向極權者說:「屌你啦。」

2011年9月1日星期四

說說林欣彤這個Vocalist






















因為八卦,舊年年底黐埋同事一齊去訪問林欣彤。訪問前三日,其實仲未知道林欣彤是誰。

唔知點解就是想同佢影合照
唔知,是因為我根本冇睇過《超級巨聲》。我從來都不喜歡看那些太多人喊苦喊忽的節目,也不喜歡同一個節目內聚集了太多懶pro的人。但我還是黐埋同事一齊去見林欣彤。仲影埋合照添。而最奇的還是見周秀娜時我居然好冷靜地冇要求合照。
那個午後,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很喜歡唱歌而亦得嘗所願成為了歌手的平凡女孩——即使她當時連半首屬於自己的歌都冇。
事前經過同事替我惡補,加上當事人現身說法,總算大概知道了林欣彤是個怎麼樣的女孩,喜愛哪些歌手和歌唱風格,她在《巨聲》時的必殺技又是甚麼……
直至plug了《洗澡》這首歌。Well,這是我認識的林欣彤來嗎?

逐首講吓
我曾經在心底裡承諾自己,若林欣彤他日真的出了碟一定會買。所以,咪買咗囉。
反反覆覆好認真地聽了五、六次後,對每一首歌我都有點話想說。嗱,先旨聲明,唔多pro的。
1.《友情演出》:Sell友情,找來《巨聲》一班參賽者合唱,感覺,卻更似是一齊被找來襯托最後勝利者林欣彤。Solo部分一概由林欣彤孭飛。
2.《平凡.明星》:點聽,這都應該是原本留給容祖兒的歌吧。
3.《可愛的人方可愛》:這是當我把成隻碟聽了一遍後,印象最深的一首。可能是原曲《最近的你》我OK鍾意吧。
4.《我們不是公主》:只覺得這是副歌較激昂的一首。
5.《洗澡》:經過TVB落力催谷這首歌後,我終於認得是林欣彤把聲了,也識得跟住唱了,多X謝……對比專輯內其他歌,是林欣彤最用力去唱出聲線高低起伏的歌。如果要在碟內選出一首最「林欣彤」的歌,OK,咪呢首囉。
6.《鳥籠》:另一首很用力去唱的歌。一般來說,我絕少在頭幾次聽一首歌時便去留意歌詞(就當作是我的缺憾吧),所以當其他人說《洗澡》歌詞古怪時我真的零感覺,但這首《鳥籠》卻引起我的注意。「鳥籠」這一個對艱險世途的比喻,很……令我記起曾經在唱片封套用鳥籠笠住自己個頭的譚小環。
7.《一人旅行團》:人夾人,歌也夾人,向來偏愛這種輕快Pop Rock,只是不認為它適合林欣彤。盧凱彤可能啱數啲。
8.《Take Me Through》:唯一以英文入詞的歌。曲普通,但林欣彤唱英文就是比大部分歌手來得正路。
9.《非凡》:倫永亮大師+林夕大師的作品。90年代最上乘最標準的廣東流行曲示範作,連林欣彤的唱腔都tune到好鬼90年代。在2011年仍能聽到,實在是個極度難得的聆聽經驗啊……
10:《非同兒戲》:聽完《非凡》再聽《非同兒戲》,歌與歌之間,時間便往前衝了20年!英皇盛世年代的廣東K歌stereotype,這應該是另一首很有機會爆出的林欣彤金曲。
11:乾燥花:《洗澡》國語版而已。

林欣彤是甚麼?
林欣彤的首張碟是album而不是甚麼垃圾ep,是有誠意的表現。
10首歌風格取向迴異,明擺是在替林欣彤的未來走向投石問路。
只能說的是,請不要貿貿然把林欣彤投放在廣東歌那行之既久的主旋律中。
林欣彤是甚麼?我不pro我不會知道,那班懶pro的人也不一定會知(卻偏偏扮知)。那麼,就請讓林欣彤本人發聲吧。